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
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
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
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
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
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
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
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一一“士”,
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一一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
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
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
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
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
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
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
“交流”。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
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
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
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
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
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
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
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
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
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
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
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
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
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
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
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
“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
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
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
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
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
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
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写好诗,而是向读者直接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
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
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朱光潜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
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
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
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当代诗人在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是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私人化、个
体化行为的主要原因,这直接导致了诗歌成规的消失。
D.根据艾青的观点一一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
的做法值得推广。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圈子化”倾
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
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
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
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
肥差一一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任也非
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
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
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一一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
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
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
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
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
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
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
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
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
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
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明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
当院成了御膳房!
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
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
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
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
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
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
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一一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
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
没东西可卖。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
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
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
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
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
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
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
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
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
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
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
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
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
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
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
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
喊一声:“堆儿__"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
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
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到一个小胡同,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一一”表现大关丁穷不失志,活得坦
荡明白,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
B.“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顷刻卖光”
体现了大关丁做糖堆技艺精湛。
C.大关丁家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
奢靡名声在外。
D.小说用大关丁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
了”的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塑造了大丁关这一人
物。
B.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大关丁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
动情节发展。
C.小说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
鲜明。
D.小说句式富有变化,有短句和整句,运用“格色”“顶了天”等天津方言,体现了作者
的写作特色。
(3)有评论家称,冯骥才深受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影响,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简短
的评说,如文中画线句子,请分析其作用。
(4)《大关丁》收录在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大关丁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不考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流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
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日《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宇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
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
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
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雕
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
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谎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
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道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
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適为江陵府士曹掾,输林学士李绛、崔
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坤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邦。九
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
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掩摭居易。执政方恶
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
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
B.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名表示礼貌。
C.谪,指贬官降职,文一“左迁”与文二“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均有此意。
D.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逢故人
韦庄
前年送我曲江西,红杏园中醉似泥。
今日逢君越溪上,杜鹃花发鹏四啼。
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
江畔玉楼多美酒,仲宣①怀土莫凄凄。
[注]①仲宣,是东汉王粲的字,他曾作《登楼赋》表达身在异乡思念故土之情。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回忆起前年朋友送别自己的场景色,诗人在红杏园中喝的酩酊大醉,此处
用了比喻的手法。
B.颔联借录抒情,写诗人与友人相聚之时,正是杜鹃花开之时,借杜鹃花开时的艳丽美
景抒发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C.“别后沧波路几迷”一句是写分别后,这江上烟波迷茫,方向难辨,几乎让我迷路。
D.颈联情感复杂,既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和作者的思乡之情,还写出了诗人对
前途难测、命运难料的感叹。
(2)如何理解诗歌尾联?尾联两句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用比喻和双关表达
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2)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作用,默默无声甚至比有声更感人,白居易《琵
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一句写周瑜的气度雄伟、人才出
众,而自己“”,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2分)
6.(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
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
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
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
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
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
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
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岀去的圈
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
不一定相同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1)下列词语中的“第”与文中“阖第光临”的“第”,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A.次第花开
B.书香门第
C.状元及第
D.品而第之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家”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B.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C.“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
D.清初,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3)下列各句中与画线句子修辞手法使用一致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
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
C.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
的浪花。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4)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入则孝,出则悌。
C.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8分)
7.(4分)请对下面的文字进行压缩,保留主要意思,写成一句话,不超过40字。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
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发展。过好“新集体生活”,
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
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
“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选自《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冷》)
8.(4分)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不久前,中国广告协会实施并发布《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②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促进网络直播营销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③直播营销某种意义上是信任营销,④
呵护信任至关重要。⑤在很多直播营销中,之所以出现“秒光”现象的原因,⑥一个重要原
因是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⑦而这种信任的建立非一日之功,⑧是长期培训的结果。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看到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再
微小的光也是光,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那些很容易被铭记的诗作,大都是有韵律的。以现当代诗为例,那些广为流传的“名句”,
其实大都在使用重复、对称这些最基本的韵律原则,比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
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卑鄙
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还有一些名句的韵律方式则近似于古典诗歌
的韵律原则,比如海子那句广为人知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有叠韵,而且讲究平
仄,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与传统的律诗的声响非常相似,无怪乎这个诗句甚至成了很多房
地产广告的标语。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种讲究重复、对称等韵律原则的写法在当代中国
诗歌创作中并不受欢迎,很多诗人避之唯恐不及,当代诗歌的可铭记性因此而不强。
从社会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韵律原则的兴起与流行往往与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认
知密切相关,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一一“士”,
即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一一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所以在他们之中逐渐形成一
些公共的韵律规则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
间那种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
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
在不同文化中,韵律都有两个基本作用:一是便于沟通,二是便于记忆。而“沟通”不
仅仅是一个“雅俗共赏”的问题,也涉及诗人与诗人、诗人与读者之间如何建立一个公共的
渠道,以便于在这个渠道中磨练某些精妙的技艺,传达种种微妙的体验的问题。韵律的重心
与其说是关于“如何写/评价一首好诗”,不如说是关于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诗人之间是如何
“交流”。
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韵律
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在不同的
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诗歌而言或
许更为迫切,因为“韵”之离散的背后是诗歌“交流”的公共渠道的消失,这是自由诗面临
的最本质的文体问题,而可诵读性与可记忆性的削弱只是这个大趋势的两个表征。
(摘编自李章斌《“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
材料二:
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
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这个态势还
会长久发展下去。
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
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
言中的“韵”(韵律意识和韵律密度)。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包括韵律规则)
的“集体无意识”,所以像“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整齐对
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在他们看来,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
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
量之强弱。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
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
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在他们眼里,形式产生内容,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
诗词大家,不也是在五言、七律、七绝和词牌的限制中成就了大名吗?
当代诗歌虽无韵,但还有顿。所谓弃韵而就顿,“顿”就是诗的节奏感,有“行顿”和
“句顿”,有“匀顿”和“变顿”,有“大顿”和“小顿”,有“跨行”与“断行”,追求的也
还是诗的一种旋律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质是显
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无论用什
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诗之无韵,告诉我们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诗还可以写得不像诗。
近些年,主张口语入诗的“第三代诗”反传统、反意象、反崇高、反理想、反假激情,甚至
诗歌形式也反其道而行,加剧了诗歌形式的混乱,纯美流畅的诗歌很难再见到了,可是我们
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
(摘编自王霁良《对当代诗无韵的一点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广为流传的诗句多使用便于记忆的韵律,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却排斥这种写法,这导
致当代诗可铭记性不强。
B.诗歌韵律的重心不是如何写好诗,而是向读者直接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在创
作者间建立比较和传承的通道。
C.无韵诗在国外诗歌中较为多见,也普遍存在于中国当代诗歌杂志中,受传统诗歌影响
较深的读者对此不适应。
D.诗歌无韵化并非意味着完全放弃形式,朱光潜认为,所谓弃韵就顿,体现的是在形式
上对旋律美的追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B
A.“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名句,表明了诗歌作品要成为杰
作就必须运用韵律。
B.可诵读性和可记忆性的削弱,不是中国当代诗歌最需关注的,因为这只是诗歌“交流”
公共渠道消失的表象。
C.当代诗人在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是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私人化、个
体化行为的主要原因,这直接导致了诗歌成规的消失。
D.根据艾青的观点一一诗歌的形式应具有自由性,“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
的做法值得推广。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观点的一项是C
A.每年岁末,诗社举办的年度诗会,参与者稀少,诗歌写作交流日益呈现“圈子化”倾
向。
B.结合了声音和视觉艺术的现代数字媒介,几乎颠覆了传统的媒介,近年来诗歌刊物锐
减。
C.“兼职诗人”现象较为普遍,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
等。
D.学校课本内当代诗歌很少,专门研究当代文学的教授们,对90年代以来的诗歌了解
不多。
(4)材料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成因。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
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
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能否支持题干涉及的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明确相关
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方法的判断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
容进行判断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
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B.“而是向读者直接传达公共性或可共享的东西”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
段原文“无论古今,有韵律或者韵律感强的作品从来不意味着它们就是杰作(反之亦然),
韵律更多是关于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究竟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者可以共享的,它
在不同的诗人之间也建立了一个可以相互比较和传承的共同通道”可知,韵律影响的是
诗歌给读者传达的东西在哪些方面是公共性的或可以共享的,而并非韵律直接向读者传
达。
故选B。
(2)A.“诗歌作品要成为杰作就必须运用韵律”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在他们看来,
诗歌重要的不是视觉上的整饬和听觉上的旋律感、节奏感,决定诗之能否为诗的重要依
据是诗歌对生命深层世界提示和呈现的能量之强弱”可知,这句诗歌成为杰作更重要的
是因其在生命层次上的意义。
B.正确。
C.“当代诗人在写作时不太倾向于取悦读者,是诗歌写作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私人化、
个体化行为的主要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但是,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
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
化,……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这导致的直接
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和材料二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
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可知,“私人性、个人化写作方式”并
非是因为创作者不取悦大众读者,而是因为诗歌和诗人本身的边缘化。
D.“‘第三代诗’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值得推广”错误。根据材料二末尾原文“可
是我们反传统,反的应该是那些因袭的碍于发展的东西,绝不是偏激地反对一切”可知,
作者对“反传统、主张口语入诗”的做法是持辩证态度的,并非完全肯定。
故选B。
(3)C.“诗人往往同时又是官员、教授、商人、歌手、报刊编辑等”并不能说明当代诗
歌边缘化。根据材料一原文信息“古典诗歌的创作与阅读群体一一'士‘,即知识者与官
僚群体一一天然就是这样一个同质性的文化群体”可知,古典诗歌中的诗歌创作者一一
知识者与官僚群体与当代诗歌是存在一定重合的。而且,当代诗歌中商人群体的出现,
也是当代诗歌创作群体对于古典诗歌创作群体的突破与拓展。
故选C。
(4)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诗刊》《星星》等诗歌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的诗歌”可知,
此处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他们在写作时不仅不太倾向于取悦大众读者,甚至连一般的知
识群体也不怎么顾及。这也导致传统的阅读者,尤其受传统诗歌影响较深的阅读者越来
越郁闷,对新诗深感不适,甚至不屑一顾了”可知,此处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比
了当代诗歌和传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原文“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就认为‘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诗的本
质是显示而非说教。艾青说:'假如是诗,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是诗;假如不是诗,
无论用什么形式写出来都不是诗。'”引用朱光潜和艾青的言论可知,此处采用了引用论
证的方法,分别说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中国的社会机构和教育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知识
分子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而且诗歌本身也被边缘化,过去诗人与读者之间那种同质性
的文化群体已不复存在,诗歌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写作行为,
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公共性的诗歌成规的消失”可知,当代中国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
之一,是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
的写作行为。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原文“中国当代诗效法国外诗歌的更多。因国外诗歌注重诗本身的存
在而大多无韵,无韵也渐渐成了中国当代诗的主流”,可知,中国当代诗歌缺乏韵律的原
因之二,是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原文“当代诗人,觉得再写有韵的东西,简直是一老土”“当下的中国
社会,是一个相对个体化、多元化的社会,过去那种大一统的世界意识与言说形态已然
崩散,与此几乎同时崩散的是语言中的‘韵“当代诗人多少有着一种反抗公共规则……
整齐对称的诗句,他们不愿意去写,也不推崇”可知,当代诗歌缺少韵律的原因之三,
是因为当代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答案:
(1)B
(2)B
⑶C
(4)①举例论证,作者举《诗刊》《星星》等杂志几乎看不到有韵诗歌的例子,来说明
无韵诗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诗主流。②对比论证,作者在材料二第二段对比当代诗歌和传
统诗歌的分歧,来展示两类诗歌群体对诗歌的不同态度。③引用论证,作者在最后一段
引用朱光潜和艾青这些大家的言论,分别说明“诗的本质是显示而非说教”和诗歌重要
的是内容而非形式的观点。
(5)①当代诗歌的文化群体发生改变,诗歌由公共性交流变成了一种私人性、个人化的
写作行为。②借鉴外国诗歌“注重诗歌本身的存在而大多无韵”的结果。③当代诗人的
个体化写作意识以及他们对于诗歌韵律规则这一公共规则的反抗。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关丁
冯骥才
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
肥差一一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钮也非
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
就说吃。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
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
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一一糖堆。
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
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
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
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
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
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
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
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这王老五人矮,微胖,小手,小脚,小鼻子,小耳朵,其貌不
扬,也不好说话,可是身上透着一点威严。若不是出身名门,抑或身怀绝技,身上绝没有这
般神气。待他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
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
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明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
当院成了御膳房!
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
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觉得自己已经是
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有一次他还在
家摆上一桌糖堆宴,把城中一些吃过见过的大人物全请来。一席过后,便将明里暗里笑话他
吃糖堆的臭嘴们全堵了。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
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
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
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一一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
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
没东西可卖。
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
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
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
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
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
两个月后,大关丁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
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
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
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大关丁的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
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
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
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
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
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
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
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
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
这一来,大关丁又站了起来。
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
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
喊一声:“堆儿__"
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
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
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
(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每到一个小胡同,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一一”表现大关丁穷不失志,活得坦
荡明白,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
B.“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顷刻卖光”
体现了大关丁做糖堆技艺精湛。
C.大关丁家在八国联军血洗天津时被抄掠一空,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
奢靡名声在外。
D.小说用大关丁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
了”的过程。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小说采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塑造了大丁关这一人
物。
B.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大关丁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
动情节发展。
C.小说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
鲜明。
D.小说句式富有变化,有短句和整句,运用“格色”“顶了天”等天津方言,体现了作者
的写作特色。
(3)有评论家称,冯骥才深受评书、相声等曲艺形式的影响,在叙述故事时插入了简短
的评说,如文中画线句子,请分析其作用。
(4)《大关丁》收录在小说集《俗世奇人》中,大关丁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
合文本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
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
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的评说句子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子在
文中的语境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特点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
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能表现人物“奇”的描写,用简洁的语句进行分析。
【解答】(1)C.“主要原因是大关丁在生活上过于讲究,奢靡名声在外”错误。大关丁
家被抄的原因是因为富得惹眼。
故选C。
(2)C.“用大关丁的视角叙述故事”错误。本文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故选C。
(3)这句简短的评说在文本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暗示出人物命运的转变。
这句简短的评说使小说叙议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思考。简短的评说,
总结出一定的人生规律,引起读者的共鸣,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4)“他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广东馆、宁波馆、
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
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一一糖堆”“丁大少马上派两个
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表现他
的品味爱好之奇。“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
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
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大关丁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
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表现他手艺之奇。“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
之后他很快振作起来,靠做“糖堆”发家致富,这表现他的人生经历之奇。
答案:
(1)c
(2)C
(3)①自然引出下文,暗示了主人公大关丁命运的转折变化,由“落魄”走向“复兴”,
使情节发展更加合理。②通过评说,表达叙述者的人生认知和是非爱憎,启迪读者思考。
③简短的评说,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4)①品味、情趣之奇: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的名菜偏
爱吃满大街都有的便宜货一一糖堆,还花重金请王老五到丁府给自己做糖堆。
②做糖堆手艺之奇:做的糖堆果大色亮,糖裹得好,得到众人肯定。并且做糖堆做出花
样,天津人之前都没吃过像大关丁所做的奇特糖堆。
③人生经历之奇:从天津富得惹眼的阔少到被八国联军抄家后的落魄,再到靠自己在不
经意间偷师的糖堆手艺又逐渐富裕起来并让人佩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不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流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
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宇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
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
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
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雕
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
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谎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
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
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输林学士李绛、崔
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邦。九
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
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插摭居易。执政方恶
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
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B.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口/献疏言事/
C.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D.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
B.字,即表字。古人有名有字,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名表示礼貌。
C.谪,指贬官降职,文一“左迁”与文二“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均有此意。
D.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十五六岁时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抓捕刺客,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司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②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
(5)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
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
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
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
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1)句意: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
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
“好文之主”做“逢”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生平”修饰“所贮”,关系
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2)B.”字常用于自称,称呼别人时,以称名表示礼貌”错误。名常用于自称,称呼别
人时,以称字表示礼貌。
故选B。
(3)D.“却因越权进谏而被贬为江州同马”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宰相以宫官非谏
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掩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
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直治郡,追诏授江州同马”可知,
除了“越权进谏”外,还有其他原因。
故选D。
(4)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
琵琶",“善才”,技艺高超的乐师;“色”,容颜;“委身”,嫁给。译文:她曾经跟随穆、
曹两位技艺高超的乐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容颜衰老,嫁给商人为妻。
②“意”,立意;“存”,含有;“箴”,针硬;“病”,弊病;“多”,赞赏。译文:(这些作
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硬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
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
(5)由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雒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
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可知,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
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
硬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由此可知,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
由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电梯维护保养服务合同9篇
- 2024年度产品生产加工合同的生产数量与质量标准2篇
- 2024中国移动各省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湖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招聘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度救灾物资存放搭棚施工合同
- 2024中国人保财险春季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年度物联网应用开发与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内容创作与传播合作协议
- 2024“才聚齐鲁成就未来”齐鲁(山东)产业投资限公司招聘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腰椎骨折业务学习
- 2024年喀什地区直机关事业单位综合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黄金分割(北师大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
- 军事理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贵州燃气集团贵安新区燃气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公务用车安全教育培训
- 计算机专业生涯发展报告
-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历史文物介绍
- 打击飙车方案
-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验收规范
- 质量管理工程生涯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