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中考语文对点突破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
1.经营二手图书的张伯要为自己的书店选副对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联:锦绣成文,原非我有下联:琳琅满架,惟待人求
B.上联:远求海外珍本下联:精印人间好书
C.上联:楚辞汉赋,江山何磅礴下联:夏鼎周钟,金石足光辉
D.上联:不是本店铺,扁鹊难医微恙下联:若非此效药,华佗无奈小虫
2.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去掉“日渐”或“逐步”。
B.每当站在祖国的地图前,使我会产生无尽的感慨。
删掉“使”。
C.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在“努力”前面加上“付出”。
D.人们常常忽略自己失去了什么,却往往在意自己拥有了什么。
把“忽略”和“在意”互换位置。
3.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侏儡/妇硕赫然/万恶不赦
B.贮藏/伫立惊曾/张辜失措
C.稽首/滑稽枭鸟/袅袅云烟
D.真谡/取绡寒哮/忍俊不禁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淳清,天的庄严和纯洁,以及一切秋虫的歌唱。
B.然曜而自私的心灵,可以变成自己的地狱,广阔而开朗的心灵,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
C.老王为人热情,无论遇见谁都要拉着别人嘘寒问暖,强睹不畲,大家都特别喜欢同他聊天。
D.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从来不是你的百谀网论,而是你说做就做的执行力。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句是()
①就像黄牛,肚子里没有青草,拿什么反刍?
②网络时代,点击率成了判断标准和不二法门,而在杂多的信息当中飞来飞去的眼球,其实并未收获几多真知。
③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省,而自觉自省的前提,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的认知和积累。
④缺乏这种自觉的所谓知识分子,充其量不过是“知道分子”而已。
⑤网络人的头脑,基本是杂乱信息的跑马场。
⑥脚无点墨,何以自觉?
A.⑥③①②⑤④B.③⑥①②⑤④C.②⑤④③①⑥D.③⑥②①④⑤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休闲生活水平是衡量民众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服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
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的休闲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正从实现国民幸福的关键手段走向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支
柱。
材料二
近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近年国内旅游收人及旅游人数增长情况
口国内旅游人数□国内能游牧入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一比上年实际增氏率
材料三2016年1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花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
指出要围绕五大幸福产业的重点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幸福产业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所谓的“五大
幸福产业”涵盖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个领域,构成了休闲产业的主体。随着国家休闲政策的发布,各地
也在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组织休闲节事活动等,民众的辛福感会随之逐年
提升。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近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和“近年国内旅游收人及旅游人数增长情
况”图,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四条主要信息。根据以上几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我国居民“休闲生活”与民众
幸福感的关系!(70字以内)
7.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窈窕淑女,o(《诗经•关睢》)海内存知己,
o(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题《黄
鹤楼》)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富贵不
能淫,,,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
受命的千古名句是:,o《己亥杂诗》中,描写诗人辞官之后离愁别绪的句
子是:,o
8.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他没有受伤,站起来,走到那个可怜人身边,急急把缠着的绳索隔断,抱起这个可怜人,两脚使劲一蹬,浮出海
面来。
我们三人跟着他上来。意外得救的人,转瞬间都到了可怜人的小艇上。
他首先关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可怜人。我不知道他是否可以成功。我希望他可以成功,因为这个可怜人浸在水中的时
间并不很久。但鲨鱼尾巴的打击可能是致命的重伤。很运气,由于他们的有力按摩,我看见那个可怜人渐渐恢复了知
觉。选段出自法国作家(填人名)的《海底两万里》,故事主要讲述法国__________(填学科名)家阿龙纳
斯带着一个捕鲸手和仆人康塞尔,跟着“他”(填人名),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请用
一句话简述这次探险旅行的结局。“可怜人”是谁?结合选段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在,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英遭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
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描写色彩明丽,景色诱人。第二句诗意突然一转,“旧是”二字暗示出五原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曾沦陷于
胡人的铁蹄之下,任其践踏。
B.颔联两句说,五原之夜,明月皎皎,笳鸣声声,诗人看到一群倚剑天外的英雄策马而来,保卫边疆。
C.颈联写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暗喻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今昔不同。过去的饮马泉冰冻一片,坎坷难行;而今已是
春天,寒冰解冻,绿水分流。
D.尾联两句直抒胸臆,“恐惊”二字,写出了诗人怕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局势、
边防的安危紧密结合,水到渠成地把全诗的思想感情收结起来。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八句,几乎一句一个画面,生动和谐地组成了一幅“过五原”的大画卷:有景色,有人物;有眼前的,有过
去的;有近处的,也有远处的;有看到的,也有听到的和想到的。
B.笳鸣,是古时的军号声,其悲壮苍凉的音调,有力地烘托出塞外之地空旷、辽阔的意境,最能拨动久于军旅生活
的爱国诗人的心弦。
C.同激昂高扬的盛唐边塞诗相比,李益这首诗欢欣重于忧伤,希望多于失望,情调大相径庭,这是不同时代风格的
体现。
D.此诗为七言律诗,主要抒写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了的五原时的复杂心情,语言优美精炼,节奏和谐鲜明,格调含
蓄深沉。
10.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口:“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目: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目:“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子鱼论战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子鱼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宋人既成列力楚人未既济。子鱼目:“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④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⑤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⑥,不擒二毛久古之为军也,不以隘®阻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
鱼目:“君未知战。劲敌之人,隘而不列,天助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劲者,皆我敌也。虽
及胡者⑪,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⑫,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
则如服⑬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⑭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俺⑮可也。”①宋公:即宋襄公。
②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③成列:排成战斗行列。④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⑤门官:国君
的卫士。⑥重伤:再次伤害(受伤的人)。⑦二毛:头发花白的人,指代老人。⑧隘,险隘之地。⑨亡国之余:亡国者的
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⑩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⑪胡省(g6u):年纪很大的人。⑫明耻教
战:使士兵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授他们作战的技能。⑬服:(对敌人)屈服。⑭金鼓以声气:鸣金击鼓来振作士气。⑮俅
(chGn):同“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神弗福也再而衰楚人未既疥公伤腹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衣食所率/案能辨我是雄雌B.公问其故/温敢而知新
C.里不能察/里及胡者D.公将鼓之/请击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4.甲文鲁国军队后发制人取得了胜利,乙文宋国军队要先发制人才能取胜,这是为什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在思想性格上有什么不同?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
①在人生不同阶段,德育伴随始终,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②“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
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勉励新时代中国青年锤炼品德修为,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③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四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
是在私人领域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做到“独善其身”,更要立志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追求“宽仁大义”。
从五四运动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
青年,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科研团队,可以说,广大青年立什么样的德,既
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彰显着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选择怎样的道路、坚守怎样的价值、成就怎
样的事业。
④修身立德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在
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古今中外,种种案例启示我们,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
虚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就不可能进步。广大青年不断锤炼品德修为,
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精神层面获得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坚定地前行。
⑤“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修身立德没有捷径。广大青年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做到“见贤思齐”,在提高
自我修养方面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有所收获。中共早期领导人,阵代英,把记载自己缺点的日志晒出来,公示己过,在
众人监督下完善自己;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去世后,人们在其病床的枕头下发现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
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些榜样矗立起一座座精神丰碑,也为广大青年点亮了人生航向。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加
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一番事业。
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总书记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
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被称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积极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感染、收获、带动了
一大批“粉丝”;立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先后14批133名志愿者一棒接一棒,
在贵州山区3所乡村小学支教16年,滋润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修身立德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当中。也只有在劳动实践、辛勤创造中,才能进一步磨练本领、砥砺品格,绽放人生的光芒。
⑦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最活跃、最富朝气,拥有开风气之先的力量。广大青年坚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
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步台阶,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影响着一个时代的底色和基调。
1.你认为本文作者态度是什么?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借的话提出青年人要锤炼品德修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B.第③段利用“无论是……还是……抑或是”这样的句式,摆出几组人生观价值观,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要追求“宽仁大义”,更要立志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
C.文章第④⑤⑥段从立德修身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要在提高自我修养方面下苦功夫;要于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
一上下功夫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能做到修身立德。
3.结合读过的作品,举例说说你对第④段观点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蒸饭匠
李靖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
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
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
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
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
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
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
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
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深水沙河孙家灯一带的人。问到他
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
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
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
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
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
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
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
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
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
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就、学习蒸饭怎么蒸得
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赛。写东西的人,只有
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
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
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
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髡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
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
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C)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
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1.文章以爷爷的葬礼开篇,有何用意?
2.品味语言。
(1)第②段中“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一句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2)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B)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3.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
4.除了写老孙,文中还写了葬礼上做红白喜事的众人和厨师,有何作用?
5.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文末(C)处划线句的理解。
13.阅读《谁的电话》,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谁的电话
何燕
①老葛终于赶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
②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③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
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玉城小学到
玉城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④“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
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
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
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⑤“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
指,“连跳三级。”
⑥“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
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
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⑦“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
你见笑,做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
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⑧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⑨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⑩“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
有啥区别。”
仆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
月饼就好了。
C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
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
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a“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S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
醉不休!”
C5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
n“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
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曲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
显示:“讨债的,别接!”
•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
就挂了。
式)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八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
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四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
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
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
他把家里唯一的月饼快递了。
四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四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期)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提示,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把酒话教子——()——()——()
2.老葛三次接电话时的反应各有不同,暗示了他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作简要分析。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中“接打电话”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构思精巧,描写了两个父亲中秋节喝酒的场景,通过人物对话和孩子们打来的电话,巧妙地将人物进行了多角
度的对比。请你从文中找出三处,谈谈你的看法。
5.小说以“谁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
6.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分析,震恰当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老葛是一个任劳任怨、关爱孩子而又爱面子的人,他关注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学业进步,证明他教育
孩子是非常成功的。
B.小说有明暗双线,明线是老葛和主任两人中秋节喝酒时围绕孩子而进行的谈话;暗线是老葛和女儿为了买衣服的
钱而进行的短信、电话往来。这样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叙述不蔓不枝。
C.主任的儿子毛毛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不够懂事,实际上却是一个乐观向上、重亲情、有主见的青年。
D.小说的结尾写老葛醉了,想和主任说说真心话,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因为他能理解主任,主任的孩子学习不好,
也很烦恼。这样写,言简意丰,回味无穷。
三、语言表述
14.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不断发展的汉语,如一幅线条迷人的花卷,,o令人痴迷、留恋、神往。
四、写作
15.任选一题作文。题目:印在心底的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我们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我们在高尖端科技领域还在受制于人,国家发展壮大的命
门一直被国外牢牢抓住,成为制约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致命弱点。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自己不懈奋斗取得了一些
核心技术的突破:墨子“传信”,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大飞机首飞等。
人生也是这样,只有通过自己不懈奋斗,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根据题干要求,认真审读每个选项,所选对联内
容要符合“二手图书书店”的特点。A.“锦绣成文,原非我有"暗合“二手书”之意,“琳琅满架,惟待人求”符
合“出售”特点;B.由“精印人间好书”可知此对联适合印刷店;C.由“楚辞汉赋”和“夏鼎周钟”可知此对联适
合古玩字画店;D.由“扁鹊难医微恙”和“华佗无奈小虫”可知此对联适合药店。故选A。
2、C
【解题分析】
C句前后不一致,去掉“是否”。
3,B
【解题分析】
A.都读rG、he/sheoB.都读zhii、都读huAng。C.qi/ji、xiao/niao。D.都读di、jin/jTn。故选B。
4、C
【解题分析】
A.澄清:形容水清而透明。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狭隘:指不宽阔,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广或非常局限。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褒贬使用不当;
D.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Co
5、B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一般来说,语段的排序主要涉及到以下一些因素:①空间关系: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等。②时
间关系:从早到晚,从过去到现在等。③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此到彼等④
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⑤思维规律:由一般到个别,由个别到一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概括等。先要准确的把
握整体语段的基本内容,找到其中体现顺序的那道“线”,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排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1)①近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呈逐年增长趋势。②近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比上年实际增长率呈逐年下
降趋势。③近年国内旅游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④近年国内旅游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
(2)休闲生活水平是衡量民众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的休闲产业,正从实现国民幸福的关键手段走向支撑国家
发展的重要支柱。五大幸福产业,构成了休闲产业的主体。随着国家休闲政策的发布,民众的幸福感会逐年提升。
【解题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图表的分析探究。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审清标题,标题能有效地提供信息。然后审内容,遵循
纵比比变化,横比比联系(差距)的原则,从比较中得出结论。通过图表一可以探究到:近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人逐年增长。比上年实际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通过图表二可以探究到:近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呈逐年增长
趋势。据此分条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材料中“休闲生活水平是衡量民众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的休
闲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正从实现国民幸福的关键手段走向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国家休闲政
策的发布,各地也在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关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组织休闲节事活动等,民众的辛
福感会随之逐年提升。”等句子作答即可。
7、(1)君子好逑(2)天涯若比邻(3)烟波江上使人愁(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6)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8)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
指即天涯
【解题分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
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
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逑”“邻”“斜”等字词的书写。
8、凡尔纳博物学尼摩他们几个人在“诺第留斯号”的带领下,走进海洋,感受海底那奇妙的世界,最后在
挪威海岸登陆。
采珠人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遇事头脑冷静、沉着机智的人
【解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的知识积累。
(1)选段出自《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
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
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
乘坐这艘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航行。
(2)这次探险旅行的结局是几个人在“诺第留斯号”的带领下,走进海洋,感受海底那奇妙的世界,最后在挪威海岸
登陆。
(3)“可怜人”是“采珠人”,“急急把缠着的绳索隔断,抱起这个可怜人,两脚使劲一蹬,浮出海面来。”,“他首先关
心的事是要救活这个可怜人”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他”富有同情心,遇事冷静,机智。据此作答。
二、阅读
9、1.B
2.C
【解题分析】
1.B.错误,颔联两句不是实写,“何人倚剑白云天”是作者的联想。
2.C.错误,李益这首诗忧伤重于欢欣,失望多于希望。
10、1.(1)赐福,保佑(2)第二次(3)渡河(4)大腿
2.C
3.(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诚心处理。
(2)如果爱惜(敌人)不让其再次受伤,当初就不要杀伤他们。
4.(1)甲文中,鲁军等到齐军士气低落时进击,所以取得了胜利,即后发制人;乙文中,宋军只有抓住楚军尚未过河
或布阵的先机攻打,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即先发制人。
(2)作战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抓住有利的战机。(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才能成功。)
5.鲁庄公:目光短浅,急躁冒进,但能接受曹刿的建议。
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迂腐愚昧。
【解题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福”意思是“赐福,保佑”,“再”意思是“第二次”,“济”意思是“渡河”,“股”是古今
异义词,古义是“大腿”。
2.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解释为:养/怎么,B项解释为: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C项解释
为:即使,D项解释为:凑足音节,无义/代词。故选C。
3.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
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句中"狱"意思是"诉讼案件","虽"
意思是"即使","以"意思是"按照",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2)"若"意思是"如果",此句是省略句,应翻译为“如
果爱惜(敌人)不让他再次受伤,就不如当初不杀伤他们"。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齐鲁之间的战争,能以少胜多在于后发制人,抓住了有利的作战时机——
彼竭我盈之时;乙文中最终宋国失败是因为没有抓住有利的作战时机——楚军尚未过河或布阵的时候。综合两者,说
明作战过程中要想取得胜利,需要抓住有利的作战时机。据此作答即可。
5.此题考查的是文中任务的性格特点。甲文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公问其故”等句子写出了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
浅,对军事无知的人,但他有一个可贵的优点: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乙文中的宋襄公认识问题肤浅,固执,而且不
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据此作答即可。
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
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
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
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
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
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等到齐军三
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
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
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
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
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襄公不听。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
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
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
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
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
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
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
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
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
(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11、1.示例:青年人要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
2.C
3.答案示例:我读过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诸葛亮在未出草庐之前,不断修炼自己的精神世界,专心读书,躬
耕南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不求闻达,树立为国尽忠的理想志向。正因他对精神世界的不断修炼,才有后来为蜀
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所以,精神世界的修炼是修身立德的本质。
【解题分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
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
提炼。依据文章的标题“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和开头段“在人生不同阶段,德育伴随始终,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青年人要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据此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文章第⑥段是从“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要在劳动实践、辛勤创
造中,才能进一步磨练本领、砥砺品格”方面论述如何能做到修身立德。据此,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
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
不能证明论点。文章的第4段的论点是“修身立德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塑造”。结合自己读过的作品中的人物——
列举诸葛亮、欧阳修、傅雷等人,从中选择一个能体现追求“精神的修炼”的具体事例作答。答案是多元的。
12、1.①渲染悲伤的氛围,表达对爷爷去世的哀痛之情②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蒸饭匠一老孙。③为下文写我与老孙的温
暖对话作伏笔。
2.(1)极凝炼的动作描写,只一个“干”就写出了众人非常爱吃老孙蒸的米饭,从侧面表现老孙的木桶蒸饭可口,技
艺高超。
(2)A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孙的木桶蒸饭比作“阳光晒过的空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蒸饭的味道独特,好吃
可口,赞美了老孙的蒸饭技艺高超。
B处: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老孙蒸饭比作农民松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老孙蒸饭技艺娴熟高超,赞美之情溢于言
表。
3.①勤劳,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中可看出;②技艺高超有耐心,从“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
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中可看出;③好学、懂得实践,有钻研精神,可从“他喜欢读书,
酷爱文艺,劝我在写作上多实践”中可看出;④生活积极、乐观开朗,从老人蒸饭”面带微笑,滔滔不绝”,和我对
话,畅谈人生等内容可看出。⑤做事一丝不苟,作风严谨,可从“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
讲究火候”中看出。(答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没有结合文章内容的分数减半)
4.以众人旁观老孙蒸饭和盛饭时的语言和动作等描写,从侧面表现老孙蒸的木桶米饭可口,蒸饭技艺高超;以厨师需
要料理不同食材与老孙专注蒸饭作对比,表现老孙的专注与耐心。
5.示例: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深
深感染和温暖了作者,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怎样不断充实人生,所以感到内心踏实。作者在失去亲人的
同时,通过和老孙的对话,弥补了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所以作者觉得又是一种宽
慰。
【解题分析】
1.此题考查记叙文开头语段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为下文……情节做铺垫;设
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统领全文。开头通过描写爷爷的葬礼,渲染了悲伤的氛围,表达对爷爷去世的哀痛之情;
通过人们对蒸饭的介绍,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蒸饭匠——老孙。
2.(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
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干”字就写出了众人非常爱吃老孙蒸的米饭,从侧面表现了老孙的木桶蒸饭
可口,技艺高超。(2)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此句将
“老孙蒸饭''比作"农民松土”,这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老孙蒸饭技艺娴熟高超。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
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3.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
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
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中可看出蒸饭匠老孙的勤劳;从“他喜欢读书,
酷爱文艺,劝我在写作上多实践”中可看出蒸饭匠老孙的好学、懂得实践,有钻研精神;从老人蒸饭“面带微笑,滔
滔不绝”,和我对话,畅谈人生等内容可看出他的乐观开朗;从“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
讲究火候”中看出他做事一丝不苟。
4.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作者通过描写众人旁
观老孙蒸饭和盛饭时的语言和动作,从侧面表现老孙蒸的木桶米饭可口,蒸饭技艺高超;用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与
老孙专注蒸饭作对比,突出了老孙的专注、耐心。
5.此题考查对文章结尾句子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踏实”是因为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
人生态度深深感染和温暖了作者,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宽慰”是因为作者在失去亲人的同时,通过和
老孙的对话,弥补了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失去亲人的悲痛。
13、1.孩子来电话老葛拒(掐)电话醉酒思得失
2.第一次:满心欢喜。(老葛看到是女儿的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
纬线”)第二次:气愤和寒心。(“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暗示老葛得知女
儿来电只是要钱,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第三次:感到羞愧。(“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
接!'”暗示老葛担心女儿的表现被主任知道,内心不安)
3.(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丰富人物的形象;(3)揭示了小说的主旨;(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答
出两点即可)
4.(1)老葛对女儿的疼爱与女儿对老葛的冷漠相对比,让人反思感恩心的培养。(2)老葛的无私付出与女儿无休止的
索取相对比,让人反思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3)老葛女儿的冷漠与主任儿子的孝顺对比,让人反思孩子品格的培养。
(4)老葛的“成功”与主任所谓的“失败”相对比,让人反思成才的内涵。(5)老葛女儿的来电备注与主任儿子的电
话铃声对比,让人反思亲情教育是否成功。
5.第一,以“谁的电话”为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从艺术构思来看,“谁的电话”曾在文章中三次出现,
,,电话,,将两个在异地求学的孩子联系起来,使小说的场景、情节集中。第三,“谁的电话”引出两个父亲对待孩子
来电的不同态度,也生动地表现了两个不同的心理;主任因儿子成绩不好而愧作,因儿子重亲情而欣慰;老葛接电话
时因女儿冷漠自私而难堪、气恼。第四,电话的内容让两个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成绩优秀情商低,一个成绩不
好但情商高,从而引发人们对两个家长的教育方式的思考,有利于表现文章的主旨。
6.B
【解题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概括。文章第①至⑥段主要写了老葛与主任一起喝酒,谈论教育孩子的问题;第⑦至
⑬写了两个两个孩子分别来电话,两位父亲分别接了电话;第⑭至㉑段交代了老葛拒绝接电话及其原因;第㉒至㉔段
写老葛醉倒反思女儿的成长过程。组织答案时,要做到与提示的格式、字数相同或相近,故本文的情节可概括为:把
酒话教子——孩子来电话一一老葛拒电话——醉酒思得失。
2.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解答本题,需梳理三次老葛接电话的情节,从人物的动作、表情中得出其心理活动,
并适当进行分析。第一次,在文中第⑫段“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
经纬线”“乐呵呵地说”,从老葛看到是女儿的电话,脸上惊喜的表情,可知此时老葛是满心欢喜的;第二次,在文
中第⑰段“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同时结合下文第㉑段“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
那头已是忙音”,这里写了老葛的女儿打电话来,只是为了要钱,并没有对老葛的问候,更是没有让老葛说句话,然
后老葛气急地说电话打错了,从这可知此时的老葛是气愤和心寒的;第三次在第⑱段“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
'谁的电话呢?'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从老葛把女儿的备注名称改为“讨债的,
别接”,暗示了此时的老葛害怕被主人知道女儿的表现,内心是惶恐不安的。
3.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小说某一情节安排作用思考方向: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或点题,或突出主题;对塑造人物形
象方面的作用,或发展了人物性格,或表现了人物性格;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方面的作用,或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中“接打电话”是小说的核心情节,三次来电依次展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
接打电话对比的地方,展现了小若和老葛的人物形象;在两对父女(子)接打电话的对比中突出了小说的主旨;写老
葛拒接电话,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列举文章中运用的对比,联系人物形象及主题,分析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文章
中的对比有:老葛的付出与女儿的索取;老葛对女儿的疼爱与女儿对老葛的冷漠;老葛女儿的冷漠与主任儿子的孝顺;
老葛教育的“成功”与主任教育的“失败”;老葛电话里对女儿名字的备注以及老葛儿子为父亲设置的手机铃声。这
些对比无一不在体现对于孩子的培养,不应仅仅只是在成绩上,而更应该是在责任心、感恩心、孝心等这些品德上进
行培养。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孩子的成才与否,也不应该仅仅以学习成绩为衡量标准,好的品德修养才是重中之重。
5.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就是小说的线
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
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本篇小数以“谁的电话”为题,好处有:(1)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2)“谁的电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通过老葛的女儿、主任的儿子打电话给自己的父亲,“电话”将所有的
人物都联系起来,使小说的情节、场景集中到了一起;(3)“谁的电话”写出了两个父亲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主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988-2024过程工业安全仪表系统在线监视要求
- 工作转合同范例
- 父母购车赠与协议合同范例
- 厨房打扫工程合同范例
- 全国代理 合同范例
- 刷涂料工程合同范例
- 商城购物合同范例
- 牲猪购销合同范例
- 家用公寓出租合同范例
- 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信贷支持生猪养殖行业报告
- 学校食堂厨房规范化操作程序
-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年度报告
- 医保飞检工作方案
- 招投标基础知识讲解
- 沥青路面弯沉温度修正
- 穿戴甲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 软装公司商业计划书
-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