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史知识专项整合(一)中外关联目录索引

专题贯通专题贯通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1.古代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制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由“禅让”变成“世袭”,它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2.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秦朝建立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制度,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直至明初废除宰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3.中央集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秦朝中央集权制和地方郡县制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4.选官制度的创新与发展从世官制、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都是围绕着皇权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对点训练]1.(2023广东高州一模)有学者指出,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尚未实现统一

B.“封建的统一”指“大一统”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D.“封建”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C解析

据材料“只要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可知,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A项说法与“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的说法不符,排除;“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秦朝才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B项;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排除D项。D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想通过完善科举制,改变之前“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的弊端,故选D项;科举制的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起到维护“大一统”的作用,但与材料中“尽革前弊”的目的无关,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的完善与“三冗两积”没有必然联系,“三冗两积”是宋代统治者分权导致的,排除C项。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1.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2.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3.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对商业发展的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松的过程。4.古代经济政策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为主,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在明清两朝又增加了海禁政策,清朝甚至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点训练]3.(2023河北2月联考)下表所示为宋代出口商品的种类。这说明宋代(

)序号种类①纺织品,有绢、帛、锦缎、五色茸(丝线)等蚕丝产品,还有蕉布、葛布、生苎布等麻织品②陶瓷品,有碗、坛、瓮、罐、盆、钵等。为了扩大瓷器外销,福建泉州地区的瓷窑还专门生产特种瓷器以应外国需要③金属及其制品,如铜钱、铁块(条)及铜器、金银饰品等④日用品,有漆器、绢扇、针、梳、伞、席以及笔、墨、书籍等⑤粮食(主要是稻米)和副食品,如茶叶、糖、酒A.长途贩运兴起

B.抑商政策松弛C.生产技术发达

D.南北经济平衡C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出口商品集中在纺织品、陶瓷品、金属及其制品、日用品,都属于手工制成品,说明宋代生产技术发达,故选C项;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材料所示属于海外贸易的商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出口商品以手工制成品为主,与抑商政策无关,排除B项;宋代南方经济强于北方,排除D项。4.(2023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明清时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传统手工业从耕织结合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专门的手工业行业,其中以棉纺织业最为典型。此外,在传统技术条件下,手工业者对政府的人身隶属有所削弱,以民间市场为销售对象的专业性手工业兴起。这表明明清时期(

)A.雇佣劳动生产方式成为主流B.封建经济基础趋于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产业革新D.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弱化C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由“耕织结合”到“耕织分离”的演变趋势,同时出现了众多专业性手工行业,这些行业从市场上获取生产原料,而后销售于民间市场,表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加速产业革新,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以租佃关系为主的封建生产关系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明清时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基础相对稳固,鸦片战争后封建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发展变化,且不断弱化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三、“儒学为纲”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到汉朝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批判和继承,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影响深远。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显著。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对点训练]A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戴震指责理学强化尊卑等级秩序产生的消极影响,批判理学是维护封建秩序的工具,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夸大封建伦理纲常在现实中产生的作用,材料中“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死于理,其谁怜之”正是封建伦理纲常在现实中产生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戴震反对的是程朱理学的尊卑等级秩序,并没有全面否定程朱理学的道德观念,如程朱理学强调的注重气节、品德等,排除C项;材料中戴震反对的是封建尊卑等级制度,并未体现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价值追求,排除D项。中外关联一、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精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当时中西方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项目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总体特征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政治宗法制及分封制逐渐瓦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社会变革,中央集权制度萌芽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古罗马形成了古代欧洲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稳定了古罗马的社会秩序而且对近现代西方的法律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项目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经济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占主导地位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奴隶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科技、文学、艺术取得了重要成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峰,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古希腊出现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是近代欧洲启蒙思想的源头[对点训练]1.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D.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人类最初各文明体及文化“轴心时代”的出现都是在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虽然各区域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各文明体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共同影响所致,故选C项;地理气候只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A项;早期人类各文明独立发展,排除B项;D项说法因果颠倒,排除。2.“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平等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D.都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且重视教育,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也重视教育,故选C项;孔子主张“礼”,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排除A项;苏格拉底代表的不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排除B项;D项只符合苏格拉底,排除。二、丝绸之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1.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2)海上丝绸之路:西汉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路线: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1)陆路方面: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时期,东起长安,经中亚,一条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两条至地中海进入欧洲,或向西北进入欧洲(2)海路方面:从广州出发,最远可以到达波斯湾。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与当时主要的外贸商品有关,汉朝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陶瓷不易经陆路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宋朝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衰落郑和下西洋后到1840年之前,政府的对外政策走向保守。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丝绸之路的基本作用(1)商品交流之路: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丝绸、瓷器、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手工业制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石榴等传入东方,为东方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2)科技传播之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3)文化交流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担负起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传播。[对点训练]3.(2023安徽皖江名校高三联考)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

)A.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B.交通是文明传播的必然前提C.文明交融能促进社会发展D.商品贸易促进了社会的转型C解析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这说明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交流、交融能促进沿途国家的社会发展,故选C项;题干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导致沿途国家的发展繁荣,而不是亚非拉文明具有共同特征,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强调交通的作用,排除B项;题干提到了商品贸易,但并未提到社会转型,排除D项。三、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1.不同文化价值取向(1)东方“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2)西方注重人对自然的征服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海外冒险精神的倡导等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注重个体意识的文化心理。2.共通之处中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