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1学问复习提纲(岳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心集权制度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1.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产生了王位世袭制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1.以商部族为中心的方国联盟2.主要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A.内服是王畿,商王干脆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神权色调: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3.商王与方国的关系: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⑵商王对方国的限制力是有限的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1.分封制:⑴目的:保证王室强大,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⑵对象:亲族、功臣、先代贵族⑶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2.宗法制: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冲突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安排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合宗族力气,“国”“家”结合起来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秦王嬴政)1.条件:A春秋起先,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斗争使小国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2.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战乱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心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2.内容(表现):⑴皇权至上⑵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⑶中心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相互协作,相互牵制。⑷地方推行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⑺制定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3.影响:形成中心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演化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⑴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工六部。长官都是宰相,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⑵特点与作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被分割,避开权臣专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化⑴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宰相权力被枢密院和三司分割。枢密院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⑵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只设中书省。3.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二.选官制度1.目的:以补充官僚队伍,保证这个队伍的素养和水平。2.演化:西周:世卿世禄制战国——汉初:军功爵制西汉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举荐人才,后者是中心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其影响是在确定程度上满意了官僚队伍的须要,但简单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简单形成小集团。东汉末年始:九品中正制隋始:科举制。=1\*GB3①设立:隋炀帝时,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2\*GB3②完善:唐代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实行的考试选官制度;=3\*GB3③作用: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供应了源源不断的高素养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旺盛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制度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2.确立:秦汉时期起先确立,行使监察权的中心官职是御史大夫,汉武帝在地方上设十三州刺史。3.发展:谏议制度,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4.顶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心,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在地方,省级最高机构还特地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5.评价:=1\*GB3①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无上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GB3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心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1\*GB3①背景:西汉初年,汉高祖为巩固政权,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削夺诸侯王国封地,结果爆发七国之乱。=2\*GB3②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减弱相权;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GB3③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2.宋初中心集权的强化=1\*GB3①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2\*GB3②措施: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心集权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B削实权:减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干脆奏报。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心驾驭,消退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3\*GB3③影响:A变更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C中心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确定上风D皇权与相权冲突变的突出起来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1.丞相制度的废除=1\*GB3①缘由: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限制相权,加强皇权。=2\*GB3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3\*GB3③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2.内阁的演化=1\*GB3①殿阁高校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帮助章奏,不参与决策。=2\*GB3②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权力越来越大,驾驭“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批红”。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GB3①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2\*GB3②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番值班,只能跪受笔录。=3\*GB3③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记。4.趋势:唐宋以来的政治制度的变更,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其次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一。古希腊历史的演化: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城邦国家二。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与其四周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1.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2.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溢好战尚武气息三。古希腊城邦:1.含义: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2.兴起时间: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3.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4.地少人多,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汲取先进文化成果;为创建独特文明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四。古希腊城邦政体1.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与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2.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为后世供应珍贵阅历。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一。民主政治演化过程: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2.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同等协商、少数听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3.民主制的确立:⑴前594年,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⑵前509年,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陶片放逐法)=3\*GB2⑶伯利克里统治时期——全面旺盛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详细体现在:公民大会:①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确定一切国家大事,全部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②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绽开辩论,促进了对学问的崇尚,高校说家辈出。五百人议事会: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打算提案②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①日常司法机关②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开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三。雅典民主制的得失:1.得:A为人类供应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建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B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有利于修正错误、有利于监督政府为人民服务、有利于促进文化旺盛和发展。2.失: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宏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一。政治体制的演化: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1.罗马共和国:⑴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组成。=2\*GB2⑵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3\*GB2⑶元老院是国家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4\*GB2⑷公民大会:平民参与,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5\*GB2⑸平民维护自身利益的机构—保民官2.帝制的确立=1\*GB2⑴缘由:主动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渐渐走向帝制=2\*GB2⑵概况:A屋大维——前27年,接受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二。罗马法的形成:1.《十二铜表法》
=1\*GB2⑴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2\*GB2⑵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3\*GB2⑶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成功。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说明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2.查士丁尼法典=1\*GB2⑴形成:前3世纪后,查士丁尼鉴于西罗马灭亡而编,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2\*GB2⑵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3\*GB2⑶影响:A标记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3、罗马法的影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一、《大宪章》1、缘由:减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心集权2、签署:13世纪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确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并颁布《权利法案》)1、过程: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②“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驾驭政权③《权利法案》标记着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2、《权利法案》制定并颁布目的和影响:目的:限制王权;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三、责任内阁1、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担当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2、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3、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四、民主化的发展:1、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获益2、19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3、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4、1918年,30岁以上的有确定财产的妇女首获选举权五。君主立宪政体的基本特征:1.君主的地位:国家的元首是世袭君主英国国王,国王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平常仅仅扮演仪式性角色。2.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对议会负责3.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4.民主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基础。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1.背景:1776年美国独立,建立了松散的邦联。其弊端是:①州权主义的存在,使它无权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英国乘机倾销商品②中心政府无力稳定政治秩序、爱护国家利益与主权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3.1787年联邦宪法的基本原则:=1\*GB3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由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组成。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③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二、联邦制1.确立:1787年建立,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2.巩固:州权主义与联邦政府的冲突,1861年南方蓄奴州发生叛乱,美国内战爆发。林肯以联邦政府维护和捍卫宪法为依据,对南部同盟作战;北方取胜统一了联邦后,通过了第13条、第14条宪法修正案:废除黑人奴隶制,确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有力的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美国长期统一与稳定,是美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政治前提。三、两党制: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限制。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斗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更。两党制成为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政治选举都受两党操纵。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法国(一)曲折共和历程:政体演化: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波帝王朝复辟1814-1830年——七月王朝1830-1848年——法兰西其次共和国1848-1852年——法兰西其次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二)确立共和——-标记: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和军人无投票权。);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驾驭。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其吩咐需经由他任命的各部部长副署;内阁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巩固:共和派取得了议会选举的成功。议会对宪法做了修正和补充,确立了国歌和国庆日,并堵塞了全部君主派的复辟之路。意义:法国确立了共和制,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和发展。二.德国(一)德国的统一1864——1870年在首相俾斯麦的筹划下,普鲁士先后进行了三次王朝斗争完成了统一。(二)帝国的成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宣告成立。(三)宪法的颁布:1871年,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四)对德国近代政体的评价:1.德意志帝国实际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国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供应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国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持续。2.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帝国的专横统治,并最终把德国拖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近代中国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斗争(一)第一次鸦片斗争(1840-1842)1、缘由:A.根本缘由:英国领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找寻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B、干脆缘由: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2、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与租地特权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起先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二)其次次鸦片斗争(1856-1860)1、缘由:根本缘由: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干脆缘由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斗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允许华工出国,赔款给英法白银各增至800万两。4、影响:中国丢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更;部分官绅主见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三)甲午中日斗争(1894-1895)1、缘由:A、根本缘由: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制定侵略朝鲜、占据台湾、夺取东北、蒙古、占据中国、折服世界的大陆政策。B、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2、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决战——辽东战役——威海战役1894——1895年3、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内容:割台湾岛、辽东半岛、澎湖列岛与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款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4.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峻的不同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化内地;严峻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峻。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起先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四)八国联军侵华斗争(1900-1901)1、缘由:A、根本缘由:帝国主义瓜分中国。B、干脆缘由: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2、过程: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3、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内容:清政府赔款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爱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4、影响:《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峻的不同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限制,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二、近代中国先进学问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究(一)农夫阶级: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夫运动,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记失败)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匀称,无人不饱暖”的志向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按每家人口平均安排。还规定,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可以参与科举考试;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禁止娼妓;设女官等职务。评价: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资政新篇》:这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资政新篇》未能反映农夫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行。失败:(1)农夫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夫群众的志向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夫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起因:A、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B、19世纪末反洋教斗争快速发展。口号:“扶清灭洋”3、清政府政策:镇压—招抚—镇压影响:义和团体现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清政府的改革。(二)地主阶级: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头—90年头):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斗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记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2.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确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三)民族资产阶级:1.戊戌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见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背景:=1\*GB3①社会背景: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2\*GB3②组织基础:A、兴中会1894檀香山标记兴起。B、同盟会1905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3\*GB3③思想基础:A、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内容:“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即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见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对三民主义的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它不敢放手发动广阔群众,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生主义不是切实可行的土地纲领,只能是一种空想。这就确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行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B、舆论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绽开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绽开。=4\*GB3④武装上:1911年黄花岗起义最为闻名。由于缺乏建立依据地的思想,没有形成坚毅统一的领导而失败,但是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GB3①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领先发难。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国号“中华民国”,政体“五族共和”。=2\*GB3②影响:武昌起义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高潮:=1\*GB3①中华民国建立:A、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B、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同等自由,责任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C、名义上为中心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2\*GB3②清帝退位: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的懦弱性和妥协性;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大权在握;立宪党和旧官僚的支持。意义: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失败缘由:资产阶级的懦弱性和妥协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A、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B、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其以“驱除鞑虏,复原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C、1911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D、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E、1912年(四)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学问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1919年)背景=1\*GB3①一战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GB3②民族冲突:1918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GB3③根本缘由:阶级冲突。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过程=1\*GB3①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2\*GB3②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气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有北京转移到上海,并绽开“三罢”斗争。=3\*GB3③初步成功:A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B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C释放被捕学生。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性质与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宏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一场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一场宏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空想社会主义1、缘由:A、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凄惨。B、一些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为资本主义不是公正、合理的社会,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形成空想社会主义思潮。2、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3、主见:A、圣西门主见实行实业制度,是“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B、傅立叶和欧文主见建立合作组织。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1.产生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思想基础: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英法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活动。2.内容:A、确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主动作用B、揭示资本主义必定崩溃的隐私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昭示了将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3.意义:标记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在其指导下蓬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巴黎公社1、背景:内忧外患。干脆缘由—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防卫军的阵地2、性质: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3、措施:A、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工资不得超过娴熟工人,人民可监督罢免。B、维护劳动者利益。C、用世俗教化代替宗教教化,实行义务教化。4.巴黎公社失败的缘由:客观缘由:巴黎公社寡不敌众根本缘由: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观缘由:缺乏工农联盟,没有争取到广阔农夫的支持5.教训与启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需彻底歼灭资产阶级残余势力,防止资产阶级势力的反扑;无产阶级不能孤军奋战,必需建立广泛的同盟;无产阶级缺乏一个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处于上升时期,不具备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6.意义:A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宏大尝试;B英勇斗争和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背景:19世纪60年头,俄国自上而下改革,推动工业化,但不彻底;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冲突尖锐;一战使俄国落后腐朽充分暴露,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二、过程1、二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过:1917年初,彼得格勒工人士兵起义,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该政府接着斗争。2、《四月提纲》:A、列宁提出须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B、实行土地改革。C、退出斗争。3、七月流血事务后确立武装起义方针。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实行武装起义,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成功的关键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其次次代表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成立人民委员会。2、1918年,全国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1922年,苏联成立(四个加盟国)四、意义:是人类第一次获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摆脱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给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新的解放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第20课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一、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1919—1923)1、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①成立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陈独秀、上海)②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召开,后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③内容:通过《中国共产党纲领》:A、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B、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C、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歼灭阶级差别。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中心局。=4\*GB3④意义:宣告党的成立,中国出现马列主义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2、中共二大:将现阶段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3、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2)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3)教训:必需团结农夫、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二、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打算:A、1922年发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见》。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阵线的方针。B、中共二大探讨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C、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2)标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记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记着国民革命运动起先。2、北伐:1926年广州革命政府北伐。北伐的对象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裂开。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6)1、武装起义:1927A、南昌起义:由周恩来、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打响了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抗拒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依据地,走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3、红军长征(1)缘由:A、根本缘由:王明的“左”倾错误;B、干脆缘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过程:遵义会议——A、订正错误军事路途B、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C、扭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见。到达陕北后,建立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依据地。4、西安事变(1)缘由:A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冲突上升为主要冲突;民族危机加深,国民党内部分化。B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C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D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一二九运动的推动)E张学良、杨虎城剧烈的爱国心。(2)爆发: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样抗日。(3)解决: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4)意义:为其次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下基础。四、抗日斗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1937——1945)1、日本侵华罪行:A、全面侵华,残暴统治,制造惨案B、实行以华制华:建立伪政权,推行“治安肃正运动”等C、对敌后抗日依据地进行“扫荡”政策、三光政策。2、其次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年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记着其次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两大战场A、抗战起先后,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基本上是相互协作。B、1938,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国民党政策重心趋向反共,消极抗战。4、成功缘由和意义:=1\*GB3①成功缘由:(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全民族抗战坚毅的领导核心。(2)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快速灭亡中国的企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斗争,也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两个战场相互协作,对夺取抗战成功都起了重要作用。(3)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是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相互协作与支援,对抗战成功也起了主动作用=2\*GB3②意义:A、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成功的反侵略斗争。B、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成功做出重大贡献。C、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奠定了基础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高,收回台湾。五、解放斗争时期(1945——1949)1、两种命运的较量(1)两种命运A、民主和平与建立联合政府:1945中共七大。B、专制内战与实行一党独裁:1945年国民党六大。(2)重庆谈判:缘由:蒋介石为内战做打算;毛泽东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1945年8—10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3)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再次确立民主和平建国路途,后被国民党推翻。2、解放斗争(1)全面进攻:1946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2)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实行避敌主力、诱敌深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粉碎重点进攻。(3)战略反攻:随着敌我力气对比变更,将斗争引向国统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4)战略决战:1948年,解放军力气超过国民党,决战时机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5)北平谈判:1949.1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宗仁拒绝签字。(6)渡江战役:1949.4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3.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转移到复原和发展生产上来。4.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历史意义:标记着中国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的结束,标记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人民跋陀罗殖民主义的统治,减弱了帝国主义的力气,从而变更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中国起先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历史转折点。第20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建立1、打算: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探讨建立新中国的事宜。3、性质特色: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心人民政府政务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4、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标记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中国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目的:为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顺当过渡,以替代临时宪法《共同纲领》。2、内容:A、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B、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C、制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D、将过渡时期的总路途写入宪法。3、性质: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巩固革命建设成果。B、反映过渡时期要求,反映建设社会主义的愿望。C、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奠定基础。D、1957年初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即三大改造的完成。6.中共八大:时间:1956年内容:=1\*GB3①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需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2\*GB3②一切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需严格遵遵守法律律,人民的民主权力应当充分受到法律的爱护。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发展历程:1954年、1959年、1964年,分别召开三届人大。3.人民代表产生:全国人民普选,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4.意义:A、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C、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指导思想: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3、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主要形式:政治协商。4、职能的变更:建国初,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后成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5.意义:调动了民主子士的参政议政热忱,开创了同心同德、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五、民族区域自治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同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法律保障:《共同纲领》规定;54年宪法更明确规定。3、自治区的建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4.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平反冤假错案首要环节胡耀邦主持2、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加快:颁布1982年宪法;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逐步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4.规范政府行为:1989《行政诉讼法》;1999《行政复议法》。规范了政府的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和人民同等的原则。5.法治化建设:1997年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改革重点;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三、基层民主选举1、基层民主选举的含义:是我国落实宪法给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干脆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2、法律保障: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意义:贯彻了“依法治国”的精神,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利。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1.九条方针: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2.一国两制:80年头,邓小平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并存,是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3.宪法保障:1982年宪法正式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二、香港、澳门回来祖国1.条件:A80年头中国国力增加,国际地位提高。B一国两制构想指明白方向。C97接近,英国不断摸索中国立场看法2.香港澳门回来:1997年7月1日回来。1999年12月20日回来3.成功回来的历史意义: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供应了借鉴。三、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1.1979年元旦,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真正的停火。80年头以来,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渐渐放宽。2.九二共识的原则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1995年,江泽民八项主见是指坚持一个中国,不承诺放弃运用武力。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冷战”的兴起1.缘由:(1)二战结束,由于共同的敌人被战胜,美苏失去同盟基础,双方关系渐渐恶化(2)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3)美国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遏制苏联。苏联把确保东西部平安作为国家首要利益,扩大在世界的影响。(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2.表现(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记冷战正式起先。从今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2)经济:马歇尔安排:即1948年提出救济西欧的“欧洲复兴安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苏联成立“经互会”对抗。(3)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限制,1949年成立北约。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记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3.影响:A美苏“冷战“关系压倒其他国际关系,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B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毁灭性核斗争威逼下。C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D两国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破坏世界和平。二、冷战中的“热战”1、侵朝斗争2、侵越斗争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一、欧共体的形成1、缘由:A、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峻下降,依附美国复原经济,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技术转让与合作研发合同主要条款
- 果地租赁合同范例
- 农村自建桥拆除合同范例
- 2024年度工厂智能化改造LED灯珠采购合同
- 投资合同与借贷合同范例
- 汽车美容股东合同范例
- 电梯产品买卖合同范例
- 玉器购买合同模板
- 服装外包设计合同模板
- 河北车位租赁合同范例
- 2024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 英语我的家乡甘肃酒泉课件
- 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职业技能竞赛-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理论题库(附参考答案)
- 语文园地四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3课《做学习的主人》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甘肃卷) 含答案
- 2024汽车行业社媒营销趋势-微播易CAA中国广告协会-2024.08-98正式版
- 《助产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T 18385-2024纯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 期末+(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