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试题一、选择题。1.天山某地一片草原上有九户牧民,其中六户养了阿勒泰绵羊,三户养了新疆山羊,这些羊共同构成()A.一个物种 B.两个种群C.一个群落 D.八个种群〖答案〗B〖祥解〗种群: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构成种群。【详析】同一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种群,九户牧民有一个阿勒泰绵羊种群和一个新疆山羊种群,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活在长江里的所有鱼属于一个种群B.出生率大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C.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D.年龄结构决定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答案〗C〖祥解〗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析】A、生活在长江里的所有鱼有很多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B、出生率大的种群,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影响其种群密度,所以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B错误;C、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D、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地区未来的人口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故选C。3.对某地区农田中蚯蚓个体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下列做法或调查方法不合理的是()A.应该采用标记重捕法 B.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C.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 D.可以采用五点取样法〖答案〗A〖祥解〗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当种群数量极少,调查其种群数量时,应该逐个计数。【详析】A、蚯蚓虽然属于动物,但是其活动范围较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CD、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该方法既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也可采用五点取样法,主要是根据调查地段的情况进行确定,BCD正确。故选A。4.下图为某地野兔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的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点和b点时野兔的种群数量相等B.c点时野兔的种群数量最少C.a~b时间段,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b~c时间段,野兔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答案〗C〖祥解〗由图当野兔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野兔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野兔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野兔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析】A、b点时野兔的种群数量大于a点的,A错误;B、d点时野兔的种群数量最少,B错误;C、a~b时间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野兔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D、b~c时间段,野兔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C。5.下列有关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阳光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B.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C.干旱导致火灾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天敌数量不变、种群密度及种群数量越大,该种群受天敌的影响就越小〖答案〗D〖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其中温度、阳光等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A错误;B、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很多,且会对生物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B错误;C、干旱导致火灾与种群数量无关,因而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D、天敌数量不变、种群密度及种群数量越大,该种群受天敌的影响就越小,可见天敌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D。6.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被称为我国四大家鱼,四大家鱼在水层的空间分布和食性都有差异。早在宋代,我国就采用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列关于某自然放养池塘中四大家鱼空间及食物的分布的分析,错误的是()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若浮游植物大量死亡,草鱼数量可能会大受影响C.四大家鱼混合放养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四大家鱼的生态位及食物存在差异,彼此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答案〗D〖祥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表示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详析】A、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内部不同物种之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分析题意可知,四大家鱼在水层的空间分布有差别,故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B、草鱼以浮游植物为食,故若浮游植物大量死亡,草鱼数量可能会大受影响,B正确;C、四大家鱼的食性有差异,故混合放养可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正确;D、四大家鱼的空间及食物都存在差异,彼此间生态位有部分重叠,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D。7.为了减少某种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害虫的蜘蛛。下图表示对农田中害虫和蜘蛛这两个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的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农田中蜘蛛数量一般会少于害虫数量B.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天敌的捕食C.Ⅲ时期后,害虫和蜘蛛的数量最终都会减少为零D.Ⅲ时期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基本降到最低〖答案〗C〖祥解〗由图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详析】A、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蜘蛛捕食害虫,因此农田中蜘蛛数量一般会少于害虫数量,A正确;B、在Ⅱ时期,由于蜘蛛的增多,害虫数量减少,因此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天敌的捕食,B正确;C、Ⅲ时期后,害虫和蜘蛛的数量最终不会减少为零,C错误;D、在Ⅲ期间,蜘蛛与害虫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害虫被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农作物的危害基本最低,D正确。故选C。8.某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之后该地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该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 B.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C.该地发生的演替过程不会经历地衣阶段 D.随着时间延长,该地群落结构可能越来越复杂〖答案〗A〖祥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详析】A、该地因森林火灾原有植被消失,但土壤中植物种子、宿根等是存在的,该地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错误;B、由于该地区原来就是森林,故若没有外力干扰,该地可能重现森林,B正确;C、地衣阶段是初生演替才会出现的演替阶段,该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故不会经历地衣阶段,C正确;D、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故随着时间延长,该地群落结构可能越来越复杂,D正确。故选A。9.如图表示甲、乙两个群落随时间的演替过程及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乙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C.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时间等允许,乙群落可能会演替到森林阶段〖答案〗C〖祥解〗1、群落演替的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2、群落演替的特点:群落的演替长期变化累积的体现,群落的演替是有规律的或有序的。3、群落演替的标志: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详析】A、甲群落的演替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减少,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表示的是初生演替,B正确;C、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是物种组成可能不相同,C错误;D、乙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不断增加,若时间允许,乙也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D正确。故选C。10.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装置为诱虫器B.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避光的特性C.图中金属筛网可以用多层纱布代替D.广口瓶中可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答案〗C〖祥解〗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据此解答。【详析】A、图示装置为土壤小动物采集装置诱虫器,适于采集身体微小的土壤小动物,A正确;B、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B正确;C、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金属筛网不能用多层纱布代替,不利于小动物向下移动,C错误;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或放置湿棉花,是使爬出来的动物掉入广口瓶中杀死或不易爬出,便于统计计数,D正确.故选C。11.下图甲、乙,丙、丁表示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B.乙图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C.丙图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D.丁图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答案〗D〖祥解〗(1)捕食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A):①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甲)数量多,捕食者(乙)数量少。②从变化趋势看: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2)竞争坐标曲线的判断(如图B):①看最终结果:一种生物数量(甲)增加,另一种生物数量(乙)下降,甚至降为0的曲线为竞争曲线。②看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和食物,则为种间竞争关系。【详析】A、据图分析,甲图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A正确;B、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减少),另一种的数量也随之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B正确;C、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甚至死亡,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D、丁图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能为寄生,因为当A生物增加时,B生物并没有减少为0,寄生关系一般不会造成寄主死亡,两方皆在则为寄生,一方灭绝则为竞争,D错误。故选D。12.下列有关群落的季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与阳光、降雨量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B.群落中的动物种类的季节性变化与水资源、食物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C.不同季节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都会发生明显变化D.北方地区农田中冬季多见小麦,夏季多见玉米,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答案〗C〖祥解〗在气候季节明显变化的地区,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气候表现出与季节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即植物在不同季节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在各季表现出不同的外貌,叫群落的季相。不同气候带群落的季相表现很不一致。群落的季节性变化是地理环境变化的反映,并不导致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详析】A、群落的季节性变化与阳光、降雨量等的季节性变化有关,A正确;B、群落中的动物种类的季节性变化比如迁入和迁出主要是受到河流、食物季节性变化的影响,B正确;C、不同季节,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群落都是这样的变化,如热带雨林中的群落在不同季节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不明显或基本不变,C错误。D、在气候季节明显变化的地区,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气候表现出与季节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化,北方地区农田中冬季多见小麦,夏季多见玉米,体现了农田群落的季节性,D正确。故选C。13.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座山坡上的一片人工林,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一个农贸市场,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果园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生态系统D.千岛湖生态系统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答案〗A〖祥解〗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详析】A、一座山坡上的一片人工林,包含其中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A正确;B、农贸市场内各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没有相互作用,不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C、果园生态系统是人为影响下形成的,属于人工生态系统,C错误;D、千岛湖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A。1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蓝细菌都是生产者 B.细菌都是分解者C.生产者都是植物 D.动物都是消费者〖答案〗A〖祥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详析】A、蓝细菌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B、细菌并非都是分解者,有的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有些是消费者,如营寄生生活的细菌,B错误;C、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C错误;D、消费者包括大多数动物和寄生生物等,动物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D错误。故选A。1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存着多种昆虫、鸟类、金丝猴等动物。对这些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不可能是分解者B.都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C.都是异养生物D.都可以以动物为食〖答案〗C〖祥解〗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是以它们同化方式的特点来划分的。【详析】A、消费者从其他生物获得有机物,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几乎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部分动物为分解者,A错误;B、部分植食性动物以绿色植物为食,部分为肉食性动物,B错误;C、动物都不能自己合成有机物,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动物可能属于消费者、分解者,这些动物有的以绿色植物为食,有的以动物为食,是异养生物,C正确;D、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动物可能属于消费者,这些动物有的以绿色植物为食,D错误。故选C。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描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都为捕食B.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去向都相同C.食物链中必不可少的两种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D.营养级越多的食物链其食物关系就越复杂〖答案〗C〖祥解〗食物链是生物之间捕食与被捕食构成的关系,食物网是由食物链构成。【详析】A、食物网中生物的种间关系有捕食,也有种间竞争,A错误;B、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去向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如最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不再流向下一营养级,B错误;C、食物链中就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具体来说食物链起于生产者,终于不被其他生物所食的消费者,C错误;D、营养级越多的食物链就越长,与食物关系复杂没有必然因果关系,D错误。故选C。17.一片草地被禁牧后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先增加后减少B.群落的净光合产量先持续增加然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C.多年生杂草数量先持续增加然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先持续增加然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答案〗B〖祥解〗该演变为次生演替,在此过程,物种丰富度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杂草变为森林,总光合量提高,最后稳定;净光合量提高,最后稳定;物种丰富度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故呼吸量也增加后稳定。【详析】A、演变为次生演替,在此过程,物种丰富度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B、在此过程,物种丰富度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杂草变为森林,总光合量提高,最后稳定;净光合量提高,最后稳定,B正确;C、多年生杂草数量先持续增加,后来由于演替的发生,其优势地位消失,数量减少,后保持稳定,C错误;D、在演替的过程中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因此其恢复力稳定性减弱,然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故选B。18.“牧草→野兔→狼”为某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下列关于该食物链的说法错误的是()A.牧草处于第一营养级,野兔是初级消费者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C.狼种群同化的总能量可能小于野兔种群同化的总能量D.狼捕食一只野兔,狼从野兔中同化的能量最多不会超过20%〖答案〗D〖祥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食物链中,牧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野兔、狼属于消费者,分别是第二、三营养级。【详析】A、该食物链中,牧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野兔是第二营养级,属于初级消费者,A正确;B、兔子产生的粪便不属于兔子的同化量,而是上一营养级牧草的同化量,B正确;C、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的,狼的营养级高于野兔的营养级,所以狼种群同化的总能量可能小于野兔种群同化的总能量,C正确;D、狼捕食一只野兔,狼从野兔中同化的能量可能会超过20%,同化量的10%~20%属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而非个体或种群,D错误。故选D。19.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食物网中最多有4个营养级B.兔的数量减少会明显影响到狼的数量C.图中猫头鹰占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D.图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答案〗B〖祥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详析】A、第一营养级为草,生产者,而最长的食物链为草→鼠→蛇→猫头鹰,因此,最多有四个营养及,A正确;B、兔的数量减少,鼠和鹿的数量会增加,所以狼的数量基本不变,B错误;C、在草→鼠→蛇→猫头鹰的食物链中,猫头鹰为第四营养级,在草→鼠→猫头鹰的食物链,猫头鹰为第三营养级,C正确;D、生物群落中应包含某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图中生物缺少分解者,D正确。故选B。20.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下列有关碳循环及温室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碳循环都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增多C.CO2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D.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型清洁能源对缓解温室效应均有利〖答案〗D〖祥解〗碳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C)在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中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故具有全球性的特点。①碳(C)在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中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②碳(C)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详析】A、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A错误;B、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的直接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放使CO2释放增多,B错误;C、CO2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还有化能合成作用也使CO2进入生物群落,C错误;D、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型清洁能源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释放,对缓解温室效应均有利,D正确。故选D。21.下列有关生物富集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富集现象具有全球性B.生物富集作用与人类的活动无关C.环境中的某些有害物质可以被植物吸收D.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有害重金属沉积越多〖答案〗B〖祥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详析】A、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会参与生物系统的物质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B、人类的工业、矿业等生产活动存在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所以生物富集作用与人类的活动有关,B错误;C、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被植物、动物直接吸收,但却不能被利用,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积累,C正确;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有害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传递,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的沉积浓度越高,D正确。故选B。2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都离不开信息传递。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B.黄鼠狼为躲避敌害而排放的臭气,属于化学信息C.非洲狮和角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D.饲养蛋鸡时,增加营养和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答案〗A〖祥解〗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析】A、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也有单向的,例如植物开花需要无机自然界发出的光、热等就属于单向传递,A错误;B、黄鼠狼释放的臭气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C、非洲狮和角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二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D、饲养蛋鸡时,延长对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是利用光照对动物繁殖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利用,D正确。故选A。2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下列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碳足迹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积B.对青藏高原上的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植物园C.造成南极地区企鹅栖息地越来越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海洋污染D.火力发电的存在和化石燃料的大量利用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增强〖答案〗D〖祥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6)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详析】A、碳足迹包括海洋对碳的吸收量和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面积,A错误;B、对青藏高原上的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B错误;C、造成南极地区企鹅栖息地越来越少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C错误;D、火力发电主要食用的燃料就是煤炭,属于化石燃料其利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增强温室效应,D正确。24.西北某地农田弃耕后,几十年中,在部分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发生了从弃耕农田→杂草丛生→灌木丛生→以桦树等为主的乔木林的群落演替过程。下图1、2、3表示演替过程中某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B.图1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2可表示该地块上抵抗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3可表示草本植物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答案〗C〖祥解〗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该过程中会发生优势种的取代。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析】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由于具备土壤和植被条件,故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正确;B、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1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2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错误;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草本植物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因此图3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故选C。25.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⑤表示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具有全球性B.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C.乙与丙,丙与丁的种间关系都是捕食D.若不考虑社会因素,则自然界中①和②③④之和的速率基本相等〖答案〗C〖祥解〗根据图示分析得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大气中CO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细胞呼吸、细胞呼吸。【详析】A、碳在无机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以CO2和含碳有机物之间进行循环,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B、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即①,B正确;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乙与丙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丁是分解者,不能和其他生物构成食物链,C错误;D、若碳循环能保持平衡,则①光合作用和②③④呼吸作用的速率基本相等,D正确。故选C。26.在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上,有着多种多样的生物。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从而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某些植物可供人们观赏,还是名贵中药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答案〗D〖祥解〗1.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2.生物多样性价值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2)间接价值,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3)潜在价值,指还没发现的对人类或生态系统有何种作用的价值。【详析】A、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例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等,即某些植物可供人们观赏,还是名贵中药材,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正确;C、森林和草地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这是生物多样性生态方面的价值,属于间接价值,C正确;D、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D错误。故选D。27.森林是我国药用植物最主要的生境,但过度开采使许多野生药用植物的数量大大减少。某林场对林下无植被空地进行开发,采用了“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的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药用植物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B.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不利于群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C.立体复合种植模式遵循了整体、协调和自生等原理D.药用植物需要特定的生境,因此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迁地保护〖答案〗C〖祥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分层现象,提高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酸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常呈镶嵌分布)。【详析】A、药用植物用于制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B、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在不同的空间位置都有种植作物,有利于群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B错误;C、立体复合种植模式中“上层林木+中层藤本药材+下层草本药材+地表药用真菌”考虑了自然、社会、经济效益,遵循了整体、协调和自生等原理,C正确;D、药用植物需要特定的生境,因此最好的保护方法是就地保护,D错误。故选C。28.生态位体现了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A.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B.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食物、天敌等关系D.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差异越大,二者种间竞争强度越大〖答案〗D〖祥解〗1、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2、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析】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A正确;B、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食性相同的两种草食性动物,生态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B正确;C、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正确;D、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差异越大,不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二者种间竞争强度越小,D错误。故选D。29.《诗经》在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体现了很多生态学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邶风·燕燕》中记载了“燕燕于飞,上下其音”,其中声音的信道为空气B.《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反映了种间竞争关系C.《邺风·简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隰”指低地)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D.《陈风·泽陂》中记载了“泽彼之陂,有蒲与荷”,其中蒲与荷能净化水质,体现了湿地的生态功能〖答案〗B〖祥解〗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比如狼与兔、鹰与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比如牛与羊、水稻与稗草;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比如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中的藻类与真菌。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详析】A、“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中的声音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B、鹿以植物为食,反映了捕食关系,B错误;C、《邺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限有苓”(其中“限”指低洼地)体现的是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C正确;D、“泽彼之陂,有蒲与荷”反映的是秀美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具有蓄洪防旱和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D正确。故选B。30.生态学家对某地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定量分析,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B.植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大于其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枯枝落叶层中的物质经分解后可以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D.不同植食性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种间竞争关系〖答案〗B〖祥解〗输入每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生物体含有的能量(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生物除外)。【详析】A、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渐递减,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故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A正确;B、植食性动物一般是恒温动物,其同化量中用于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大于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C、枯枝落叶层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进而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从而实现物质循环,C正确;D、不同植食性动物由于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因而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故选B。31.湿地是天然的蓄水池,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誉为“地球之肾”。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均属于湿地类型。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某些地方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现象。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富含氮、磷等元素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水体的自我调节能力B.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由此推测藻类可以为鱼类生命活动提供食物和大量氧气C.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学和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法,使受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D.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及湿地面积的缩小可能会引起局部气候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答案〗B〖祥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天然的蓄水池,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誉为“地球之肾”。所以它有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蓄洪抗旱)、净化水质,有为迁飞的鸟类和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恢复湿地常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在湿地的周围,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详析】A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自动净化能力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A正确;B、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产生毒素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鱼类大量死亡,B错误;C、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植物物种的引进等,使受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C正确;D、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其缩小会导致局部气候恶化、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迁飞鸟类绝迹等,D正确。故选B。32.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高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C.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A〖祥解〗据图分析: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相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反之则越低,S3所代表的面积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S1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详析】A、S2所代表的面积越大,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低,A错误;

B、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B正确;

C、在受到干扰后,曲线偏离正常范围越晚和幅度越小,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正确;

D、由图可知在受到干扰之前,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A。33.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小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一定程度地减小生态足迹D.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答案〗B〖祥解〗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详析】A、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A正确;B、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B错误;C、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因而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则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故选B。34.某地农村响应国家生态农村建设,建立了下图所示生态养猪模式。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涉及废弃物的资源化,遵循物质循环利用原理B.图示生态工程涉及了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综合利用C.图示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无关D.图示生态工程涉及了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问题,体现了自生原理〖答案〗D〖祥解〗析题图:图示为生态养猪模式。养猪场的猪粪进入凤眼莲池,形成二级肥水,经过绿萍池转变为三级肥水,再经鱼、蟹池转变为四级肥水,最后经过养鱼的稻田成为清水。由此可见,这是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详析】A、题图没有涉及废弃物的资源化,不是物质循环利用,A错误;B、图中没有提及能量问题,不可能是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系统综合利用生态工程,B错误;C、图示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有关系,C错误;D、据图可知,该生态工程是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体现了自生原理,D正确。故选D。35.如图是某生态农业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玉米等农作物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用玉米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提高了资源利用率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原理D.该生态工程仍能正常运转与人的管理密切相关〖答案〗A〖祥解〗分析题图:该生态系统中,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玉米和农作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禽畜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蛆蛹属于分解者。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提高经济效益。【详析】A、人工生态农场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但无法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B正确;C、用蛆蛹排泄物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生态工程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C正确;D、该生态系统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离开人的管理条件下,该生态工程就不能正常运转,D正确。故选A。36.有三个盛放葡萄糖溶液的密封玻璃瓶(无氧),已知一瓶只含有葡萄糖,一瓶只混有酵母菌,一瓶只混有乳酸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混有乳酸菌的玻璃瓶不会产生气泡B.只含有葡萄糖的玻璃瓶不会产生气泡C.产生热量最多的玻璃瓶中混有酵母菌D.能够产生热量的玻璃瓶中只混有酵母菌〖答案〗D〖祥解〗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详析】A、乳酸菌是厌氧菌,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无气体产生,所以无气泡,A正确;B、只含有葡萄糖的玻璃瓶无化学反应,所以不会产生气泡,B正确;C、酵母菌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乳酸菌无氧条件下产生乳酸,相对而言,乳酸菌对有机物的分解更不彻底,所以产生热量最多的玻璃瓶中混有酵母菌,C正确;D、酵母菌和乳酸菌都可以进行无氧呼吸,都会产生热量,所以能够产生热量的玻璃瓶混有酵母菌或乳酸菌,D错误。故选D。37.下图表示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阀a控制的是充气管 B.阀b控制的是排气管C.果醋发酵时开放阀a和阀b D.果酒发酵时关闭阀a,持续开放阀b〖答案〗D〖祥解〗果酒变果醋发酵改变两个条件:一、通氧,因为醋酸菌是好氧细菌;二、升高温度,因为果酒的发酵温度在18~30℃,而果醋的发酵温度在30~35℃。【详析】A、根据装置连接时“长进短出”原则可知,阀a控制的是充气管,A正确;B、根据装置连接时“长进短出”原则可知,阀b控制的是排气管,B正确;C、醋酸菌是好氧细菌,代谢会产生CO2,所以果醋发酵时开放阀a和阀b,C正确;D、果酒发酵时需提供无氧环境,应关闭阀a,果酒发酵后期CO2产生速率减慢,所以不需要持续开放阀b,D错误。故选D。38.下列关于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无菌操作就是要杀死所有的细菌等微生物 B.操作者的双手可以用酒精擦拭进行消毒C.接种室和工作台可以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D.玻璃器皿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答案〗A〖祥解〗1、消毒:(1)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2)消毒方法常用到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对于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还有化学药剂消毒(如酒精、氯气、石炭酸等)、紫外线消毒。2、灭菌:(1)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方法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2)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①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②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③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详析】A、无菌操作包括灭菌和消毒,消毒只杀死一部分微生物,A错误;B、超净工作台和操作者双手可以使用酒精消毒,B正确;C、空气、接种室和工作台可以用紫外线消毒,C正确;D、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D正确。故选A。39.下图表示大肠杆菌纯培养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步骤①操作所用培养基需先经高压蒸汽灭菌B.步骤②中接种环和试管都应先在火焰上灼烧C.步骤③中第五次划线的末端最可能出现单个大肠杆菌菌落D.步骤①、②、③的操作都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答案〗B〖祥解〗图示为平板划线法的部分操作步骤。①的操作为在酒精灯火焰附近,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瓶口的缝隙,右手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10~20mL)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将培养皿放到水平台面上。②的操作为在火焰旁冷却灼烧后的接种环。另一只手拿起装有大肠杆菌培养液的试管,用持有接种环的手拔出试管口的棉塞。③的操作为将试管放回试管架。拿起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在火焰附近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再将蘸有大肠杆菌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作第二次划线。重复以上操作,作第三、四、五次划线。④为完成平板划线后的示意图。【详析】A、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步骤①操作所用的培养基需先经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B、在步骤②的操作前,接种环应先在火焰上灼烧,在步骤②中,接种环应先在火焰旁冷却,试管中的培养液含有大肠杆菌,不能在火焰上灼烧,否则会导致大肠杆菌死亡,B错误;C、在平板划线过程中,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能够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就可以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菌落。可见,步骤③中第五次划线的末端最可能出现单个大肠杆菌菌落,C正确;D、步骤①、②、③的操作均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D正确。故选B。40.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传统葡萄酒发酵利用的菌种来自葡萄皮自身携带的酵母菌B.豆腐的发酵过程有酵母菌和毛霉等多种微生物参与C.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D.泡菜制作时加入的蔬菜和香辛料等原料,一般装坛至八成满即可〖答案〗C〖祥解〗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析】A、传统葡萄酒发酵利用的菌种来自天然菌种葡萄皮自身携带的酵母菌,A正确;B、腐乳制作过程中有酵母菌和毛霉等多种微生物参与,B正确;C、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将葡萄糖分解成醋酸,C错误;D、泡菜制作时装入新鲜蔬菜至半坛,再放入香辛料等原料继续装至八成满即可,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41.毛乌素沙漠曾被称为中国第一个即将消失的沙漠,如今其80%被绿色覆盖。这一切的成果,都归功于通过智慧和勤劳种树治沙的中国人民。如今该地区水土不再流失,许多沙地变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毛乌素地区马尾松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_____法,由于马尾松个体之间的距离比灌木和杂草的大,所以调查马尾松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适当增大_____。调查该地树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法。(2)据调查,毛乌素地区某片森林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_____现象,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毛乌素沙漠治理到灌木丛生阶段存在的群落结构有_____。(3)毛乌素地区自古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其群落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条件也得到部分保留。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可大大提高野生动植物种群的___量。(4)对毛乌素地区土壤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和_____。〖答案〗(1)①.样方②.样方面积③.标记重捕(2)①.分层②.光照(或阳光)③.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3)①.土壤②.环境容纳(K值的、数)(4)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祥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例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②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卵,如蚯蚓跳蝻等。③标记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如鼠等。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置情况,包括植物的分层现象。影响因素: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动物的垂直结构:主要原因是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小问1详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面积。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用标记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小问2详析】据调查,毛乌素地区某片森林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自上而下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毛乌素沙漠治理到灌木丛生阶段存在的群落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小问3详析】毛乌素地区自古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其群落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土壤条件也得到部分保留。实施植树造林等措施,可大大提高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小问4详析】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2.由于人为超载放牧和鼠害泛滥等,青藏高原某草地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严重退化,退化后的草地植被覆盖率仅为原来的45%,生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如图表示青藏高原该草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鼠和昆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N,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M,粪便中的能量为R,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____。(2)若图中蛇的食物有3/5来自鼠,2/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______kJ能量;假如蛇的食物中,来自鼠的比例变为4/5,若蛇同化的能量不变,则需要消耗的植物的能量是原来的_____(用分数表示)。(3)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经在青藏高原上建立了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_____保护。青藏高原上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保持水土、防洪抗旱、调节气候以及生态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____。(4)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后导致草地的载畜量急剧降低,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草地退化可进一步导致植被生产力和土壤质量下降、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现、鼠害频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生态系统的_______稳定性明显降低。为了防止草地退化,有人提出了减少放牧或合理放牧,甚至杜绝放牧的建议,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答案〗(1)M-N(2)①.65②.9/13(3)①.就地②.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4)①.生产者数量显著减少,导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显著减少②.抵抗力③.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祥解〗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小问1详析】第二营养级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等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M减去该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N。【小问2详析】若图中蛇的食物有3/5来自鼠,2/5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3/5)×5×5+(2/5)×5×5×5=65kJ能量,假如蛇的食物中,来自鼠的比例变为4/5,若蛇同化的能量不变,则需要消耗的植物的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