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_第1页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_第2页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_第3页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_第4页
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第第页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史学讨论方法和史学理论专题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具有主观性,不行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一)、史料(讨论和熟悉历史所依据的材料)

A、史料的分类:

、图片影像史料

1、文献(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的: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如: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学问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讨论方法、角度)

★文书档案类:

1.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很多同学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

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右框)。引发这种现象

的缘由可能是

A.民族工业进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淞沪会战,躲避战火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2.某同学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丽》:“浙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这则报道①是宝贵的史料②它是在吹捧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讨论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⑧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

3.(宁夏辽宁文综,35)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大事,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大事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思想或学术著作:

4.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熟悉的形成是基于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②巩固专制王权需要③维护农夫切身利益④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抱负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5.(江苏)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消失于

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

★史书:

6.(上海历史卷,1)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A.以大事为中心B.以人物为中心C.以年月为中心D.以制度为中心

7.《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郭沫若释“美金”、“恶金”分别指青铜和铁器。与郭沫若得出这一结论相匹配的历史事实是战国时期

A.青铜名贵,宜作武器;铁器低贱,仅作农具

B.青铜主要用作武器,铁器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C.青铜颜色亮丽,铁器颜色深暗

D.青铜质地坚硬不易酸化,铁器质地粗糙且易锈蚀

★文学、绘画等作品:

8.(广东历史卷,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A.《老子》B.甲骨卜辞C.《楚辞》D.《诗经》

9.(安徽卷).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爱好小组

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奇神农氏发觉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

10.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绽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惭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杜威提到的“政治改革运动”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

★报刊杂志海报:

11.(天津文综历史,5)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同学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同学

2、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地位: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殊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查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3).局限

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肯定能展现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想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精确     的推断

12.(上海单科23)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月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消失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3、口述资料:口头叙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1)、种类:神话、传奇、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原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奇、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制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缘由,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精确     或不全面

14.(江苏)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月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夫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全部制的变化

4、图片、影像史料

15.(泰州期末)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

观看下图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16、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讨论中国农业进展史来说

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

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

1.含义:

(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大事、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

留下来的材料,特殊是当事人和目击者供应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讨论对象的状况。

(2)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讨论成果,间接反映了讨论对象的状况。

2.价值: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当心谨慎,主观颜色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凹凸也不能肯定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认真甄别。

17、(2022年5月龙岩一中高考模拟13题)2022年中国社科院考古讨论所对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察分析后,在结果报告中提出的几大证据中,可以分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下列证据中哪一证据属于间接证据?

A.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魏武王、魏武帝”的称谓相符

B.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的铭牌共有七块

C.出土物陶器都是素面陶,符合曹植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D.墓葬中发觉的男性遗骨年龄为六十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B、猎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猎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寻

C、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讨论者的立场不同;

2.讨论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D、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多学科交叉

讨论法:即跨学科综合讨论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

2、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讨论方法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18、(2022·浙江文综12.)在历史进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辞“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憧憬的抱负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抱负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

19、(2022·浙江文综14)有学者依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依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对。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冲突,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需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