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3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绩效_第1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3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绩效_第2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3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绩效_第3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3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绩效_第4页
汪霞《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3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绩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报人:优品PPT小学课程与教学论主编汪霞第3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绩效第1节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第2节小学课程目标第3节小学教学目标第4节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绩效目录contents第1节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一)课程目标一方面,课程设计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支持性要素和条件;另一方面,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尤其是关键时期的发展,以奠定儿童终身学习的学力基础。从课程过程的环节来看,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共同构成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在课程开发与课程设计中的位置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涵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每一个课程目标均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认为课程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奥利瓦分别从中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定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就是用没有成就标准的一般性术语表述的趋向或结果。课程规划者希望学生在完成了一个特定学校或学校系统的课程计划的部分或全部后达到这一趋向或结果。”而“课程结果就是用具体化的、可以测量的术语表述的趋向或结果”。黄政杰从学校课程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出发,把课程目标与学习结果统一起来,他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方向或指导原则,是预见的教育结果,是学生经历教育方案的各种教育活动后必须达成的表现”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涵小学课程目标有三层涵义:一是把课程目标与教育“成”人的基本功能联系起来,致力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注重儿童知识和经验的习得,夯实儿童的学力基础,发展儿童的基础性学力;三是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自我调节,在丰富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学习行为的转变,达到“知行”统一。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涵(二)教学目标意义:对于教师而言,使用教学目标有助于引导、调控和评价教学的过程。它能够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方向,并克服那些尚未考虑清楚的模糊思想。概念: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也可以被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所预期达到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它与学校课程目标一样,都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达成教育目的而设置的主要目标。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涵布卢姆从测量和评价的角度阐述“以行为方式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提出以下主张:第一,应当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学目标。第二,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第三,目标分类学是超学科内容的。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必须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学生外显出来的行为表现;第二,能观察到的这种行为表现的条件;第三,行为表现公认的准则。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1.会读11个生字词,会写“儿”、“用”和“鱼”三个字,认识两个偏旁“虫”和“目”;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并描述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4.通过感受冬天冰雪世界的晶莹剔透,体验大自然的美好。1外显性。通过“会读、会写、会认、会背、会说”的具体行为将教学目标外显化。这些外显的行为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中可以借助观察作为评价的依据。2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要落实在“口语教学”上,它不仅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手段,也是发展儿童情感能力的基础和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分组朗读、黑板抽查书写等教学手段,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3可评价性。对该节教学目标中的五个外显行为的测量,可以参照不同性别的儿童在朗读节奏、书写笔画顺序、偏旁造字、口语表达清晰度等公认的准则评价儿童该节课的学习结果。4体验性和内隐性。通过朗读课文,体验韵文富有童趣而纯正的儿童语言特点,将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潜移默化地积淀在幼小的心灵里;对自然对冰雪世界的切身感受,进一步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拓展了儿童的活动范围,而且丰富了儿童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的性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案例3-1(三)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又称作学习结果,是指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之后能够习得的经验以及发生重组之后生长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流派主张学习目标是教育者通过环境刺激引起受教育者行为的变化。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称作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看来,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或完整的人。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企图实现的学习效果,它与个体求知和“成”人的学习愿望与需求交织在一起。一、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0102目的030405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趋势:从抽象——具体从概括——具象区别:制定主体不同、呈现数目不同(概括性)首先,从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从概括到具体,从抽象到具象,从少数到多数不断转化、呈现、增加的过程其次,课程目标为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制定确立总的方向,对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制定起着调控作用;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即课程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而实现,通过学习目标而兑现。第三,三者的制定主体往往不同第四,三者的数目因其概括性的不同而有差异二、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民国时期小学课程目标的演进1912年9月2日,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9月28日,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规定:“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1922年11月7日公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规定的教育宗旨(时称“教育标准”)为:(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1948年公布的第二次修订小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为:“小学要遵照《国民学校法》第一条:‘注重国民道德之培养,及身心健康之训练,并授以生活必需之基本知识技能’的规定,在课程中分别实施。”三、我国近现代小学课程目标的嬗变(二)1949年以后小学课程目标的变迁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1958年,毛泽东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1978年,我国《宪法》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三、我国近现代小学课程目标的嬗变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目的的表述。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三、我国近现代小学课程目标的嬗变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近现代小学课程目标的嬗变第2节小学课程目标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蔡斯将课程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课程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果”。奥利瓦在其著作《课程开发》中,从宏观到微观将课程目标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果”、“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从儿童所处一定的教育阶段出发对课程目标进行解释和分类,提出课程目标“主要有四类:(1)认知类。(2)技能类。(3)情感类。(4)应用类。其特点:(1)整体性。(2)连续性。(3)层次性。(4)积累性。一、课程目标的层次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是基于教育理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意识形态以及人的实践经验需求等引发出的课程一般宗旨,它体现的是普遍主义的价值观。普遍性目标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灵活性强,教师可以根据具体实践来理解和设计课程目标。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缺陷在于:一是目标缺乏内涵上清晰的界定,容易引起歧义;二是目标受日常经验所局限往往缺乏科学根据;三是目标缺乏逻辑上周全考虑,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二)行为目标取向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以课程与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行为变化为指向,其产生和流行主要源于20世纪初科学主义思潮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行为目标形式的优点是: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行为目标形式的缺陷为:首先,并非所有的课程目标都可以预设,也不是所有的课程目标都可以有外显为行为的。其次,行为目标将学习分解为各个独立的部分,认为各个独立的部分是可以分别对待的,这就破坏了学习的整体性。第三,行为目标取向过于强调目标,忽略了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三)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也称作“形成性目标”和“生长性目标”,它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最根本的特征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取向的优点在于:生成性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过程性、生成性和情境性,消除了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使得课程目标隐藏在情境之中。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的缺陷在于:一是生成性目标的采纳或运用要求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专业训练经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提出这些目标,对于教师而言难以达到这些要求;二是教师在工作中倾向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愿意投入额外的劳动采用难以把握的生成性目标;三是采用生成性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则失去了任务驱动和目标导向,使得学生难以预先知道什么知识对自己最有价值,从而使得学习活动的组织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四)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的首创性反应,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表现性目标是美国学者艾斯纳在批判行为目标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课程目标形式。与统一性的行为目标不同的是,表现性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独特性和首创性,旨在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和个性发展。二、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一)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最早关于行为目标如何表述的研究是泰勒提出的“双向分析表”的叙写方法。泰勒认为,有效的行为目标表述,必须指明学生身上应该产生的“行为改变”以及所应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即“行为”和“内容”两方面必须兼顾。20世纪60年代,马杰认为行为目标的表述或叙写除了“行为”和“内容”两方面外,还应包括“表现”、“条件”和“标准”三大要素。在表述行为目标时,行为主题、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要求的程度是不可缺少的四个要素。三、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三、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三、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三、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二)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表现性目标的表述只是指出学生学习的项目或问题的意义,并不指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如何。例如,表现性目标的陈述可以是:(1)阅读并解释《丑小鸭》的意义;(2)考察与欣赏《群鸟学艺》的重要意义;(3)拨弄钟表考察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关系;(4)通过使用身边简便的材料制作三维框架;(5)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里发生的事情。表现性目标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性。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种类,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或者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师生可以获得学习评价所需的材料或数据。三、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一)课程目标的制定1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是课程的基本职能。课程编制者要时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认知发展、兴趣和需要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方面的研究,以及关于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四、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要求2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个性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而且还包括自我意识(即群性)的发展。博比特运用活动分析法将社会生活分为语言、卫生保健、公民、社交、娱乐、家庭和职业七个方面;泰勒介绍了一种可行的分类是:(1)健康;(2)家庭;(3)娱乐;(4)职业;(5)宗教;(6)消费;(7)公民。而美国弗吉尼亚州课程研究会曾经使用了一个更详细的关于社会生活的划分:(1)生命的保护与维持;(2)自然资源;(3)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及生产赢利的分配;(4)物品与劳务的消费;(5)物品与人员的沟通与运输;(6)娱乐;(7)审美冲动的表现;(8)宗教冲动的表现;(9)教育;(10)自由的范围;(11)个体的整合;(12)探索。四、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要求3学科的发展学科课程的主要职能体现在传递其他社会经验难以获得的知识,而学科本身是知识最主要的支柱。学科知识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造就该学科领域内从事高深研究的学科专家,也称学科本身的特殊功能,为了实现这种功能,学科知识必须以由基本概念、定律或定理构成的严密知识体系展示出来;二是学科能起到的一般的教育功能,主要针对一般公民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的需要。四、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要求(二)制定课程目标的要求1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2外显性与内隐性相结合3学科特殊功能与课程一般功能相统一四、课程目标的制定和要求第3节小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指导、调控的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区分为终极目标和直接目标。按照教学活动内容设计的需要,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美国学者布卢姆等按照认知学习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他把认知领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六个层次目标:(1)知识(2)理解或领会(3)应用或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一、教学目标的层次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对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由低到高共分五级:(1)接受或注意(2)反应(3)价值评价(4)价值观的组织(5)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辛普森把动作技能分为七类,依次是:(1)知觉(2)预备或定向(3)有指导的反应(4)机械动作(5)复杂的外显反应(6)适应(7)创作。一、教学目标的层次(一)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要求在通常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我们习惯使用马杰的三因素法和ABCD四因素法进行编写。在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三维课程目标的融合,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编写教学目标时,也可以以此为依据,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或体验)”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以小学语文为例,其三维教学目标体系构成如下: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或体验)目标。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二)教学目标编写实例【例1】根据教学目标系统的层级划分,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编写是单元目标或课时目标,一般情况下,可以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我们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的一篇课文《卡罗纳》为例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1)认知目标:认识5个生字;找出全篇课文的关键词。(2)能力目标: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的意义;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以同情和体贴表达关爱之情。(3)情感(或体验)目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教学目标的制定1学科课程目标2学校教学资源3学生的智力和学力水平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要求(二)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要求011交互性022量力性033统整性第4节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绩效(一)小学课程目标绩效的内涵小学课程目标的绩效是指小学课程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实现国民教育目的以及对于制定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能够起到的导向作用和评价功能。一是小学课程目标体现或反映学校教育的“成”人功能,即以“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规定、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知识、道德和人格”层面的整体发展;二是小学课程目标调控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和实施,在宏观的教育目的与微观的学习目标之间起到中观目标的连接、过渡、调控和引导的功能;三是小学课程目标中隐含的价值预设反映了时代精神、社会进步及人文关怀,体现学校课程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殊意义。一、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绩效的内涵(二)小学教学目标绩效的内涵小学教学目标的绩效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和评价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内容标准要求,师生共同追求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凸显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且这一教学过程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高效而有意义的课堂学习发生。一、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绩效的内涵小学教学目标的绩效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教材编写人员根据课程内容标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拟定一定难度的教学目标,且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材内容,编纂教科书;二是教师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力基础设计适切的教学目标,在课程与儿童之间寻求有意义的连接;三是师生在追求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儿童学习结果的习得与掌握。一、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绩效的内涵(一)小学课程目标绩效的实现条件1小学教育目的的合理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首先,小学教育目的的合理性体现在培养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制定和实施培养目标的可行性以及学校教育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其次,小学教育目的的合规律性体现在对儿童认知方式的尊重、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的把握以及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培育和引导。第三,小学教育目的的合目的性既要反映学校教育与世界普世文明价值的对话,又要体现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发展。二、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实现的条件2小学课程标准的研制原则一是坚持学科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一方面要通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课堂评价等层面显示不同学科课程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不同学科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方式等进行整合,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二是坚持基础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一方面在传统的3R即“读、写、算”方面奠定扎实的学力基础,同时帮助儿童学会现代教育的3C即“关心、关切和关联”技能;另一方面,要理清“基础”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懂得基础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发展是基础的目的和归宿,基础与发展统一于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过程中。三是坚持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小学课程标准的编制中体现课程的游戏属性。二、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实现的条件3教育督导的专业化所谓教育督导专业化,就是指教育督学经过长期的督导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