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Asaculturalphenomenon,LuodipoetryappearedthroughouttheTangDynasty.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middleandlowerintellectuals'desiretogototheofficialcareerthroughtheimperialexaminationandthespecialpoliticalbackgroundofthelateTangDynastyisdirectlyreflectedinthepoemofluodijuzi.ZhaoChengyouisoneoftherepresentativepoetsinthelateTangDynasty.ThroughthestudyofthehomesicknesscontentandartisticachievementsofZhaoChengyou'spoems,wecanunderstandZhaoChengyou'simperialexaminationexperienceandmentality,andthenunderstandthespecialthemeoflateTangDynastypoems.Keywords:ImperialExamination;poemending;ideologicalcontent;artisticachievements
目录引言 赵承佑落第诗研究唐代是科举制发展的高速时期,文人学士可以凭借自身的才学博取功名、实现阶层跨越,因此大批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被吸引,纷纷走上科举之路。但进入晚唐时期,社会风气以及科场政治逐渐腐败黑暗,让众多寒士的登第越来越困难。因此也有了“风尘仆仆奔波在长安道上的,绝大部分是落第者”的境况。[1]因此,落第诗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诗歌题材出现在诗人的笔下。赵承佑是晚唐诗人中写落第诗最多,也较为出色的诗人之一。本文通过对其现存落第诗的分析,了解晚唐落第诗这一特殊题材。赵承佑落第诗概述赵承佑诗歌概述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现江苏淮安楚州区)人,晚唐较有名气诗人之一,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赵承佑这一生究竟写下了多少诗,已经难以根究。《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有《渭南集》三卷,又《编年诗》二卷。《唐才子传》说赵嘏“总得一百一十章”。而以上说的种赵承佑的诗集,都已经失传。《全唐诗》收集现存赵承佑完整的诗有二百六十二首,后又补得诗四首。[2]今就《全唐诗·赵嘏集》看,赵承佑诗作题材偏窄,这与他的生平、所处年代逃不脱干系。科考仕途不顺以及晚唐社会风气,让他的诗风也带有颓唐的气息。谭优学在《赵嘏诗注》中把他的诗作分为以下几类:对大僚的称颂、与僧侣的往还、故园乡土的怀念、长安留寓的牢落、下第的悲哀,以及朋友间的离合赠答。关于他的经历,据谭优学《赵嘏诗注》考据,弱冠之年的赵承佑便离开家乡,或从军,或游历,还曾北至塞上。这也是唐代青年仕子多赴边塞以求功名的一般行藏。大约在太和初年(828)初,赵承佑投奔了当时镇守浙东的元稹,并在幕府中逗留了三年。后来,元稹移镇武昌,赵承佑又进入了宣城的沈传师幕府,并与沈传师之子沈询、诗人杜牧交好。其抒发落寞孤寂之作《长安晚秋》中一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杜牧见之击节称赞,称他作“赵倚楼”。据《新唐书》卷123《沈既济传》的记载,沈传师对入幕的文人要求很高,而赵承佑能进入他的府幕,从此可见赵承佑的才学不凡。大和六年(832)九月,赵承佑作为乡贡进士跟随计吏奔赴长安,次年开春,第一次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不幸落第。有诗寄回宣城幕中诸公,强为自解。往后八年,赵承佑都没有成功登第,落第后心情哀伤,情不能已,此间写下不少诗作。下第后,赵承佑留寓长安,出入豪门朱户,好似在悠闲岁月,实则是为自己的进士打造声誉。《唐才子传》中说他:“多陪接卿相,出入馆阁,如亲属。”这是他在长安八年的主要活动,因此也写下了不少干谒诗、酬赠诗。而从对这些诗的内容来看,赵承佑与这些卿相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他很大程度是作为门客而存在的,他的这些诗作中也包含着较为强烈的奉承色彩,大多都是对大僚官人的称颂附和。在留滞长安的八年里,赵承佑屡动秋风莼鲈之思,为了功名抱负却始终未离开返乡。再加之生活潦倒困窘,失意之时,最易怀乡,因此写下不少怀乡之作,其中郁悒之怀,自是动人。约武宗会昌三年(843),赵承佑回到江东。同年秋天,举乡贡进士,再次回到长安,第二年终于登第。春风帝里,名满天下,赵承佑十分得意。然而,当时及第后也仅是取得当官的资格,且官职卑微。为此,赵承佑又奋斗了四年,终获得任职资格,被授予渭南(今陕西渭南县)尉一职,约大中六年,年方四十余即卒于任上,应了自己早年写下的“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一语,世称赵渭南。赵承佑落第诗创作概况据《摭言》卷六《公荐门》记载,迨至中晚唐,官员把持科举的弊端愈发严重。考试前便内定状元的有之,纳贿而致人等第的有之,试前便从考官处弄到试题的也有之。由此可见,在腐败政治之下的科举制,让赵承佑等寒门学子的及第入仕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唐代的落第诗篇不在少数。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落第诗篇,为世人称道较多的便有:孟郊的《落第》和《再下第》、钱起的《下第题长安客舍》、温庭筠的《下第寄司马札》、贾岛的《下第》等等。据统计,《全唐诗》中的落第诗多达400余首,其中题目中出现“下第”或“落第”的就有二百余首。从整个唐代来看,晚唐时期留下的落第诗数量是最多的,而赵嘏的落第诗有是晚唐落第诗中难以忽略的部分。而今赵承佑现存的两百余首诗作中,落第诗占二十余首,因此,赵承佑是晚唐时期创作落第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据《赵嘏诗注》谭优学评,“士而孤寒,见绌有司,落第哀伤,本来也是人之常情,不过赵嘏表现更为突出而已。”[3]在晚唐落第情况普遍的时候,赵承佑的落地诗仍有其过人之处,可见赵承佑落第诗的成就。从弱冠之年离乡云游,到大和六年(832)九月奔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再到武宗会昌四年(844)科举终于登第,其中频频受挫的苦楚,对平民出身又才华不凡的赵承佑打击十分沉重。在落第年间,他并未放弃。寓居长安并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以求赏识、打造声名。进入幕府是为了温饱,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功名,科举落第后又进入幕府,这反反复复,是赵承佑那些年的主旋律。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屡屡不得志,科举考试仿佛吞噬了他,但同时的,科举考试也仿佛成就了他。在他寓居长安的八年里,困顿又惆怅的赵承佑写下了不少与科举有关的诗篇,展现了晚唐时期文人生存状态的心史。在其中的落第诗篇中,可见赵承佑时而自咏自叹、时而万念俱灭、时而安慰友人,流露着感伤哀飒之气象,文字也多为凄艳哀婉,但在声韵用词中,仍有其鲜亮之处,其情感表达也较其他晚唐落第诗人更加潇洒大方,在晚唐众多小诗人中并不多见,具有其独特性。同时,赵承佑的落第诗也具备晚唐许多诗作的特点:诗的内容从主要向外部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向内心体验搜寻。赵承佑落第诗中讽刺政治时事、发泄不满的内容很少,缺少对科举制腐败的揭露,主要描写自身内心的情感思绪。赵承佑落第诗的思想内容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有言:“唐代以科举为题材的诗篇,还是以落第诗的作品为最好,这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对自己久举不第的感叹,二是对别人不第失意的慰藉。”因此,也可按此分类依据把赵承佑的落第诗作大致划分为落第的情绪感概、对友人安慰勉励这样的两种思想内容来进行分析。落第的情绪与感慨《毛诗序》中说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诗的作用。同样的,落第诗作为抒发诗人思想感情、呈现人的精神世界的载体,深入分析即可了解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此,把赵承佑现存落第中表达的情感大致分为三类:失落举子们下第后的心情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其心情也会随着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场景而产生变化。而落第情感中最为普遍常见的情感便是低落失意。赵承佑曾在《答友人》一诗中写道“诗家才子酒家仙,游宦曾依积水边。”而自认拥有“诗家才子酒中仙”才华的他,自然是志气满满的,一心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伟大志向。然而,事与愿违。大和6年(832)秋天,时年26的赵承佑奔赴长安,预备次年春季参加科举考试,不幸预省试进士下第。这对第一次科举不第的赵承佑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怀着低落失意的他写下了《下第赠宣城幕中诸公》一诗寄回宣城:一醉曾将万事齐,暂陪欢去便如泥。黄花李白墓前路,碧浪桓彝宅后溪。九月霜中随计吏,十年江上灌春畦。莫言春尽不惆怅,自有闲眠到日西。在这首诗中,诗人科举失利,独自饮酒以图欢愉。又想到自己去岁九月跟随计吏逆江而行到达长安赴考,谁曾想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内心低落惆怅,以“闲眠到日西”强为自解。从第一次落第后一直到开成末年(840),赵承佑一直寓居于长安。在这八年里,困顿不堪的赵承佑写下了大量与科举相关的诗篇,这些诗篇大部分都抒发了科举不第对诗人的沉重打击以及心情的低落伤感。如在《下第后归来乐里自题二首》一诗中诗人写道:无地无媒只一身,归来空拂满床尘。尊前尽日谁相对,唯有南山是故人。玄发侵愁忽似翁,暖尘寒袖共东风。公卿门户不知处,立马九衢春影中。在这首诗中可见,诗人怀才不遇,无人依傍,孤身一人面对着再落第的悲惨现实。一时只觉万念俱灭,华发都好似白了,伫立街头,茫然不知所之,抒发了诗人落第后低落悲痛又茫然的内心感受。再如诗人两次应举落第后写下的《东望》: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州边载酒船。再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低落失望之情,而在这种低沉的心态下,周围万物都仿佛同自己一般,透露着颓败之势,以景抒情,可见诗人其情绪之低落。尾联又发出感慨:同乡的友人已经成功登第了,自己却如此惨状,只好高声把诗“吟向”天空。其中透露出诗人低落寂寥心绪的同时,多了一份晚唐少见的潇洒豪气。还有《落第寄沈询》中: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在这首诗中,应用了“百步穿杨”这一典故,以典故主人公养由基与自己类比,自喻自身拥有像养由基一般不凡的才华。然而在一次次科举考试中,却始终不能如愿。华发似乎在一夜之间都商定好变得斑白了。而为什么落第呢?只好饱含眼泪去询问春风了。可见诗人怀才不遇的彷徨与低落。透过赵承佑笔下的落第诗,可见频频落第对诗人的打击是沉重、惨痛的,内心的悲痛难以回复。2、羞愧落第诗中的羞愧心理几乎是所有落第诗的共有情感,而这种共同情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当时封建知识分子的传统思想是“学而优则仕”,这就决定了文人仕子最高理想就在于走上仕途,频频落第就等于对举子文学才能的一种否定。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官本位国家,以致于仕人科举入仕不仅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渗透着浓厚的生存价值,即当官、功业、生计三位一体。在这种背景下,登科及第可以说不光是文人学仕的普遍愿望,也承载着家庭家族、社会的希冀。同时,据《南部新书》记载:“杜羔妻刘氏,善为诗。羔累举不第,将至家,妻先寄诗与杜羔曰:‘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由以上记载可见,久试不第的举子,其妻子竟让其回家时在夜里人少看不见才进门。举子频频落第之境况竟然让家人都感到十分羞愧,那么文人自愧自羞的心理滋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了。[4]赵承佑也不例外。抱着建功立业理想、家人的美好希冀的他在弱冠年间便离家云游,把家中老母交付给家中妾室照料,想要考取为自己与家族争取荣耀、想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时便把家人接到长安享福,自己却多次不第,这对自己才学否定的同时,感到有愧于家人、无言面对亲友。这种羞愧之情,我们可从赵承佑的《下第》中领略一二:南溪抱瓮客,失意自怀羞。晚路谁携手,残春自白头。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在科考不第后产生了羞于见人、自卑的心理。诗人以南溪“抱瓮者”自喻,把自己比作《庄子》中“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用功甚多但却始终不见成效的人。自己如此愚钝不堪,不由产生联想,下半生怕是没有人愿意与自己这种频频落第的人携手共渡,只得自己一个人孤独终老罢了。在一次次科考不第后,诗人逐渐颓废,开始自羞自愧、怀疑自己,又在清醒后尝试开解自己,重新对科考注入新的希望,从此往复,直至及第。在他的《落第》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在科举屡屡受挫后对自己解嘲:九陌初晴处处春,不能回避看尘花。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在这首诗中,描写了长安城中处处春景繁华,景色艳丽。在如此美景下,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仿佛被无限放大,只得自我安慰道:自己本来便不过一个鱼船上的垂钓者,登第也好、落第也罢,便是当个闲云野鹤的游子也不错。3、思乡之情由古至今,人在失意困顿之时,最是容易勾起思乡怀亲的思绪。钱学森在《中国诗歌的艺术》中写道:“中国大家庭的所有成员身上都有一种特别明显的倾向……这就是对家乡的眷恋和思乡的痛苦。”唐代科考,其场所有二。常常是在京城长安举行的,但偶尔有些年份也会在东都洛阳进行。进士省试一般在每年的春天,外地前来应举的举子都须在科举地租赁住所,以便习课备考。由于不少举子家远乡遥,京中又无亲友知己,加以家境贫寒,京中米贵,能否及第还未能逆卜,生活拮据困顿的不再少数。又因为科举行卷之风繁盛,因此举子们常常与同道交往,向名流显宦投刺干谒,少不得外出旅行。而旅况的艰苦、飘荡天涯的苦楚、盘缠不足的拮据,对许多应试在外的学子而言,实在感受深切。在《东望》中可见: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州边载酒船。再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郭茂倩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悲歌》有言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从此入手可了解到诗人作下此诗时的思乡基调。又是一年寒食节,诗人因科考寓居长安、功名未成而不得归乡,看着同郡的乡人攀桂而归,再想想自己的处境,不由潸然泪下。在这首落第诗中,诗人用梨花、斜阳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氛围,写出了自己屡试不第后,被困长安、有家归不得的苦楚,抒发了其深切的思乡之情。“鲈鱼正美不归去,空藏南冠学楚囚。”这出自《长安晚秋》的诗句,也可见赵承佑之思乡之怀。在这里,诗人借用“鲈鱼正美”与“南冠楚囚”的典故,写故乡鲈鱼正美,自己却因频频落第,寓居长安,在如此失意之时,更是思乡。而在赵承佑的诗作中可见,诗人在家乡与功名中选择了后者,这是诗人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而诗中的这种云游在外的羁旅之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是众多落第学子的共同情感。[5]对友人落第的安慰和鼓励在晚唐,落第其实是众多文人学士都普遍经历过的惨痛。虽然朝廷每年都有设置常举,但进士录取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赵承佑与他同为落第的友人,便是这落第芸芸众生中的一二。他们有着相似的遭遇、进而拥有相似的情感,因此赵承佑往往可以设身处地地给予友人最大的同情以及慰藉。正如诗人在《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中写道:失意何曾恨解携,问安归去秣陵西。君斜杨柳春风岸,山映楼台明月溪。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在这首赠诗中,裴延翰是诗人好友杜牧之侄子,诗人以前辈的身份对裴延翰进行鼓励。裴延翰落第后返回滁州,诗人在诗中表达对裴延翰的依依惜别以及落第的劝慰,最后表达对友人来年可以折桂中第的美好祝愿,也劝勉友人不要因吝啬马蹄而不来参加科举考试,鼓励好友重新振作起来。还有《赠薛询下第》一诗中:一掷虽然未得卢,惊人不用绕床呼。牢之坐被青云逼,只问君能酷似无。诗人以一掷未能获彩的赌博晋人,比喻好友薛询之未中第,把科举考试比作赌博,劝勉友人落第只是因为时运不济,不必太过于忧心。相信友人能像东晋名将刘牢之一般,一举成名。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祝福以及对友人才学的肯定。其实,在赵承佑对友人的下第赠诗中,也未尝不是对自己的宽慰与鼓励。同时,还显现出一些以一个先辈身份劝慰着后来者不要灰心、继续努力的意味。从以上可见,赵承佑的落第诗与晚唐其他落第诗人相比有其独特性。在他的落第诗中,主要抒写自己落第后的忧思以及悲伤,鲜有批判社会黑暗及科举政治腐败的内容,但从其诗中也可以侧面表现出一些社会的某些证候。赵承佑落第诗的艺术成就寓情于景的手法在赵承佑的诗作中,常常可以见到寓情于景、情随景生的艺术表达手法。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绘客观的景物,把想要抒发的感情、心情寄寓在笔下的景物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是赵承佑诗作中不可或缺的特点。例如在《落第》一诗中:九陌初晴处处春,不能回避看尘花。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在诗作的前两句诗人描写了长安大道上处处都是美好春景,让人想避开不看都不行。后两句寓情于景、用丽景写哀情,明明是明媚的春景,又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连这喜人的春景都变成嘲笑自己的存在。不由自嘲起来,自己本来就不过是船上的钓鱼人,应该过着闲云孤鹤的悠游日子,利禄功名又与自己何干呢?在这首诗作中,诗人看见美好春景,引发了自己伤春之情,借此抒发自己的抑郁解嘲之情。还有在《东望》一诗中:楚江横在草堂前,杨柳州边载酒船。再见梨花归不得,每逢寒食一潸然。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月满川。同郡故人攀桂尽,把诗吟向泬寥天。在这首落第诗中,诗人通过对眼前的景物细致地观察和感受,把景色描写得逼真传神,为下面的抒发感情打下了基础。在诗人的眼里,奔流的楚江仿佛因为诗人的愁苦心情而停滞了,梨花也难过地纷纷扬落,山阁为落日的余晖所笼罩,再想到同郡的友人已“攀桂”及第,诗人更加低落,只能借助楚江、梨花、斜阳来分担自己的苦痛。借此情此景渲染出悲凉气氛,抒发诗人频频落第的哀伤以及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可见,赵承佑写景,常常是借景色的衬托,把自身真切的感受融入笔下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更好地表达自身的思绪情感。格律严谨的七律七言律诗在晚唐成熟度已经臻于极境,不论是对仗,抑或者是平仄用韵,要求都十分高。而赵承佑可以说是专攻近体诗的诗人,对近体诗格律的要求更加是严谨精善。[6]在赵承佑现存的诗作中,七律七绝是最多的,也较好的。而在他的诗作中,七言律诗也是被世人称道最多的。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称赞其七律诗:“声皆浏亮,语皆俊逸,亦晚唐一家。”《唐贤小三味续集》中有云:“赵承佑七律,清丽挺拔,较胜飞卿。”谭优学在《赵嘏诗注》中评其七律也说到:“‘清圆熟练,时有警句’。不假雕饰,落去铅华,白描自然,了无斧凿痕迹。”以上评语,虽然有个人情感喜好融在其中,但也足以看出赵承佑七言律诗的艺术风貌以及较高的创作成就。从赵承佑的代表作《长安晚秋》中: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可看出,赵承佑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在自然之景物中融入缱绻深情。颔联中用“残星”与“长笛”子昂对,“残”字衬托突出了“星”的稀疏,又用“长”一字写出了笛声的悠长,营造出凄凉的意境。后面以“几点”与“一声”、“雁横塞”与“人倚楼”对仗,极为工整。紧接着又用深秋的平常景物“南归雁阵”与“东篱菊花”,营造出悲凉的气氛。意境间相互交融,读来朗朗上口,予人以丰富的想象以及美的感受。在《下第后上李中丞》中: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谷外风高摧羽翮,江边春在忆樵渔。唯应感激知恩地,不待功成死有余。诗人以“一只桂”对“千里书”、“谷外”对“江边”、“羽翮”对“渔樵”,对仗工整,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也可见诗人诗作用词的“圆熟而不失于油滑,悠远而不至于晦涩,是钟嵘所说的‘自然音旨’之作”。在平仄用韵上,赵承佑也是十分严格的。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云:“中唐以后,则李商隐、赵嘏之辈,创为一种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类,别有击撞波折之致。”可见,赵承佑的七律诗“不走寻常道”,他常作拗体,但逢拗必救,拗救严密,这种在声调上进行调换腾挪手法,使得律诗中原本板滞的常规格律变得和谐生动起来。不但声调变得更具抑扬顿挫之感,而且更有利于复杂跌宕的情感的表达,别有一番风味。大量恰切的用典在赵承佑的诗作中,还常常使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志。如在《落第寄沈询》一诗中: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在这首诗作的主要的情感基调是抒发诗人的孤独感。在诗中,诗人运用了“百步穿杨”的典故。把自己与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仍能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的养由基相类比,自喻自身如养由基一般拥有不凡的才华。但身边的人士都成功了,唯独才华不菲的自己,却始终没有取得功名,以这简练的典故引出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低落以及孤寂感。赵承佑在《长安晚秋》中写道:“鲈鱼正美不归去,空藏南冠学楚囚。”在这里,诗人借用“鲈鱼正美”的典故,把自己比作在洛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苑才鲈鱼脍的张翰。后半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管加工销售合同范例
- led外租合同范例
- 抽佣分成合同范例
- 餐具配送合同范例
- 买卖车库合同范例
- 药品集中网上采购合同范例
- 无公害蔬菜供货合同范例
- 长运输合同范例
- 意向装修施工合同范例
- 培训合同范例版
- YY/T 0506.5-2009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5部分:阻干态微生物穿透试验方法
- GB/T 9119-2010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
- FZ/T 90097-2017染整机械轧车线压力
- 你比划-我来猜(适合小学生)课件
- 《我国二手车市场的现状及前景【论文】4600字》
- (完整)公共卫生基本知识考试题题库及答案
- 《红楼梦》作品简介名著导读 国学经典 PPT模板
- 出口货物备案单证目录(生产企业)
- 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 中国电信-员工手册(共20页)
- 京东五力模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