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概率题错解分类剖析-苏教版必修3概率题错解分类剖析概率问题题型较多,解法灵活,不少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因概念不清、忽视条件、考虑不周等原因导致思维混乱,最终导致解题失误.本文就概率问题中的常见错误进行成因诊断,下面进行分类举例说明:类型一:“非等可能”与“等可能”的混淆例1.掷两枚骰子,求所得的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错解:掷两枚骰子出现的点数之和2,3,4,…,12共11种基本事件,所以概率为.剖析:以上11种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的,如点数和2只有(1,1),而点数之和为6有(1,5)、(2,4)、(3,3)、(4,2)、(5,1)共5种.事实上,掷两枚骰子共有36种基本事件,且是等可能的,所以“所得点数之和为6”的概率为.类型二:“互斥”与“对立”的混淆例2.把红、黑、白、蓝4张纸牌随机地分给甲、乙、丙、丁4个人,每个人分得1张,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乙分得红牌”是A.对立事件B.不可能事件C.互斥但不对立事件D.以上均不对错误答案:A剖析:本题错误的原因在于把“互斥”与“对立”混同,要准确解答这类问题,必须搞清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的联系与区别,这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主要体现以以下三个方面:(1)两事件对立,必定互斥,但互斥未必对立;(2)互斥的概念适用于多个事件,但对立概念只适用于两个事件;(3)两个事件互斥只表明这两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即至多只能发生其中一个,但可以都不发生;而两事件对立则表示它们有且仅有一个发生.事件“甲分得红牌”与“乙分得红牌”是不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可能恰有一个发生,一个不发生,可能两个都不发生,所以应选C.类型三:“互斥”与“独立”的混淆例3.甲投篮命中率为0.8,乙投篮命中率为0.7,每人各投3次,两人恰好都命中2次的概率是多少?错解:设“甲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A,“乙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B,则两人都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A+B.∴.分析:本题错解的原因是把相互独立的事件当成互斥事件来考虑.将两人都恰好投中2次理解为“甲恰好投中两次”与“乙恰好投中两次”的和.而题目的实际含义是在“甲恰好投中两次”的同时“乙恰好投中两次”,即两人都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正确解答:设“甲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A,“乙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B,且A,B相互独立,则两人都恰好投中两次为事件,则.例4.某家庭电话在家中有人时,打进的电话响第一声时被接的概率为,响第二声时被接的概率为,响第三声时被接的概率为,响第四声时被接的概率为,那么电话在响前4声内被接的概率是多少?错解:分别记“电话响第一、二、三、四声时被接”为事件4,且=,=,=,=,则电话在响前4声内被接的概率为==×××=.剖析:本题错解的原因在于把互斥事件当成相互独立同时发生的事件来考虑.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电话在响前4声内,每一声是否被接彼此互斥.所以,=+++==0.1+0.3+0.4+0.1=0.9.点评:以上两例错误的原因都在于把两事件互斥与两事件相互独立混同,互斥事件是指两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两事件相互独立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与否没有影响,它们虽然都描绘了两个事件间的关系,但所描绘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类型四:“条件概率P(B/A)”与“积事件的概率P(AB)”的混淆例5.袋中有6个黄色、4个白色的乒乓球,作不放回抽样,每次任取一球,取2次,求第二次才取到黄色球的概率.错解:记“第一次取到白球”为事件A,“第二次取到黄球”为事件B,”第二次才取到黄球”为事件C,所以==.剖析:本题错误在于与的含义没有弄清,表示在样本空间S中,A与B同时发生的概率;而表示在缩减的样本空间中,作为条件的A已经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正确答案:(C)===.类型五:“有序”与“无序”的混淆例6.从10件产品(其中次品3件)中,一件一件地不放回地任意取出4件,求4件中恰有1件次品的概率.错解:因为第一次有10种取法,第二次有9种取法,第三次有8种以法,第四次有7种取法,由乘法原理可知从10件取4件共有10×9×8×7种取法,故任意取出4件含有10×9×8×7个基本事件.设A=“取出的4件中恰有1件次品”,则A含有种取法剖析:计算任意取出4件所含基本事件的个数是用排列的方法,即考虑了抽取的顺序;而计算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时是用组合的方法,即没有考虑抽取的顺序.正确解法一:(都用排列方法)任意取出4件含有个基本事件,A包含个基本事件正确解法二:(都用组合方法)一件一件不放回地抽取4件,可以看成一次抽取4件,故S含有个基本事件,A包含有个基本事件.类型六:“等可能”与“N次独立重复实验恰有K次发生”的混淆例7.冰箱中放甲、乙两种饮料各5瓶,每次饮用时从中任意取一瓶甲或乙种饮料,取用时甲种或乙种饮料的概率相等.(1)求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的概率.(2)求甲种饮料被饮用的瓶数比乙种饮料被饮用瓶数至少多4瓶的概率错解:(1)5瓶甲种饮料饮用完毕有种,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即饮用2瓶有种方法,所以求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共有种可能的结果,而从10瓶中选出7瓶共有种可能的结果.所以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的概率为.(2)甲种饮料被饮用的瓶数比乙种饮料被饮用瓶数至少多4瓶包括3种情况①甲被饮用5瓶,乙被饮用1瓶,有种;②甲被饮用5瓶,乙没有被饮用有种;③甲被饮用4瓶,乙没有被饮用,有.所以甲种饮料被饮用的瓶数比乙种饮料被饮用瓶数至少多4瓶的概率为.剖析:此法出错的原因是把饮用A、B两种饮料当作一次性取出,而每瓶被饮用的概率相等,所以用“等可能事件的概率”来解决.但实质上,每瓶饮料是一次次的取出饮用的,且A、B两种饮料每次被饮用的概率都为,故应用“N次独立重复实验恰有K次发生的概率”来求.正解:(1)设“饮用一次,饮用的是甲种饮料”为事件A,则.甲种饮料饮用完毕,而乙种饮料还剩下3瓶的概率即求7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5次的概率为.(2)甲种饮料被饮用的瓶数比乙种饮料被饮用瓶数至少多4瓶包括上述3种情况,所求概率为:.类型七:“可辩认”与“不可辨认”的混淆例8.将n个球等可能地放入到N个编号的盒子中去(每个盒子容纳球的个数不限),求事件A=“某指定的n个盒子中恰好各有一球的概率”.错解:将n个球等可能地放入到N个编号的盒子中,所有可能的结果数为,而事件A含有n!种结果.剖析:这种解法不全面,如果球是编号的(即可辨认的),则答案是对的;若球是不可辩认的,则答案完全错了.因为球是不可辩认的,故只考虑盒子中球的个数,不考虑放的是哪几个球.我们在此用符号“□”表示一个盒子,“○”表示球,先将盒子按号码排列起来12345…N这样的N个盒子由N+1个“|”构成,然后把n个球任意放入N个盒子中,比如:|○|○○|…|○○○|,在这样的放法中,符号“|”和“○”共占有:N+1+n个位置,在这N+1+n个位置中,开始和末了的位置上必须是“|”,其余的N+n-1个位置上“|”和“O”可以任意次序排列.则N-1个“1”和n个“○”在中间的N+n-1个位置上的可以区别的所有可能结果数是,将n个不可辨认的球放入指定的n个盒子,使每盒恰有一球的放法只有1种,故事件A含1个结果,从而正解:分两种情况:(1)当球是可辩认的,则(2)当球是不可辨认的,则.本文总结了学生易犯的几类错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注意对这些错误作详细的分析,可减少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错误.高考数学临场解题策略高考的特点是以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为标准的一次性选拔,这就使得临场发挥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和总结临场解题策略,进行应试训练和心理辅导,已成为高考辅导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运用数学高考临场解题策略,不仅可以预防各种心理障碍造成的不合理丢分和计算失误及笔误,而且能运用科学的检索方法,建立神经联系,挖掘思维和知识的潜能,考出最佳成绩。一、调理大脑思绪,提前进入数学情境考前要摒弃杂念,排除干扰思绪,使大脑处于“空白”状态,创设数学情境,进而酝酿数学思维,提前进入“角色”,通过清点用具、暗示重要知识和方法、提醒常见解题误区和自己易出现的错误等,进行针对性的自我安慰,从而减轻压力,轻装上阵,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使思维单一化、数学化、以平稳自信、积极主动的心态准备应考。二、“内紧外松”,集中注意,消除焦虑怯场集中注意力是考试成功的保证,一定的神经亢奋和紧张,能加速神经联系,有益于积极思维,要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异常积极,这叫内紧,但紧张程度过重,则会走向反面,形成怯场,产生焦虑,抑制思维,所以又要清醒愉快,放得开,这叫外松。三、沉着应战,确保旗开得胜,以利振奋精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考试的心理角度来说,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拿到试题后,不要急于求成、立即下手解题,而应通览一遍整套试题,摸透题情,然后稳操一两个易题熟题,让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意,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振奋精神,鼓舞信心,很快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即发挥心理学所谓的“门坎效应”,之后做一题得一题,不断产生正激励,稳拿中低,见机攀高。四、“六先六后”,因人因卷制宜在通览全卷,将简单题顺手完成的情况下,情绪趋于稳定,情境趋于单一,大脑趋于亢奋,思维趋于积极,之后便是发挥临场解题能力的黄金季节了。这时,考生可依自己的解题习惯和基本功,结合整套试题结构,选择执行“六先六后”的战术原则。1.先易后难。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综合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2.先熟后生。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一些不利之处。对后者,不要惊慌失措。应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也难。通过这种暗示,确保情绪稳定。对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策略,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3.先同后异,就是说,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思考比较集中,知识和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高考题一般要求较快地进行“兴奋灶”的转移,而“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的跳跃,从而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有效精力,4.先小后大。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5.先点后面,近年的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问题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所以要步步为营,由点到面6.先高后低。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要注重时间效益,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五、一“慢”一“快”,相得益彰有些考生只知道考场上一味地要快,结果题意未清,条件未全,便急于解答,岂不知欲速则不达,结果是思维受阻或进入死胡同,导致失败。应该说,审题要慢,解答要快。审题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基础工程”,题目本身是“怎样解题”的信息源,必须充分搞清题意,综合所有条件,提炼全部线索,形成整体认识,为形成解题思路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而思路一旦形成,则可尽量快速完成。六、确保运算准确,立足一次成功数学高考题的容量在120分钟时间内完成大小22个题,时间很紧张,不允许做大量细致的解后检验,所以要尽量准确运算(关键步骤,力求准确,宁慢勿快),立足一次成功。解题速度是建立在解题准确度基础上,更何况数学题的中间数据常常不但从“数量”上,而且从“性质”上影响着后继各步的解答。所以,在以快为上的前提下,要稳扎稳打,层层有据,步步准确,不能为追求速度而丢掉准确度,甚至丢掉重要的得分步骤。假如速度与准确不可兼得的说,就只好舍快求对了,因为解答不对,再快也无意义。七、讲求规范书写,力争既对又全考试的又一个特点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这就要求不但会而且要对、对且全,全而规范。会而不对,令人惋惜;对而不全,得分不高;表述不规范、字迹不工整又是造成高考数学试卷非智力因素失分的一大方面。因为字迹潦草,会使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良,进而使阅卷老师认为考生学习不认真、基本功不过硬、“感情分”也就相应低了,此所谓心理学上的“光环效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八、面对难题,讲究策略,争取得分会做的题目当然要力求做对、做全、得满分,而更多的问题是对不能全面完成的题目如何分段得分。下面有两种常用方法。1.缺步解答。对一个疑难问题,确实啃不动时,一个明智的解题策略是:将它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即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从最初的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点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都能得分。还有象完成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分类讨论,反证法的简单情形等,都能得分。而且可望在上述处理中,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产生顿悟,形成思路,获得解题成功。2.跳步解答。解题过程卡在一中间环节上时,可以承认中间结论,往下推,看能否得到正确结论,如得不出,说明此途径不对,立即否得到正确结论,如得不出,说明此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寻找它途;如能得到预期结论,就再回头集中力量攻克这一过渡环节。若因时间限制,中间结论来不及得到证实,就只好跳过这一步,写出后继各步,一直做到底;另外,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做不上,可以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这都叫跳步解答。也许后来由于解题的正迁移对中间步骤想起来了,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努力而攻下了中间难点,可在相应题尾补上。九、以退求进,立足特殊,发散一般对于一个较一般的问题,若一时不能取得一般思路,可以采取化一般为特殊(如用特殊法解选择题),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体为局部,化参量为常量,化较弱条件为较强条件,等等。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程度上,通过对“特殊”的思考与解决,启发思维,达到对“一般”的解决。十、执果索因,逆向思考,正难则反对一个问题正面思考发生思维受阻时,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往往能得到突破性的进展。顺向推有困难就逆推,直接证有困难就反证。如用分析法,从肯定结论或中间步骤入手,找充分条件;用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入手找必要条件。十一、回避结论的肯定与否定,解决探索性问题对探索性问题,不必追求结论的“是”与“否”、“有”与“无”,可以一开始,就综合所有条件,进行严格的推理与讨论,则步骤所至,结论自明。十二、应用性问题思路:面—点—线解决应用性问题,首先要全面调查题意,迅速接受概念,此为“面”;透过冗长叙述,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重点数据,此为“点”;综合联系,提炼关系,依靠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此为“线”。如此将应用性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当然,求解过程和结果都不能离开实际背景高考中数列和不等式证明的交叉数列和不等式是高考的两大热点也是难点,数列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在高等数学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等式是高中数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突出的内容,它可以体现数学思维中的很多方法,当两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会变得非常的灵活。所以在复习时,我们在分别复习好两类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数列和证明不等式的交叉,是这两大块知识的主要交叉点,它在数列的特殊情景下,巧妙的融合了不等式的证明,它所涉及的问题往往是灵活的应用了数列和不等式的知识,把这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例1设和分别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且,,若,试比较和的大小。分析:这两个通项大小的比较,它们的未知量比较多,比容易直接完成。因通过它们的项数把他们组合在一起。设的公差为,的公比为。显然,因为,所以有,,即。。又因为,所以。若时,==。因为,,所以有:。若时,,,所以也有:。综上所述,当,且时,。在证明过程,对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逆用,是本题证明的一个转折点,它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分类讨论,时问题得以简化。例2已知递增的等比数列前三项之积为,且这三项分别减去,,后成等差数列,求证:。分析:要想证明这个不等式,首先要求出左边的和式。根据题意,是等比数列,所以左边的和式可以利用错位相减法来求和。先确定这个等比数列。由可得,,所以。再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则根据条件可得:,解得,或(舍去)。所以,因此,。令=----------①,则--------------②,由①-②得,,即,=例3在某两个正数,之间,若插入一个数,使,,成等差数列;若另插入两个数,,使,,,成等比数列,求证:分析:不等式左边有字母,右边有不同字母、,要比较两边的大小,必须寻找、、三者之间的联系,利用数列的关系可得:,,。为计算方便,我们再令,,则,,,那么,==,得。例4设,且,求证:对一切自然数,都有。分析:因为,所以,由已知,所以有,,即。又因为,则有,,所以。在上式中取,得个不等式,把它们相加得,,于是,,因此,。在此题的证明过程中,我们巧妙的利用了数列求和的累加法,时问题的解决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本题由于和自然数有关,也可以利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例5设,给定数列,其中,且满足。求证:且。分析:这是1984年的高考题,当时难倒了绝大部分的学生,大家觉得无从着手。它给定的是数列,求证的是不等式,而且都是和通项有关,所以我们可以考虑求出数列的通项再来观察。因为,又因为,所以有,,则。而,则有,,所以,那么,因此,且。例6求证:。分析:这是一道不等式的证明题,若我们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低利率借款合同范本大全
- 2024年代理贴牌代加工合同范本
- 2024年冲床来料加工厂合同范本
- 山东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英语试题(含解析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传染病病禽的治疗和扑杀
- 违规募捐行为分类及法律问题分析报告 2024年11月修订
- 基础护理疼痛护理
- 中医科鼻炎治疗方案
- 三基基础护理基础知识
- 医疗文件的书写要求
- 九上道德与法治期中复习提纲(知识梳理)(全册)
- 政府采购调研报告
- GB/T 15822.2-202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
- 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2022下半年四川省考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及解析(三十二)
- 58级14班高考倒计时200天主题班会
- 快乐读书吧《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导读课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 2024年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5.7 多角度解决求总数的问题
- 互联网网络安全紧急应急演练方案+演练记录(全版)
- 网站维护升级服务协议
-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 3.1 列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3.1.3反比例关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