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峰四中新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高三历史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张选民;审题人:于秀梅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

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

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有学者研究“敦煌”得名考原。从史书遗留的河西民族的词汇分析,先后

生活于敦煌一带的月氏、乌孙、匈奴所操的语言皆为突厥语。突厥语tawuz

一词意为“瓜”,敦煌自古以来产瓜,且长期被命名为瓜州。从大概率讲,

“敦煌”之名亦应为突厥语。这说明

A.音韵学是历史考证重要方式B.敦煌郡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

C.敦煌是唐朝民族交融的典例D.考证史料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2.南宋孝宗以后的每一次北方人口南迁都会引起大争论,问题集中在是否

接纳这些人、如何防范附载于他们身上的东北民族文化的扩散等方面。由

于都城临安是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重要迁入地,所以每一次争论几乎

都以临安为焦点。这些争论反映出

A.移民带来了文化之间的冲撞B.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

C.北民南迁导致社会秩序混乱D.南北方的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3.徐光启(15627633年)认为,数学是各门科学的基础,“盖凡物有形有

质,莫不资于度数”。他运用统计法记录春秋之后的所有蝗灾发生的情况,

进而准确分析出蝗灾发生的特点和时段。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科技呈现近代化趋向B.数学是古代科技的核心

C.农业生产的虫害现象严重D.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4.《晋律》规定: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

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

轻。由此可知,《晋律》

A.维护纲常伦理B.既细密又严苛

C.凸显人文精神D.重刑罚轻感化

5.《唐律疏议》中的罪行法定,不是单纯的对人民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指引性规定,也包含对封建统治者越法断罪量刑行为的限制,即“法无明文

规定不处罚”。这表明《唐律疏议》

A.呈现出德治和法治融合B.蕴含着罪刑法定的思想

C.彰显出封建帝王的权威D.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人性

6.史学界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国家对乡村的治理主要通过宗族、乡里组

织、士绅阶层进行,基层社会的自治化倾向越来越强。这表明

A.国家控制与乡村自我管理相结合,共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B.国家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严重弱化

C.宗族、士绅阶层成为动摇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

D.乡里组织是明清时期成立的乡村自治组织

7.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

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其立论根据有二:其一,“从政治上来说,在于贵族政

治的式微和君主独裁的出现“;其二,“与此同时,人民的地位亦有显著变

化”,“经过宋代王安石变法,人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意义更加确实”。但也

有学者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可以作为论据反驳“唐宋变革论”的是

A.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B.隋唐政治成为天子和贵族的协议体

C.儒佛道三教合流宋明理学形成

D.两税法标志人民逐步摆脱佃农地位

8.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奥妙在于:“外邦人只能按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

往。这些条件有效地使他们承认并被纳入中国事务的体制,从而在某种程

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该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目的在于

A.宣扬国家威严B.维护国家安全

C.推行平等外交D.外延羁縻政策

9.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贡觐见的四夷宾客、使臣、归附

人等提供便利,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他们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了外交体制的变革D.加强与域外经济文化交流

10.下图为汉代外来词来源分布图(单位:个)。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是,汉

密安

■s妾S装

-Ks-

-ta

A.中国与欧洲已开始有直接贸易B.丝绸之路保持了长期繁荣

C.对外交往和民族交流得到发展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11.秦汉地方长官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

簿”,其中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御史参与审核

计簿。这一做法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B.表明古代监察体系的完善

C.消除了地方社会矛盾D.成为澄清吏治的重要手段

12.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

用互兽,梁栋、斗棋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棋

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13.同治帝死于何病,历来说法不一。官书说死于天花,稗史笔记则称其

死于梅毒。同治帝的老师翁同在日记中记录同治帝因天花导致毒热内陷而

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将在档案中发现的《万岁爷进药用药底簿》送中医

研究院和北京医院鉴定,确认了这一结论。这说明

A.历史研究必须借用科技才能还原真相

B.官方史书记载因其政治立场不足信

C.文献史料与科学研究结合可确证史实

D.原始档案比其他史料的史学价值高

14.北宋《宋刑统》规定:对于丧夫的妇女,“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之

者,徒一年;期亲嫁者,减二等,各离之,女追归前家,娶者不坐”。宋真

宗时,下诏:“不逞之民娶妻,给取其财而亡,妻不能自给者,自今即许改

适。”宋代这些规定

A.反映出妇女政治地位的提升B.表明理学正统地位出现动摇

C.说明妇女再嫁受到官方反对D.有利于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15.嘉庆皇帝在批复《查办吉林、长春两厅流民折》中提到:“流民出口,节

经降旨查禁,各该管官总未实力奉行,以致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数千户之多,总以该流民等业己聚族相安,聚难驱逐为词,仍予入册安

插。”据此推测当时这两地

A.已经成为流民的主要迁入地B.地方政府对移民持宽容态度

C.摆脱中央对行政运行的干预D.中原居民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16.西周时期的青铜编钟,已可以做到“一钟双音”,但两个乐音的音调、音

色具有明显差异。这一问题,最迟至战国初期,经由工匠在编钟内腔增加

音梁得以解决。这一过程反映了

A.古代青铜制作走向成熟B.礼乐制度的实践应用

C.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D.传统科技的发展特征

17.据《逸周书・文传解》记载:周文王曾告诫儿子周武王,“山林非时不升

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麝不卵,以

成鸟兽之长。”这反映出

A.周初统治者秉持敬天保民

B.中国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C.分封制助推自然资源保护

D.周天子初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8.秦朝非常重视公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以法律形式将公文的使用确

定下来,使公文成为各级政府机构之间传达政令、交换信息的主要载体。

秦朝还在全国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

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据此可知,秦朝公文制度

A.符合新型政治的发展趋势B.重在向全国推广规范文字

C.成为政府监察制度的补充D.折射出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19.唐朝建立之初,不设监察区,只是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

等定期巡察,事毕使除。而一旦派出了监察官员,就有分区负责的必要,

于是贞观元年(627年)因山川地形将全国分为十道,以“察吏人善恶,观风

俗得失”。据此可知,唐初

A.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B.监察区划向行政区划转化

C.注重整顿地方行政秩序D.已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0.曾国是周代的姬姓周王族诸侯国之一,受于汉水随地,史称随国,秦

统一后,改为随县。南北朝时,西魏杨忠控制随郡后,又将其升格为州,

随州自此产生。该地名称的变更

A.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线索B.反映了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

C,是古代政局动荡的一个缩影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1.宋代的翻异别勘”制度指的是在诉讼中,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或涉及重

大案情,需要更换主审官或其他司法机关重审的制度,分为官员主动启动

和犯人及家属被动启动两种机制。据此可知,“翻异别勘”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杜绝了冤假错案发生

C.有利于维护司法公平正义D.体现了民本主义精神

22.战国时期,国君普遍采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

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

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战国时期玺符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B.推动了行政权力的集中

C.成为官僚政治的开端D.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

23.中国古化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

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

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

的实质是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24.清代前期,中央和地方以“起运”、“存留”的方式,将征收的钱粮按比例

划分。19世纪中期,为解决军费紧缺问题,清廷允许地方督抚就地筹款,

“无论田赋、盐茶,一切征榷悉归地方督抚”。这一变化促使

A.人民负担不断减轻B.财政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C.中央财权有所下移D.军阀割据局面由此形成

第n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道题,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

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

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

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

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

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

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

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

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

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

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

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

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

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

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

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

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

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

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

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确立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巡视制度。中央对地方的

行政巡视主要有皇帝巡狩、州刺史“行部”和大使巡视几种方式。地方政

府的行政巡视主要有郡国守相“行县”和督邮、廷对郡县辖区的分部巡

视,职权分明,各负其责。这种分层和分部相结合的巡视制度,互相补

充,使行政巡视的作用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提高了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

率。

——摘编自刘太祥《试论秦汉行政巡视制度》

材料二魏晋时期,行使巡视职能的御史台脱离少府,成为中央独立的监

察机构,但因朝代更选频繁和皇权受阻,巡视制度的总体作用有限。尽管

如此,朝廷还是不断派遣御史不定期巡查监督各级地方官吏,并提升御史

的地位和职权,以推动巡视制度走向独立化和系统化。

——摘编自邹林佑《中国巡视制度的历史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行政巡视制度的特点及其意

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巡视制度“总体作用有限''的原因。(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明清“铁三角”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的强化

与传统程朱理学的束缚构成了一个铁三角的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双方的相

互作用。

——据毛佩琦《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材料二从世界史或全球史的立场看,明初中国专制王朝国力的鼎盛时

期正是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西方透露出的资本主义曙光与明中叶以降中国

社会新旧交替的冲动几乎同时。西方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正是中国的明清之际,西方文明赶上东方文明,中国从先进到滞后,就是

在这一时期内发生的。所以说,明清易代是中国近代化迟滞以及中国从先

进走向落后的转折点。

——据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结合材料一论证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要求:观点准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2.A3.A4.A5.B6.A7.A8.B9.D10.C

11.D12.C13.C14.D15.B16.D17.D18.A19.C

20.A21.C22.B23.B24.C

25.(18分)(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2分)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扩展疆域;建

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4分4点即可,一点1分)

(2)特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重大创新;目的多为巩固军事征服成果;因俗而治或因地制

宜;方式多样;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8分,一点2分,4点即可)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