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知识点清单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知识点清单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知识点清单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知识点清单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知识点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知识点清单

目录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6米苜、插秧歌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一、重点剖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本文标题采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试简要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答案:⑴正标题:①引用毛泽东1959年创作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

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突出表现袁隆平的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美。

⑵副标题:点明中心人物及其成就、地位。

2.本文由四个小标题串起,每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表现了他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品

质。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写他的学术品格,表现了他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勇于创新的

精神品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写他的道德操守,表现了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平和大度的精神品质。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写他的梦想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表现了他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

3.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一句话“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

的‘绿色革命…?

答案:①前一个分句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作者将这位伟大的中国科学家和其他在世界上产生过

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赞美。

②后一个分句是说袁隆平所投身的事业堪称一场“绿色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

饥饿开战,并且一定会取得辉煌的胜利。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文章以“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为题,有什么好处?

答案:①“心有一团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张秉贵接待顾客时饱满的工作热情;“温暖众人

心”指张秉贵以“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而顾客满意且以真心回馈张秉贵。

②这一标题句式整齐,揭示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内容,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张秉贵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①业务水平高。他动作迅速,有着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本领。

②服务热情周到。看到带孩子的顾客,他会帮着哄孩子;看到急着赶火车的顾客,他会征得前面顾

客的同意,为其“开绿灯”。

③耐心细致,为他人着想。有顾客心情不好,他会耐心询问,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开导。

④爱岗敬业。他从早到晚每分钟都是全力以赴,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

同时开动;下班后,他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⑤受人爱戴和尊敬。人们关怀他,厨房大师傅举着凳子让他休息,学生给他写信,青年农民为他写

诗。

3.作家冰心说:“他用这团火,温暖着别人,照亮了别人。”当今时代,我们要如何理解张秉贵的

“一团火”精神?

答案:①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典型,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用劳模的

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

引领职工,这是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②通过劳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励大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对建设一支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对稳定就业、促进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探界者”钟扬》

1.通讯开篇为什么不写钟扬,却先写“拟南芥”这种细弱的草本植物?

答案:①从“拟南芥”写起,能够揭示主人公钟扬的身份——植物学家,因为全世界有众多的植物

学家都在研究它。

②从“拟南芥”写起,还把钟扬与西藏大学、复旦大学联系在一起,从而揭示了他的其他身份—

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也为下文的评价和写钟扬在西藏采集种子等事件做了铺垫。

③从“拟南芥”写起,还有助于揭示人物品格。因为植物学家很少涉足西藏,而钟扬却凭着自己执

着的品格,在西藏发现了拟南芥。

2.对钟扬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根据“生命延续”部分加以概括。

答案:①多方面探寻生命的边界,甘愿成为先锋者,拼命工作,忘我投入各项事业中。

②毫不畏惧生命的结束,认为生命的价值体现在科学探索之路的延续中,体现在更多人梦想的完成

中。

3.结合《“探界者”钟扬》一文的内容,简要分析钟扬的形象。

答案:①功底深,才艺多。钟扬不仅精通计算机技术,对植物学有深入的研究,还热爱科普,文字

功底深厚。②关爱学生,有担当。钟扬把培养学生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认为每个学生都像种子一

样宝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③任劳任怨,能吃苦。别人不愿意接的烫手山芋,钟扬二话不说就

接下了;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的学生,钟扬来“接盘";钟扬不顾身体状况,亲自

爬上海拔6000多米的高峰采集种子。

二、写法赏析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内容,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的重要手段。

如“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

翻看着土壤”中,“眯起”“打量”“跨过““迈步蹲下”“翻看”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的认

真、细心,以及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这一段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这平凡的

形象与其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能突出袁隆平的与众不同。

再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死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

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这两句话通过对袁隆平的目光(“敏锐”

“停留”)、行动(“伸出双手”“抚摸”)、心情(“欣喜”“激动”)的细节描写,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

秀科学家的形象具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2.具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

袁隆平的水稻探索之路是艰难而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发生,作者不可能

将它们全部纳入文中,必须进行有效的取舍。为了再现袁隆平的人格精神力量,赞扬他为解决中国

和世界吃饭的问题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作者选取了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用众多的事

实说话。文中所写的主要事例有: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试验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

④1992年,袁隆平写信反驳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实事求是,捍卫真理)

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

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矢志为解决饥饿问题作出贡献)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文章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行文灵活多变,既能更加具体地记叙

事件,又能充分地抒发感情。记叙中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文章第一部分,先记叙研究成果,然后用议论的方式写出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洋溢着一种民族

自豪感。再如在“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这一部分中,开头就写道:“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

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

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最后,又写道:“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

水稻研究的新纪元。”作者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一线串珠式的结构

“一团火”精神是本文的线索,这条线索贯串全文。本文采用了一线串珠式的结构,叙写了老售货

员工作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的“一团火”精神,赞扬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这种结构安排

起到了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旨的作用。

2.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文中的“张秉贵……边走边想……”“他默默地想……”“他又一次感到……”等,细致地刻画了张秉

贵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理解,再现了他

的心灵、精神的成长轨迹,从而使人物形象更深刻、全面。

同时,文章直接引用张秉贵的话来表现他的精神世界,如“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我

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等,这些话直抒胸臆,展示了张秉

贵可贵、高尚的“一团火”精神。

3.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

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

型事例,是揭示事物、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写了张秉贵接待抱着小孩的女顾客、照顾赶火车却排在队尾的顾客、开解绷着脸的女顾客、

女儿病重仍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忽略了只买两块桃酥的农民顾客等几件事。

这些事例有详有略,但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张秉贵的性格、思想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探界者”钟扬》

1.多角度、多方面表现人物

文章多方面、多渠道采集材料,既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叙事,又穿插钟扬母亲的回忆、钟扬妻

子的讲述、钟扬学生的谈话等,同时弓I用钟扬自己的话,多角度展现钟扬的形象;文章从求学、科

研、科普、教学等方面来叙写钟扬的事迹,使人物形象全面而立体。

2.选材典型而集中

文章围绕几个小标题精选材料,呈现了钟扬作为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的主

要事迹和成就,所述之事表面上较为零碎,但都集中展现了钟扬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

例如,"‘英雄’少年”这一部分内容着重叙述钟扬在专业方面的“探界”——由学习无线电专业转

向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种子达人”这一部分内容叙写钟扬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将

足迹延伸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这些内容着重表现了钟扬一直“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上”探索自己的边界。

整合探究

任务1本课中的三篇文章都是人物通讯,请结合三篇课文,归纳总结人物通讯的定义、中心内容、

常见写法、写作要点以及类别。

定义以写人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

中心内容①报道个体: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②报道群像:突出几个典型人物。

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其性格特征;③通过心理描

常见写法

写等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写作要点①抓住人物特点;②揭示人物情怀和思想境界;③选取典型事例。

类别①长篇通讯;②人物素描;③人物特写;④通讯小故事。

任务2新闻角度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选择新闻角度一般从主题、取材、写作这三

个角度入手。谈一谈三篇通讯选择的新闻角度有什么异同。

答案:(1)相同点:三篇通讯的主题都是表现劳动者的精神,体现劳动的价值;写作角度主要体现在

表达方式上,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均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与抒情。

⑵不同点:①取材角度上,《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的取材多

集中于袁隆平从事水稻研究的过程,体现了他敬业奉献、不惧权威、勇于挑战、坚持真理等品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的取材多集中于张秉贵从事售货员工作时的所思所做,主要体现了他

热情、敬业、体贴等品质;《"探界者”钟扬》的取材则集中于钟扬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从不同

侧面体现了他忘我、认真、负责任、理想崇高等品质。

②写作角度上,与其他两篇通讯相比,《“探界者”钟扬》多用现代社会的“新词”,如“达人”“奇

葩”等,以吸引读者。

任务3分析三篇通讯中优秀劳动者的内在精神品质,认识劳动的价值,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念。

探究袁隆平、张秉贵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钟扬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

度人物”,细读三篇通讯,分析他们感动中国的共同原因。

答案:首先,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农业科学家袁隆

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售货员张秉贵以热情

周到的服务温暖了顾客的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钟扬是植物学家、科普达

人、援藏干部和教育专家,他“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不断探索自己的边界,在不同领域都作出

了杰出的贡献。

其次,他们都付出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袁隆平被称为“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

士”,他既能“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又敢于挑战权威,捍卫真理,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张秉贵“拿

糖,一抓就准”"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同时,

他又刻苦钻研,苦练内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钟扬集“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

师”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在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竭尽所能地付出劳动,无论是哪种身份都尽职尽责,

追求完美。

最后,他们都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奉献精神。袁隆平“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顶着指

责和压力,“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张秉贵“心有一团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钟扬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为种子事业、科普工作、教育工作

奉献一生。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一、重点剖析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本文首先强调我们的时代“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然

后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从个人、企业、国家等层面,层层深入地阐明“工匠精神”的

当代价值和深刻内涵;最后总结全文,号召人们践行工匠精神,升华主题。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强调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第二部分(第2—3段),阐述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三部分(第4段),阐述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第四部分(第5段),呼吁每个人都要践行工匠精神。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①道理论证:如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用《说文》里对“匠”

的记载,说明"匠”古已有之,然后指出其演变污I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论证。

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论述,可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使

观点更加深入人心。

②类比论证:如第1段中“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将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工

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性。

③假设论证:如第4段中“倘若没有……怎能有……”运用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3.作为一篇新闻评论,本文评论的角度是什么?从这样的角度进行评论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文评论的角度是时代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一个关乎个人发展、企业活力乃至国家命运的重

要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因此,这篇新闻评论发挥了引导作用,引导人们思考: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

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工匠精神?

二、写法赏析

1.观点鲜明,持论严正

作者不仅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和深刻内涵,还批判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澄

清了对坚守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例如,有人可能会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作者却认为匠人在方寸

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

是雕虫小技,作者却认为它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作者提倡人们践行工匠精神,却不要求人

人都成为工匠,这体现了论证的客观性、科学性。

2.思路清晰,结构严密

作者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密。文章开头说,“只有像手工

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结

尾说,工匠精神是"企业的金色名片",“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文章首尾呼应,都强调了工匠精神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3.语言精练整饬,文学色彩浓厚

文章使用了大量成语,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排比的运用使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论述的

力量,如“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又如三个“没有……

怎能有……”的句式连用,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引用或化用诗文名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如

引用《说文解字》中的记载来解释“匠”的含义,引用鲁迅《自嘲》中的“躲进小楼成一统”来澄

清对坚守工匠精神的误解,等等。

6米苜、插秧歌

米苜①

《诗经・周南》

采采2天苜,薄言3采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快快采些来。

采采茉首,薄言有,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采呀采呀采到了。

①米菅(fUyT):车前草。②采采:茂盛的样子。③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④有:取得,获得。

章解采摘茉苜,握在手中。

采采采苜,薄言掇5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一棵一棵拾起来。

采采茉苜,薄言捋6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一把一把取下来。

⑤掇(du。):拾取,摘取。⑥捋(Iu0):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章解采摘茉苜,手法娴熟。

采采采莒,薄言裙7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采苜,薄言卷葭之。

茂盛的车前草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⑦精。⑹:提起衣襟兜东西。⑧福仅⑹: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章解采摘紫苜,收获丰厚。

评点赏析

诗一开篇,就像舞台拉开了帷幕,观众眼前出现了一片绿色的原野,一群衣着朴素、容貌各异的

农村妇女身披朝霞,脚踏晨露,兴致勃勃地向田野中走去。她们边走边唱,那清脆的歌声里饱含着

欣喜之情。“采采茉苜,薄言采之”表现了这群妇女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采采茉莒,薄言有之”

则流露出她们采到车前草时的喜悦之情。

具体描写用手采摘茉苜的动作。“掇”是用手指拾取或摘取嫩小米苜,“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米

苜从茎上成把地取下,这两个动词不仅写出了紫苜的不同长势,而且表现了妇女们采摘动作的娴熟

和忙碌的情景,体现了妇女们劳动的热情。

对满载而归的场景的叙写。“薄言襁之”将回归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有收获的满

足,有对自身能力的欣赏,也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茉苜”,情绪到达高潮。

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田野上飘荡。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

小儿拔秧大儿插。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笠’是兜皙蓑3是甲,,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铠甲,(但似乎没有什么用,)

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水从头顶上一直湿到肩胛。

唤渠6朝餐歇半霎二

招呼他停下来吃早饭并歇息一会儿,

低头折腰只不答:

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根未牢蔚8未匝\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照管的鹅儿与雏鸭。”

一定要看管好饲养的雏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

①笠:斗笠。②兜鳌(m6u):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③蓑(su。):蓑衣。

④用:铠甲,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⑤胛:肩胛。⑥渠:他。

⑦半霎:极短的时间。⑧蔚(sh]):移栽、种植。⑨匝:布满、遍及。

⑩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评点赏析

一、二句写一家老小插秧的繁忙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既准确、具体、平实,

又暗示一家人分工明确。

三、四句写雨中抢插的情形,表现了插秧的艰苦。雨势甚猛,尽管戴“笠”披"蓑二一家人还

是被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想而知。

五、六句写农夫劳作到忘我的程度,家人招呼他吃早饭并歇息一会儿,他半天不回答。“朝餐”

点出农夫早起出工,直到有人招呼他吃饭歇息时,他还水米未沾,写出了插秧时节劳作的紧张。

七、八句模拟农夫的口吻,说:“秧苗根部尚不牢固,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言外之意是:

“在这当口,我怎么能歇得下呢?”同时嘱咐妻子一定要看管好饲养的雏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

农家人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话语中。

一、重点剖析

1.《茉莒》一诗生动地描写了采集茉莒的劳作过程。这一劳作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

答案:妇女们采集采菅的劳作过程在诗中是通过重章叠句的旋律里动词的变换具体表现的。全诗三

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发生变化。诗歌通过这六个动词的变化,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紫苜的动人

劳动场景。“采”即可采得,也就是“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

接下来,“掇”“捋”和“祜”“殖”具体描写劳动的过程。“掇”即拾取、摘取,“捋”即从茎上成

把地取下;“祜”即提起衣襟兜着茉苜,唏M即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着米苜。

这样写,将整个劳动过程描绘得自然流畅、完整有序;且通过这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茉苜越采

越多,最终满载而归的情景。

2.《插秧歌》一诗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