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度河南省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三)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用于小说,是指小说内部蕴藏的牵引力,是一种

可以扩张和延展的力量。小说研究者和阅读者都能琢磨出张力的深意,但要将它明确表

达和总结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小说张力的奥妙所在。

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只是有大小、强弱的差别。一般而论,越是好的小说越有张力。

打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

呈现它的张力。小说的张力牵引着读者的神经系统,使读者以自身的生命体脸去感知小

说的艺术样态,在读者的个人经验与小说文本之间,实现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虚构的交

流与沟通。

语言是进入读者视野的第一道风景,也是小说的颜值所在。对于小说家来说,每一

次写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语言赋能于人物和叙事,文学性、艺术性、

口语化是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中心价值就是语言的张力。优秀作家一生都在追求语

言的意义与价值,把最合适的语言表述放到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应用

功能。每一个句子都有它们的内在张力,即使是粗鄙的俗言俚语,只要能被恰到好处地

表现,也能够从平俗中脱胎换骨,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焕发出其超越平俗的光亮,

从而完成它的意义表达和个性呈现。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叙事段落,会凝结

成更大的张力,成为“力”的组合,这种张力被释放出来,便有了语言的整体美感和通

篇气韵。而文学研究者在探索小说文本的时候,就是在具有强劲张力的语言中去寻找小

说的内蕴和主旨,发掘人物的性格和灵魂深处的奥秘。《三国演义》用军事化语言建构

小说的豪迈气势与英雄谋略,其张力如鳏鹏展翅,似巅峰对决。《红楼梦》用诗化语言

描写四大家族的起伏兴衰和情感波澜,在生动丰富的诗文交错之中,其张力似绵里藏针、

花树带刺。

人物的张力大小,取决于人物被刻画得是否丰满,其性格是否鲜明,他是否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能否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要在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

的统领下各居其位,各得其所,由此生成与人物自身相符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让人物

群像共同作用于小说的整体,服务于小说的全部。《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创业史》

中的梁生宝、《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乔厂长上任记》中的乔厂长,这些人物张力

十足,形象饱满,他们身上跳动着时代脉搏,折射着时代光影,承载着人物雄浑的生命

情感和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小说文本的顶梁柱和主心骨,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图景

和文学形象代言人。

小说是用来讲故事的,故事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交集和纠葛的必然结果,由若干情节

和细节按照叙事伦理精密组合而成。每一个情节都在为下一个情节提供叙事动力,有序

地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走向。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虽然不再直白地呈现,

但依然存在于现代小说中。小说的张力就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人们习惯把故事情节连

起来说,这是在强调它的完整性。平时所说的故事感人,有时并非故事全部,而是故事

中的某个精彩情节。

情节是人物在活动轨迹中最能储备能量和爆发能量的着力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时的愤怒与绝望,诱发读者发出“恩断义绝,情为何物”的追问:“桃园三结义”用三

个好汉、一壶浊酒奠定了小说的恢宏基调,成了后面好戏连台的逻辑起点……这些令人

拍案叫绝的情节,都蕴含着丰沛的艺术张力,延展性强,既有横向开掘的宽度,又有纵

向探寻的深度,它们像珠宝一样镶嵌在小说的故事当中,闪橇着匠心独运的艺术灵光。

而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都是在这些情节中获取的。

小说的张力,是语言、人物和情节三方参与的结果。三者绝不可分割开来,各行其

道,必须水乳交融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小说的终极使命承担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张力》)

材料二:

李靖:昆德拉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要将小说变成一个存在的博学

观照,必须掌握省略的技巧。你对这段话怎么看?

留待:我很早在阅读中就发现,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也就是昆德拉所说的部分地

不完整。甚至可以说,遗憾和不完整是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愈是好作

品愈能调动我们的参与度。

我前几年在一个创作里说过:小说的张力来自省略。正如一个雕塑大师完成一件作

品,着手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雕出来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剔除多余的部分。

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

省略或“留白”,就是“剔除”,可以使作品更具张力。这也正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所

在。老子说:“蜒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家的

作品是“器”,有用的部分恰恰是“无”,也就是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字背后的东西。

省略或“留白”的技巧,不光是作家的认知,更是一种能力。

(摘编自李婿留待《“留白”是一种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张力可以扩张和延展,但无论是小说的研究者还是读者,对于这种“力量”都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表的。

B.小说语言讲求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小说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语言创新,从而

体现语言具有张力的过程。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小说张力提供的动力,但所谓“故事感人”,只局限于故事中

的某个精彩情节。

D.留待在阅读中得出的“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的观点和昆德拉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

分地不完整”的观点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张力大小、强弱和小说优劣有关,小说张力的存在与否则和人们是否对其进行

阅读有关。

B.离开了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就不会生成与其自身相吻合的

内在张力。

C.语言、人物、情节融为一体,共同作用,才能使小说更有张力;若各行其道,则无法

保证小说质量。

D.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作品更能调动读者的参与度,这印证了这些作品包含了遗憾和

不完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小说构成要素的角度谈张力,材料二则从创作技巧的角度谈张力。

B.材料二中留待引用自己创作中的话谈留白与小说张力的关系,具有说服力。

C.材料一第三段分别从意义、价值和整体美感的角度论述了小说语言的张力。

D.材料二中留待最后指出,会省略或“留白”是一种以作家认知为基础的能力。

4.留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向读者解释清楚省略或“留白”?请根据文本简析。(4分)

5.读书小组在高三复习完教材小说专题后,要针对小说的张力写一篇文学评论。经讨论,

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语言•人物・情节•张力;乙组提出一对关键词:留白•张力。请任选

一个小组加入,以部编版高中教材中的小说为例(可以是某一篇,也可以是某几篇),围绕

关键词写出你的评论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Il(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

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

车赶到监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

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

艰难地向监狱驶去。

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

的台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

窗子,但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

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

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

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进了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后,问明来意。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见

玛丝洛娃,就派看守去找她,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

问题。

“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

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见面

而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

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

时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

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

红一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效赫留朵夫说。“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就可以去哪。让我们来商量一下……”她立即

打断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

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

备好似的。“哦,是这样!”聂排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②,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

打住,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有更好的指望吗?这是

我的福气。我别无他图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

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

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是

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

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

那习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

“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

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

“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我

过得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

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多好的女人啊!”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J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镇定下来,平

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

谢基尼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现在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

“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

睨的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

夫明白,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

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

办到了她想要办的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

(有删改)

[注]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

他们服务。

B.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

生活的愿望。

C.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

口不一。

D.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

善良。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

夫沉重的心情。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

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式的体验并与

角色产生共鸣。

D.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这让聂赫留朵夫

感到痛苦。

8.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选择性必修上册节选内容

进行分析。(4分)

9.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

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止斋记段从周

公㈤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算。故名声莫

不闻。每语同僚,口:“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室得幽闲之地,茸

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日:“我得斋名矣。”

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名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

谢日:“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骨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

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逐不敢复辞,

勉为之说。

日:“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

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

理而如父止于总,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本,止之为义,非

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

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

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

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

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日: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

无慷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有删改)

[注]公,指赵孟频。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知进A而不知退B既得C患失D暨不量其才之称否E而冒之者F万万也G然皆非H

圣人之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贷,宽容、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意思不同。

B.安,哪里,与《琵琶行并序》中“恬然自安”的“安”意思不同。

C己,与“而”连用,相当于“罢了”,与《项脊轩志》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的“己”意思

不同。

D.之,“它”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公认为自己已经六十岁了,是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所以给斋院取名为“止

B.赵公认为到现在才辞官,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过错了,不敢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

过错。

C.作者认为,止的含义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

有烦恼。

D.圣人的止是想做官时就做官,不想时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

快速辞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中唯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4分)

(2)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4分)

14.前人对“止”的理解有哪些?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沁园春•问杜鹃陈人杰

为问杜鹃,抵死催归,汝胡不归?似辽东白鹤,尚寻华表®;海中玄鸟,犹记乌衣。

吴蜀非遥,羽毛自好,合趁东风飞向西。何为者,却身羁荒树,血洒芳枝。

兴亡常事休悲,算人世荣华都几时。看锦江好在,卧龙已矣;玉山无恙,跃马②何

之。不解自宽,徒然相劝,我辈行藏③君岂知?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

[注]①传说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成仙,化为仙鹤,飞返家乡辽东,止息于城门前面

的雕刻着花纹的石柱。②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跃马称帝,不久败亡。③行藏,指对

于出仕和退隐的处世态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单刀直人责问杜鹃对别人抵死催归自己却不归,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出

归与不归的主题。

B.“身羁荒树,血洒芳枝”极言杜鹃断肠思故园之凄惨。而词人却并无思乡之意,一心进

取,建功报国。

C.“看锦江……何之”四句使用诸葛亮等人的典故,蕴含着对杜鹃的劝诫,阐明江山永存、

人生却很短暂的道理。

D.“我辈行藏君岂知”,词人以自豪的口吻嘲弄杜鹃不理解词人心志,却要一个劲地催归,

注定徒劳。

16.前人评此词“诙谐其表,严肃其里”,在亦谐亦庄中尽显家国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

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

直接表述为“,”的师生关系。

(2)有人如果要感叹自己有才华却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可以用李

商隐《锦瑟》中“,”来表达。

(3)古人常常借草木的兴衰寄寓自己的情感。这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袁隆平院士为全社会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勇于探索攀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

为民的奋斗者情怀。为隆平院士的为民初心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也是他毕生

追求理想的,这样的初心看似朴实,而且饱含着忱民爱民、普济苍生的高贵精神。他用

一生来践行自己的诺言,让中国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解决了千年来中国的“饥荒”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运用,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及短缺问题也做出了贡献。这

一切,源于袁隆平坚定的“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支撑他一①一

而绝不退缩的精神支柱。

袁隆平院士―②―,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是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也是“共

和国勋章''获得者,这些荣誉绝不是吹出来的,而是他用数十年来—③—地研究和奋斗

换来的。袁隆平院士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对他最好的缅怀就是

传承他的精神而接续奋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的精神。杰出的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和劳动有着高度的价值

认同,“航天焊将”陈久友的衣角被高温金属蒸汽烫焦,他竟浑然不知。“雕刻大师”马

荣一拿起刻刀就仿佛进入了点与线组成的世界。这些取得杰出成绩的工匠,都在用才智

长期坚守本职工作,—①也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优秀的工人都具有精品意识,他们在打造自己的作品时,有一种完美主义的''偏执”。

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总装第一人崔蕴,始终坚持践行“干工作就得做到极致,有多大劲

使多大劲”的信念。精益求精的精神不仅反映在产品制作上,―②―,他们不断学习知

识、磨炼技能、精进技艺。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优秀的工人每一次打造产

品都会认真对待,绝不会一③―,愈认真愈熟练,愈熟练也愈认真。徐立平每一次为航

天固体燃料发动机“雕刻火药”时,都像第一次操作时那样精心,一丝不苟的精神突出

表现在注重细节上。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表现在工人对

自身技艺和工作对象的超越性追求上。姜涛从一名普通电焊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源自

其“既然选择了做一名工人,就要做一名好工人”的追求。追求卓越,就要不断创新,

提升技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材料,用一句话阐释“工匠精神”,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中提至4的“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

的观点,也适用于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及时

有效地剔除“多余物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字。

2023-2024年度河南省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性检测(三)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不可言表”表述错误,原文

说“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即可以明确表达和总结,只是有一

定难度,并非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B项,"小说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语言创新……

的过程”曲解文意,原文是说“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C项,"

只局限于"过于绝对,将偶然当成必然,从原文“有时并非故事全部,而是故事中的某个

精彩情节”可看出。

2.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小说张力的存在与否则和人们是

否对其进行阅读有关”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可做出判断。而原文”打

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

现它的张力”,只是说小说只要被阅读,其张力就会显现出来,并不是说小说不被阅读就

没有张力。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以作家认知为基础的能力”

表述不当,原文“不光是作家的认知,更是一种能力”,只是说了这种技巧的两种内涵,并

没有强调这二者的具体关系。

4.①类比论证。以雕塑大师雕刻作品剔除多余物,类比作品的省略或“留白”就是一个剔

除多余物、使作品产生张力的过程。②引用论证(或“引证法”)。引用老子关于器物的“有

""无”的论述,论证作家的作品中的“无”,即省略或“留白”的作用。③比喻论证(或“喻证

法”)。将作家的作品喻为“器”,将有用的部分喻为“无”,论证省略或“留白”恰恰有让读者感

受到文字背后的东西的作用。(每点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区间是材料二,可从类比论

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5.甲组示例:①语言有张力,无声胜有声。《荷花淀》以平实的对话反映出青年妇女深挚

的爱夫之情,唯美的环境描写与战争形成尖锐的艺术冲突,引导读者在语言的张力中深

思小说主题。②人物有张力,无形胜有形。《百合花》中,“通讯员”是一个还没有体验

过爱情甜蜜的年轻小伙,"新媳妇’'是一个刚结婚处于甜蜜幸福中的人物,但“通讯员”的

牺牲,使二者反差更强,人物内在的情感张力得以扩大。③情节有张力,无情胜有情。

《祝福》中写“我"和祥林嫂的偶遇,并以"我'’的视角写她未老先衰的面貌,为后面写她

的凄苦经历埋下伏笔,形成情节的张力。(分别从语言、人物、情节的角度结合部编版

高中教材中的任一篇课文的相关内容简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乙组示例:①《哦,香雪》一文以山村姑娘们的呼喊“哦,香雪!香雪!”为结尾,言简意

赅,留白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彰显出小说的无尽张力。②欢呼声既是对走出大山的期

盼,也是对香雪不畏艰险、敢于争取的赞美和期待,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了

本文结尾的抒情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无限张力。(围绕留白的具体体现及表

达效果举例展开分析,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

要求运用材料观点对课本所学的某一小说进行评论,既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也考查

了对课内材料的理解运用能力。

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分析有误,典狱长带聂赫留朵夫和英

国人进去,是因为他们有通行证,典狱长只是在执行命令。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玛丝洛娃没有选择聂赫留朵夫,而是

决定和西蒙松在一起,是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是自我的牺牲,这体现

了玛丝洛娃的高尚。

8.画横线句的潜台词有:①“我”曾经年轻漂亮,本该有很好的生活与前途,但因“你”(聂

赫留朵夫)的始乱终弃,"我”为生活所迫堕落为妓女,命途坎坷,“我”有什么好的呢?②“我”

虽然深爱着“你”(聂赫留朵夫),但因为社会成见,“我”要是和"你''在一起就会辱没“你”的

名声,就会拖累"你不能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我”又有什么好呢?这句话饱含了玛

丝洛娃的无奈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关键句的能力。

9.①去监狱的路上心情沉重。②到达监狱后为即将同玛丝洛娃见面而紧张。③见到玛丝

洛娃后为没同她结婚,没能让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心情沉重。④同玛丝洛娃交谈时害

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⑤和玛丝洛娃告别时的不舍。(每点1分,

答对五点即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能力。

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

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

IL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第二个“贷”译为“推卸”。B项,

第二个,安,,译为“安逸、安适,,。c项,第二个“己”译为"随后"。D项,第二个"之”译为“求

得”,两个"之"字意思不同。

1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止的含义专指”错误,原文是“止之为义,

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意思是止的含义不仅

仅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

13.⑴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给分点:

“唯……是"倒装句、“燕”、“诚”各1分,句意1分)

(2)朝廷内外对您都抱以期望之心,正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许您现在停

下来呢?(给分点:“方”“膏泽”"容"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4.①有的人功成名就后为了保全自身、远离灾祸而停止为官。②有的人满足现状、讨厌

骄傲、喜好谦虚而停止为官。③有的人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生命的变化、安于自己的

处境而停止为官。(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参考译文】

赵公管理九郡,追求简约清静。他的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他总是以

恻隐之心来处理,但也不会因此宽恕他。因此他的声名没有不知道的。他常常对同僚说:

“近来不想再做官了,每年(因为为官)要奔波万余里地,在外宦游的日子我已经厌倦了!

哪里能够得到一处悠闲之地,修建一座小小的斋院,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

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有一天他又对我说:“我已经想好斋名了。”他说出了自

己想好的名字,说:“我已经六十岁了,官到三品,也是我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

了。用止斋这个名字可以吗?请你为我的书斋写一篇文章。''我辞谢说:“您的精力还未

衰退,朝廷内外对您都抱以期望之心,正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许您现

在停下来呢?况且我不才,怎敢接受您的命令?"赵公笑着说:“你言过其实了,到现在才

辞官,对于我来说已是过错了,我怎敢还有其他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过错?还是不要

让我感到羞愧了。“我于是不敢再说什么,尽力为这个名字写一篇文章。

我说:“随时而止的含义很重要啊!止有两个含义:有止而止,行而止。止而止,是

指该进的时候,必须进;该退的时候,必须退。像遇到不顺、危险的时候停下来,像遇

到坎坷的时候退下来,这就是随时机而止。行而止,是说在做事的时候要清楚明白,要

明白的,是事理罢了。如身为父亲,要尽力做到慈爱;身为儿子,要尽力做到孝道;身

为国君,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尽力做到尊敬国君。这就是要适得其所。动中

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应当退的时候就退,可以不耽误时机;做事要清楚道义,就能得

到适当的安排。由此看来,止的含义,不仅仅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

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历观前人对止的不同理解,有功成名就保全自身远离灾

祸而停止为官的;有满足现状讨厌骄傲喜好谦虚而停止为官的;有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

生命的变化安于自己的处境而停止为官的,像汉代的留侯张良和疏广、疏受叔侄二人,

以及晋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啊。这种停止为官的做法固然让人感到奇怪,但是如果

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自己的官职相

称而贸然前进的人太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所说的止,圣人所说的止是什么样的?

想做官时就出来做官,不想为官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快速辞

官,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是孔子啊。哎!能够明白随时而进随时而退的道理,大概只有圣

人吧?孟子不是说过咱从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过像孔子一样的圣人,吗?他又说:至于

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赵公如果想学习止的道义,希望把孔子作为学习的对象,

那样也会让孟子感到满足。冒昧地写出这些文字作为《止斋记》。”

15.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词人却并无思乡之意”分析错

误,从下片“闽山路,待封侯事了,归去非迟”可知。

16.①“诙谐其表”是指作者把杜鹃人格化,通篇用责问杜鹃、开解杜鹃、嘲笑杜鹃的形式

展开,构思新颖,幽默风趣。②“严肃其里”是指词人在与杜鹃的对话中寄寓了深沉严肃

的情感和思考。末尾三句表现出词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反映

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重大主旨。(准确分析“诙谐其表”可得2分,准确分析“严肃

其里''可得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抓住“诙谐其表,严肃其里''这

一评价,然后结合词句加以分析即可。

17.(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3)示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示例二: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示例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示例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18.①勇往直前(一往无前)②闻名遐迩(遐迩闻名)③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每处1分,

如有符合语境的其他成语,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②闻名遐迩:远近都有名声,形容名声大。③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9.示例:袁隆平院士的为民初心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也是他毕生的追求(这也是

他毕生追求的理想),这样的初心看似朴实,却饱含着忧民爱民、普济苍生的高贵精神。(每

处错误修改正确得2分。如有其他修改方式,修改后无语病且不改变原意的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①句式杂糅,将“这也是

他毕生追求理想的'’改为"这也是他毕生的追求”或“这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②不合逻

辑,将“而且"改为"却(但)"。

20.①比喻句由本体“袁隆平院士"、喻体"旗帜”和比喻词“是”构成。把袁隆平院士比作一

面永恒的旗帜。(1分)②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让人们认识到袁隆平院士

精神的重要性,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要传承他的精神而接续奋斗。(2分)(意思

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并分析比喻句的构成,

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最

后整合答案,分点作答。

21.①即使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②也体现在工人对技术的追求上③因为“手熟”就粗心

大意(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理解大意;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

所给的提示语;最后根据要求,概括答案。

22.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关键点“执着专

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每个1分,不是用一句话的、超过字数的酌情扣

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段并梳理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然后

按题目要求用一句话阐释“工匠精神”,最后概述作答。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一、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命制机理与2023年新高考全

国II卷中的作文题相似:材料由现代文阅读I中材料二的某一观点引出,并合理延伸至

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样既保证了材料的鲜活性,又切合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

素养理念,还能有效避免猜题押题。写作任务是“结合以上材料”写作,并非结合现代文

阅读材料写作,故行文时不要偏离材料的旨向。

写作要求则主要从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做出了常规要求。

二、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梳理材料,分析关键词。材料从内容上看,分两部分:一是艺术品,必须

有效剔除多余物才能生成,"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