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培养观察、推理、分析能力,体会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认识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复习小学已学过的反比例关系,例如: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2、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请你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
I吗?
【教学说明】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一群选手在进行全程为3000米的赛马比赛时,各选手的平均速度v(m/s)与所用时间
t(s)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并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3)随着时间t的变化,平均速度v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平均速度v是所用时间t的函数吗?为什么?
(5)观察上述函数解析式,与前面学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这种函数有什么特点?
【归纳结论】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可以表示成y=9(k为常数且kWO)的形式,
X
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常数k称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作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探究2:反比例函
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思考:在上面的问题中,对于反比例函数v=3000/t,其中自变量t可以
取哪些值呢?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所有非零实数,但是在实际问题中,应该
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由于t代表的是时间,且时间不能为负数,
所有t的取值范围为t>0.
【教学说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3例题.
2.下列函数关系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em,则a与h的函数
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
式.
分析: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9(k是常
X
数,kWO).所以此题必须先写出函数解析式,后解答.
解:
(l)a=12/h,是反比例函数;
(2)F=pS,是正比例函数;
(3)F=W/s,是反比例函数;
(4)y=m/x,是反比例函数.
3.当m为何值时,函数y=_L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分析:由反比例函数
X2m~2
的定义易求出m的值.解: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2m-2=l,m=3/2.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
析式为y=i.
X
4.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p成反比例.且V=5m:;时,P=1.98kg/ms
(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
解:略
5.已知y=y+y,y与x成正比例,y与X2成反比例,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
1212
19.求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yl与x成正比例,则yl=klx,y2与x2成反比例,则y2=k2x2,又由y=yl+y2,
可知,y=klx+k2x2,只要求出kl和k2即可求出y与x间的函数关系式.
,_k
解:因为与成正比例,所以因为与成反比例,所以,而
yxy=kx;yX2y=—1y=y+
11122X2
y,所以y=kx+幺,当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9.
21X2
【教学说明】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及掌握如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1”中第1、3、5题.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的都很好,但在求函数解析式时,解题不够灵活,如解答第
5题时,不知如何设未知数在这方面应多加练习.
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情感态度】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怎样画呢?一次函数有什么性
质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教学说明】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
数的性质.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画出反比例函数y=9的图象.分析:画出函
X
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
(1)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
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
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各点(一6,
—1)、(一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
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
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思考:
(1)观察上图,y轴右边的各点,当横坐标x逐渐增大时,纵坐标y如何
变化?y轴左边的各点是否也有相同的规律?
(2)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探究2:反比例函数所在
的象限画出函数y=±的图形,并思考下列问题:
X
(1)函数图形的两个分支分别位于哪些象限?
(2)在每一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一、
X
三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
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
探究3:反比例函数y=-9的图象.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
X
索活动:
(1)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9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
X
(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9与y=-9之间的关系,画出y=一£的图象.
XXX
【归纳结论】一般地,当k<0时,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由分别在第二、
X
四象限内的两支曲线组成,它们与X轴、y轴都不相交,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
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增大.
探究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y=-9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
XX
征?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
“曲线”及“两支”的特征.
【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2(kWO)的图象是由两个分支组成的曲线.当
X
k>0时,图象在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在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士与
X
y=--(kWO)的图象关于x轴或y轴对称.
X
【教学说明】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观
察函数图象,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9例1.
2.如果函数y=2xk+i的图象是双曲线,那么k=.
【答案】-2
3.如果反比例函数y=匕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内,那么满足条件的正
X
整数k的值是.
【答案】1,2
4.已知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则函数丫=丝的图象
X
在第象限.
【答案】二、四
5.反比例函数y=L的图象大致是图中的().
X
解析:因为k=l>0,所以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
【答案】c
6.下列反比例函数图象一定在第一、三象限的是()
【答案】C
7.已知函数y=(加-2)尤3-加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一3WxW-l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8.作出反比例函数y=U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X
(1)当x=4时,求y的值;
(2)当y=-2时,求x的值;
(3)当y>2时,求x的范围.
解:列表:
由图知:
(l)y=3;
(2)x=-6;
(3)0<x<6
9.作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
X
(1)当x=2时,y的值;
⑵当1<XW4时,y的取值范围;
(3)当lWyV4时,x的取值范围.
解:列表:
由图知:
(l)y=-2;
(2)—4<y^—1;
(3)-4<x<-l.
【教学说明】为了让学生灵活的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在研究每一
题时,要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性质的目的.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
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1、2、4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了用描点
法画函数图象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砒从练习上来看,学生掌握的
不够好,应多加练习.
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巩固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通过对图象的
分析,进一步探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教学重点】
会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2.我们学会了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那么
你能根据一些条件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吗?
【教学说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引入新课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思考:已知反比例函数y=9的图象经过点P(2,4)
X
(1)求k的值,并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
(2)判断点A(-2,-4),B(3,5)是否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3)这个函数的图象位于哪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
的增大如何变化?
分析:
(1)题中已知图象经过点P(2,4),即表明把P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成立,这
样能求出k,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2)要判断A、B是否在这条函数图象上,就是把A、B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
式中,如能使解析式成立,则这个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否则不在.
(3)根据k的正负性,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判定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y
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归纳结论】这种求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2.下图是反比例函数y=与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k的取值范围是k>0还是k<0?说明理由;
(2)如果点A(-3,y),B(-2,y)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y的大
I212
小.分析:
(1)由图象可知,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
限内,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因此,k>0.
(2)因为点A(-3,y),B(-2,y)是该函数图象上的两点且-3<0,-2<0.所以点
12
A、B都位于第三象限,又因为-3V-2,由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可知:y>y.
12
【教学说明】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掌握利用函数图象比较函数值大小的方
法.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若点A(7,y),B(5,y)在双曲线y=-2.上,则y、y中较小的是.
12x12--------
【答案】y
2
k
2.已知点A(x,y),B(x,y)是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的两点,
1122x
若xVOVx,则有().
I2
A.y<0<yB.y<0<yC.y<y<0D.y<y<0
12211221
【答案】A
3.若A(a,b),B(a,b)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两个点,且a<a,则b
1122121
与b的大小关系是()
2
A.b<bB.b=bC.b>bD.大小不确定
121212
【答案】D
4.函数y=-!的图象上有两点A(x,y),B(x,y),若0Vx<x,则()
x112212
A.y<yB.y>yC.y=yD.y、y的大小不确定
12I21212
【答案】A
5.已知点P(2,2)在反比例函数y=£(kWO)的图象上,
X
(1)当x=-3时,求y的值;
(2)当1VXV3时,求y的取值范围.
6.已知y=±(kWO,k为常数)过三个点A(2,-8),B(4,b),C(a,2).
X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⑵求a与b的值.
解:
(1)将人(2,-8)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k=-16,则反比例解析式为y=-吧;
X
(2)将B(4,b)代入反比例解析式得:b=-4;将C(a,2)代入反比例解
析式得:2=-也,即a=-8.
a
7.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一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
图象上?
分析: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一2),即当x=l时,y=-2.由待定系数法
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
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
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
(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k#0).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
X
-2),即当x=l时,y=-2.所以-2=[,k=-2.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
y=---
X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y二一一图象上,所以m=-一=-,点A的坐
x—55
标为(一5,7).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一5,一g)不在这个图象上;点A关于
y轴的对称点⑸()不在这个图象上;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⑸一:)在这个
图象上;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数学内容.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
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2”中第7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教师
应在给出相应的典型例题的条件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去发现规律
最后,教师清楚地向学生总结每一种函数解析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一般应告知的
条件.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从以前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观念中解
放出来,教会学生如何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学习,去获取知识.在《中
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合作者
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教师
从中点拨、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才能真
正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第3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借助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交流的过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
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培养学生看图(象)
识图(象)能力、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函数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
合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正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2.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3.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教学说明】对所学的三种函数的性质教学复习,让学生对它们的性质有系
统的了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与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P(-3,4),试求出它
们的表达式,并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解:设正比例函数,反
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分别为y=kx,y=幺,其中,k,k是常数,且均不为0.
1x12
由于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交于P(-3,4),则P(-3,4)是这两个函数图象上的
4
点,即点P的坐标分别满足这两个表达式.因此,4=kX(-3),4=±k_解得,1<=-2
1-313
419
k=T2所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x,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函数图
23x
象如下图.
【教学说明】通过图象,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2.
在反比例函数y=9的图象上取两点P(1,6),Q(6,1),过点P分别作x轴、
X
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过点Q分别作x轴、y
1---------------------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2=;S与S有什么关系?为
----------------------12
什么?
【归纳结论】反比例函数y=9(kWO)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过双曲
X
线y=«(kWO)上任意一点引x轴、y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
X
k的绝对值.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同时鼓
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数学语言的组织能
力.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已知如图,A是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上的一点,AB_Lx轴于点B,且
△ABO的面积是3,则k的值是()
A.3B.-3C.6D.-6
分析:过双曲线上任意一点与原点所连的线段、坐标轴、向坐标轴作垂线所
围成的直角三角形面积S是个定值,即S=L|k|.
2
解:根据题意可知:SAAOB=1k|=3,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于第一象限,
2
k>0,贝ijk=6.
【答案】C
2.反比例函数y=&与y=3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作一条平行于x轴
XX
的直线分别交双曲线于A、B两点,连接OA、0B,则AAOB的面积为()
A.1B.2C.3D.1
2
分析:分别过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过B作凯上丫轴,点
C为垂足,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分别求出四边形OEAC、AA0E.
△BOC的面积,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分别过A、B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过B作BC_Ly轴,点C
为垂足,•••由反比例函数系数k的几何意义可知,S=6,S=3,
四边形OEACAAOE
S=1,/.S=S—S-S=6~3-1=2.
△BOC△AOB四边形OEACAAOEABOC
【答案】B
3.已知直线y=x+b经过点A(3,0),并与双曲线y=&的交点为B(—2,m)
x
和C,求k、b的值.
解:点A(3,0)在直线y=x+b上,所以0=3+b,b=-3.一次函数的解析
式为:y=x—3.又因为点B(—2,m)也在直线y=x—3上,所以m=—2—3=一
5,即B(—2,—5).而点B(—2,—5)又在反比例函数尸与上,所以k=—2X(一
x
5)=10.
4.已知反比例函数y=工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kx—1的图象交于A(2,1).
x2
(1)分别求出这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2)试判断A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与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分析:
(1)因为点A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把A点的坐标代入这两个
解析式即可求出k、k的值.
12
(2)把点A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X'坐标代入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解析
式中,可知A'是否在这两个函数图象上.
解:
(1)因为点A(2,1)在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上,所以kl=2Xl=2.
l=2k—1,k=1.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22x
=X—1.
(2)点A(2,l)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是A'(—2,-1).把A'点的横坐标代
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y=3=-L所以点A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A'点
-2
的横坐标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得,y=—2—1=—3,所以点A'不在一次函数图
象上.
5.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A(0,1)和点B(a,—3a),a<0,且点
B在反比例函数的y=-2■的图象上.
X
⑴求a的值.
(2)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它的图象.
(3)利用画出的图象,求当这个一次函数y的值在一lWyW3范围内时,相
应的x的取值范围.
(4)如果P(m,y)、Q(m+l,y)是这个一次函数图象上的两点,试比较yl与
12
y2的大小.
分析:
(1)由于点A、点B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B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把这些
点的坐标代入相应的函数解析式中,可求出k、b和a的值.
(2)由(1)求出的k、b、a的值,求出函数的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
线画出函数图象.
(3)和(4)都是利用函数的图象进行解题.
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
(3)从图象上可知,当一次函数y的值在一lWyW3范围内时,相应的x的
值为:一IWXWI.
(4)从图象可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又所以y>y.
12
或解:当x=m时,y=-2m+l;当x=m+l时,y=-2X(m+1)+1=—
1122
2n-l所以y-y=(一加+l)一(—2n—1)=2>0,即y>y2.
121
6.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尸”的图象交于A、B两
X
点.
(1)利用图象中的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⑵根据图象写出使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的X的取值范围.
分析:
(1)把A、B两点坐标代入两解析式,即可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蛆斤式.
⑵因为图象上每一点的纵坐标与函数值是相对应的,一次函数值大于反比
例函数值,反映在图象上,自变量取相同的值时,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大
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纵坐标.
【教学说明】检测题采取多种形式呈现,增加了灵活性,以基础题为主,也
有少量综合问题,可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
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L2”中第6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强调:
教学反思
1.综合运用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求解两种函数解析式,往往用待定系数
法.
2.观察图象,把图象中提供、展现的信息转化为与两函数有关的知识来解
题.
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然后根据数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的一般过程,体
会建模思想.
【过程与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情感态度】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复习回顾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3.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4.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对称性如何?
【教学说明】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
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
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你能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吗?
(1)根据压力F(N)、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ni2)之间的关系式p=(,请你
判断:当F一定时,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
(2)如人对地面的压力F=450N,完成下表:
(3)当F=450N时,试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当受力面积S
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P是如何变化的,据此,请说出它们铺垫木板通过湿地的
道理.解:
(1)对于p=J,当F一定时,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p是S的反比
S
例函数.
(2)因为F=450N,所以当S=0.005m?时,由p=£得:p=450/0.005=90000
S
(Pa)类似的,当S=0.01改时,p=45000Pa;当S=0.02m2时,p=22500Pa;当S=0.04m2
时,p=11250Pa
(3)当F=450N时,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p=450/S,它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由图象的性质可知,当受力面积S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p会越来越小,因此,
该科技小组通过铺垫木板的方法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地面所受压强,从而可
以顺利地通过湿地.
2.你能根据玻意耳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p与它的体积V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K>0),即pV=K)来解释:为什么使劲踩气球时,气体会爆炸?
【教学说明】逐步提高学生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感知水平;
此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教材P15例题.
2.一个水池装水12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xn)3的水,经过yh可以把
水放完,那么y与x的函数关系式是,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是.
【答案】y=工;x>0
X
3.若梯形的下底长为x,上底长为下底长的1,高为y,面积为60,则y与
3
x的函数关系是(不考虑x的取值范围).
【答案】
X
4.某一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每人制作一个面积为200cm2的矩形学具进
行展示.设矩形的宽为xcm,长为ycm,那么这些同学所制作的矩形的长y(cm)
与宽x(cm)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答案】A
5.下列各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的是()
A.小明完成百米赛跑时,所用时间t(s)与他的平均速度v(m/s)之间的关系
B.长方形的面积为24,它的长y与宽x之间的关系
C.压力为600N时,压强p(Pa)与受力面积S(m2)之间的关系
D.一个容积为25L的容器中,所盛水的质量m(kg)与所盛水的体积V(L)之间
的关系
【答案】D
6.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对汽缸顶部的活塞加压,测出每
一次加压后缸内气体的体积和气体对汽缸壁所产生的压强,如下表:
则可以反映y与x之间的关系的式子是().
A.y=3000xB.y=6000xC.y=300°D.丫=竺22
XX
【答案】D
7.一张正方形的纸片,剪去两个一样的小矩形得到一个“E”图案,如图所
示,设小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x、y,剪去部分的面积为20,若2WxW10,则y
与x的函数图象是()
【答案】A
8.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cm:;,它的长是y(cm),宽是5cm,高是x(cm).
(1)写出长y(cm)关于高x(cm)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画出(1)中函数的图象;
(3)当高是3cm时,求长.
解:
(1)y=—(x>0);
x
(2)图象略;
⑶长为里cm.
3
【教学说明】用函数观点来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加深对函数的认识.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
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3”中第1、2、4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
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在教学手段上,本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
体现知识的背景材料,又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
课堂容量.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动感强,直观性好,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培养
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
法.
第2章一元二次方程
2.1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能够辨别各项系数;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
象出方程知识.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模型,体会方程
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
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提高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问题1:已知一矩形的长为200cm,宽150cm.在它的中间挖一个圆,使剩余
部分的面积为原矩形面积的34,求挖去的圆的半径xcm应满足的方程.(n取3)
问题2: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前年该市汽车拥有量为75万辆,两年后增加到
108万辆,求该市两年来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x应满足的方程.你能列出
相应的方程吗?
【教学说明】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回忆、思考的情境,又是本课一种很自然的
引入,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对于问题1:找等量关系:矩形的面积一圆的面积=矩形的面积X3/4
列出方程:200X150-3x2=200X150X3/4①
对于问题2:
等量关系:两年后的汽车拥有量=前年的汽车拥有量X(1+年平均增长率)2
列出方程:75(1+x)2=1082②
2.能把①,②化成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的形
式吗?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把①,②化成下列形式:
①化简,整理得X2-2500=0③
②化简,整理得25x2+50x71=0④
3.讨论:方程③、④中的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各是多少?
【教学说明】分组合作、小组讨论,经过讨论后交流小组的结论,可以发现
上述方程都不是所学过的方程,特点是两边都是整式,且整式的最高次数是2
次.
【归纳结论】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有一个
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
ax2+bx+c=0,(a,b,c是常数且aWO),其中a,b,c分别叫作二次项系数、一
次项系数、常数项.
4.让学生指出方程③,④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教学说明】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列方程的特点,再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到定义,
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定义的目的.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见教材P27例题.
2.下列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
【答案】(5)
3.已知(m+3)X2—3mx—1=0是一元二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的系数不等于零.故m#-3.
【答案】m#-3
4.把方程(l—3x)(x+3)=2x2+1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
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解: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是:5xz+8x-2=0(若写成一5x2—8x+2=0,则不符合
人们的习惯),其中二次项是5x2,二次项系数是5,一次项是8x,一次项系数是8,
常数项是一2(因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三个单项式的和,所以不能漏写单
项式系数的负号).
5.关于x方程mxs-3x=X2—mx+2是一元二次方程,m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先把这个方程变为一般形式,只要二次项的系数不为0即可.
解:由mx2—3x=X2—mx+2得到(m—1)xz+(m—3)x—2=0,所以m—IWO,
即mWL所以关于x的方程mxa-3x=X2—mx+2是一元二次方程,m应满足m
Wl.
6.一元二次方程(x+1)2—x=3(X2—2)化成一般形式是.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是ax2+bx+c=0(aWO),对照一般形式可先去
括号,再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X2-X-7=0.
【答案】2x2—x—7=0
7.把方程-5X2+6X+3=0的二次项系数化为1,方程可变为()
A.X2+6/5X+3/5=0B.xz—6x—3=0
C.X2-6/5X-3/5=0D.X2-6/5X+3/5=0
【答案】C
注意方程两边除以一5,另两项的符号同时发生变化.
8.已知方程(m+2)x2+(m+l)x—m=0,当m满足_____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当m满足_____时,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分析:当m+2=0,m=—2时,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当m+2#0,mW—
2时,方程是二元一次方程.
【答案】m==-2mW—2
9.某型号的手机连续两次降价,每个售价由原来的1185元降到了580元,
设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为x,则列出方程为
【答案】1185(l-x)2=580
10.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a-l)X2-bx+c=0是一元二次方程?
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分别是什么?当常数a,b,c满足什么条件
时,方程(aT)X2-bx+c=0是一元一次方程?
解:当aWl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这时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a-1,一次项系
数是-b;当a=l,b#0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说明】这组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定义中几个特征的
理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
充.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教材“习题2.1”中第1、2、6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第一课时,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元
二次方程的定义、一般形式、及有关概念,并学会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教
学过程中,注重重难点的体现.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有
着重大的意义,能否学好关系到日后学习的成败,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吃透内容并
且要真正能消化.
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
方程.
2.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20)的方程
3.理解“配方”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
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配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n)2=d(d20)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认知
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填空:
(1)X2+6X+9=()2
(2)X2—8x+16=()2
(3)X2+10x+()2=()2
(4)X2—3x+()2=()2
2.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
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
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
3.你会解方程X2+6x—16=0吗?你会将它变成(x+m)2=n(n为非负数)的
形式吗?试试看.如果是方程2x?+l=3x呢?
【教学说明】学会利用完全平方知识填空,初步配方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解方程:X2-2500=0.
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把方程写成X2=2500
这表明x是2500的平方根,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
x=V^T或x=-x/5湎
因此,原方程的解为x=50,X2=-50
【归纳结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2.解方程(2x+l)2=2
解:根据平方根的有意义,得
2x+l="或2X+1=-Q
因此,原方程的根为
3.通过上面的两个例题,你知道什么时候用开平方的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呢?
【归纳结论】对于形如(x+n)2=d(d20)的方程,可直接用开平方法解
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是:把方程变形成(x+n)2=d(d20),然后直接开平
方得x+n="和x+n=-",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解就是原一元
二次方程的解.
4.解方程X2+4X=12
我们已知,如果把方程xz+4x=12写成(x+n)2=d的形式,那么就可以根据
平方根的意义来求解.
那么,如何将左边写成(x+n)2的形式呢?
我们学过完全平方式,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BT工程合同概述及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婚礼策划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合同范本
- 2025版权许可协议合同范本:图书出版合同
- 2025专利许可合同样本
- 2025合作协议书合同范本
- 2025上海劳动合同标准范本
- 2025综合布线施工合同范本
- 网贷市场的监管政策解读考核试卷
- 2025专业版技术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国际贸易合作合同合同
- 202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模拟卷(五)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有关“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日活动工作方案
- 2025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白皮书
- 油气管道输送试题及答案
- 海南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四)语文试题及答案
- 旅游合同签署委托协议
-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2030中国非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台球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 家庭车辆挂别人名下协议书范文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