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必修三第三讲生态系统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1页考纲要求全国卷五年考题考点命题1.生态系统结构Ⅰ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基本规律及应用Ⅱ卷ⅠT5卷ⅠT31(3)卷ⅡT4、T31(2)卷ⅡT31卷ⅠT5卷ⅡT31(1)生态系统结构和功效分析一直是命题热点,常结合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考查,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常以生态农业、全球性环境问题为背景进行命题,其中能量流动内涵、运算方法以及对能量流动图解分析是重点和难点。第2页1考点一2考点二3考点三4课末总结第3页1.生态系统概念:由__________与它__________相互作用而形成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是_________。考点一生态系统结构生物群落无机环境生物圈第4页2.生态系统结构组成成份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营养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第5页3.生态系统营养结构(1)食物链①食物链起点一定是_________,后面营养级是_________。②次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_________营养级。③食物链中表达种间关系是_________。生产者消费者第三捕食第6页(2)食物网:因为一个生物食物起源可能来自_________生物,且某种生物可能为_________生物所食,所以一个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往往由各种食物链交织而成,从而组成食物网。(3)意义①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渠道;②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__主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__________。各种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对稳定越强第7页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分解者(
)(2)稻田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鸭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生长(
)(3)全部生产者都是植物,全部动物都是消费者,全部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第8页(4)生态系统结构指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5)三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于第四营养级(
)(6)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7)生产者一定能固定CO2(
)(8)食物网两种生物间只有一个种间关系(
)×√×√×第9页如图表示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共有几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食物链。[提醒]图中共有10条食物链,其中最长食物链是: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第10页2.图中食物链为何能组成食物网?[提醒]因为有生物能够被各种生物所捕食,有生物能够捕食各种生物。3.图中哪些生物同时含有两种种间关系?并指出种间关系名称。[提醒]吃虫鸟和蜘蛛、青蛙和蜘蛛、猫头鹰和蛇含有捕食和竞争关系。4.假如大量引入兔短时间内会对其它生物数量造成怎样影响?[提醒]狐数量会增加,其它生物数量会因兔大量吃草而降低。5.假如要组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成份外还需要哪些成份?[提醒]还需要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等。第11页1.各组成成份比较第12页比较项目组成内容作用生物同化类型地位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含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自养型主要成份(基石)消费者主要包含绝大部分动物,包含寄生生活微生物和植物(如菟丝子)加紧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传输异养型最活跃成份第13页比较项目组成内容作用生物同化类型地位分解者营腐生生活微生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经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异养型物质循环中关键成份联络各成份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整体第14页[高考警示](1)生态系统成份误区类型与特例分析误区类型特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蚯蚓、蜣螂、秃鹰及一些种类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第15页②若问D、A、B详细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为动物,B为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③图示中D、A、B共同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含D和A。第16页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1)模型图示相关说明:①因为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所以一个动物在某一食物链中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某一营养级生物所代表是该营养级全部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③同一个消费者在不一样食物链中,能够占有不一样营养级,如狼分别是第三、第四营养级。第17页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种间关系可出现各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⑤每条食物链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它动物捕食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各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食物链。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不参加食物链组成。⑥食物链中捕食关系是经长久自然选择形成,不会倒转,所以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第18页(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数量改变分析①若处于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生物(生产者)数量降低,整个食物链中其它生物都会降低,简单记为:“一级生物若降低,其它生物跟着跑”。②“天敌”一方降低,短时间内被捕食者数量会增加,但从长时间来看,会先增加后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简单记为:“假如天敌患了病,先增后减再稳定”。③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生物数量降低,则这种生物数量改变视详细食物链而定:“中间生物被捕杀,不一样情况要分家”。大致遵照以下思绪:第19页a.生产者数量相对稳定标准,即消费者某一个群数量发生改变时,普通不考虑生产者数量增加或降低。b.最高营养级生物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标准,即当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种群其食物有各种起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某种生物降低,该种群数量不会发生较大改变。如图所表示食物网中,青蛙突然降低,则以它为食蛇也将降低,鹰就要过多地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造成兔、食草鸟降低。因为鹰不只捕食蛇一个生物,它可依靠其它食物起源来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第20页c.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数量降低时,对另一个生物数量影响,沿不一样食物链分析结果不一样时,应以中间步骤少为分析依据。简单记为:“食物网,食物链,生物数量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步骤少先看见”。第21页B第22页A.甲、乙和丙所包含全部种群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只有乙2和丙2D.丁含量增加将造成臭氧层被破坏[解析]
分析题图知,甲、丁为双向关系,且乙、丙、甲均指向戊,由此推断甲为生产者,乙、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库,戊为分解者,群落还包含戊,A错误;分解者也能够是营腐生蚯蚓、蜣螂等,B正确;乙1、丙1间也存在竞争,C错误;大量氟利昂会造成臭氧层破坏,D错误。第23页食物链变式模型分析(1)下列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l中食物链是丙→甲→乙→丁,图2中食物链是丙→丁→甲→乙。(2)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3)图4表示是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其中食物链是A→B。技巧点拨第24页第25页〔变式训练〕D第26页[解析]
兔和人有共同食物起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鼬降低时,鹰缺乏竞争者,数量会增多,B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数量会增多,种内斗争会增强,C正确;植物与鹰食物链有4条,D错误。第27页1.能量流动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__________、传递、转化和__________过程。2.能量流动过程考点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输入散失第28页(1)补充图中标号代表内容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戊:__________(2)生态系统所需能量最终起源是__________。(3)能量输入生物群落路径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4)据图分析食物链中甲营养级能量去向①经过本身__________以__________形式散失。②被______________同化。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呼吸作用分解者太阳能生产者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热能下一营养级第29页③残枝败叶、遗体残骸等被__________分解。④未被利用。3.能量流动特点及研究意义(1)特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2)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单向流动逐层递减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连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第30页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2)生产者固定能量除用于本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直接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能量(
)(4)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本身呼吸消耗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能量和未被利用能量(
)(5)拔去田地中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方向,能够提升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第31页(6)兔吃草后排出粪便中能量是兔同化量一部分(
)(7)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该狼取得了兔子能量10%~20%(
)(8)能量流动规律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热能越多,所以能量流动普通不会超出4~5个营养级(
)(9)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都相等(
)(10)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不可改变(
)(11)在食物链“A→B→C→D”中,D增重10kg,则最少需要消耗A10×53kg(
)××√××√第32页√××第33页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步骤包括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第34页(1)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生物群落总能量有哪些起源?(2)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固定总能量分别是多少?(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提醒](1)一个起源是光能,另一个起源是输入有机物中化学能。(2)肉食性动物固定总能量=0.25+0.05+2.1+5.1=7.5×103kJ/(m2·y);植食性动物固定总能量=(7.5-5)+0.5+4+9=16×103kJ/(m2·y);生产者固定总能量=(16-2)+3+70+23=110×103kJ/(m2·y)。第35页(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能量传递效率=植食性动物固定能量中来自生产者能量/生产者固定总能量×100%=(16-2)/110×100%=12.7%;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能量传递效率=肉食性动物固定能量中来自植食性能量/植食性动物固定总能量×100%=(7.5-5)/16×100%=15.6%。第36页1.能量流动过程图解第37页相关分析以下表:起点生产者源头光能能量输入相关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能量传递传递形式有机物传递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散失相关生理过程细胞呼吸形式热能第38页2.流入某一营养级能量起源和去路第39页第40页3.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分析(1)单向流动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捕食关系是长久自然选择结果,是不可逆转。②各营养级经过呼吸作用所产生热能不能被生物重复利用,所以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层递减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含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部分。第41页4.流动模型——生态金字塔类型、含义比较第42页第43页[高考警示]能量流动中三个易误点(1)动物同化能量不等于摄入能量动物同化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能量,即摄入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比如蜣螂利用大象粪便取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取得了大象能量。(2)粪便量不是该营养级同化量一部分消费者产生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部分。第44页(3)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区分①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层降低,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20%。其计算公式为能量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②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是流入人体中能量占生产者能量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能量占生产者能量比值。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可提升能量利用效率。第45页第46页第47页第48页③假如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各种生物中取得能量,计算某一生物取得能量或需要某一生物提供能量时,首先,要注意某一生物“从不一样食物链中取得能量百分比”,或某一生物“给不一样生物提供能量百分比”,然后按照各个单独食物链分别计算后合并。[高考警示]进行详细能量流动计算时切记“顺推”(即由“植物”下推)与“逆推”(即由高营养级前推)计算,前者用“乘法”,后者用“除法”。第49页C第50页[解析]
首先,生产者固定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能量,所以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能量,所以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本身生长、发育、繁殖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能够提升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升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能量。第51页“拼图法”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去向输入第一营养级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含现存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C1、流向下一营养级D1。参考图示:技巧点拨第52页(1)模式图中能量拼接方法:流经整个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总能量,即W1。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总能量W1。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全部生物总能量都来自W1,全部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缘故)。(2)用拼接模块表示传递效率:从上图能够看出,从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等于D1/W1。第53页 (·广州质检)因为“赤潮”,一条4kg杂食海洋鱼死亡,假如此杂食鱼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小型肉食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该杂食鱼从出生到死亡,共需海洋植物(
)A.28kg B.250kgC.16kg D.160kgD第54页[解析]
依题意构建食物网,如图所表示:从图中可看出,杂食海洋鱼食物来自3条食物链,分别是①海洋植物→杂食海洋鱼,②海洋植物→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③海洋植物→草食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海洋鱼。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由①得:4×(1/2)÷20%=10(kg);由②得:4×(1/4)÷20%÷20%=25(kg);由③得:4×(1/4)÷20%÷20%÷20%=125(kg)。故共消耗海洋植物量为10+25+125=160(kg)。第55页〔变式训练〕A第56页A.生产者固定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能量传递效率为D2/W1C.初级消费者摄入能量为(A2+B2+C2)D.W1=D1+D2[解析]
由图可知,W1为生产者固定太阳能,D1为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W1=A1+B1+C1+D1;D1=A2+B2+C2+D2;因为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所以W1>D1+D2。第57页第58页(1)图中______和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中起关键作用,碳元素在A和B之间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传递。(2)B与C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据图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不能到达百分之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生活中,可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放入沼气池,产生沼气可作为燃料,请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简述这种做法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D有机物19.05%能量有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实现对能量多级利用,提升能量利用率第59页第60页1.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__________,如C、H、O、N、P、S等。(2)循环范围: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之间。(3)循环特点: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化学元素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全球性循环流动重复出现第61页2.碳循环过程(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摄食;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分解作用。(2)循环形式:__________。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CO2第62页3.物质循环意义经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紧密地联络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1)二者是__________,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物质作为能量__________,使能量沿着_____________流动;能量作为__________,使物质能够不停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各种组成成份同时进行载体食物链(网)动力第63页判断以下说法正误。(1)无机环境中物质能够经过各种路径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
)(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指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
)√××第64页(4)有光照条件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
)(5)与碳循环相关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
)(6)降低化石燃料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能够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7)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循环属于碳循环(
)×√√×第65页1.结合碳循环过程,分析应怎样减轻温室效应影响。[提醒](1)大力植树造林;(2)开发清洁能源,降低化石燃料燃烧。2.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生物成份,箭头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思索以下问题:(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什么成份?并简述判断理由。第66页(2)碳在甲、乙、丙之间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流动形式又是什么?(3)图中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提醒](1)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它几个成份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2)在甲、乙、丙之间流动形式是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流动形式是CO2。(3)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第67页1.生态系统碳循环第68页第69页(4)物质循环特点①全球性:物质循环范围是生物圈。②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能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重复利用。(5)碳循环形式及存在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2形式循环。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第70页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形式太阳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特点单向流动、逐层递减全球性、循环性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联络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合成和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载体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动力第71页第72页[高考警示]正确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四个关键点(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说“生态系统”并不是普通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物质循环含有全球性。(2)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说“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如C、H、O、N、P、S等。(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份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传递是双向,其它各成份间传递均是单向。(4)重金属和DDT等农药生物富集: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层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越高。第73页D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主要形式是有机物B.a路径是经过光合作用实现,b、d、g路径是经过细胞呼吸实现第74页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D.假如图中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关系可表示为a=b+c+e[解析]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含有全球性和往复循环利用特点。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a代表植物光合作用,b、d、g代表生物呼吸作用,c代表捕食。e、f代表动植物残枝败叶、遗体和粪便流向分解者。夏季植物正常生长,a>b+c+e,D错误。第75页对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识别(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技巧点拨第76页(2)将上图换成字母,以下面三种变式图。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份。第77页①图1——先依据双向箭头判断:A和B应为生产者和大气中CO2库,再依据A→C判断: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②图2——依据A与C之间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大气中CO2库。依据A、B、D箭头都流向E,可深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③图3——依据A与E之间双向箭头判断:A为大气中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下几个成份,其中其它生物部分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下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第78页A.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光合生物细胞中不一定有叶绿体但都含有色素B.适度松土不能够促进①过程C.②过程加剧是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D.到达平衡状态生态系统,③和④量基本相等〔变式训练〕D第79页[解析]
由图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图中B都是自养生物,光合生物如蓝藻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色素;适度松土不能够促进①消费者呼吸作用过程,而是促进分解者分解作用;②过程即化石燃料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主要原因;在一个稳定状态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呼吸作用和分解者分解作用。第80页课末总结
〔思维导图〕
第81页〔探究高考·明确考向〕C
第82页[解析]
鹰迁入前,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迁入后,食物链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故鹰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螳螂(蝉天敌)数量增加,蝉数量降低,A错误。题干所述食物链是捕食链,细菌是分解者,不参加该食物链组成,即细菌产生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流向生产者能量是太阳能,B错误。鹰迁入使得最高营养级由第四营养级增加到第五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步骤,C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鹰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D错误。第83页D
第84页A.该丝瓜地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标准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增加会降低甲种群对丝瓜摄食量[解析]
该丝瓜地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完成,A错误;依据随机取样标准统计样方内幼虫和成虫全部个体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B错误;乙和甲数量不代表乙和甲同化量,不能计算两种昆虫间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因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可组成食物链:丝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增加会造成甲数量降低,从而降低甲种群对丝瓜摄食量,D正确。第85页3.(·全国卷Ⅱ,4)以下相关生态系统叙述,错误是(
)A.生态系统组成成份中含有非生物成份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整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
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包含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包含能量输入(主要是生产者光合作用)、传递、转化和散失(生物呼吸消耗),到达稳定状态时能量输入=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能够调整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C正确;生态系统自我调整基础是负反馈调整机制,D正确。B第86页第87页(1)该公园生物群落改变属于_________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3)在黑斑蛙繁殖季节,雄蛙经过叫声这种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草丛间产卵,可采取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水,造成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表示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是___________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生物类群有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临时搬运合同
- 2024年度某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许可合同
- 2024年度文化娱乐活动策划合同
- 2024年广播剧配音委托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地面建设合同
- 企业普通员工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度风力发电设备安装合同
- 节能宣传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共享与培训合同
- 2024年度碎石料供需合同
- 护士与医生的合作与沟通
- GB 42295-2022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
- 产品系统设计开发 课件 第4、5章 产品系统设计类型、产品系统设计开发综合案例
- 1编译原理及实现课后题及答案
- 焊接材料的质量控制和追溯规范
- 让阅读成为习惯家长会课件
- 家庭健康照护服务方案
- 施工方案 谁编
- 沪教牛津版八上英语Unit-6-单元完整课件
- 新能源及多能互补互补技术
- 混凝土搅拌站安装及拆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