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评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评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评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评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同步测评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家国天下是中华文化无论走向何方都割舍不了的道德前提和伦理情结。它指涉

三种伦理实体:家是本源而直接的伦理实体,是最小的共同体;天下是普遍而抽象的伦理实体,是

最大的共同体;国作为现实的伦理实体,既是家的扩展,又关联着天下之想象。家国天下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道德诠释的中心,它使中国人在不同的实践境域中,无论是作为家人、国人还是作为

天下人,都与其所在的世界结成唇齿相依的关联。

中华文化中各种共同体的道德前提离不开家国天下的伦理情结。以此观家、观国、观天

下,就是用一种关联性思维把个体与整体相贯通的家国天下的伦理观。用这种伦理观看待家国

天下,则一切共同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命运共同体。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延展看,中华

文化作为世界文明体系的一部分,内蕴着一种走向世界的伦理情结,并由此预设了中华文化走出

去的精神轨迹。

共同体的想象是中华文化礼治德治之本和文明教化之根。它从历史深处走来,构成了中华

文化将个人命运与共同体整体命运相融贯的伦理型文化特质。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植于共同体

之中。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

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

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摘编自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指向“天下情怀”。在谈到“天下”的时候,中国古代总是将它

和“公''与“太平”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非常可贵的平等、友爱、和平理念。《老子》说:“修之于

天下,其德乃普。“认为只有以天下为怀,其德才能称得上“普《管子》云:“以家为家,以乡为

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他的意思是,处理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胸怀,处理天下事,要有天

下胸怀。《礼记》引录孔子的话——“天下为公“公''可以理解为公正、公平、合理,强调人

与人之间、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相处,要友爱,要互利,要公平。

宋代大儒张载则提出“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太平是天下公平基础上的提升。太平有两义:

一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这中间含有生态平衡之义;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由于“太平”概念视界

阔大,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相处,这种友好相处就是没有战争。张载

提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太平”的理念,而在于这一理念认为,

这种太平不能只是一时的,而应是“万世''的。换句话说,张载要的是永久的太平。这万世的太

平、永久的太平如何来?张载提出"开'’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开”,就不能靠等、靠恩赐,事实

是太平等不来,也没有谁能恩赐。“开”,就是开拓、开发、开创。它需要最大的努力、最高的智

慧,必要时也会有最大的牺牲。

家国情怀以及家国情怀的放大版——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核。这一精神在范仲

淹的名文《岳阳楼记》里得到彰显。在同一个时期,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曾让张载师事之的范仲淹则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由于种种原因,张载、范仲淹的愿望也都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而绝大部分只是作为

一种梦想而存在。然而,在今天,时代不同了。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历史机遇。振兴中

华不再只是梦,而是正在真正化为现实。在举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

砺奋斗的今天,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美学家是不是应该有不负时代的新作为、新创造

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材料三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迂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

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一收益”

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

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

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

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

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

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

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

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是将“家”和“天下”串联起来的现实的伦理实体,它使得中国人与其所在的世界紧密地联

系起来,相互依存。

B.中华文化的礼治德治和文明教化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共同体想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中

国人价值观中的伦理自觉。

C.“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尽管境界不凡,但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愿望本质上还

是空想,不可践行。

D.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引导人们在意识形态上从家庭伦理逐渐向公共精神

转变,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答案:B

解析:A项,偷换概念,“它”指的应是“家国天下”。C项,“本质上还是空想,不可践行”说法错误,原

文为“只能体现在有限的实践中D项,由材料三第1段可知,“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

庭伦理的建设”并行不悖,“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强调了中国古代谈及“天下”时总是将它和

“公太平,,相联系的观点。

B.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是孔子“天下为公”思想的发展提升,“开”字体现了一种积极入

世、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C.基于中国国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沿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或照搬现代社会的公共理

性、法制精神,都是有局限的。

D.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

情怀、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答案:A

解析:引用《老子》《管子》《礼记》中的话,侧重强调证明的是将“天下”和“公''联系在一起,尚

未谈及“太平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三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B“大河无水小河干”

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治大国若烹小鲜”

答案:D

解析:“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比喻的说法,只是强调了“治国”这一方面,不能用来说明“家”“国”二者

之间的关系。

4.试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天下情怀”展开论证的。(4分)

参考答案:先指明“天下情怀”在古代呈现“天下为公”和“天下太平”两种理念形态,分别运用引证

法和例证法加以分析论证;后阐发“天下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通过古今对比,指出其现

实意义,提出时代要求。

5.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践行“家国天下”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①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念,积极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建设实践。②厚植家国情怀,追求“天下为公”“天下太平”,抓住机遇,努力创造,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③将传统的家庭伦理原则和现代社会的公共理性、法制精神有

机结合起来,爱国爱家,勇于担当。

(二)现代文阅读n(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采薇(节选)①

鲁迅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

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阳,纵使

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

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色,却惹

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不稳。

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

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的喷着白

蒸气。

“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

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

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慢吞吞的穿裤子。

“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果

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周文王之

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

把文王抬在前面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示”

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

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示:

“照得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遢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

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此示。”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

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让他们走

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

饼的工夫,这才见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旋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甲士,后面一大队

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

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

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

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

“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吗?……”

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但叔齐

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

,,且住!”

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

的脸。

“义士呢。放他们去罢!”

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

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

去。

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

,,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只印了

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头上,便晕过去了。

注①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是商代小国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他们在周武

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本二

《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是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

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

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

好转了,老百姓聚居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渎经》里大禹化为熊、

大禹如何捉无支邪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

《非攻》中公孙高、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送天

下、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妙

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

来自《世说新语・容止》,其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的古代典籍

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

中,又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女辛说

“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战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嫦

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

奇幻色彩。

(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

激化预设了伏笔。

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微

妙的心理变化。

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

周王作了反衬。

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

中显讽刺。

答案:B

解析:B项,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夸大其词,曲解了人物形象。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

天子伐纣的积极态度。

B.姜子牙因伯夷、叔齐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士”,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出

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可的。

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的举动与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所为,

都表现了崇高的气节。

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

推陈出新的独特意味。

答案:D

解析:A项,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度。B项,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

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结论。C项,本文所表现的并非伯夷、叔齐的气节,而是表现两人的不知变

通。

8.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4分)

参考答案: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的心

直口快、忠勇(义)。

9.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的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②人

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

伐纣等历史事件的背景。③叙述者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天罚”“木主”等词(举一例

即可)。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语词,如“借光”“立

正”“白蒸气”等词语(举一例即可)o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鲍竹溪先生传

袁枚

乾隆乙未,余过真州再于沈椒园廉使以所撰《同老会序》示余。同老者,六老人同庚,为会

以聊昆李之欢也。会主为鲍竹溪先生,余心钦迟之,末由修士相见礼。今岁乙卯矣,余小住郁江,

先生之子志道以先生行状乞传。余不禁谡然敛袂而起,曰:“有是哉!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

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①其奚辞?”

先生讳宜援,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棠槌村人。世为望族,幼习《四子书》,听人讲解,憬然夙

悟。侍母疾,穷昼夜不出。塾师疑其惮于勤,词知其故,乃异目视之。亡何,生母下将,太公与继妣

在堂,家贫甚。先生出贾于外,岁终必冲风雪归,具甘旨为堂上欢。晚年,子志道善经纪,家业渐裕,

先生益得行其志。凡有裨于乡党戚里者,赴之若嗜欲之切于身。先是,宋元鼎革间,族祖宗岩、

寿孙路遇贼劫,父子争死,贼义而两释之。又有名邦灿者,亦以孝称。村故有二坊:曰慈孝,曰孝

子。岁久倾夷,先生葺治如初。里中大母竭②,畜水溉田,亦渐淤圮,先生并无升种在焉,而亦为之

疏滞、宣流,岁以大稔。常曰:“为善最乐,安得仿古人置书院以育人才,置义田以赡宗族乎?”

先生卒时年六十五。苓勺郑氏未笄来归,值先生未得志时,拔牧市谷,勤针箫以养尊章③,安行

仁义。送子读书,必以一师,曰:“吾欲其教之专也。“先生子二,女一,以子志道贵,与恭人同受诰赠

如其官。论者谓志道才流经通,为上游所器重,故能恢宏其声光,而不知皆先生之积善贻谋有以

基之也。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吉力伺。可谓大行不加之君子矣。

(有删节)

注①旧史官:作者的谦称。②竭仁):拦水的土堰。③尊章:对公婆的敬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

B.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

C.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

D.二十年前思见之人/不可得见/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状是不见先生犹见先生也

答案:C

解析:“二十年前”与“今”对应,“今”后面不停顿,故“二十年前”也不需停顿;“今因交其子得见其事

状”是一个完整的语句,中间不需停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年”,科举时代称同榜或同一年考中的人。现代汉语中“不可同年而语”的“同年”也是这个

意思。

B“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

为撰写墓志或史官立传提供依据。

C.“不禄”,古人对死的一种说法。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D.“恭人”,古时命妇封号之一。宋徽宗政和三年定制,中散大夫至中大夫之妻封恭人,明清时四品

官员之妻的封号。

答案:A

解析:A项,“同年而语”中的“同年”不是这个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鲍竹溪怀有敬仰之情,多年前想见鲍竹溪却没有能够见到,现在鲍竹溪儿子来请他给父

亲作传,作者感到很惊讶。

B.鲍竹溪自幼聪慧,听人讲解书本知识,很快就能领悟。因勤于读书而日夜闭门不出,老师了解

情况后对他另眼相看。

C.鲍竹溪生母去世后,家中非常贫困。于是,他就到外地做生意,但每到年终总要回家,置办美味

的食物,让长辈高兴。

D.鲍竹溪的妻子变卖自己的首饰买粮食,靠做针线活挣钱奉养公婆。她勤劳贤惠,有仁义之心,

并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答案:B

解析:B项,鲍竹溪昼夜不出门是为了服侍生病的母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奋吾笔以永其人,旧史官其奚辞?

(2)闻志道业已饶益,而先生俭约如初,犹时时以训词相吉力忠。

参考答案:(1)我将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

(2)听说鲍志道的家业已经很富足,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告

诫他。

1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的品格。(3分)

参考答案:①注重孝道。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③崇尚节俭。

参考译文乾隆乙未年间,我经过真州,同榜中举的沈椒园廉使把他写的《同老会序》给我

看。同老,说的是六个老人同岁,大家聚会一起来聊聊兄弟欢聚之情。聚会的主持人是鲍竹溪先

生,我内心十分钦佩他,但没有机会见面。今年是乙卯年,我在祁江暂住,鲍先生的儿子志道把先

生的行状给我,请我为先生作传。我不禁肃然,恭敬地整理衣冠起身,说广有这样的事情!二十年

前我想见的人,未能见到;今天因为结交了他的儿子能看到先生的事略,这是不见先生如同见先

生一样。我将秉笔直书来使先生永垂不朽,我怎么会推辞呢?

先生名宜琰,号景玉,一字竹溪,新安县棠槌人。世代为望族,幼年学习《四子书》,听人讲解,

很快就能领悟。侍奉生病的母亲,日夜闭门不出。私塾先生怀疑他不勤奋,了解原因后,就对他

另眼相看了。不久,生母去世了,太公和继母健在,家里很贫困。先生出门做生意,年终一定冒着

风雪回家,为长辈准备好美味的食物让他们高兴。先生晚年,儿子鲍志道善于经营,家中产业渐

渐丰裕,先生也就能够更好地随自己的意志行事。凡是对同乡、亲戚、邻居有好处的事,前往做

起来就好像是对自己特别有好处一样。开始,宋元改朝换代期间,宗族的祖先鲍宗岩、鲍寿孙在

路上遭遇强盗抢劫,父子俩争着去死,盗贼认为他们有义气而把两人都释放了。又有一个名字叫

作邦灿的,也以孝顺著称。村子里以前有两座牌坊——慈孝坊和孝子坊,年代久远而倾覆了,先

生将它们修葺如初。家乡有一堵大水坝,靠它蓄水灌溉农田,也渐渐淤塞倒塌了,先生并没有一

点庄稼在这儿,却也给它疏导阻滞,泄放水流,每年都大丰收。先生常说:“做好事最快乐,如何才

能学习古人设置书院来培养人才,购置义田来赡养宗族呢?”

先生终时六十五岁。恭人(旧时代命妇封号)郑氏不到十五岁嫁到府上,正值先生不得志的

时候,她就变卖自己的首饰换取口粮,勤劳地做针线活儿奉养公婆,安静地做仁义之事。送子读

书,一定选择一位老师,说「'我想要他教得专心。''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因为儿子鲍志道

地位尊贵,与恭人一起接受皇帝追赠的封号,与儿子的官职一样。评论的人说鲍志道才华横溢,

穷经通典,被上层器重,所以能扩大他的声誉和荣耀,却不知道这都是鲍竹溪的积善和教导(贻谋:

父祖对子孙的训诲)打下的基础。听说鲍志道的家业已经很富足,可是鲍竹溪先生仍然像当初一

样节俭,还常常用教导的话告诫他。先生可说是品德高尚没法超过的君子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练,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从“鹿儿”“吟僧”可见诗人孤独寂寞,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只有麋鹿为伴,偶有僧人光临。

D.诗歌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将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

答案:C

解析:C项,理解有误,从“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

自适。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出沙沙的声音,形象

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想象新奇。将因雪而成的雾淞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

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如春雨一般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

④融情于景。通过对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

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的对于从师的错误认识是

“,”,这种认识受到了魏晋六朝门阀制度观念的影

响。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先写出阿房宫的地理走向,

再点出它一直通到了咸阳;然后以““一句描绘出飞檐的状

态。

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骊山北构而西折

檐牙高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大众阅读折射了社会的变迂。从1949年到现在,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不断()着

“场景”和“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批红色文学作品讴歌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与此同时,苏联文学被广泛阅读及引入,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形成中留下

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青年中很少有人没有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青年近卫军》等“苏维埃经典”。改革开放后,受时代大潮(),

①,比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芙蓉镇》,无不成

为当年甚至持续几年的畅销书籍。20世纪八九十年代,

②;但2000年以后,读者的阅读内容从娱乐类书籍

逐渐转化为知识类书籍,阅读目的已经从娱乐休闲逐渐转化为自我价值提升。5G时代,戴上增

强现实设备,读者马上“置身”于中国历史的影像现场;翻开秦兵马俑画册,屏幕上立即展示出各

种秦俑立体造型……“传播+阅读+沉浸式”的()出版将为人们提供更美好的

阅读体验。70多年,中国人的阅读从“有没有”升级到“好不好”,不仅阅读书目走在

()的路上,③,如技术、经济、文化等,衍生出

“阅读+XX”的形态,让生活更加多彩。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变换感染数字化百花齐放

B.变换感召智能化百花齐放

C.变幻感召数字化遍地开花

D.变幻感染智能化遍地开花

答案:B

解析:“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变幻”强调的是

事物变化无常、动荡不定,使人难以预测。根据语境,应该选“变换”。“感染”指通过语言或行为

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感召”指感化和召唤。这里说的是时代浪潮的召唤,应该选“感

召“数字化”指在某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或某种产品的各个环节都采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

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根据语境,“传播+阅读+沉浸式”的出版,依靠的是科技的智能化,应该选“智

能化”。“百花齐放”指各种鲜花一齐开放,形容繁荣的景象,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

品自由发展。“遍地开花”形容好事情到处出现或普遍发展。这里说的是可供阅读的书目多种

多样,应该选“百花齐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苏联文学被广泛引入及阅读,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形成中留下了难以

磨灭的烙印。

B.苏联文学被广泛阅读及引入,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留下了难以磨灭的

烙印。

C.苏联文学被广泛引入及阅读,其巨大的辐射力使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形成中留下了难以

磨灭的烙印。

D.苏联文学被广泛阅读及引入,其巨大的辐射力在整整一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形成中留下了难以

磨灭的烙印。

答案:A

解析: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阅读及引入”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是先“引入”后“阅读”,应改

为“引入及阅读”;二是“使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搭配不当,应改为“在中留下了难

以磨灭的烙印只有A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A项。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字。(5分)

答案示例:①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②娱乐性图书的需求较大③而且阅读与各领域融合

解析:第①处,根据横线后列举的图书和“无不成为当年甚至持续几年的畅销书籍”,可推知应填

写表达“出现一些优秀作品”意思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横线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横线后

“2000年以后……从娱乐类书籍逐渐转化为知识类书籍”,可推知应填写“娱乐性图书的需求较

大”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横线前的“不仅”和横线后的“技术、经济、文化''"衍生出‘阅读

+xx,的形态“,可推知应填写“而且阅读与各领域融合”之类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H(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据《世说新语》记载,孔融10岁那年,随父亲到洛阳。李膺正在朝中任司隶校尉,官高位

显。读书人入洛阳者,无不设法见面,李膺应接不暇,只好设定条件加以限制,非中表亲戚及有名

望的杰出士人,门卫一律挡驾。孔融虽然年幼,却也久仰李膺大名,很想登门拜会。一天,孔融来

到李府门外,对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烦劳通禀。李膺对进来通报的人说:“既然是亲戚,就请

他进来吧!”

孔融落座以后,李膺左看右看,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哪门子亲戚,只好问道:“请问,您与我有何

亲戚?抑或是你父祖辈与我有过交往?”

孔融从容答道:“从前,我的先人仲尼(孔子)与您的先人伯阳(老子李耳一字伯阳)有师友之交,

这样算起来,我和大人也算是世家通好吧?”听了孔融的回答,李膺和在场的宾客莫不啧啧称奇连

声赞叹,都说:“真是个神童啊!

后到的陈魅听说此事,随口说道:“小时了了(聪敏),大未必佳!”孔融听了,当即朗声说道:“想

君小时,必然了了。”意思是陈大人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敏。在座客人听后哄堂大笑。

21.下列各项对文段中画线处语言文字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人入洛阳者,无不设法见面”,此句中的“见面”一词不得体,一般读书人见高官,应用“求

见,,“拜见,,等。

B“对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烦劳通禀。”此句为间接引用,句中“我”应改为“他”;或者在“说”

后加冒号,并将此处画横线的部分加上双引号。

C.“请问,您与我有何亲戚?抑或是你父祖辈与我有过交往?”在当时的语境下,此句中李膺对孔融

问话,不应该用敬称“您”,而应将“您”改为“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