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大同市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望春风
王韵
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
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
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
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农民陆续走入田中,土豆已经种上了。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
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不用开沟、追肥。
度过了这一个多月焦灼的日子,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
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养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
养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
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锹,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
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
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
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
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
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
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
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
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
路北侧的绿衣老太突然意识到了寒冷,肩膀缩了起来,搓着两只手,缓缓转身离去。
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
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
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3月20日第15版)
1.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题目一语双关,既交代了作者在疫情缓解后外出观看春日的景象,又写出了疫情缓解,人们渴望疫
情尽快结束的美好期盼。
B.作者运用了大量笔墨,主要通过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刻画了红衣、绿衣两位生动鲜明
的乡村老人形象,使得两位乡村老妪形象跃然纸上。
C.文章由乡村春景着手,定点观察,远近结合,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的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D.文章通过一幅幅绮丽绚烂的劳动、生活画面,塑造了一个个勤劳、淳朴、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农人
形象。
2.结尾处,设置红衣老太镇静而从容地过马路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3.假如你是红衣老太的子女,你是否支持自己的母亲前去探望老友这一行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实际,
写出你的理由。
【答案】1.A2.①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二人深厚的友情,有老友温暖的目光陪伴,红衣老太才能走得如此
镇静从容。
②深化小说主旨,疫情无情人有情,展现了疫情逐渐退去,人情不减的浓浓的人情美。
3.范例一:我支持母亲的做法。
①此时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说明前去探望老友的大环境相对是安全的,只要带好口罩,做好必
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基本就可以保证安全。
②两位老人已到古稀之年,对彼此的牵挂、对友谊的珍视是她们心中此时最最重要的事情,唯有实现心愿,
才能让老人放心,从而心情愉悦,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范例二:我不支持母亲的做法。
①虽然疫情逐渐缓解,但还并未完全解除,两位老人要这么手拉手地近距离接触,不符合防疫要求。
②虽然两位老人见面时戴了口罩,但是她们毕竟都已经70多岁了,抵抗力相对较弱,这种相聚,存在一定
的安全隐患,可能给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带来损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语言”错,文中有“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外貌描写、“步子缓慢,
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动作描写、“菊花般的笑脸”神态描写,没有语言描写。
C.“定点观察”错,是移步换景,而非定点观察。
D.“绮丽绚烂”错,画面特点是朴实自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人物形象上,“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两位老太太分手,红衣老太走向马路
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而绿衣老太目送着她离开,红衣老太过马路这一
情节有利于烘托人物形象,凸显二人深厚的友情,有老友温暖的目光陪伴,红衣老太才能走得如此镇静从
容。
主题上,“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
太”“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小说设置两位老太太疫情缓解后见面又分手,红衣老
太过马路,绿衣老太温暖的目光陪伴,疫情无情人有情,这一情节的设置深化了小说主旨。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种探究性题目,没有唯一答案,作答时首先明确自己的态度,作为红衣老太的子女,“支持”或“反
对”,然后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如支持母亲的做法。结合“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
开放”可知,此时疫情逐渐缓解,说明前去探望老友的大环境相对是安全的,只要带好口罩,做好必要的
个人防护措施,基本就可以保证安全。
结合“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
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可知,见面的两位老人已到古稀之年,对彼此的牵挂、对友谊的珍视是她
们心中此时最最重要的事情,唯有实现心愿,才能让老人放心,从而心情愉悦,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如不支持母亲的做法。
结合"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戴着口罩”可知,文中多处提到“戴着口罩”说明虽然疫
情逐渐缓解,但还并未完全解除,两位老人“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
要这么手拉手地近距离接触,不符合防疫要求。
结合“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可知,虽然两位老人见面
时戴了口罩,但是她们毕竟都已经70多岁了,抵抗力相对较弱,这种相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可能给
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带来损害。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谢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
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
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日:“魏王使李从以车
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四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
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帮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
为行具。'"犀首日:“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日:“李
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
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
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尼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
人亦以事因焉用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②,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
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
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
B:“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侯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
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B.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C.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D.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今四国属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轸之所以来者,事也”中的“事”是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
不同。
B.“臣与燕赵故矣”中的“故”是故交,与注释中“故借称公孙衍”的“故”不同。
C.“王必无辞以止公”的“辞”是推辞,与《琵琶行》中“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辞”相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
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秦相继把政事委
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C.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想趁机囚禁他,但陈珍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
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D.陈轸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让陈轸到宋国后称病不再前行,派人把魏国想要断绝齐楚联盟的
图谋告诉齐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
(2)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
8.陈轸给公孙衍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让他可以得到天下的政事?请简要概括。
【答案】4.B5.C6.B
7.(1)您不见我,我将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
(2)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赏您。
8.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辆中迷惑魏王,主动向魏王提出要出使燕赵,并在朝堂上公开请求魏王马上赐予
自己三十辆马车整治行装。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王说:“寡人不使用公孙衍的原因,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政事。如今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
寡人也把政事交给他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
“犀首”是“不使”的宾语,不能分开,由此排除AC。
“寡人”是“以事因焉”的主语,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和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轸之所以来者,事也”的“事”是“事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的“事”是“侍奉”,两个
“事”意思不同。句意:我来的原因,是有事情。/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B.“臣与燕赵故矣”的“故”是“故交”,“故借称公孙衍”的“故”是“因此“,两个“故”意思不同。
句意: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所以以此称呼公孙衍。
C.“王必无辞以止公”的“辞”是“言辞”,“莫辞更坐弹一曲”的“辞”是“推辞”,两个“辞”意思
不同。句意: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
D.正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齐、燕、赵、秦相继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错误。原文“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
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倍李从,而以事因犀首”,可知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的
国家中,没有秦国。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公”,敬辞,您;“且”,将要;“得”,能够;“异日”,他日。
(2)“子”,敬辞,先生,您;“之”,去,到,往;“见”,进见,看望;“请”,请让我。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对应原文内容: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
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
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可知,陈珍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辆中
迷惑魏王,造成自己有投奔楚国的假象,引起魏王的重视;然后主动向魏王提出要出使燕赵,并在朝堂上
公开请求魏王赐予自己三十辆马车即刻出使燕赵,向他国营造得到魏王重用的声势,引得齐、燕、赵、楚
各国纷纷将政事交给了公孙衍,最终也赢得了魏王的肯定,做了魏国的宰相。
参考译文:
陈轸为秦国出使齐国,路过魏国,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谢绝了陈轸。陈轸说:“我来的原因,是有事
情。您不见我,我将要走了,不能等到他日。”公孙衍才会见了他。陈轸说:“您讨厌政事吗?为什么只
是吃吃喝喝而没有政事做呢?”公孙衍说:“公孙衍我不贤,不能得到事情做,怎么敢厌恶政事呢?”陈
轸说:“请允许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您。”公孙衍说:“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王派李从率车百辆到
楚国出使,您可以坐在其中的车上来使魏王疑惑。公对魏王说:'臣下与燕国国君,赵国国君是故交,他
们屡次派人邀请臣下,说没事时一定要来。现在臣下没事,请允许我前去拜见他们。不会去很久,十五天
就是期限。'魏王一定没有话来阻止您。您能够出行了,就在朝廷上自己说:'臣下有急事出使燕国、赵
国,急需准备车辆整治行装。'”公孙衍说:“好吧。”就去拜见了魏王,魏王答应了他,立即明确声明
要出使燕国、赵国。各诸侯国客居在魏国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派人告诉他们的国君说:“李从率车百辆
出使楚国,公孙衍又率车三十辆出使燕国、赵国。”齐王听说后,唯恐结交魏国后于其他诸侯,就把齐国
的政事委托给公孙衍,公孙衍接受了齐国的政事。魏王停止了公孙衍去出使。燕国、赵国听说后,也把政
事交给了公孙衍。楚王听说后,说:“李从同寡人订了约,现在燕国、齐国、赵国都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
公孙衍一定想为寡人做事,寡人也想任用他。”于是背弃了李从,而把政事交给了公孙衍。魏王说:“寡
人不使用公孙衍的原因,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政事。现在能使四个国家把政事交给他,寡人也把政事交给他
吧。”公孙衍于是掌管天下的政事,又得到了魏国相国的官位。张仪想使陈轸陷入困境,就让魏王召他来
做相国,准备在来到之后囚禁他。陈轸要去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出行,说:“此事谋划
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魏国想断绝楚国、齐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同您不友好的人,
想要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不再前行,派人对齐王说:‘魏
国迎请我的原因,是想要断绝齐、楚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寡人,请让我封
赏您。”于是用鲁侯之车迎接陈轸。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9.下列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是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是作“缺少”讲。
B.颔联上下联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词,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10.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案】9.A10.手法:①视听结合,竹影摇曳的视觉和泉水流动的听觉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弟侄书堂
清幽秀美的画面。②融情于景。窗外摇曳的竹影落在书桌上,园外泉水潺潺,流入砚池中。诗人将对弟侄
的赞美之情融入到对弟侄书房清幽环境的描写中。③动态描写,既有动作动态,窗外竹影摇曳,又有声音
动态,园外泉水潺潺。④以动衬静,通过园外泉水潺潺的声响衬托出书堂的安静清幽。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仍能勤勉好学、专心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前者是指‘生活贫穷’”错误,此处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穷道不穷”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
修养。
故选Ao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手法:
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是说“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
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就景物描写来说,诗人写“竹影”与“泉声”,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
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
而“书案”与“砚池”则表现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
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融情于景,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好学、
尚礼的品质。
“竹影摇”是动态描写,“野泉声”是声音动态,采用了动态描写,野外泉水的叮咚声更加衬托出书堂的
安静清幽,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情感:
而这种清幽的环境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专心致
志、勤勉好学态度的赞赏。
(三)名篇名句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一联,描绘出有声有色、动静兼具的秋江
图景。
(2)《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
",”的心声。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4)《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直接写出诗人进入官场却
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同是天涯沦落人④.相逢何必曾
相识⑤.人生如梦⑥.一尊还酹江月⑦.少无适俗韵⑧.性本爱丘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啸”“渚”“沦落”“尊”“爵”“适”。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这首《孤勇者》持续破圈,甚至打入“小学生内部”,在小学生群体中口口相传。我们会习惯
性地以为,小孩子可能听不懂《孤勇者》,但很神奇,《孤勇者》却的的确确有着魔力。即使有孩子不能完
全读懂歌词,但只要一听到那激昂、明快的旋律,耳朵就会被紧紧抓住,和着节奏跺脚打拍子,情不自禁
带入情绪,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
细细分析会发现,这首歌的旋律不仅很适合孩子们学唱,而且这铿锵有力的节奏,听者有一种相当振
奋人心的感觉。“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
雄”……①的歌词,使人们但凡听过,总能哼出几句,更有一种令人备受触动、备受鼓舞之感。
短视频平台和主流媒体的传播,以及学校提供的人际传播环境等,也让孩子们②。此外,这首歌
还有消防版、航天版、奥特曼版、六一儿童节版、手势版、作业版……③的形式,让未曾接触到的孩
子也都迅速接受融入。
词作者唐恬跟癌症抗争9年,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将命运的咽喉紧紧扼住的女性,把平凡英雄的
气概糅进了歌词中。“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孤勇
者》的歌词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倔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切道出了离家游子的期许和渴盼。
B.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D.“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农校的稻田,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答案】12.朗朗上口耳濡目染层出不穷(五花八门)
13.细细分析会发现,不仅这首歌的旋律很适合孩子们学唱,而且这铿锵有力的节奏,也使(带给)听者
有一种相当振奋人心的感觉。14.B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此处
说《孤勇者》的歌词读来通俗易懂且顺口,可填“朗朗上口”。朗朗上口:指诵读诗文时的声音响亮而顺
口。
第二处,前面说的是传播环境,此处指孩子们因此经常听到《孤勇者》并看到歌词,从而受到影响,可填
“耳濡目染”。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第三处,此处指《孤勇者》的版本非常多,不断变化,可填“层出不穷”或“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形
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五花八门:比喻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关联词位置失当,前后句主语不一致,“不仅”放在“这首歌”前面;
二是“听者有一种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友合租宿舍合同范本
- 校园食品安全卫生检查协议
- 人力资源复印机租赁合同
- 家庭阳台植物摆放租赁合同
- 烟草种植园药品研发合同
- 户外瑜伽活动微站租赁合约
- 远程医疗服务协议
- 旅行社导购员聘用合同
- 旅游项目开发审批指南
- 农业机械伤害死亡赔偿
- (正式版)JBT 11270-2024 立体仓库组合式钢结构货架技术规范
-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护理查房
- 2024年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EPC项目采购阶段质量保证措施
- 2023年1月自考00324人事管理学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2021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之《贷款损失准备金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详解
- 家庭室内装修预算方法1
-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
- 《船舶电气设备》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中职职教高考《电工基础》历年考试真题题库汇总含答案
- 202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