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暨寒假作业检测联考试题历史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暨寒假作业检测联考试题历史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暨寒假作业检测联考试题历史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暨寒假作业检测联考试题历史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暨寒假作业检测联考试题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春季高一年级入学暨寒假作业检测联考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传说“虎啸能生飓风”。下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妇好墓出土的铜斧亦有此纹饰。据此可以推测,商代()A.部族之间攻伐不断 B.早期国家开始出现C.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 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写道:秦始皇时代,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而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该学者重在说明()A法家思想已不适应统治需要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C.关中地区社会矛盾尚未激化 D.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4.汉代,文帝景帝时期大力推行“马复令”,规定:家中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家庭三人的赋税或者徭役,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理马政的机构。于是民间养马的数量大大增加。据此可推知,马复令的推行()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促进了农耕动力的变革 D.准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5.《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首领记述内容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朕大离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高。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6.下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少了农民赋税负担 B.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C.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D.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7.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可以看出()A.追求个性的审美风尚 B.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C.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8.“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C.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 D.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9.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掀起品评东晋中兴时期人物事件的潮流,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西晋灭亡后,东晋诸臣在建康城外的新亭集宴,面对秦淮风景,想起中原故土的典故,也频频被南宋文人引入诗文。这一潮流体现了南宋文人()A.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 B.退避政治的矛盾心理C.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D.咏古鉴今的文化心态10.元朝的江浙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西东北部。后原属江浙行省的江北部分被拆出,加上河南等地成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宋朝悲剧重演 B.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C.维护地方的统治秩序 D.规范地方的行政管理1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的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12.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选项中,政策对应正确的是()A.甲——派办事大臣 B.乙——雅克萨之战C.丙——设伊犁将军 D.丁——设台湾行省13.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A.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B.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的现象 D.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14.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15.以下是某学者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章节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第三章新社会结构发生第一节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第二节

第三节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第四节城乡社会的变化A.民族危机加深 B.洋务运动的展开C.经世致用思潮 D.民主革命的兴起16.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A.《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17.1903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荣矣哉建设新政府,耻矣哉不建新政府”“急矣哉建设新政府,危矣哉不建新政府”;同时,留日人士江天铎在其《政体进化论》中大胆预测“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可见,他们主张()A.大力引进日本代议制度 B.变革政体以促进国家进步C.以革命的方式结束旧制度 D.将民族主义作为政治目标18.孙中山指出:“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这种办法才是正当解决今日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是先穿起大毛皮衣,再来希望翻北风的方法。”这表明孙中山()A.反对用革命手段解决民生问题 B.主张用民权进步来解决民生问题C.发展工商业以图振兴民族经济 D.拒绝社会革命以图社会有序进行19.如图所示为1932年刊载于《红色中国》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修订版)。这次税则修订()说明:●商业资本101元(修订前为200元)为起征点,100元以下免征●自资本100元至50万元分为14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资本101元至200元,税率为6%(修订前最低2%),逐级累进●第14等级资本10万元至50万元,税率为25%(修订前无10万以上资本征税规定,最高税率18.5%)A.着眼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益尝试C.兼顾营商需求和革命斗争需要 D.适应了土地改革深入发展要求20.五四运动后,中国舆论界出现了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的论争。到20世纪30年代末,个人主义被边缘化,个人为团体服务乃至奉献的言论拥有了绝对的权威。出现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国民党钳制言论自由C.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D.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21.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22.据统计,1949年私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额较前一年增加了51.6%,1951年,民族资产阶级获纯收益是1950年的3倍。周恩来也说:“新中国建立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比那三个朝代得利还多,多数资产阶级分子觉得在新政权下有利可图”。这表明当时()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拥护 B.对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C.新中国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D.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时机成熟23.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画中的核心人物正在种植向日葵的田地里劳动,而这些向日葵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的。该年画()为祖国增产植物油料作物利用空地多种向日葵!A.表达了人民对合作社的支持 B.真实描绘了农业的生产场景C.显示了“双百”方针的号召力 D.宣扬了爱国奉献的社会新风24.图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A.工业体系趋于完整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C.工业布局优化调整 D.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其中25小题20分,26小题16分,27小题16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可涌入城市。——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材料二清初沿用明“一条鞭法”,丁银与田赋独立存在。随着清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土地频繁更换主人,加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一直非常尖锐,为增加人丁数量、稳定税收收入,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彻底将田赋与丁银合二为一,进一步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郝英∶《清初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后期到两宋时期赋役与户籍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1836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䜣非常重视,1865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材料二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的演变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在一种经济的平面上进行的。经济变革需要通过政治变革来实现,而观念变革又是政治变革的先导、经济、政治、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一种立体网络,历史演变正是通过这种网络结构而进行的。——杨耕《危机中的重建》根据上图任选中国某一个时期,在时空构建图上补充三个有内在关联的史实或者历史现象,并根据所填史实或者历史现象围绕“历史演变”自拟观点予以阐述。(要求:史实或者历史现象表述清晰,观点明确,结合所填史实或者历史现象展开阐述,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24年春季高一年级入学暨寒假作业检测联考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传说“虎啸能生飓风”。下图是后母戊鼎的耳廓纹饰——虎噬人头纹,以表达商王与虎通灵,彰显权威,威吓民众。妇好墓出土的铜斧亦有此纹饰。据此可以推测,商代()A.部族之间攻伐不断 B.早期国家开始出现C.礼乐制度逐渐形成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虎噬人头纹表达了商王与虎通灵,彰显了商王的权威,这种文化现象可以佐证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部族之间攻伐不断,排除A项;早期国家在商代之前就开始出现,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周朝形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2.公元前6世纪中期,楚国国君熊通攻占了陈国的一块土地,按照周制,他应该把这块新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而他却直接派自己人去开拓和经营这块土地。于是,这块土地上的产出,便可以尽归楚王所有。这块没有被分封出去的土地,便悬(古代通“县”字)挂在了那里,称之为“县”。县的出现()A.反映了分封制必将走向瓦解 B.体现了周天子专制权威被削弱C.是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D.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君新夺取的土地没有分封给亲族子弟,而是自己管理,土地上所得归于自己,这有利于强化君主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提到县刚刚出现,对分封制有冲击,但无法得出分封制必将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还未建立起专制制度,周天子不是专制君主,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农民土地私有制,而新攻占的土地归君主所有,排除C项。故选D项。3.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写道:秦始皇时代,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而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该学者重在说明()A.法家思想已不适应统治需要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C.关中地区社会矛盾尚未激化 D.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秦帝国的反抗力量主要活动于关东……秦末大起义中数十家反秦武装力量也均崛起于关东;而关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可知,该学者意在强调关东地区社会各阶层对秦王朝统治的怨愤,而关东地区正是六国旧地,说明六国旧地对秦统治缺乏认同感,D项正确;法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秦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并不是完全不适应秦朝统治需要的,排除A项;秦始皇时期,关中和关东都以铁犁牛耕条件下的小农经济为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关中地区社会矛盾问题,且选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汉代,文帝景帝时期大力推行“马复令”,规定:家中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家庭三人的赋税或者徭役,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管理马政的机构。于是民间养马的数量大大增加。据此可推知,马复令的推行()A.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促进了农耕动力的变革 D.准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代马匹是军队装备实力的象征,汉代建立时,战马极度缺乏,为反击匈奴等战事,对战马需求极大,民间养马数量大大增加,为反击匈奴准备了条件,D项正确;从材料“家中养马一匹可以免除家庭三人的赋税或者徭役”可知马复令并没有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中的马,并不主要用于丝绸之路的交通运输,也不用于农耕,而是用于军事战争,排除BC项。故选D项。5.《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首领记述内容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朕大离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高。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等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宣称是华夏后裔,表明华夏认同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不能说明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且材料提及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并不相符,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古代史籍编修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6.下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其铭文为“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是研究当时赋税制度的重要史料。下列有关此赋税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减少了农民赋税负担 B.保证农民有较充足的生产时间C.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D.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正向题,时空是唐代时期。根据材料“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及所学可知,庸调是唐代税制的组成部分,庸指的是可以纳绢和布代替徭役,这有利于农民获得较充足的农业生产时间,B项正确;庸制保障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但是并未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排除A项;唐代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的是两税法,而非租庸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7.下图所示为唐代女性不同的发髻。这可以看出()A.追求个性的审美风尚 B.理学对妇女束缚的加深C.艺术对自然美的回归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唐代社会风气相对自由开放,发髻样式的多样和精美反映了女性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个性化的装扮风格,A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发髻样式追求自然美的特点,且艺术一般指绘画、书法、雕塑等,排除C项;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8.“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C.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 D.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中“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朝实行“四时捺钵”体制,是基于契丹游牧民族本身的特点形成的,可以通过不断迁徙,加强对辽阔统治疆域内各个区域的监督,其主要目的是得到各民族部众的政治认同与支持,以维护自己的统治,D项正确;“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活动”有利于传承契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保持民族战斗力,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B项包含在D项里面,B项表述片面,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B项;“四时捺钵”体制,是基于契丹游牧民族本身的特点形成的,辽朝实行这一制度主要不是为了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9.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掀起品评东晋中兴时期人物事件的潮流,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西晋灭亡后,东晋诸臣在建康城外的新亭集宴,面对秦淮风景,想起中原故土的典故,也频频被南宋文人引入诗文。这一潮流体现了南宋文人()A.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 B.退避政治的矛盾心理C.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 D.咏古鉴今的文化心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掀起品评东晋中兴时期人物事件的潮流,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炎南渡后,南宋文人借鉴了有同样历史境遇的东晋,体现南宋文人咏古鉴今的文化心态,D项正确;“市民阶层的审美意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市民阶层的审美更多体现在与百姓生活贴近的方面,排除A项;根据材料“东晋时期北伐的祖逖成为南宋文人眼中的模范”,体现南宋文人积极北伐的心态,而“退避政治的矛盾心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舍生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排除C项。故选D项。10.元朝的江浙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西东北部。后原属江浙行省的江北部分被拆出,加上河南等地成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宋朝悲剧的重演 B.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C.维护地方的统治秩序 D.规范地方的行政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元朝的江浙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西东北部。后原属江浙行省的江北部分被拆出,加上河南等地成河南江北行省。”并结合所学可知,浙江行省的江南部分经济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元政府为了防止地方势力作大,为维护统治秩序,将浙江行省拆开,C项正确;宋朝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拆分江浙行省与宋朝无关,排除A项;拆分与否,不会影响其财政收入,排除B项;拆分江浙行省是为了防止该地区势力过大,与规范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世界本原是气,宇宙万物皆由气所化生,强调“医者贵在格物”。宋应星认为,《天工开物》中总结的各种生产技术,实际是原始材料“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A.科学著作缺乏理论思维 B.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C.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D.宋明理学制约科学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李时珍强调世界的本源是气,而宋应星同样强调“气”在“天工”作用之下形成的不同制造物,综上可知,明清时期的格物精神促进技术探究,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精神的力量,没有体现理论思维的缺乏,排除A项;材料没有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的发展,而非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图为某同学对康雍乾时期边境治理政策所作笔记中的示意图。下选项中,政策对应正确的是()A.甲——派办事大臣 B.乙——雅克萨之战C.丙——设伊犁将军 D.丁——设台湾行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古代)。根据所学可知,乙指东北地区,康熙年间,发动雅克萨之战,抵御沙俄入侵,B项正确;甲指新疆地区,清政府设伊犁将军进行管理,排除A项;C指西藏地区,雍正年间,设立驻藏大臣,排除C项;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不属于康雍乾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太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A.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 B.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的现象 D.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农田有大半在种植棉花,而到清朝时期,种棉花者多达十分之七八,人们大量种植经济作物,说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排除A项;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量增加是农业进步的表现,排除C项;棉花种植人数增多导致的人口变动,不会影响粮食需求量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B项。14.史学家邓嗣禹在谈到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军事上的失利代表着中国已经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这也奠定了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向外委曲求全,向内必然是压榨人民。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下列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与维新变法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清政府军事失利,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融入世界的主动性。此后,清政府对内压榨人民,对外委曲求全,而大幅增加的苛捐杂税最终导致贫苦农民铤而走险,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洋务运动没有逼着百姓缴纳苛捐杂税,排除A项;苛捐杂税的收取不得不逼着一部分支付不起这笔钱的人铤而走险与义和团运动内容不符,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基础进一步加深,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以下是某学者主编《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的章节目录,其中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第三章新社会结构的发生第一节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第二节

第三节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第四节城乡社会的变化A.民族危机加深 B.洋务运动的展开C.经世致用思潮 D.民主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第三章的主题是新社会结构的发生,而第一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其中第三节标题内容“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时间是19世纪60、70年代,第二节最有可能是洋务运动的展开,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深不属于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潮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民主革命兴起于20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第二节的标题最有可能是洋务运动的展开,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它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时间流变反映在具象的平面上。下列标题最为贴切的是()A.《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 B.《民国初年共和与帝制的斗争历程》C.《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状况》 D.《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材料中有国民党、民主党、共和党等并且国民党占据了国会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宋教仁被刺杀,可知这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尝试与失败,D项正确;材料中宋教仁被刺杀后还是袁世凯当政,不能看出民国初年形式上统一与实质分裂,排除A项;材料中重点体现的是政党政治,不是共和和帝制的斗争,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7.1903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荣矣哉建设新政府,耻矣哉不建新政府”“急矣哉建设新政府,危矣哉不建新政府”;同时,留日人士江天铎在其《政体进化论》中大胆预测“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可见,他们主张()A.大力引进日本代议制度 B.变革政体以促进国家进步C.以革命的方式结束旧制度 D.将民族主义作为政治目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03年,知识分子汉驹在《新政府之建设》中提出建设新政府的主张,留日人士江天锋在《政体进化论》中也提出建设民族共和国的主张,根据所学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相关知识,他们均主张通过变革政体以实现国家的近代化转型,B项正确;江天铎虽是留日人士,但并未明确表明效仿日本政体,反而明确提出建立民族共和国的主张,排除A项;革命方式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他们主张的共同点是新政府、共和国,而不是民族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18.孙中山指出:“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时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这种办法才是正当解决今日中国社会问题的方法,不是先穿起大毛皮衣,再来希望翻北风的方法。”这表明孙中山()A.反对用革命手段解决民生问题 B.主张用民权进步来解决民生问题C.发展工商业以图振兴民族经济 D.拒绝社会革命以图社会有序进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反对用革命手段这种剧烈方法对付资本家,而是通过“节制资本”,以防患社会贫富差距拉大,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其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解决民生问题,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19.如图所示为1932年刊载于《红色中国》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修订版)。这次税则修订()说明:●商业资本101元(修订前为200元)为起征点,100元以下免征●自资本100元至50万元分为14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为资本101元至200元,税率为6%(修订前最低2%),逐级累进●第14等级资本10万元至50万元,税率为25%(修订前无10万以上资本征税规定,最高税率18.5%)A.着眼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益尝试C.兼顾营商需求和革命斗争需要 D.适应了土地改革深入发展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税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税则的修订,对于不同数额、对象的资本征收不同的税率,有利于经济发展,同时兼顾了革命斗争,C项正确;此时并不是抗战时期,不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A项;税则修订是关于工商业的,而不是个人所得税,排除B项;土地改革时间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0.五四运动后,中国舆论界出现了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的论争。到20世纪30年代末,个人主义被边缘化,个人为团体服务乃至奉献的言论拥有了绝对的权威。出现这个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国民党钳制言论自由C.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D.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20世纪30年代末,个人主义被边缘化、个人为团体服务和奉献言论成为舆论主导的主要原因是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是当时的时代主题,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20世纪30年代末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要矛盾不符,A项错误;国民党钳制言论自由、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与讲究个人为“团结服务”的“奉献”精神成为主流价值观不符,BD两项错误。21.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的战略任务,强调必须在年内准备好三万至四万干部,“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这次会议()A.开启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 B.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C.适应了解放战争发展新形势 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做了准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可知,通过确定战略任务,努力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以便更好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A项;战略进攻开始于1947年6月,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2.据统计,1949年私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额较前一年增加了51.6%,1951年,民族资产阶级获纯收益是1950年的3倍。周恩来也说:“新中国建立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比那三个朝代得利还多,多数资产阶级分子觉得在新政权下有利可图”。这表明当时()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拥护 B.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初见成效C.新中国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D.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时机成熟【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国初期,新中国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从资产阶级利润的增长和周恩来的评论,可以说明当时党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得到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拥护,A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始于196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妥协退让”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时机成熟,而且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51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23.下图是一幅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画中的核心人物正在种植向日葵的田地里劳动,而这些向日葵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的。该年画()为祖国增产植物油料作物利用空地多种向日葵!A.表达了人民对合作社的支持 B.真实描绘了农业的生产场景C.显示了“双百”方针的号召力 D.宣扬了爱国奉献的社会新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为祖国增产植物油料作物利用空地多种向日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此时人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向日葵,有利于为国家油料产量的增产做贡献,所以这一年画宣扬了爱国奉献的社会新风,D项正确;仅凭种植向日葵不能得出人民支持合作社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真实描绘”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双百”方针到1956年才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24.图为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A.工业体系趋于完整 B.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C.工业布局优化调整 D.工业落后面貌得以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通过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工程,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D项正确;这些工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工业体系并不完整,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从图示中,可知分布区域和工业结构都不合理,所以此时工业布局并不合理,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3小题,其中25小题20分,26小题16分,27小题16分.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唐前期均田制之下,有“人”即有“田”,到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宋初,统治者因势利导采取“不抑兼并”“不立田制”的政策,“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土地的流转空前加快。与此相适应,编户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可涌入城市。——摘编自曹端波∶《唐宋户籍制度的变革与社会转型》材料二清初沿用明“一条鞭法”,丁银与田赋独立存在。随着清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土地频繁更换主人,加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一直非常尖锐,为增加人丁数量、稳定税收收入,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至雍正年间“摊丁入亩”,彻底将田赋与丁银合二为一,进一步减轻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郝英∶《清初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中后期到两宋时期赋役与户籍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进行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答案】(1)变化: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主、客户的区别。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放松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繁荣。(2)背景:政权的初步巩固;社会经济恢复;土地商品化进一步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3)趋势:赋役的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向以田亩、资产为主;赋役征收由实物、劳役为主向货币转变,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解析】【小问1详解】变化:根据材料一可知唐前期均田制下,赋役征收的标准主要以人丁为主,到唐代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赋役征收标准主要以财产为主。根据材料“宋政府根据常产的多少和是否直接承担国家赋税将全部居民划分为主户和客户,客户与地主的契约关系,使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之前代有所放松……这样,大量的佃农亦可涌入城市。”可知发展到宋代,户籍制度逐渐划分主户和客户,将居民区别开来。影响: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户籍制度逐渐划分主户和客户,将居民区别开来,有利于放松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根据材料“大量的佃农亦可涌入城市”可知大量佃农进入城市逐渐转变为市民阶层,能够促进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材料“随着清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土地频繁更换主人,加之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一直非常尖锐。”可知清初政权初步巩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土地商品化程度较之前有所提高,但社会矛盾依旧尖锐。根据材料“为增加人丁数量、稳定税收收入”,可知国家财政困难,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增加财政收入,康熙帝规定“盛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小问3详解】趋势: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赋役的征收标准由人丁为主向以田亩、资产为主;赋役征收由实物、劳役为主向货币转变,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1836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䜣非常重视,1865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材料二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