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这是中西方史学家长久以来共同追求的核心守则,实事才

能求是。理解或诠释,当然是史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但发现与考订史实不仅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更是

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论更新演进的关键所在。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

原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但无论是扎实地历史还原,还是借助学术想象力的历史再现或认识,都必

须在客观的原则下,借由史料的分析来开展。

今日的史学者普遍相信,受可掌握材料和研究者视野的限制,研究者无法简单地复原全部历史——研

究者所展示的历史,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以至于当代中国史学专业大学生的官方教材里都非常明确

地指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历史”和“史家纂写的历史”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史学家们同样明白,

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何预设的规律

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

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

料发现出发。

因此,尽管文史哲都是人文学科,彼此间也确实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以求真为标准才使得历史

学既不会是哲学,也不会是文学,反而在精神与方法上更接近科学。史景迁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汉学

家之一,他曾经写过一部研究清初山东农村基层妇女生活状况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

物命运》,尽管这是一部非常前沿且有趣的新文化史、微观史著作,但由于地方志等史料中缺乏基层

妇女的生活材料,史氏一方面使用了《聊斋志异》等纯文学材料;另一方面又发挥文学想象,对王氏

这位具体女性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诸多细致的细节联想。显然,这部作品“不是妇人王氏的‘信史"',它或

可代表一种历史书写的方式,但不宜被看成历史研究的范本。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

重属性的历史学,“往前进一步是哲学,往后退一步是演义(即文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不强

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

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

去存在的必要。

求真是史学的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从“实”到“识”再至『是",研究过程的

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但客观性基础并不能动摇。章学诚认为“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

道”,道不离器,如影不离形,这就是历史学先求实再求是的过程。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

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

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

(节选自梁晨、李中清《从求实到求是:数字史学的价值与追求》,有删改)

材料二:

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的。如果我们承认无法复原史实,那么如

何判断我们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的研究方式是接近还是远离了史实?因此,从这一层

意义上,所有文献和考据方面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只是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而己,但“具有说服

力”并不等于“史实”,如果套用法律术语,就是这样的研究能达成的只是证据真实,而不是事实真实。

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在

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由此注定历史学不可能成为一门还

常意义的科学0

但无论是获得真相,还是“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都属于历史学

的力量,而不是历史学的目的,要界定历史学的目的,最为重要的就是要界定历史的作用。人类几乎

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买的蔬菜,从本

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的决策,即在

“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由此来预测

和影响未来。在目前史学界,认为“历史认知”可以绝对“客观”以及能做至「‘客观"的人应该是不多的,我

们不得不说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

不可分割的联系。

(节选自成一农《抛弃人性的历史学没有存在价值》,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现与考订史实不能够完全还原历史,但它是历史理解的基础,是验证历史理解以及实现历史理

论更新演进的关键。

B.周振鹤认为历史学兼具科学和人文,如果不强调客观性,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

解,失去存在的必要。

C.材料一中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借助学术想象力再现历史,并非扎实

地还原历史的方式。

D.材料二认为,通过“科学”方法挖掘、考订更多文献并不一定能让历史研究接近事实真实,而只能

提供证据真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重要标志,让历史学独立于

人文学科而接近科学。

B.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即器以明道”中的“事”"器”指历史研究内容,“理”“道”指历史研究

成果。

C.“历史学的力量”和“历史学的目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求是”是“历

史学的力量,

D.从发现与考订史实到理解或诠释史实并形成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从“实”到“识”再到“是”的完整过

程。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B.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能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也。

C.班固评价司马迁著《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D.《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此即为“春秋笔法”。

4.关于历史研究,两则材料观点有同有异,请简要概括。

5.费孝通在《再论文字下乡》中说:“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

活基础。”请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历史的“实用”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蹲野猪

七里老塞

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

书记经过路口,抱起双手问,钉锤,又来蹲野猪啊?①钉锤面无表情,不看书记也不回话,只瞟一眼

那棵老椿树氨。某日,钉锤又蹲在这里。突然,从山里窜出一头野猪,噬的一声,野猪撞椿树境上,

死了。钉锤捡了野猪回去。女人问,哪来的野猪?

捡的。他干巴巴地回道。

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一头七八十斤的野猪,他只留了半边猪

头、五斤肉,其他的挑镇上卖了。回来时,他给女人买了一身新衣服和一部收音机,他说,给你听听

外面的世界。

女人说,崽啊,你不去外头打工,天天帮我种田,何苦呢?我又没得工钱给你!

每当这时,②钉锤就盯着女人看半天,不说话。有时说,种田,有饭呷,知足哩。书记听了就会接话,

婶娘,你有福啊,罢了个亲崽,捡个不要钱的崽,前世肯定是个好人。女人瞪眼回一句,嗯,我这世

是坏人!

说钉锤是捡来的崽,也不准确。其实是他自己寻来的。那是1995年冬的一个傍晚,当时,钉锤手里

拄一根棒棒,打狗用的,背着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把杀猪刀和一条长长的白布。他穿着单薄,冻得

浑身打哆嗦,嘴唇都乌青了。他立在门口,一边朝屋里张望一边问,是万刚家吗?女人听见声响就摸

出来,是是,你是哪个?

我找万刚,他在屋里吗?钉锤哆嗦着问。

找刚子啊,这个天杀的一年到头四处游荡,一回来还要打劫我这个半瞎子娘。我卖辣子卖花生的钱都

被他摸走了。

钉锤没接话,继续张望,浑身颤得更厉害了。

小刚娘又问,你是他同事吧,快进屋,外头冻死人哩。

钉锤打量着半瞎子,缓缓地把包拉进怀里抱紧,拳头也不自觉地攥紧又松开。他面无表情地咬紧下嘴

唇,似乎怕嘴里的话杀出来。他的心跳跟寒风中的枯草一样。良久,他才说,嗯,他讲他过一阵子就

回来过年,叫我过来看看你。

这一看就是三年。这三年来,小刚从没回过家。有人就讲,肯定是被人贩子骗走了。也有人讲,讲不

好是去做传销了。还有人讲,手脚不干净的烂人,被人打死了也难讲。女人也不生气,有时她还跟着

骂,天杀的,死在外头更好!

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了,小刚娘和他都差点儿葬身

火海。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了下来。耕田种地是日常事务。得闲了,他

就踩土砖,挖地基,打石头,给小刚娘重新修了两间屋。上梁那天,又出了事,小刚娘被一根橡砸中

了腰。他原想等修好屋就回去,毕竟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再恨,也要回去。但这事一出,他又走不脱

了。他得负责到底。

耕田种地,搞建筑,蹲村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人晓得他为什么去村口蹲着。书记的玩笑开了

之后,就有了理由:蹲野猪。

女人时不时地说,崽,你回去吧。

钉锤就说,等小刚回来,我就回去。

女人就摇头,似乎知道小刚再也回不来了。女人心想,公安都找不到,你能等到?

钉锤还有一个祖传的手艺:杀猪。这个手艺不挣钱,只挣肉。杀一头猪,二斤肉。当天还有好酒好菜

招待。他把肉都交给半瞎子,偶尔回家也带一点儿给娘。

但,事情就出在这门手艺上。说起这事,钉锤就恨他爹。事并不大。那人就偷了一个西瓜,被他爹抓

了个现行,骂了几句。偷瓜贼上来就拳打脚踢。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就回屋里摸出杀猪刀。偷瓜贼

也不跑,他想狠出名;打算让对方见点儿血,这样以后在十里八乡混就没哪个敢惹了。当时偷瓜贼就

夺下刀,一顿乱舞,结果误杀了老头儿的孙女,也就是钉锤唯一的女儿。

女人跟钉锤讲,崽啊,你还是回去吧,再讨个婆娘。钉锤不吭声。

他不是不想讨,是讨不到。当年,要不是有门手艺在身,他根本讨不到婆娘。但到最后,婆娘还是跑

了。如今在外打工的女人都见过世面,个个眼光都高得很,他一个钉锤高,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哪

个能看上他?

女人给钉锤做媒。来一个黄一个。钉锤就讲,你就莫操心哩,我不想害人。

第六年,钉锤攒了些钱,就带半瞎子去城里治眼睛。钱花得不少,女人的眼睛还是没治好。女人就讲,

患啊,算哩,瞎了更好,天杀的要是回来,我不想看到他。周围的人看钉锤对半瞎子这么好,就开始

猜测,钉锤肯定是半瞎子的私生子。

书记动员村里人把荒田荒地重新翻开,种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荒,政府有补助。钉锤把荒地包下来种

猪血李,荒田种水稻。他说,打工打不得一世,还是要耕田种地,这是祖祖辈辈的事业。书记佩服钉

锤能干,帮他挂了一个猪血李生产基地的牌子。有了这个牌子,申请专项款就更容易了。挂牌那天,

书记偷偷问他,半瞎子真是你娘吗?③钉锤面如死灰,也不看书记也不答话。书记又问,你到底跟刚

子是什么关系?钉锤咬咬牙说,要命的关系。

书记并不晓得,钉锤是去找万刚报仇的。他要万刚偿他女儿的命。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

人你敢吗?

第十一年,半瞎子病逝。闭眼前,她拉着钉锤说,崽啊,刚子有天收他,你千万莫犯错啊。出山那天,

万刚仍未现身。

钉锤回到自己家,他爹鼻子哼哼:仇没报成,替别人当孝子,真能干啊!④钉锤面无表情,也不回话,

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

(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钉锤对刚子的称呼由一开始的“万刚”变成了后来的“小刚”,这暗示着钉锤不再恨小刚。

B.钉锤初到万刚家时几次哆嗦颤抖,既是因为天气寒冷,也是因为他准备报仇,内心紧张而害怕。

C.钉锤最初执意报仇,最后却替仇人当了孝子,这种极致的反差源于钉锤内心的善良不忍,彰显了

人性的光辉。

D.文章大量运用“崽”“有饭呷”“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等方言口语,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生活风貌。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钉锤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原因在于村长的猜测不正确,但他又不愿意也不能告诉村长他

蹲守的真实目的。

B.句子②中对钉锤的描写体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既想向刚子娘将实情和盘托出,又害怕刚子娘知晓

了真相。

C.句子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钉锤的表情,体现此刻钉锤内心的痛苦,书记的疑问刺痛了他原本矛盾

复杂的内心。

D.句子④钉锤对爹的责备面无表情也不回话,说明他此时仍然恨着意气用事的爹,也说明他此时已

做了扎根刚子村庄的决定。

8.一个复杂的小说人物总是要面临和处理一些矛盾,请分析钉锤所面临的矛盾。

9.本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善于讲述故事,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讲好故事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黑,郑州人也。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及)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于时

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

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既而德明谓僚佐日:“李

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

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

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

集而己。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

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

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

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将吏皆惊。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日:

“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

何其易得也。夫以禁军戍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

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

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节选自《流水记闻》卷六)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者相公初用A及B外廷之议谓及C不胜D其任E及F今材器乃如此G信乎H相公知人之明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文中指年纪,年数,与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蜿站不知春秋”中的“春秋”意思相

同。

B.秦州,古地名,陇右重镇,今甘肃天水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便写于秦州。

C.前,文中指上前,与蒲松龄《狼》中“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前”用法相同。

D.规模,文中指制度,与短语“规模宏大”中的“规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及任杭州知州时,对过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礼相待,僚佐提醒他也不以为意。

B.江德明奉命出使时认为李及年事已高,不应该在事务繁重的杭州担任知州。

C.李及担任秦州知州时,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李及将他正法。

D.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王旦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履行了主将的职责,也不是自己任用李及的本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

(2)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

14.材料二中众人认为李及“谨厚有行”,请依据材料一分析李及这一特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赏山园牡丹有感

陆游

洛阳牡丹面径尺,廓畤①牡丹高丈余。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

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

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驱群胡。

①邮畤:诗中借指长安一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不写山园牡丹,而是虚写洛阳和长安的牡丹盛开的奇景,为后文蓄势。

B.“恨”字写出诗人不能观赏洛阳、长安牡丹的遗憾,也写出了内心的向往。

C.末二句写周、汉覆灭尚不久远,教训值得记取,促使仁人志士燃起恢复之志。

D.诗歌紧紧围绕“有感”而作,叙事、议论熔铸一体,体现宋诗重理的特点。

16.在某堂古代诗歌选修课上,有同学指出本诗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你准备写

一篇文学小评论反驳该同学观点,请结合诗歌,列出评论要点。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也有相近的

观点,即“,\

(2)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

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3)小刚想为一幅绘有古代兵器“戈”的图画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

成句,比如“,”就很好。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3年7月,第5号台风“杜苏芮”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强势登陆。截至7月28日,台风“杜苏芮”造

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5227万元。不过,与它的超强破坏力相比,“杜苏芮”这个名字却显得十分小

清新。人们怎么给超强台风起了这么个名字呢?从“山行”“玉兔”再到如今的“杜苏芮”,这些千奇百怪的

名字究竟从何而来?

台风是一种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强烈气旋,这种气旋可以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所以同一时间内可能

会存在多个台风共舞的现象。A,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规范台风命名。①其中,西北太平洋和

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②其命名方法是由亚太地区的14个国家和地区分

别提供10个名称,这140个名称共同组成一个台风命名表。③台风形成之后,就按照命名表的顺序,

依次命名。④这些名称大多涉及到神话、星座、诗词、动植物等内容,充满地区特色。⑤如中国提出

的10个名称分别是海葵、银杏、风神、杜鹃、木兰、悟空、白鹿、海神、电母、海棠。⑥这次登陆

的“杜苏芮”是以韩国提供的名称,在韩语里是“鹰”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B。⑦但是,一旦台风“作恶多端”一即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时,

为了防止它与后面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可将其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留给这次

台风。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

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

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

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

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根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根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

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机的价钱和一碗黄炯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

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

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

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

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

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叠用,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两处画横线部分均有标点符号的叠用,

请分析其效果的异同。

22.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

(1)一般情况下……。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

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

不起的能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C3.D

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异: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5.①从对历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

②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如果不强调客观性,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分析不全面,

材料一第三段“正如周振鹤指出的,兼具科学和人文两重属性的历史学,……也就是说,如果历史学

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

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

失去存在的必要”,除了包括“不强调客观性”,还包括其他条件。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求真'体现了,历史学的目的‘,'求是'是,历史学的力量”'分析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分析,“求

真”体现了“历史学的力量","求是"是"历史学的目的”。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研究历史要以求真为准则,要以客观史实为基础。

D.“春秋笔法”的特点是有取舍的褒贬,微言大义,是历史书写主观性的体现。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

材料一主要观点。

ABC都强调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要尊重客观,实事求是。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相同点:根据材料一的“历史研究应以客观事实而非价值观为基础”“求真是史学的

标准,先实事再求是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规范与逻辑”“当然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学的求真能够完整还原

历史,真实是有限度的”和材料二的“当前主流的历史学家已经承认通过文献考订是无法复原史实

的”“如果认为历史学作为学科与众不同的力量在于‘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应当更正为历史学的力量

在于‘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历史研究需

要求真,要以史实为基础,但无法真正还原历史。

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不同点:根据材料一的“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

面更深入地掌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一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

都必须从旧史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如果历史学不强调客观性,不以求真为标准,不坚持历史解

释、理论或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都必须建立在以史料考订、史料分析为基础的‘真实'之

上,那么,历史学在人文领域的学科属性就会被消解,失去存在的必要”“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

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分析,材料一认为史料的客观性是历史研究的核心关键;

根据材料二“任何'历史认知’都是主观的,由此通过人类的主观认知,使得过往的历史与未来建立起了

不可分割的联系”分析,材料二强调主观的历史认知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历史学的人性,就是以求真来说理的人性,没有了求真,就没有了历史学的人性,这也就是促

使科学、规范地考订史料和分析史料成为史学研究工作的核心并独立于人文学科的关键所在”“史学家

们同样明白,这不仅不可以被理解为史料无用,或者史学研究可以放弃史料,仅依靠想象价值观或任

何预设的规律进行研究;反而是进一步告诫历史学家要更审慎更谦卑地对待史料,更全面更深入地掌

握史料,更科学更合理地利用史料一无论是建构新的历史解说,还是打破旧有陈论,都必须从旧史

料新解或新史料发现出发"“从‘实'到'识'再到'是',研究过程的递进伴随着主观性的增强”可知,从对历

史的还原中获得思考方式,以求真来说理,帮助人形成决策;

根据“人类几乎所有的决定,上至国家层面的政策的制定、决议的形成,下至个人的在早市上选择购

买的蔬菜,从本质上都是在对‘历史'的研究(或通俗的说就是‘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影响未来‘历史'

的决策,即在“让其他人、或者其所针对的对象或者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真实”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认知

由此来预测和影响未来”可知,建立过去与未来的联系,预测和影响未来。

6.A7.D

8.①复仇与放弃复仇的矛盾。钉锤带着复仇的想法来到刚子的家中,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使钉

锤一直处在复仇还是放弃的矛盾之中,直到最后放下。

②从刚子家走还是留的矛盾。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

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下来帮刚子娘种田盖屋。原本准备房子重建好了就

离开,但刚子娘被一根椽砸中了腰,他觉得自己要负责到底,于是又留了下来。

③在刚子的村庄扎根还是回自己家的矛盾。响应村书记的号召开垦荒田荒地,但世俗的不理解和爹的

责骂以及刚子娘的逝去,使他原本可以离开刚子的村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拿上户口本回到了他的基

地。

9.①采用了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

②叙述方式上,倒叙、顺叙、补叙多种叙述方式交替使用,既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让故

事讲述不失条理。

③在情节设计上善于运用伏笔、照应,使情节紧凑而严密。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这喑示着钉锤不再恨小刚”错误,依据“再恨,也要回去”“钉锤咬咬牙说,要命的关系”可知这暗示着

钉锤复仇心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并不代表他不再恨小刚。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说明他此时仍然恨着意气用事的爹”错误,依据“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说明他只是不认同

爹的说法,不能说明他此时仍然恨着意气用事的爹。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复仇与放弃复仇的矛盾。钉锤带着复仇的想法来到刚子的家中,之后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如文中写

道“他面无表情地咬紧下嘴唇,似乎怕嘴里的话杀出来。他的心跳跟寒风中的枯草一样。良久,他才

说,嗯,他讲他过一阵子就回来过年,叫我过来看看你”“书记并不晓得,钉锤是去找万刚报仇的。他

要万刚偿他女儿的命。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人你敢吗”,这些思想斗争使钉锤一直处在

复仇还是放弃的矛盾之中,直到最后放下,“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

②从刚子家走还是留的矛盾。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

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下来帮刚子娘种田盖屋,如“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

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了,小刚娘和他都差点儿葬身火海……”,原本准

备房子重建好了就离开,但刚子娘被一根椽砸中了腰,他觉得自己要负责到底,于是又留了下来,如

文中写道“但这事一出,他又走不脱了。他得负责到底……

③在刚子的村庄扎根还是回自己家的矛盾。响应村书记的号召开垦荒田荒地,如“钉锤把荒地包下来

种猪血李,荒田种水稻。他说,打工打不得一世,还是要耕田种地,这是祖祖辈辈的事业”,但世俗

有很多的不理解,比如大家的猜测“钉锤肯定是半瞎子的私生子”。后文中爹的责骂“仇没报成,替别人

当孝子,真能干啊”以及刚子娘的逝去,使他原本可以离开刚子的村庄,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拿上户口

本回到了他的基地。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①采用了全知视角,如“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这一看就是三年。这三年来,

小刚从没回过家”等,这样的叙述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叙事较为自由灵活。

②叙述方式上,从文章开头“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

死死地盯着路口”以及后文中“说钉锤是捡来的崽,也不准确。其实是他自己寻来的。那是1995年冬

的一个傍晚……”可见。此文为倒叙,而介绍钉锤是如何在此处扎根的情节为顺叙,中间又有补叙,

多种叙述方式交替使用,既让故事情节有悬念,引人入胜,又让故事讲述不失条理,易于读者理解文

章内容。

③在情节设计上善于运用伏笔,如开头的“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制造伏笔,文章还有前后的照

应,如前文中“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和后文的“钉锤还有一个祖

传的手艺:杀猪”,使情节紧凑而严密。

10.BEG11.A12.C

13.(1)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少的郡中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

(2)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

14.材料二中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忠厚有操守,在材料一中李及不用超常礼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

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明他忠厚;不满杭州轻浮

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

人之明啊!

“用及”是动宾结构,“及”后B处断开;

"及不胜其任"是"谓”的内容,中间不断开,“任”后E处断开;

“及今材器乃如此”是状语后置句,“如此”是后置状语,后面G处断开。

故选BEG。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年纪,年数;春天和秋天。句意:李公年纪老了。/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与黎明。夏

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春天和秋天。

B.正确。

C.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上前。句意:令他上前。/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D.正确。制度;范围、场面、气势。句意: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了。/指(事业、机构、工

程、运动等)所具有的格局、形式或范围非常巨大。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在集市公然抢劫”错误。从原文“将吏心亦轻之”中只能看出秦州文武属官轻视

李及,看不出那名禁军“轻视他是文人”,因而“在集市上抢劫”。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诚",假如,假使;“自逸”,使自己闲适;“何伤”,何妨。

(2)"使",派遣;“矜”,夸耀;“变置”,变革。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中,“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众人都认为李及严格谨慎、忠厚有操守。

在材料一中,“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德明谓僚佐曰:‘李公春秋高,

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

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李及不用超常礼

仪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报复不惧威胁,表明李及有操守,喜好推荐属更,乐于称道他人优点,表

明他忠厚;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在杭未尝市物”,不满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且从不举行宴饮游乐,不在

杭州购物,表明他的严格谨慎。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黑,是郑州人。参加进士科考试,寇准举荐他有才能,被提拔为兴化军知军。升任枢密院直

学士,外任杭州知州。当时宦官江德元在内廷掌权,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经过杭州,李及待他

很冷淡。属吏惊讶地说:“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贵或低贱,简直易如反掌。如今大人不用超常

的礼仪对待他,大人即使不企求福分,难道就不怕他报复吗?"李及说:“这样对他已经足够了。”不久

江德明对(李及的)属吏说:“李公年纪老了,何不找个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却要待在这事务繁重至极

的杭州呢?"属吏跑去告诉李及说:“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话可怕啊。”李及笑着说:“我老了,假如能

到政事清闲的州郡任职,来使自己身心闲适,又有何妨呢?”后来江德明也无法中伤他,世人(因此)

推崇李及的操守。李及天性清正耿直,为政崇尚简约严明,喜好推荐属吏,乐于称道他人的优点。(他)

对杭州轻浮奢靡的风俗不满,未曾从事宴饮游乐。没有在杭州购物,只买过一部白居易诗集而已。

材料二:

曹玮在秦州任职很久,多次上表请求委派别人接替自己的职务。皇帝问王旦谁可接替曹玮,王旦推荐

枢密院直学士李及,皇帝于是任命李及为秦州知州。众人都认为李及虽然严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

卫边境的臣子,不能够接替曹玮。杨亿把众人的议论告诉王旦,(王旦)不回答。李及到了秦州,文武

属官心里也瞧不起他。恰逢一名驻守禁军白昼在市中抢夺妇女的银钗,小吏抓住他,向李及报告。李

及正坐着看书,召见禁军,令他上前,稍加责问,那名禁军承认罪责。李及不再交付法官审讯,马上

命令将他斩首,(然后)照样看书。文武属官都大吃一惊。不几天,(李及的)声誉就传到了京城。杨亿

听说后,又去拜见王旦,详细陈述此事,对王旦说:“从前相公初用李及,外朝认为李及不能胜任职

务,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确实有知人之明啊!”王旦笑着说:“外朝的议论,太容易满足

了。禁军戍守边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抢劫,主将(即李及)将他斩首,这是平常之事,哪里称得上

优异的政绩呢?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曹玮担任秦州知州七年,羌人畏惧屈服,边境之事,曹玮

己处理得够好了。派遣他人接替曹玮,一定自恃聪明,大加变革,(这就)破坏了曹玮成功的业绩。我

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持重敦厚,定能谨慎守护曹玮的制度不变罢了。”

15.C

16.不断裂。五、六句讲道理,表面上是针对普通人没有亲眼见到就认为不存在的普遍现象,实际上

写出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复的现状;七、八句继续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为群胡盘踞,

没有办法驱逐群胡。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所以不断裂。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周、汉覆灭"理解错误,“周汉故都亦岂远”指周汉故都之洛阳和长安,并非指周汉的覆灭。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对某同学认为五、六句和七、八句在语意上有断裂之嫌进行反驳,也就是找出这四句的关联。

颈联“俗人用意苦局促,目所未睹辄谓无”,此句写俗人的狭隘。“苦局促”是苦于局促的意思,也就是

后句的没有亲眼看到就认为没有。此句表面是指斥俗人,实是抨击朝廷无视北方土地的沦陷,不思恢

复的现状,认为这是通俗人一样见识短浅。

尾联“周汉故都亦岂远,安得尺筑驱群胡”,“周汉故都”指洛阳、长安,“岂远”,哪里远?意思是不算远;

"安得尺维驱群胡",怎么能得到武港把那群盘踞在那里的胡人驱走。此句是写洛阳、长安不远,只是

为群胡盘踞,没有办法驱逐群胡。点明作者心中所感,托出诗人抗金之志。

可见四句诗都关涉当时的形势,都表现了诗人的愤怒和无奈,所以不断裂。

17.(1)吾尝终日而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3)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须臾”“舷”“啸”“犀”“毂”

等。

18.A为避免台风名称混乱

B台风命名表固定不变

19.原句:④这些名称大多涉及到神话、星座、诗词、动植物等内容,充满地区特色。④“涉及到”改

为“涉及”。

原句:⑥这次登陆的“杜苏芮”是以韩国提供的名称,在韩语里是“鹰”的意思。⑥“以”改为“由”。

原句:⑦但是,一旦台风“作恶多端”——即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时。⑦把破折号改

为逗号或去掉“即”。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材料主要阐述台风名称的由来,根据前文“同一时间内可能会存在多个台风共舞的现象”可推断,

有可能“台风名称混乱”,故“1997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规范台风命名”,此处可填写“为避免台风名称混

乱”之类的句子。

B处,此处与后文构成转折,后文说“一旦台风’作恶多端’——即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人员伤

亡时,为了防止它与后面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可将其从命名表中删去”,即只有特殊情况下台风

的名称才会有变化,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不会变化,故可填写“台风命名表固定不变”之类的句子。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④句,语义重复,"涉及”指关联到,牵涉到,故与“到”重复,把“涉及至『改为“涉及”。

第⑥句,介词使用不当,“以”改为“由”。

第⑦句,标点使用不当,破折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与“即”重复,故把破折号改为逗号或去掉“即,

20.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

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

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

21.同:两处叠用都包含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情感强烈。

异:第①处更侧重于疑问,“也能吃”即“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第②处更侧重于

惊叹,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

22.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

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

【解析】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

元”,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

从语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

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从“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两处都叠用了疑问和惊叹两种语气,使情感表

达更强烈,可以引发读者的关注。

分析“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知,第①处是反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

疑问,“这种东西也能吃?!”表达的是“这种东西怎么能吃?!”,突出了干巴菌外形上的不中看,表

达了质疑和嫌弃之情。

分析“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可知,第②处是疑问句加感叹句,更侧重于惊叹,

突出了干巴菌经处理后令人惊叹的美味,表达了惊叹和喜爱之情。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调共性特征。

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就是“一样大小”,强调相同,差不多。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