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聚,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又称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一、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采取的措施及其成效
(一)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2007年,甘肃省城镇化率达到31.59%,与2005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47.93万人,比重提高了1.5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两年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要完成“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35%”的指标,2008-2010年必须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城市数量较多,2007年甘肃省地级城市12个,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排名中与湖北、黑龙江并列第10,在西部排名第3。2007年12个地级市中(不包括县)城镇人口比重最高的嘉峪关市,高达88.81%,兰州市、金昌市和白银市,分别达到88.75%、76.67%和63.60%,增幅最快的兰州市、陇南市、平凉市和张掖市,比2005年分别提高4.35、2.64、1.91和1.02个百分点(见图1)。甘肃全省整体上进入城镇化率30~60%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在30%以下,为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在30~60%之间,为工业化的实现和经济增长期;在80%以上,为工业化后的稳定增长期),即到了城镇化发展的青春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其社会经济效应也在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1
2005-2007年甘肃地级城市城镇化率变化图
1.城镇化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中中心城市起主要作用据统计,2007年占全省土地面积80.94%、占全省人口30.3%的12个地级城市完成了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58.6%、工业增加值的46.9%、固定资产投资的54.7%、房地产投资的89.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66.9%,地方财政收入占到了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
2.城镇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城镇聚集能力提高,城市化进程逐渐依靠二、三产业拉动随着城镇产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城镇经济综合实力增强,产业聚集程度提高,聚集效应显现,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明显提高。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2个主要城市市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7.4︰50.5︰42.1演变为2007年的7.0︰53.6︰39.5。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呈逐年扩大之势,同时其就业比重也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发展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之一。换句话说,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3.城镇体系逐步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随着撤乡并镇和乡转镇力度的加大,全省城镇体系逐步完善。2007年全省地级城市12个,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数的4.2%,在西部排第3位。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1个,大城市(人口100-50万)1个,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2个,小城市8个,其中人口10—20万的7个,人口10万以下的1个;同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65个(县城),其他建制镇462个。形成了以兰州、白银为核心,以陇海兰新线甘肃段沿线的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天水和陇东的平凉、庆阳以及南部地区的临夏、合作等中小城市为节点,以县城为基础的城镇体系(见表2)。表2
2007年甘肃省城市规模(市区非农人口)
数量(个)
城
市(万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兰州(184.62)50—100万人口的城市1天水(51.84)20—50万人口的城市2白银(30.91)、武威(21.64)10—20万人口的城市7张掖(18.84)、金昌(16.40)、嘉峪关(16.11)、平凉(16)、酒泉(13.29)、陇南(12.03)、庆阳(10.12)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1定西(8.67)
资料来源:根据《2008甘肃年鉴》整理。
4.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12.34元,比2005年增加1925.52元,增长23.8%。居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6%,比2005年降低0.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1346.58元,增长20.6%;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33.14台,比2005年增加10.15台。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7.04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2.88平方米。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承载能力提高,城镇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见表3)。2007年和2005年相比,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24.8公顷,城市绿地面积增加986公顷,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增加0.18平方米,城市道路照明灯增加6千盏,公共交通运营数增加263辆,出租汽车增加3214辆,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提高6.39%,集中供热面积增加1039万平方米,清扫保洁面积增加547万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量增加14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22%,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不断改善。
技术设施快速发展,现代通讯日益普及。2007年,城市移动电话用户达435.6万户,比2005年增长83.3%;本地电话用户数为290.21万户,比2005年增长5%;国际互联网用户为54.6万户,比2005年增长46.8%。表3:甘肃省“十五”末到“十一五”前两年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情况和城市环境改善对比表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3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31个百分点的事实表明,甘肃省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不是因为工业化发展太快,而是因为工业化基础不稳,后劲不足,城市经济力量薄弱所致。同时还因为甘肃的城市化发展,目前还停留在行政推动,经济制约的阶段,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先决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甘肃城市化发展缓慢。
4.城镇产业结构单一、结构不平衡,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平衡,阻碍了甘肃省城市化发展。因为城市化发展初期是以工业化作为主要推动力,而城市化发展一旦上了轨道之后,第三产业就成为其主要推动力,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促进城市化稳步前进,但甘肃省长期形成了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集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在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甘肃12个地级市(不含市辖县)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7.4︰50.5︰42.13调整为2007年的7︰53.6︰39.5,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而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但在同样的投资情况下,第三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要高于第二产业。这样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城镇发展后劲不足。除产业结构不平衡之外,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是阻碍甘肃省城市化发展中比较特殊的问题。这将使城市功能单一,减弱城市辐射能力,如金昌、玉门、嘉峪关和白银四个矿业资源型城市,大部分远离绿洲,地处荒漠,它们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生存和发展,而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甚至枯竭,其城市功能也逐步衰退,从而缩小了区域的辐射圈。
5.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均衡甘肃大中小城市比例失调,东西布局失衡,尚未形成结构协调、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城市体系。从城镇体系结构看,甘肃12个地级城市中,特大、大、中、小城市比例为1:1:2:8,呈现出以小城市为主体、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偏少的城市结构。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城市等级差别大,城市体系呈分散联系状态。中心城市的集聚和幅射能力小,带动力弱;地级与县级城市数量结构失调,县域首位镇和中心镇地位不突出,区域辐射能力较弱;小城镇发展滞后,规模小、布局散、水平低、实力弱,聚集功能不强。从城市空间分布和密度看,全省16个城市(包括4个县级市),西部地区7个,占43.8%;中部地区4个,占25%;东部地区2个,占12.5%;南部地区3个,仅占18.8%,城市布局呈现西密东疏的状况。小城镇地处偏远,分布稀疏,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3个城市,不及全国平均密度(0.7)的一半,且大部分沿交通线、河流分布,小城镇布局呈现东密西疏的状况。从全省城市区域发展看,东部3个地级市区平均城镇化率为31%,西部五个地级市平均城镇化率为52.17%,东部低于西部五市21个百分点;全省16个城市中综合指标测定居前8位的城市西部6个、中部2个,东部2个城市均居后位。整体上表现出“东慢西快”的现状和态势。由于河西地区依托国家大力扶持的重工业、重点开发的农业形成了一个兰新线城市群,发展较快,相比之下东部2个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可见,政策导向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形成甘肃东西部城市规模布局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这种“西强东弱”的城市规模分布特征不利于甘肃城市功能的发挥和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地区的发展失衡不但会使部分地区人口过度集中,劳动力过剩,不利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最严重的是导致区域发展的恶性循环。
6.城市规模小,城市的既定规模经济无法发挥城镇的人口聚集及一定的人口规模深刻影响着经济的聚集,影响着城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由于甘肃城市人口增长有限,城市规模多年变化不大,而且城市人口多集中在20——50万和2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甘肃城市首位度高达4,比正常值2高出许多,这说明除了中心城市外,其他城市规模均小于城市最小合理规模,城市规模结构发展不均衡,还处于城市经济规模递增的阶段。城市的既定规模经济无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弱,周边地区对大城市的向心力低,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体系。特大城市兰州是省内最大的中心城市,产业聚集度高但市场功能弱、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严重;天水是甘肃第二大城市,但城镇人口规模远远低于全国中等城市的平均水平,且主导产业趋于衰退、经济扩张乏力;资源型工矿城市中,金昌和嘉峪关处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但白银受到资源开发周期的制约,出现了资源开发成本加大、产业难以接续、企业改制步伐慢等问题。65个县城中,人口规模在3万人以下的县城35个,占53.85%,2万人以下的县城22个,占33.85%;小城镇城市规模普遍偏低,扩展规模的速度远达不到加速城市化的要求。有关资料显示:小城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才能正常发挥集聚功能,获得较为理想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2007年甘肃省建制镇中达3万人以上的镇区不足10个,5万人以上的也仅有1个。由于城市规模小、密度小,加上自然禀赋、制度安排的不同,以及历史上实施计划经济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使甘肃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大中城市无法发挥在现有城市规模水平下既定的规模经济,很难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也很难形成城市间网络功能,使城市与城市间以及区域与区域间各自为政,丧失了城市聚集人口、集约经济和集合科学文化的优势,更无法形成较多的中心城市,无法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与东部同等规模的城市相比,没有产生同样的经济效益。当然还有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城市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生产协作体系,部分产业带的规划不合理,与城市的经济联系松散,形成了所谓的“飞地经济”;二是很多城市仍停留在单纯为东部输送资源的水平上,而产业链上游产业的低价格水平,又使这些资源性城市没有再生能力,举步维艰;城乡脱节,没有形成中心城区要素向周边地区扩散和传递的网络效应;三是城市的主导产业没有发挥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这样使城市的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四是资金、人才、劳动、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无法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地区之间人为设立的法规、贸易壁垒使部分城市被锁定在低水平发展陷阱中,体会不到外在竞争压力的刺激。
7.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条件差,城镇交通、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在全国也排后位。生态环境脆弱,受水资源制约,城市规模、布局受到限制。一方面是城镇建设缺乏大项目带动,城镇发展缺乏大产业支撑,经济基础薄弱,另一方面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很严重,城市发展中利用外资和民间投资的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外开放不够,城市化发展与市场发育程度相互不匹配。市场和社会发育程度低,制约了城镇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导致大多数城市聚集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能力较弱;城镇教育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城镇医疗卫生条件差,科技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城市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并存。所以,城镇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8.城市化道路依然不畅受传统观念、传统体制和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省建筑安全员-B证(项目经理)考试题库
- 咨询-评价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2025安徽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社交媒体营销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 2025年贵州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土地买卖合同合同范本
- 艺人策划合同范本
- 科技赋能下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升级
- 2025年湖北省宜昌市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婚庆餐饮订单合同范本
- DBJ50-T-100-2022 建筑边坡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智慧旅游认知与实践》课件-第九章 智慧旅行社
- GPIB控制VP-8194D收音信号发生器指令
-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 员工预支现金与费用报销流程
- 唐诗三百首(楷书)
- 01-第一章运动学绪论PPT课件
- 电动车智能充电器的设计与制作毕业论文
- 第九套广播体操动作要领及图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