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_第1页
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_第2页
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_第3页
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_第4页
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聆听时代之声——论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前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来自西方的工业文明与中国古老的文化相碰撞,擦碰出五光十色的火花,如新世纪的晨光般洒向华夏大地。但同时,在与西方先进文化的对比中,中华古老的文明第一次如此明显地暴露出其因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而造成的腐朽和落后。于是,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先进的中国人或主张改良,或力倡革命,自觉担负起挽救天下的责任,其中大多数人把目光瞄准西方,期望能够寻求解救中国的良方。当时活跃于社会的各个政治派别在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并在中国付诸实践的同时,也意识到社会风俗在对人的塑造方面有着巨大的能量。无论是严复的“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还是梁启超的“新民”说,不管主要意图是救国还是救人,革除陋习,改良社会风气都显得尤为重要。古云:“事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反之,政治的变革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因此在政治变革之际,移风易俗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广泛要求。其表现就在于人民生活在各个方面的变迁。移风易俗思潮始于戊戌变法时期直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达到高潮。它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影响也比较深远。它的出现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其表现就在于人民生活在各个方面的变迁。在学习12、13课后,我们小组对“清末民初人民生活的变迁”这一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在探究过程中挖掘到课本中未能提及的知识。而我们就打算通过研究人们日常生活最常见的衣食住行来进行深入探讨。二、衣着的变迁清末民初,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变革时期,不同的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又他们的穿着打扮传递着这个时代的主流音符。在穿着打扮中,变化最快的莫过于城市女性的服饰,通过对清末民初城市女子服饰的变革的探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服饰变革后面所蕴藏地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清末时期,女学兴起,女子解放运动也在中国发轫,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把变革女子服饰同女子解放联系起来。他们把传统的女子服饰看作是束缚女性发展的绳索,是女性处于奴隶地位的标志,号召女性独立要首先从改变自己的形象开始。另一方面,辛亥革命结束了绵亘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瓦解了中国坚如磐石的衣冠体制。革命成为中国服饰一个根本断裂点和转折点,民国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着一个服饰开放时代的到来。这一时期城市女子服饰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女扮男装。秋瑾在《敬告姐妹们》中指出,那种“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的生活是一种寄生生活,也是一种被奴役的生活。女子要求解放,必须改变这种生活方式。秋瑾希望通过改变服饰使自己从外观到心灵都趋向男子。当时一些女性活动家也常西装革履着男子服吃饭讲究热闹,宴会时或者看戏,或者听说书、堂唱,以能博取食客的喝彩为“上档次”。即使是低等的中餐馆,也总有猜拳行令之类的活动,闹闹哄哄,人们不以为不妥。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这种“爱热闹”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受到一些“趋新”人士的摒弃,提出改变这种旧俗的主张。现代营养学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是工业革命和实验科学的成果之一。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以格致之理,推求养生”。现代营养学诞生不久,很快就与西方的传统饮食文化相融合,成为西方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并通过译书和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融入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大合唱中。在一些人士的眼里,中国之所以贫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东方人的体质不如西方,因此要救国首先要从增强国人的体质入手。而要增强国人的体质,就应该改善国人的饮食结构,增加营养。章绳以说:“东亚病夫之名,由来已久,讫今尚未除去,最大原因在食物的营养不讲究。”徐珂说得更加直截了当:“饮食为人生之必要,东方人常食五谷,西方人常食肉类。食五谷者,其身体必逊于食肉类之人。……吾国人苟能与欧美人同一食品,自不患无强盛一日。”吴宪在比较了国人和西人的营养差距后,提出了改善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营养摄入的主张。这类“救国方案”虽不免流于琐屑,大有回避社会主要矛盾之嫌,但毕竟作为近代中国诸多救国方案的“另类”而实际存在过。如果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话,这种“另类”的救国方案也自有其合理处。近代以来,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者对前者既有吸收又有排拒:吸收的是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科学”、“文明”的成分;排拒的是它“野蛮”的成分、不合中国民俗的成分。从总体上看,近代从西方传进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饮食文化,虽然使一些“趋新”人士对它“津津乐道”,但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冲击,只不过增添了一道“异味”罢了,很多人只是偶尔尝一尝,然后依然如故,吃他的家乡菜。四、建筑的变迁近代以来中国建筑出现西化趋向。在鸦片战争后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点。但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中国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阛阓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中国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在汉口,“尺地寸天,阛阓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中国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中国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五、交通的变迁清末民初中国现代交通工具及事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中,我们还不能完全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可以从以下多各方面看出:1、航运:虽成立轮船招商局,但外国轮船仍占橿大优势。2、铁路:在甲午战后,为对抗外人攫取路权,加強兴筑。而到民初则速度较缓。3、电报:(有线电报)自強运动時期,已建立若干干线。(无线电报)最先于广州附近设立,但限军用。4、电话:首在南京兴设,后得到广泛发展。

5、邮政:初由海关兼办,后以各國国商人在华办理邮务,为维护邮权,总理衙门于光绪二十二年正式设立邮政,仍由海关办。宣统年间,脫离海关独立。

6、公路:建设较迟。

7、航空:由参谋本部,开办航空学校,培养人才。不难看出,虽然中国已经开始交通建设,可是这种建设也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可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已算是不小的进步,由于社会的动荡以及统治者的愚昧无知,清朝末年的交通运输业也仅仅限于小部分行业的发展,而民国也未能让交通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可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能够与远在千里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只要坐上飞机小睡一会,便可以从地球的这边飞向另一边,中国的交通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渐渐步入正轨。可是历史不容许我们忘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先进的革命者为我们开拓了交通发展的先河,我们不能没有詹天佑这样的先驱,这个民族不能忘记,在20世纪的黎明,我们看到未来的曙光……六、总结当女人们脱下绣花鞋和如包粽子般的古代服饰,转而穿上旗袍等新式服装;当男人们卸下长袍马褂和长长的辫子,转而穿上西装、中山装;当餐桌上出现女人的身影和牛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