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年来,情感学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虽然在西方世界,讨论人的情感问题,自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已经开启,并引发了后继的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的持续参与,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发表他的相关论文,强调了“只要情感史还没有被完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的论断,这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更多专家集中投入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以及对社会动向乃至历史走向发生的明显影响时,才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情感学讨论的问题相当广泛,它涉及情感与身体、与理性的离合关系,涉及一种情感与另一种情感细微区分的可能,或者何以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在同一个人物身上难分难解,也涉及个人的情感在群体中的感染与蔓延等,而作为情感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人的情感是自然天生的还是后天习俗培养的,换言之,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木石表示质朴,金玉表示富贵。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锁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鬟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这样,贾宝玉最多也只能在梦中,以自己对木石姻缘的认同,来抗争世人熟悉的金玉姻缘。同样,当我们解释贾宝玉对林黛玉倾情相许时,固然可以从理性角度,来分析林黛玉不说让贾宝玉追求功名富贵的混账话,以说明叛逆者的共同志趣是感情的基础。但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有久别重逢的熟悉感,似乎又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让这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小说中有些人物间发生的男女之情,也是理性无法解释的,如彩云对于贾环的专注之情,龄官对于贾蔷的一片痴情。贾环的顽劣、无恶不作,几乎到了人见人厌的地步,但偏偏丫鬟彩云,对他有很深的感情,愿意为他作奸犯科,去偷王夫人的东西。贾蔷作为纨绔子弟的恶俗,在与贾蓉一起作弄好色的贾瑞时暴露无遗,但他既赢得了心气高傲的龄官的一片痴情,在蔷薇花架下的泥土中反复划一个“蔷”字,同时,贾蔷也把自己的一片真情献给了龄官,尽管他并不能真正理解龄官那渴慕自由的深刻心思。男女之情在《红楼梦》中虽然占有最大的比重,但没有缺席的亲情、友情,在《红楼梦》中同样有着耐人寻味的呈现。王熙凤与秦可卿虽是亲戚关系,但感情之深,又非比寻常。当秦可卿不幸夭折时,王熙凤为宁国府协办丧事,其中有一段写她早起进宁国府而先到可卿灵前祭拜,极为传神: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只听一棒锣鸣,诸乐齐奏。早有人端过一张大圈椅来,放在灵前,凤姐坐了,放声大哭。于是里外男女上下,见凤姐出声,都忙忙接声号哭。一时贾珍尤氏遣人来劝,凤姐方才止住。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并以这种外现的礼仪,给了周边人一个暗示,需要有相应的礼仪来配合。于是接下来写一句“里外男女上下,都忙忙接声号哭”,注意,“忙忙”还有“接声”,加上重在声音而非泪水的“嚎哭”,似乎也暗示了周边之人的哭,似乎在礼仪的实践中,已经缺少了相应的情感内核。那么,缺乏了情感的礼仪还具有多大巩固人伦的意义?抑或仅仅是彰显了人性之虚伪?由此带给我们思考的是,本来是后天建构的礼仪,不但未能规范情感的泛滥,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反而拖累到情感而使之不自然、变得可疑起来。与此相对照的是,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包括舅舅赵国基等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那种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完全恪守了礼仪规范的言行,是否也有着对内心自然情感的压抑?而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又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里仅仅是考虑了礼仪要求的主奴互相支撑,还是有情感因素在?类似的问题,成了《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人伦情感关系的基本思考。这也常常是西方的“情感学转向”中,许多学者会认真探究的问题。其实,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或者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不但是西方情感学研究者一直思考探究的,也是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所思考的。(詹丹《“情感学转向”与对<红楼梦>的再认识》,有删减)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情感学可溯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人们对人的情感问题的讨论。这种讨论引发了后继的哲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持续参与。B.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在他发表的论文中强调了“只要情感史还没有被完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的论断,促使更多的专家集中投入对人的情感复杂因素的研究。C.木石姻缘和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存在一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D.王熙凤在秦可卿灵前祭拜,有真情的流露,也有礼仪的呈现,这种外现的礼仪暗示了周边人,使他们的“哭”似乎缺少了情感表达的内核。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是情感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学术立场,为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B.情感的表达如果仅停留在礼仪的实践中,就会缺少相应的情感内核,进而就没有了巩固人伦的意义,甚至会彰显人性的虚伪。C.探春对于赵姨娘、赵国舅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是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在完全恪守礼仪规范的言行同时或许也有情感的压抑。D.在情感学研究中,“人的恰当言行是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是西方的“情感学转向”中许多学者会认真探究的问题。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对“情与礼”思考的是()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B.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C.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阅读文本,简要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5.基于“情感学转向”一说,谈谈作者对《红楼梦》的再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1.B2.B3.C4.①首先交代情感学、“情感学转向”的源起和研究视野;②然后借鉴情感学研究视野,从《红楼梦》“大旨谈情”的特点出发,结合具体人物论述身处“礼仪之家”人物的情感转向;③最后明确“情感学转向”研究者思考探究的基本内容。5.(1)男女情感互生爱慕存在非理性的空间。如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在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象征性对峙中缺少充分的理性解释;彩云对于贾环、龄官对于贾蔷的情感也是理性无法解释的。(2)亲情、友情的表达在礼仪、人伦支配下的基本思考。如王熙凤祭拜秦可卿时的眼泪,既有真情的自然流露,又有外现礼仪的呈现;探春对生母赵姨娘和舅舅赵国基并无丝毫同情,大观园抄检时却护着自己的丫鬟,主子立场与情感表达完全不同,耐人寻味。【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促使更多的专家集中投入对人的情感复杂因素的研究”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强调了‘只要情感史还没有被完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的论断,这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更多专家集中投入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以及对社会动向乃至历史走向发生的明显影响时,才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只是说明费弗尔的论断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而更多的专家集中投入对人的情感复杂因素的研究是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的一个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进而就没有了巩固人伦的意义”错误,说法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原文“那么,缺乏了情感的礼仪还具有多大巩固人伦的意义?抑或仅仅是彰显了人性之虚伪”是反问“还具有多大巩固人伦的意义”,不同于选项的“没有了”。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句意:如果一个人的质朴超过了文饰,他可能会显得粗野;相反,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他可能会显得虚浮。体现出早期儒家学派对质与文的思考。B.句意:先王害怕发生混乱乱,所以制定礼仪、合宜的道德来治养人们的欲望,供给人所求的东西。体现出早期儒家学派对礼与欲的思考。C.句意: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从“约束自己”到“合于礼”“归于仁”,直接体现出早期儒家学派对“情与礼”的基本思考,反映题意最直接。D.句意:怜悯同情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的心是智的发端。是说要做到行己有耻,能真诚地对自我,闻过而知礼,知耻而后勇。不能直接体现出早期儒家学派对“情与礼”的基本思考。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近年来,情感学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首先交代情感学成为国外学界的一个热点,接着“但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费弗尔发表他的相关论文,强调了‘只要情感史还没有被完成,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历史’的论断,这使得他成为‘情感学’确立的标志性人物,并在后续的时间里,有更多专家集中投入研究人的情感复杂因素以及对社会动向乃至历史走向发生的明显影响时,才有了所谓的‘情感学转向’之说”说明了“情感学转向”的源起;在第二段“基于生命科学的情感自然说和基于社会人类学的情感建构说,给情感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说明了情感学的研究视野。然后以“正是借鉴了这样的研究视野,使得我们面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关于从‘礼仪之家’的人物身上延伸出的‘大旨谈情’的主题,有了新的思考”为过渡,借鉴情感学研究视野,从《红楼梦》“大旨谈情”的特点出发,以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彩云对于贾环的专注之情,龄官对于贾蔷的一片痴情“大旨谈情”。再结合《红楼梦》具体人物王熙凤哭秦可卿,探春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论述身处“礼仪之家”人物的情感转向。最后一段“其实,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或者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不但是西方情感学研究者一直思考探究的,也是早期儒家学派创立者所思考的”,提出“人的恰当言行出于生命的自然还是外在礼仪的建构”“如何让情感与礼仪两者没有违和感”,进而明确“情感学转向”研究者思考探究的基本内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情感关系,常被视为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的象征性对峙。”“但他们第一次见面,彼此都有久别重逢的熟悉感,似乎又不是理性所能解释得清楚的,从而让这种近乎神秘的感觉,给男女情感互生爱慕的非理性留出了空间”可知,基于“情感学转向”一说,作者对《红楼梦》的再认识体现在男女情感互生爱慕存在非理性的空间。如“但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金锁之于薛宝钗、通灵宝玉之于贾宝玉,是摆在故事主体的明面中,而金与玉的相配,又是被薛宝钗的大丫鬟莺儿在小说中直接提及的。但草木之于林黛玉、顽石之于贾宝玉的关系,却并没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出生后的人间直接提及,也并不为世人所知晓,毋宁说,这是作为两人的前世传说,发生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说明《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和宝钗三人的情感关系,在木石姻缘与金玉姻缘象征性对峙中缺少充分的理性解释;“小说中有些人物间发生的男女之情,也是理性无法解释的,如彩云对于贾环的专注之情,龄官对于贾蔷的一片痴情”,以彩云对于贾环、龄官对于贾蔷的情感为例,说明情感也是理性无法解释的。原文“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并以这种外现的礼仪,给了周边人一个暗示,需要有相应的礼仪来配合”,“当凤姐看见棺材,眼泪如断线之珠滚落下来时,这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说明王熙凤祭拜秦可卿时的眼泪,是真情的自然流露,“而当她吩咐烧纸,丧乐奏响时,她开始发声哭泣,这可以说依然有真情的宣泄,但也是礼仪的呈现”说明王熙凤祭拜秦可卿时又有外现礼仪的呈现;“探春对自己的生身母亲赵姨娘包括舅舅赵国基等并不流露出丝毫的同情,那种基于主子立场而对本质上是奴才身份的人自觉划清界限,完全恪守了礼仪规范的言行,是否也有着对内心自然情感的压抑?”说明探春对生母赵姨娘和舅舅赵国基并无丝毫同情;“而抄检大观园事件发生时,探春又以主子身份保护自己的丫鬟,这里仅仅是考虑了礼仪要求的主奴互相支撑,还是有情感因素在?”,而大观园抄检时,探春却护着自己的丫鬟,对比对于不同的人物,主子探春立场与情感表达完全不同,耐人寻味。由此说明基于“情感学转向”一说,作者对《红楼梦》的再认识体现在对亲情、友情的表达在礼仪、人伦支配下的基本思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书本的交往[法]蒙田与书本的交往伴随着我的一生,并处处给我以帮助。它是我孤独中的安慰。它解除我的闲愁和烦闷,并随时帮我摆脱令人生厌的伙伴。它能磨钝疼痛的芒刺,如果这疼痛不是达到极点和压倒一切的话。为了排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唯一的办法是求助于书籍,书很快将我吸引过去,帮我躲开了那个念头。然而书籍毫不因为我只在得不到其他更实在、更鲜活、更自然的享受时才去找它们而气恼,它们总是以始终如一的可亲面容接待我。俗话说:牵着马的人也可步行,只要他愿意。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雅克是个年轻、英俊、健壮的人,他常让人将他抬在担架上巡游四方,头下垫只蹩脚的羽枕,身穿灰不溜秋的粗布袍,戴顶同样质料的睡帽,后面却跟着豪华威武的王室随从队,各色驮轿和骏马,众多侍从和卫士,表现出一种还相当稚嫩且尚未稳固的威严。①痊愈之券在握的病人无须同情。这一警句很对。我从书籍中得到的收获全在于对这一警句的体会和运用。事实上,我使用书本几乎并不比那些不知书为何物的人更多。我享受书,犹如守财奴享受他的财宝,因为我知道什么时候我乐意,就随时可以享受;这种拥有权使我的心感到惬意满足。不管在太平时期还是在战乱年代,我每次出游从不曾不带书。然而我可能数天,甚至数月不用它们。我对自己说:“待会儿再读,或者明天,或者等我想读的时候。”时间一天天过去,但我并不悲伤。因为我想书籍就在我身边,它们赋予我的时日几许乐趣。我无法说清这一想法使我何等心安理得,也无法总结书籍给我生活带来多大的帮助。总之,它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好的食粮,我非常可怜那些缺乏这种食粮的聪明人。不过出游中我更愿接受其他的消遣方式,不管它多么微不足道,何况这类消遣我从来不会缺少。在家中,我躲进书房的时间要多些。我就在书房指挥家中一切事务。我站在书房门口,可将花园、饲养场、庭院及庄园的大部分地方尽收眼中。我在书房一会儿翻翻这本书,一会儿翻翻那本书,并无先后次序,也无一定的目的,完全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我有时堕入沉思,有时一边踱来踱去,一边将我的想法记录下来或口授他人,即如现在这样。我的书房在塔楼的第三层。一楼是小礼拜堂,二楼是一间卧室和它的套间,为图一个人清静,我常睡在那里。卧房的上面原是个藏衣室,过去那是我家最无用的处所。改成书房后,我在那里度过我一生中的大部分时日和一天中的大部分光阴,但我从不在那儿过夜。与书房相连的是一间布置得相当舒适的工作室,冬天可以生火,窗户开得很别致。要不是我怕麻烦又怕花费(这怕麻烦的心理使我什么都干不成),我便不难在书房两侧各接一条百步长、十二步宽与书房地面相平的游廊,因为墙是现成的,原为派其他用处,高度正好符合我的需要。②任何僻静的处所都要有个散步的地方。我若坐着不动,思想便处于沉睡状态,必须两腿走动,思绪才活跃起来。所有不靠书本做学问的人,都是这种情况。我的书房呈圆形,只有一点平直的地方,刚好安放我的书桌和椅子;我所有的书分五层排列在四周,围了一圈,弧形的墙壁好似弓着腰把它们全部呈献在我面前。书房的三扇窗户为我打开三幅多彩而舒展的远景。屋子的空间直径为十六步。冬天我连续待在那里的时间比较少,因为,顾名思义,我的房子高踞于一座小山丘上,而书房又是所有房间中最通风的一间。我喜欢它的偏僻和难以靠近,这对工作效果和远离人群的喧闹都有利。③这里是我的王国。我竭力把它置于我个人的绝对统治之下,竭力使这唯一的角落不为妻子、儿女、亲朋所共有。在别处,我的权威只停留在口头上,实际上不大牢靠。有的人连在家中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那儿享受清静和避不见人的地方,依我看,这种人真可怜!野心家必得抛头露面,如同广场上的雕像,这是他们罪有应得。“有高官厚禄则无自由”,他们连个僻静的退身之处都没有!我在某个修道院看到,修士们有条规矩:必须始终待在一起,不管干什么,须当着很多人的面。我认为修士们过的苦修生活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受的了。我觉得,终身独处要比从不能独处好受得多。④倘若有人对我说,把文学艺术仅仅当作一种游戏和消遣,是对缪斯的亵渎,那是因为他不像我那样知道,娱乐、游戏和消遣是多么有意思!我差点儿要说,其他任何目的都是可笑的。我过一天是一天,而且,说句不敬的话,只为自己而活:我生活的目的止于此。我年轻时读书是为了炫耀,后来多少为了明理,现在则为了自娱,从来不为得利。过去我把书籍作为一种摆设,远不是用来满足自我的需要,而是用来做门面,装饰自己;这种耗费精力的虚荣心,早已被我抛得远远的了。读书有诸多好处,只要善于选择书籍;但是不花力气就没有收获。读书的乐趣一如其他乐趣一样,并不是绝对的,纯粹的,也会带来麻烦,而且很严重;读书时头脑在工作,身体却静止不动,从而衰弱、委顿,而我并没忘了注意身体。对暮年的我来说,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最需要避免的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直接阐明了与书本打交道是他重要的生活交往方式,因为书籍能带来心灵的慰藉。B.文章第二段引用俗语、警句及故事,说明随时享受书本的拥有权是一件让人十分快乐的事,表述形象风趣。C.作者认为,终身独处要比不能独处好受得多,因而拥有一处完全属于自己的僻静的处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D.读书的好处是要花力气获得的,读书的乐趣不是绝对和纯粹的,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的事。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采用了引用的手法,将“缺乏书籍的人”形容为“痊愈之券在握的病人”,这类人因不读书而失去人生乐趣,不值得同情。B.句子②意在表明读书需要思考的空间,静止不动的死读书、读死书是不可取的。C.句子③中作者把僻静而又无人打扰的书房称之为自己的王国,内心流露出他对拥有这样一处处所的无比骄傲和满足。D.句子④的“娱乐、游戏和消遣是多么有意思”是作者不以功利为目的的读书观的形象表达。8.作者在叙述与书本交往时,写出了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请加以梳理概括。9.作家余华说:蒙田随笔中的智慧不是用一种庞大的理论来吓唬你,他好像很亲切地跟你聊天,你在听一个非常博学的人跟你谈道理,他说得都非常朴素,让人感觉被打动了。“跟你聊天”的表达方式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试作简要分析。【答案】6.D7.A8.(1)感性体验:①读书方式的随心所欲,不拘泥于某种程式;②读书不带有所谓的目的性;③不靠书本做学问;④认为书房里有我的王国。(2)理性思考:①认为书籍处处给我以帮助,总是以始终如一的可亲面容接待我;②以自己的读书观和其他人的进行比照,客观真实再现;③读书应抛弃名利等目的,而重在满足自我的需要;④读书乐趣的思辨反思。9.(1)在语言上,用语通俗却不失形象,亲切得体;在内容上,写读书的真切感受,贴近生活,情感真挚。(2)第一人称叙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但所阐述之理,却有深度和力度,彰显思想的智慧。(3)“跟你聊天”是亲切自然,“与你讲理”做到化繁为简,观点表述简明而富有思辨色彩,朴素里透着哲思,发人深省。【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的事”错,不合文意。最后一段,论述“过分沉湎于书本的危害”时,是针对“暮年的我”而言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结论。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表现手法的能力。A.“句子①采用了引用的手法”错,画线句采用了类比手法,把“拥有书籍但未必使用的人”类比为“痊愈之券在握的病人”,这类人不需要同情,因为他们拥有书本,不缺乏“精神食粮”。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感性体验:根据“我在书房一会儿翻翻这本书,一会儿翻翻那本书,并无先后次序,也无一定的目的,完全是随心所欲,兴之所至”可知,作者读书时是非常随意的,不拘于任何的形式,只是随着自己的内心而读,由此可以概括为“读书方式的随心所欲,不拘泥于某种程式”。根据“我差点儿要说,其他任何目的都是可笑的”可知,作者认为任何带有着目的性的读书都是可笑的,读书应不带有任何的目的性,由此可以概括为“读书不带有所谓的目的性”。根据“我若坐着不动,思想便处于沉睡状态,必须两腿走动,思绪才活跃起来。所有不靠书本做学问的人,都是这种情况”可知,作者读书时必须走动着思维才活跃,而靠书本做学问的人是静坐的,由此可以概括为“不靠书本做学问”。根据“这里是我的王国。我竭力把它置于我个人的绝对统治之下,竭力使这唯一的角落不为妻子、儿女、亲朋所共有”可知,作者将书房处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不允许别人的打扰,由此可以概括为“认为书房里有我的王国”。理性思考:根据“与书本的交往伴随着我的一生,并处处给我以帮助”“然而书籍毫不因为我只在得不到其他更实在、更鲜活、更自然的享受时才去找它们而气恼,它们总是以始终如一的可亲面容接待我”可知,书本在作者一生中时时处处给他自己帮助,并不因为作者在只是需要它时才找它而恼怒,由此可以概括为“认为书籍处处给我以帮助,总是以始终如一的可亲面容接待我”。根据“有的人连在家中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可以在那儿享受清静和避不见人的地方,依我看,这种人真可怜!野心家必得抛头露面……,修士们有条规矩:必须始终待在一起,……我认为修士们过的苦修生活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难受的了”可知,作者将自己的读书观与野心家和修士进行对比来表现出作者在读书中所感受到的乐趣,由此可以概括为“以自己的读书观和其他人的进行比照,客观真实再现”。根据“我年轻时读书是为了炫耀,后来多少为了明理,现在则为了自娱,从来不为得利。过去我把书籍作为一种摆设,远不是用来满足自我的需要,而是用来做门面,装饰自己;这种耗费精力的虚荣心,早已被我抛得远远的了”可知,作者摒弃了轻时读书时的种种目的,现在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由此可以概括为“读书应抛弃名利等目的,而重在满足自我的需要”。根据“读书的乐趣一如其他乐趣一样,并不是绝对的,纯粹的,也会带来麻烦,而且很严重”可,作者在对待读书这件事上并不是一味的推崇,也从中看到其中给人带来的某些麻烦,这是对读书的一种辩证思考,由此可以概括为“读书乐趣的思辨反思”。【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待会儿再读,或者明天,或者等我想读的时候”“我无法说清这一想法使我何等心安理得,也无法总结书籍给我生活带来多大的帮助”“与书房相连的是一间布置得相当舒适的工作室,冬天可以生火,窗户开得很别致”,语言通俗平白,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日常读书生活,可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读书时的心理感触,透露着作者真挚的情感。“与书本的交往伴随着我的一生”“我躲进书房的时间要多些”“我差点儿要说,其他任何目的都是可笑的”“说句不敬的话,只为自己而活:我生活的目的止于此”“读书的乐趣一如其他乐趣一样,并不是绝对的,纯粹的,也会带来麻烦,……而我并没忘了注意身体。对暮年的我来说,过分沉湎于书本是最有害健康,最需要避免的事”,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叙述,仿佛是作者在与读者进行对话,这是一种“跟你聊天”式的表达方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语言上没有华丽辞藻,却凸显了作者对读书的理性的思考,在“与你讲理”时,作者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辩证地分析了读书的利利弊,在思考上有深度和力度,彰显了作者思想的智慧。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并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徵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贞观政要·悔过》材料二: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自孔安国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礼》曰:“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闻之于师曰:此《论语》之义疏也。请得以论其详。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扬雄有言:“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夫苟见其作,而不见其辍,虽盗跖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从者,其效如影响,其信如著龟,此何道也?故彼其观人也,亦多术矣。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猝,以观其量,伺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故晋文公以壶飧得赵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岂一道也哉。夫与仁同功而谓之仁,则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缊袍何异,陈仲子之螬李与颜洲之箪瓢何辨。何则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审其趋避而真伪见矣。古人有言曰:“鉏麑①违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国。”斯其为观过知仁也欤!——《苏轼集·补遗》【注】①鉏麑,春秋时晋国力士。《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何则A功者B人所趋也C过者D人所避也E审其趋F避而G真伪H见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度,指法令制度,与《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中的“法度”词义相同。B.第,指府第,与《红楼梦》第三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中的“第”用法不相同。C.义疏,是疏解经籍的著作,如《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D.“浮云”一词最早出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文的浮云意为“不值一提的事物”。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是武将出身,登基后开始专注于以儒学治国,明白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成为一个能干的皇帝。对于年轻时没能好好学习治国之道,深感懊悔。B.魏徵认为太宗下诏让魏王移居武德殿不妥,有违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礼制,逾越彼此身份行事,那就会打乱本来的秩序,是非常危险的。C.苏轼以三个比喻句,说明人心之深、之险、之变如江海、山谷、浮云般难知难测,所以非常认可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的观点。D.古人从过的角度理解鉏麑违命而自杀的行为,认为他的过是无心之过失,是真情流露,可以推论得出他是仁的,可以托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结合材料二中对“观过,斯知仁矣”的理解,分析材料一中能体现“唐太宗是仁爱之人”的依据。【答案】10.ACE11.D12.C13.(1)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也要叫人读来听。(2)孔子说:“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就要想着自己要努力跟他一样;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14.①太宗悔过,已经处在帝王位置,非为“与仁同功”;②太宗悔悟自己的过往,属于内省,不避讳,勇于自省反思;③太宗善于接纳意见,闻过即改,避免自己酿成大错。【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是为什么呢?功劳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过错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看他所追求和避免的东西就能辨别真伪了。“何则”译为“为什么”,表示疑问,句子完整,故A处断开;“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句式一致,意思相反,属于并列结构,故中间C处断开,句末E处也断开;故选A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以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讲法令制度。/商议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B.正确。“第”,府第。/科举考试的等级。句意:于是就让李泰回到原来的住所居住。/这场我又没有考中。C.正确。D.“本文的浮云意为‘不值一提的事物’”错误。“浮云”均解释为“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句意:漂浮在天空中的云彩不足以相比他的变化。/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所以非常认可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的观点”错误。原文“夫苟见其作,而不见其辍,虽盗跖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从者,其效如影响,其信如著龟,此何道也?故彼其观人也,亦多术矣。”意思是“这大约就是我们常见到他在做而见不到他没在做的原因了,即便是盗跖伪装成伯夷也是可能的。然而古代有名有追随者的人,影响力大得像如影随形,忠诚度高得像是蓍草及龟甲,这说的又是什么呢?所以观察一个人,也是有多种方法的啊。”可知,苏轼认为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实乃不立之论,要知人,须要“多术”,而非“一道”。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比来”,近来;“执”,拿着;“使”,让。(2)“贤”,形容词做名词,贤能的人;“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内”,名词做状语,在内心;【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观过,斯知仁矣”意思是“看一个人的过失,就可以看出他的仁爱”,文中主要从三方面来体现:①原文太宗说“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可知,天下平定之后,太宗后悔自己处在帝王位置,不曾好好执卷读书,也未曾叫人读书给他听,还引用古人的名言说明学习的重要,可知太宗悔过,已经处在帝王位置,非为“与仁同功”;②原文太宗说“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太宗回想起小时候做的事情,觉得很多都做得不对。可知,太宗悔悟自己的过往,属于内省,不避讳,勇于自省反思。③魏徵针对太宗下诏让魏王移居武德殿一事而进行劝谏,太宗听后说“‘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可见,太宗善于接纳意见,闻过即改,避免自己酿成大错。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问。我当年因为各路顽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也要叫人读来听。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种种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壁,头脑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烦了。’这确实不是句空话,我现在回想起小时候做的事情,觉得很多都做得不对。”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讲法令制度,而魏王李泰更是因为出众的才华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特地下诏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佳。魏徵上书劝阻,说:“魏王既然是陛下的爱子,应当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遇事应该控制骄傲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现在他搬到武德殿来居住,就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合适。现在形势虽然变了,恐怕还是会引来风言风语,魏王的内心,也不平静,李泰既然因为受到宠爱而感到害怕,何不退居原处,成人之美呢?”唐太宗说:“我没仔细考虑就这么做了,差点酿成大错。”于是就让李泰回到原来的住所居住。材料二:孔子说:“人的过失,可以各自归入不同的类别。只要审察那人的过失,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种人了。”自孔安国之后,就没有人能解释出这句话的真实意思。《礼记》说:“和仁人共同获利,并不能看出他的仁爱;和仁人共同犯错的,就可以看出他的仁爱了。”听老师说:这是《论语》注解的。请允许我详细地做一个评说。人心难测,这大家都知道,连江海都没办法说明他的深,山谷没办法匹配上他的险,浮云不足以相比他的变化。扬雄说过:“有人在就做,没有人在就停止了。”这大约就是我们常见到他在做而见不到他没在做的原因了,即便是盗跖伪装成伯夷也是可能的。然而古代有名有追随者的人,影响力大得像如影随形,忠诚度高得像是蓍草及龟甲,这说的又是什么呢?所以观察一个人,也是有多种方法的啊。托付利益,可以观察他的气节;猝不及防地攻击他,可以观察他的雅量;只他一人的时候伺候他,可以观察他的操守;用强大的敌人恐吓他,可以观察他的气度。所以,晋文公因为一壶水泡饭得到赵衰,郭林宗因为一口破甑得到孟敏,这难道不是同一个道理吗?如果“和仁人共同获利,并不能看出他的仁爱”,那么,“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缊袍”“陈仲子之螬李与颜渊之箪瓢”二者的真伪就难辨了。这是为什么呢?功劳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过错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看他所追求和避免的东西就能辨别真伪了。古人说:“鉏魔违抗命令,因为看到赵宣子的仁爱就推测是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的。”这大概也就是看一个人(鉏麑)犯的错也能推测他的仁爱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南宋]吴文英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①,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②会遇,同翦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壁,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注】①梁:当为禹庙之梅粱。据嘉泰《会稽志》卷六:梁时修禹庙,“唯欠一梁,俄风雨大至,湖中得一木,取以来梁,即‘梅梁’也。夜或大雷雨。梁辄失去,比复归,水草被其上,人以为神,縻以大铁绳,然犹时一失之”。②悭(qiān):稀少。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登禹陵所见所感,造句深奇幽邃,既写实又写虚,虚实结合,古今变幻,多处用典,插入了词人丰富的主观想象。B.“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呼应开篇,说夏禹的丰功伟绩竟不为后人所识,词人对世事变幻的感慨溢于言表,深郁悲凉。C.下阕紧扣词题“与冯深居登禹陵”,词人与冯深居久别重逢,“积藓残碑,零圭断璧”写出了词人家中古物的沧桑变迁。D.全词以秋日为主,结尾突显春日赛会喧闹是反衬全篇寥落凄凉,转瞬即逝的春日喧闹与永恒的凄寂形成鲜明对照。16.叶嘉莹评:“‘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三句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理性说明的感性再现。”结合本词意境,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答案】15.C16.叶嘉莹的评价与苏轼这个辩证的理性说明是一致的:①从变的角度讲,“霜叶”在凋零中舞蹈,“青草”在蓬勃中生长,“烟雾”朝起暮沉,生命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姿态而非静止,故而为“变者”。②从不变的角度说,无论霜叶凋落飞舞,山色青减轮枯,朝暮变化交替,这都是万物所遵循的规律,自地球伊始,万年来始终如一,因此这又是“不变者”。③词人借景说理,千古历中兴亡也是如此,是永恒的推移,无法改变。作者从哲理层面回归滚烫的现实,“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苏轼殊途同归,最终释然。【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词人家中古物的沧桑变迁”错,应是“写出了日间在禹陵所见的残碑断壁”。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叶嘉莹的评价与苏轼这个辩证的理性说明是一致的:首先,从变的角度讲,“霜红罢舞”,于已不仅当日之所见,而是包容秋季之全部变化于其中;至于“山色青青”,则更透出暮往朝来、时移节替之意。秋去冬来,冬残春至,年年春日之际,于此山前都可见岸锁舟船,处处有画旗招展,时时闻赛鼓喧哗。“烟雾”朝起暮沉,生命自始至终呈现出一种流动的姿态而非静止,故而为“变者”。其次,从不变的角度说,“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写霜叶已经凋零,惟有青山任随晨雾夕烟之变化而不改其色。无论霜叶凋落飞舞,山色青减轮枯,朝暮变化交替,这都是万物所遵循的规律,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自地球伊始,万年来始终如一,因此这又是“不变者”。词人借景说理,于结尾之处突显春日赛会之喧闹,为全篇寥落凄凉之反衬,余波荡漾,用笔悠闲。千古历中兴亡也是如此,是永恒的推移,无法改变。转瞬即逝的春日喧闹与永恒的凄寂形成鲜明对照,作者从哲理层面回归滚烫的现实,“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与苏轼殊途同归,最终释然。词人从眼前的秋景想到春天的到来,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与希望,透露出暮往朝来、时移节替,冬逝必定春来的人间哲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对君子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_______”,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还提出“________”,认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2)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也表达了相通的意思。(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就有道而正焉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千里之行④.始于足下⑤.君子喻于义⑥.小人喻于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焉、己。三、语言文字运用(共5小题,20分)(一)(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杭州亚运会,从开始申办到盛大开幕历时八年。举办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一直是杭州(1)的梦想。现实却是困难重重—事实上,在成功申办杭州亚运会之前,杭州没有举办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会的经验,也缺乏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筹办、管理与运行相关经验的赛事规划与组织人才,人均体育场地更是(2)。然而,杭州从未停下逐梦的脚步,始终等待和寻觅着下一个机会。终于,这一天来临——杭州叩开了亚运之门,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中国第三个举办亚运会的城市。杭州需要亚运,亚运需要杭州,这是一场适逢其时的天作之合。申办成功之后,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开展。筹办亚运会,就像一张铺在眼前等待描绘的白纸,每个环节,杭州都必须(3)。亚运会筹办以来,杭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向着“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目标进发,加快实现城市品质、城市治理、城市文明的跃迁。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及表达效果。20.下列各句中,与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作八大罪状吧。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D.“我们挺过来了!”钟南山院士的感慨,引发了广泛共鸣。【答案】18.(1)孜孜以求(2)捉襟见肘(3)全力以赴19.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杭州当作人来写,赋予了人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申办亚运会的坚定决心,为下文申办成功埋下了伏笔。20.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根据前文“历时八年”,可见举行杭州亚运会的梦想是一直的追求,可填“孜孜以求”。孜孜以求: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追求。(2)根据“杭州没有举办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会的经验,也缺乏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筹办、管理与运行相关经验的赛事规划与组织人才,人均体育场地更是……”可知,要想承办好这次体育赛事,要面临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可填“捉襟见肘”。“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原形容衣着破烂,家境不好。后比喻境况十分困难。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3)根据“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开展”“就像一张铺在眼前等待描绘的白纸”可知,申办成功之后,面临一系列的工作,就需要投入精力去开展,所以可填“全力以赴”。“全力以赴”:全部力量或精力都用上去。【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判断修辞手法。语句中,写城市杭州,用到“停下逐梦的脚步”“等待和寻觅”这些动词,这些都是人所具有的特征,所以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表达效果。“从未停下”“始终等待和寻觅”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申办亚运会的坚定决心;再结合下文,“终于,这一天来临——杭州叩开了亚运之门”可知,为下文写杭州申办成功埋下了伏笔。【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划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是,表示引用。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讽刺、反语。D.表示引用。故选D。(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桂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A。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涧暗泉偏冷,岩深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