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广东省梅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节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选自《论语·先进篇》)材料三:张栻曰:以瑟为言者,盖瑟之声音象其中之所存也。子路之气禀偏于刚,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然于其所偏终有化之未能尽者。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夫自得其门而入,以至于升堂,独未及夫阃奥之地耳。圣人斯言非特以发明子路,亦所以使门人知学之有序也。(节选自张栻《癸巳论语解》)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唯修此[A]化[B]故[C]其兴也[D]勃焉[E]德如泉[F]流[G]至[H]于今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B.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C.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D.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君子之音温柔居中,具有涵养万物生长之气、修身养性、教化百姓等作用。B.孔子认为,小人之音有杀伐气,会扰乱世风,殷纣王就因喜好小人之音而使国家衰亡。C.冉有把孔子的话转告给子路,子路听了很受触动,他深思不食,以至于形销骨立。D.张栻认为,瑟为心声,从子路的瑟声可知,虽然他师从圣人,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2)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14.孔子善用批评和表扬的育人方法,请结合文本相关事例简要说明。(3分)10.BEG11.D【解析】“特”在文本中解释为“只,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特”的词义相同。“非特”指不但,不仅。12.D【解析】“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错。材料二“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意思是虽然他学有所得,气质也发生了变化。13.(1)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百姓心中的怨恨啊!(评分参考:关键词“薰”,温暖、温和、和暖:“愠”,怨恨、怨气;关键词1个1分,大意2分)(2)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还是有未知之处,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子路让他进步的。(评分参考:关键词“所以”,用来、拿来;“进”,让……进步,促使……进步;关键词1个1分,大意2分)14.①批评子路弹琴不合先王之音,后见其改过,又表扬了他的进步。②批评子路奏瑟不合师门要求,但看到门人因此而对子路不敬时,又及时表扬子路的琴技已经登堂。(评分参考:能够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批评了什么,表扬了什么各1分,答对3处可得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子路弹琴,孔子听了,对冉有说:“子路很不成材啊!古代贤明的君王制作音乐,奏中和之声来节制(情思),向南方流传,不流向北方(也可理解为其声调偏向南方,而不归向北方)。南方是生育万物的地方,北方是征战厮杀的区域。因此君子之音温和适中,用来涵养生育万物的元气,让忧愁的心情从内心消除,让凶暴乖戾的举动远离自身。这样的音乐,就是所说的太平盛世之风。小人的音乐则不是这样,激烈而尖锐,犹如杀伐征战之气。中正平和之感不存于心中,温和的举动不存于身体。这样的音乐,就是用来扰乱世风的啊。从前,舜弹奏五弦琴,创作了《南风》之诗,其诗是这样的:‘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百姓心中的怨恨;多么及时的南风啊,可以增多我们百姓的财富。’用这样的音乐来教化百姓,他的国家发展非常迅速,美德像清泉一样流淌,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都还在叙说(舜的故事)不敢忘记。殷纣王喜好北方边境之音,他的灭亡非常迅速。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常拿纣王的事作为警诫。舜出身于平民,不断积累德行,胸怀平和,最终成为帝王。殷纣王本为天子,但荒淫残暴,最终国灭身亡。这难道不是由各自的修养所导致的吗?子路啊,是一个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的人,竟然无视先王制作的音乐,而学习亡国之声,怎能保全他的六七尺的身体呢?”冉有把孔子的话告诉了子路,子路听后心里既害怕又后悔,静坐思考,不吃不喝,以至瘦得形销骨立。孔子说:“有过错能够改正,子路又进步了。”材料二:孔子说:“子路的这种鼓瑟声,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门内呢?”门人听了就不尊敬子路了。孔子说:“子路已经登上堂了,只是还未进入内室而已。”材料三:张栻说:(孔子)拿子路的瑟声来评论(发表意见),大概是因为瑟的声音就好像他内在的气质和修养。子路的禀性偏于刚强,虽然他学有所得,气质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他偏于刚强的禀性最终没能完全改变。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还是有未知之处,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子路让他进步的。子路能入圣人之门,他的才学已经登上了厅堂,只是还未进入深邃的内室啊!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也是用来让门生明白学习是有(由浅入深的)次序的。2024届广东省湛江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曹操既得荆州,顺流东下,遗孙权书,言:“治水军八十万众,与将军会猎于吴。”张昭等曰:“长江之险,已与敌共。且众寡不敌,不如迎之。”鲁肃独不然,劝权召周瑜于鄱阳。瑜至,谓权曰:“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又今盛寒,马无藁草;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周瑜也。瑜请得精兵五万人,保为将军破之!”权曰:“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因拔刀砍案曰:“诸将敢复言迎操者,与此案同。”竟败操于赤壁。(选自《智囊·识断卷》,有删改)材料二: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注]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选自《资治通鉴·汉记五十七》,有删改)[注]刘豫州,指刘备,其曾任豫州牧。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将军割据A江东B兵精C粮足D当为E汉家F除残去秽G况操自送死而可H迎之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遗孙权书”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词义相同。B.周瑜,字公瑾,东吴名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述了他的形象C.举,这里指拿、用,与《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不同。D.诚,这里指如果,与《陈情表》“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操在夺取荆州后,顺着江水东下,写信给孙权,约定要和孙权一起来打猎,当时张昭等人震慑于曹操水军的声势而主张迎接曹操。B.在听了周瑜的分析之后,孙权对曹操的进犯心里有了主意,他用砍断桌子角的方式表明了坚决抵抗的态度,禁止归顺曹操的言论。C.面对诸葛亮的激将法,孙权以反问刘备为何不投降来进行回击,后来表明了要和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但也关注了刘备新近战败的情况。D.诸葛亮向孙权提出了联合抗曹的建议,并且预计到曹操战败后将形成三方鼎足而立的局势,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其部属商议。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险,不习水土,必生疾病。(4分)(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得复而为之下乎!(4分)14.周瑜和诸葛亮对孙权的劝说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将军割据江东,兵精粮足,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句意:主公占据江东,兵精将广而粮草充足,应当为汉室除去奸贼,再说曹操现在正自寻死路而我们哪有归顺他的道理呢?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能力。A项,两句中的“遗”词义不同,前者为“送、给予”,后者为“放弃、遗弃”。B项,解说正确。C项,“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词义为“全、尽”,与文中加点的“举”词义不同。D项,“愿陛下矜愍愚诚”中的“诚”词义为“诚意、诚心”,与文中加点的“诚”词义不同。12.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约定要和孙权一起来打猎,当时张昭等人震慑于曹操水军的声势而主张迎接曹操”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是曹操要与孙权交战,东吴的张昭等人认为曹操兵力强大,主张投降曹操。13.(1)中原地区的曹军,长途跋涉来到南方(偏狭的江湖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病。(“中国”“江湖之险”“习”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2)如果大事不成,这就是天意,怎么能再屈居于曹操之下!(“济”“安”“为之下”翻译正确各1分,句意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关键词。第(1)句关键词:中国,中原地区;江湖之险,险之江湖,陆地偏狭的江湖地带,这里指南方;习,习惯、服。第(2)句关键词:济,成、成功;安,怎么;为之下,屈居于曹操之下。14.①都强调了抗曹的正当性:周瑜说曹操是汉贼;诸葛亮用激将法劝孙权向曹操称臣,并说刘备是皇室后裔,不可能臣服曹操。(1分)②都分析了曹操的劣势,帮助孙权树立信心:周瑜认为孙权占有地利,曹操北有后患,远道而来不服水土;诸葛亮认为刘备、刘琦还有实力,曹操远来疲敝,不习水战。(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并概述文章特定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操托名汉相,实汉贼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况刘豫州王室之冑,英才盖世”“今北土未平……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逼兵势耳,非心服也”等内容,分析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曹操取得荆州后,顺流东下,写信送给孙权,说“将率领八十万水军,与将军您在东吴交战”。东吴的张昭等人说:“我们所凭借的只有长江天险,曹操取得荆州后,长江天险已经成为敌我双方所共有。再说敌众我寡,双方兵力悬殊,不如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不这样认为,他劝孙权立即召回在郡阳的周瑜商议大计。周瑜赶回后,对孙权说:“曹操虽名为汉朝丞相,其实却是汉朝的奸贼。主公占据江东,兵精将广而粮草充足,应当为汉室除去奸贼,再说曹操现在正自寻死路而我们哪有归顺他的道理呢?请主公听我详说平曹的计划。现在北方并没有完全平定,关西的马超和韩遂,是曹操的后顾之忧;如今曹操竟舍弃善战的骑兵,而想与擅长水战的吴军在水上决战;再加上现在正值隆冬时节,马草军粮的补给都不方便;中原地区的曹军长途跋涉来到南方(偏狭的江湖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病。刚才所列举的,都是曹操用兵的不利情况。周瑜请求主公给我精兵五万人,我保证会击败曹操!”孙权听了周瑜这番话后说:“我与曹操这老贼势不两立!”说完抽出宝刀砍断桌子一角,说:“诸位再有敢说归顺曹操的,就会和这桌子同样下场!”后来东吴果然在赤壁打败了曹操。材料二: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尽早与曹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却不果断处理,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如真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向曹操称臣?”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就是天意,怎么能再屈居于曹操之下!”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拿全部吴国故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刘备以外,再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刘备新近战败之后,怎么能担当这项重任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追赶刘备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奔驰三百余里,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如今,将军如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今天!”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广东省韶关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材料一: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材料二: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欤?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而苟容。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祸乃至于丧邦。孔子之言,良不为过。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常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如和羹。同如济水。故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于经典,两不相损。”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每与客言,举坐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袵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人主何缘知觉?(节选自苏轼《上神宗皇帝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平居尚不能A一言B则临难C何以责D其死节E人臣F苟皆如此G天下亦曰H殆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幸,文中指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的“幸”意思相同。B.引,文中是援引之意,与班固的《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C.夺,文中指抢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字意思相同。D.亡,文中指使……灭亡,与贾谊的《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因志趣相同而结为“朋”,小人则因利益相同才结为“朋”,欧阳修对此有不同看法。B.君子看重道义、忠信、名节,他们互结“朋”,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C.人品鄙陋的人为了保全功名,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苏轼认为孔子这一观点言过其实。D.客人对王导的言论均表赞同,王述认为人非圣贤,不可能尽善尽美,他的看法被王导接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2)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祸乃至于丧邦。1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君子”的特点。【答案】10.BEG11.C12.C13.(1)等到他们看到更大的利益时就会争着赶在前头,或者当利益已尽时交情就东家长会变得疏浅,就反而互相残害。(2)这类人的心思本来只是产生于担忧失去功名,然而他们造成的祸患竟到了亡国的地步。14.①君子品行高尚,守道义,行忠信,惜名节。②君子同道修身、同心济国、始终如一。③君子敢于直言,临难不苟。④君子和而不同,虽观点有别但皆一心为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平素尚且连一句话都不能够向皇帝进谏,那么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又怎能希望他们以死殉节呢?假如所有的大臣都是这样,那么国家也就很危险了。“若平居尚不能一言”中,“平居”是状语成分,“不能一言”是谓宾成分;“则”连词,连接后边的句子,应在“则”前B处断开;“其死节”作“责”的宾语,在宾语后断开,即E处;“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两句主语不同,一为“人臣”,一为“天下”,应在中间断开,即G处。故应断于BEG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次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只是希望君主能够辨别出其中的君子和小人而已。/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我不能就这样答应你。B.正确。“虞常果引张胜”的“引”意为招供、供出。句意:就会暂时结党互为援引来结为朋党。/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C.错误。“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夺”是指耽误,二者意思不相同。句意:李斯因担心蒙恬抢夺其权力。/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D.正确。“追亡逐北”一句的“亡”指败走的敌军。句意:便拥立秦二世从而使秦朝灭亡。/追击败走的敌军。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苏轼认为孔子这一观点言过其实”说法有误。材料二开头“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只是说苏轼一开始表示怀疑,由后文“孔子之言,良不为过”可知,苏轼后来认为孔子的话并不过分。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疏”,指交情疏浅;“贼害”,残害,祸害。(2)“患”,担心,忧虑,忧愁,害怕;“祸”,危害,祸患,祸害;“乃”,竟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中“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可归纳出君子个人品性上的特点:君子品行高尚,守道义,行忠信,惜名节。根据材料一原文中“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可看出,君子在为人处世上的特点是:君子同道修身、同心济国、始终如一。根据材料二原文“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常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可看出,君子在个人修养上能敢于直言,临难不苟。根据材料二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和如和羹”可看出,君子在为人处世上:和而不同,虽观点有别但皆一心为国。参考译文:材料一: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只是希望君主能够辨别出其中的君子和小人而已。大抵来说,君子与君子因为共同的理念而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为共同的利益而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道理。然而,臣认为小人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君子之间才有。这原因是什么呢?小人喜欢的是爵禄之利,贪恋的是钱财货物。当他们有共同利益时,就会暂时结党互为援引来结为朋党,这是虚假的“朋”;等到他们看到更大的利益时就会争着赶在前头,或者当利益已尽时交情就会变得疏浅,就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人,也不能保全自己。所以臣认为小人之间没有真正的朋友,他们暂时成为朋友,那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守的是道德和正义,践行的是忠诚和诚信,珍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就会因为共同的理念而相互受益;用这些来服务国家,就会因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之间的朋友。因此,作为君主,只要斥退小人结成的假朋党,任用君子结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能治理好了。材料二:孔子说:“粗鄙的人能够与之共同侍奉国君吗?这种人在没得到功名时,害怕得不到:一旦得到了,又害怕失去。如果害怕失去功名,那他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我最初读这段话时,怀疑孔子说得有点过了,认为人品鄙陋的人害怕失去功名,(最多)只是占着职位无所事事且附和众议取容于世罢了。但等我看到(文献上记载)李斯因担心蒙恬抢夺其权力,便拥立秦二世从而使秦朝灭亡;卢杞因担心李怀光列举他的罪恶,便误导唐德宗从而再次让天下大乱,这类人的心思本来只是产生于担忧失去功名,然而他们造成的祸患竟到了亡国的地步。(由此可见,)孔子的话确实并不过分。因此懂得治理国家的人,平素他身边必定有忘记自身性命危险、敢于触犯君主尊严的人,那么在面对危难的时候或许就会有不惜以身维护正义、坚持到死而不改变志向的大臣。如果平素尚且连一句话都不能够向皇帝进谏,那么在面对危难的时候,又怎能希望他们以死殉节呢?假如所有的大臣都是这样,那么国家也就很危险了。君子追求多样性的和谐而反对(绝对)的一致,小人追求(绝对)的一致而反对多样性的和谐。多样性的和谐就像用多种调味品配合而制成的羹汤一样(好喝);绝对的一致就像用水来给水调味一样,没有别的味道融入(依然只有水的味道)。孙宝曾说过:“周公是大圣人,召公也是大贤人,但他们两人间的关系尚且有不愉快的地方,这一点记载在经典中,却不影响两个人的贤德。”晋朝的王导,可称得上是国家重臣,每次他和客人谈论时,在座的人都称赞他说得对,但王述表现出不悦的态度,认为王导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哪里能够做到每件事都十分完善。(王导听说后,)整理衣襟向他表示道歉。如果说的话没有不相同的,见解看法没有不一致的,彼此间相互呼应配合,那么什么人不是贤才呢?如果有人格卑下的人混杂在里面,那么君主(您)将依据什么才能发现知道呢?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末作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材料二: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不变。壮民疾农不变,则少民学之不休。少民学之不休,则草必垦矣。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民不贱农,则勉农而不偷。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节选自《商君书》,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为末A作B奇巧者C一日作D而五日食E农夫终岁之F作G不足以H自食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相同。B.末作,古代常指工商业,与下文中的“本事”所指的行业不一样。C.宿,指隔夜的,与词语“深仇宿怨”“宿志”中“宿”词义不同。D.贵,指看重,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子·治国》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继而通过剖析国民富裕与贫困对国家治理的深远影响来支撑自己的观点。B.管仲通过对先王重视农业发展,而当时社会却追逐商业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忽视粮食生产所带来的严重后果。C.商鞅认为,如果官员治政勤勉,就没有时间到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这将有利于荒地开垦。D.如果朝廷有信誉,官员不肆意妄为,农民认真从事农业,不轻易转行,百姓就不会非议君主,官员也就不辛苦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2)国家不殆,勉农而不偷,则草必垦矣。14.材料一中倡导通过“禁末作”来“利农事”。请概括这一观点在材料二的具体体现。【答案】10.CEG11.A12.D13.(1)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
(2)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14.①不准商人卖粮谋利;②抬高奢侈品的价钱,加重其赋税;③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使商人怀疑从商,使农民讨厌从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者”,代词,……的人,在“今为末作奇巧者”是主语,较长,在其后C处断开;“而”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意思完整,不可在中间断开,在E处断开;“农夫终岁之作”,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G处断开。故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一词多义和文化常识的能力。A.错误。词义不同。“治乱之条贯”中“治”词义是“治理得好”。句意: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国家治乱兴亡的条例。B.正确。“本事”指根本大事,可代指农业。句意: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C.正确。“深仇宿怨”“宿志”中“宿”的意思是“旧有的、素有的”。句意: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深而大的仇恨;一向怀有的志愿或素有的、向来的志愿。D.正确。“是故无贵无贱”中的“贵”词义是“地位高”。句意: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官员也就不辛苦了”错误,由原文“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可知,意思是“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此项曲解文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判断句的标志;“人主”,人君;“涂”通“途”,途径。(2)“殆”,危险;“勉农”,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草”,荒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解答时先理解“禁末作”来“利农事”的意思,然后从材料二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区间,最后分条概括其具体表现和做法。结合“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可知,不准商人卖粮谋利;结合“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可知,抬高奢侈品的价钱,加重其赋税;结合“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可知,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参考译文:材料一:但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很难治理。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治理国家。从前,七十九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称王。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是治国的道路。材料二:不允许官吏留下当日的政务不办,那样邪恶的官吏就没有空闲时间到百姓那里谋求一己私利。假如群臣的政务不相互拖延,那么农民就会有充裕时间来耕田;邪恶的官吏没有时间到百姓中谋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不会受到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那荒地就一定能得到开垦了。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那么国家的田赋制度就会统一,而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国家的田赋制度统一了,就会在百姓中有信誉;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的负担公平,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国家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做不应做的事,百姓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就不会轻易改变,如此百姓就不会议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会感到官吏害民。百姓就不认为君主不对,心中也不恨官吏,那么壮年农民就会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壮年人努力从事农业生产不改做其它行业,那么年轻人一定会不断向他们学习,从事农业生产。年轻人不断学习务农,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不要用务农以外的因素来衡量给某些人封官晋爵,那样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不会轻视农业。百姓不认为有学问尊贵,就会愚笨;百姓愚笨无见识,就不会到外国交游;百姓不到外国交游,那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不轻视农业,就会努力生产而不偷懒。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农民尽力从事农业生产不偷懒,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商人不准卖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农民不准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努力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商人不准卖粮食,到了丰收年就不能靠卖粮谋利来增加享受了;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加重收取这些东西的赋税,让租税的数量高出它的本钱十倍。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那么农民就会讨厌经商,商人就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懒得干的思想,农民讨厌经商,商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产业怀疑,不愿意经商,那么荒地就一定能开垦了。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裹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国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时康子,康子履桓子之附,以汾水可以灌安邑(魏国都城),绛水可以灌平阳(韩国都城)也。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裹子夜使人杀守提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裹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般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船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快才以为恶。提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快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恶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恶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减)材料二:悼之四年,晋荀瑶(智伯)帅师围郑,未至,郑细弘曰:“智伯饭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乃先保南里以待之。智伯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郑人伴趣魁垒,购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将门,智伯谓赵孟(赵裹子):“入之。”对曰:“主在此。”智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智伯不懒,赵裹子由是基(憎恨)智伯,遂丧之。智伯贪而腹,故韩、魏反而丧之。(节选自《左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3分)夫A才B与C德D异E而F世G俗H莫I之J能K辨L通M谓N之O贤P此Q其R所S以T失U人V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挟,指怀有,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遗游”的“挟”字意思不相同。B.严,指敬重、尊敬,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虽董之以严刑”的“严”字意思不相同。C.审,指清楚,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字意思不相同。D.耻,指耻辱,与《师说》中“而耻学于师”的“耻”字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3分)()A.赵襄子派张孟谈去离间韩、魏和智氏的关系。“唇亡齿寒”的道理使这两家很快就和赵氏联合了起来,结果三家袭击并灭掉了智氏。B.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智伯。C.司马光认为,才胜德是智伯失败的根本原因。贪得无厌、刚腹自用、怙恶不悛是《左传》中智伯失败的原因。D.《左传》中这一段记叙了智伯在与赵襄子联合伐郑时,侮辱赵襄子貌丑而胆怯,于是二人交恶,此事导致韩、赵、魏三家灭智伯。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4分)(2)郑人俘趣垒,购之以知政,闭其口而死。(4分)14.司马光的“取人之术”认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谓间还其理由。10.E、L、P(每标对一处得1分)11.C【解析】意思相同,都是指清楚。A项,“挟飞仙以遨游”中的“挟”意为“偕同”;B项,“虽董之以严刑”的“严”意为“严酷、严厉”;D项,文中的“耻辱”是名词“而耻学于师”的“耻”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把……当做耻辱。12.D【解析】“此事导致韩、魏、赵三家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游泳馆电工设施维护聘用协议
- 建筑材料质量监管实施办法
- 摩托车俱乐部有线电视布线合同
- 物资工作计划锦集10篇
- 上海财经大学《射频电路理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收购合同模板合集7篇
- 学生科研工作总结
- 年度销售员工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九篇)
- 健康生活倡议书模板集合八篇
- 个人教研计划总结
- 科技馆科普服务工作总结报告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高等职业)全套教学课件
- 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私法》期末考试总题库(2024版)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课件
- 成人肺炎临床诊疗指南
- 我的成长与收获年度总结
- 《叙利亚战局分析》课件
- 细菌分类表完整版20180720
- 化工与生活科学
- 声音的共振与共鸣现象实验
- 2024北京西城区初二(上)期末道法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