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思考陶渊明的选择,理解他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2.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体会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导入新课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引)。可见后人对于《归去来兮辞》艺术成就和价值的推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晋惟一篇”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新授任务一、细读,读懂情境活动1:读文知“境”。(1)默读,注意作品所表现的“境”的变换。第1段是悔恨自己做官的错误,准备归隐田园。第2段是回家的欣喜之情,为写后文的感慨生命作铺垫。第3段是归隐田园后做的一些事情。第4段是陶渊明想和外界断绝关系,陶醉在田园景物中,表达了自己想“乐夫天”等一些深层次的感慨。(2)注意境的变化:第1段写辞官归田,在路上;第2段写家园生活,在家里;第3段写出门,“交结出游”;第4段,表达深层次感慨。(板书:路-家-游-慨)活动2:赏文悟“情”。(1)由“境”到“情”,你读出了一种什么心情?明确:欣喜。(2)为什么“欣喜”,或者说为什么“快乐”?找出依据并具体说明。第一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现在心不必为形役了,自然高兴。第二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可以追求,对未来有希望。第2段“载欣载奔”,写归心似箭,直接抒发了内心的喜悦。第1段“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已经知道了原来做官是错的,现在领悟到人生真谛,觉得自己还没有走得很远,心还能沉静下来,所以高兴。点拨:这样的地方诗中很多,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安享天伦之乐;抚摸孤松时,可保持高洁的品格;还可以喝酒;还有“倚南窗以寄傲”,拥有傲然自得的心情……(3)诗人最大的“乐”是什么?明确:第4段最后一句话“乐夫天命复奚疑”。(4)小结:以天命为乐--表现出作者顺随本性。而本性,又和“造化”,即“自然”契合。作者认为“道法自然”是最大快乐,也是归隐的内在动力和最大收获。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任务二、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感状态和人生境界从序文你读出了什么?试着提个问题并用原文回答。为什么做官,为什么辞官归隐?序言:主要介绍了自己做官的原因和离职的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因生活所迫而做官,又因违背自己的本性难堪而在八十余日后,弃官而去。活动1:陶渊明的心路历程文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从自然生活场景联系到生命存在的形式,从而进入到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以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作为维度,辅以简要画面,画出陶渊明的心电图。小组讨论,共同梳理文本,并整理思路,开始作画。任务完成后并让他们上台展示。《归去来兮辞并序》:归途——归园——归田——归心

自喜——自乐——自得——自醒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内涵:悲、苦、达观。活动2:你读出了怎样的陶渊明?隐士的纠结与平衡学生谈论个人感受。老师展示自己的思考。①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②年轻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③彭泽令:“口税法”

户籍改革,消富济贫④归隐后: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⑤57岁时:《桃花源记》理想社会蓝图

陶渊明的苦痛与超脱人生之大痛:心为形役,违己交病。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善万物之得时,感悟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沉浸于山水田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行乐事,雅事,使精神超脱外物的羁绊:引壶觞以自酌,临清流而赋诗。把握当下人生,对有限的生命倍加珍惜,从容书写生命价值的箴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看清世俗,看淡生死,乐天安命:何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东晋诗人满怀深情地面对自然,在自然中发现了自己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慰藉;他们也满怀深情地面对生命,高唱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虽不能经世致用,世道使他们痛苦忧虑,感伤彷徨,然而道、佛思想和对自然的深情使他们超脱,其生死感念和诗酒风流千载之后仍令我们深深感动。:活动3:分享后世文人诗文中的陶渊明,品味陶渊明精神的传承。唐代以后,陶渊明逐渐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从陶渊明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时到彭泽,狂歌陶令前。——李白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苏轼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梁启超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只有阮籍和陶渊明二人,而陶尤为鲜明。“他做人很下艰苦功夫,目的不外保全他的自然。”世间并无桃花源,但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如何找到通向宁静生活的道路;告诉我们热爱什么都不如热爱生活。当现实生活陷入焦虑时,请记住:生活不易,我们都要学会善待自己。后世著名学者费勇这样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社会真正做了自己的人,他辞掉了官,辞掉了体制的保障,回到农村,自己养活自己。叶嘉莹先生这样评价:在精神上,陶渊明掌握了“任真”的自得;,在生活上,他掌握了“固穷”的持守。任务三、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来进行赏析。体会语言特色,感受真挚情感。1.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用舟轻快、风吹衣的飘逸来表现自己归居田园的轻松愉快,形象而富有情趣,有很强的感染力。表现了作者乘舟返家途中轻松愉快的心情。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松菊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常常是高洁、脱俗的象征,诗人此处写“松菊犹存”实则是表明自己品性仍在,未被世俗污染。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仕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倦飞”,是因为自己已经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由物哀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体会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些沉郁,但仔细品味,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5.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抒发了陶渊明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的成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陶渊明这种顺乎天命,委心任化的态度是充满诗意的,也是由痛苦和折磨中得来的。它总结了陶渊明对此前人生的反思、对个人本性的澄明、对未来人生的向往。小结:①语言风格

,“淡雅生动”

“素朴自然”。“淡雅生动”虽锤炼语言,却不追求藻饰,不滥用典故。“素朴自然”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作者心胸的真实展示。作者写出了回到田园后的园中之乐、田中之乐和身心自由之乐②句式上,文章多处使用了对偶句。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并序》骈偶押韵,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很多句子,能够触动心灵,却并没有太多技巧,而这也是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的体现,其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任务四:拓展延伸活动1:联系陶渊明其他作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从中可看出陶渊明吃、住境况:收获少,孩子多,存粮也没有;住得差,衣服破,食物少,竟然到了乞食的程度。活动2:具体分析。文章的字里行间还隐藏了一种什么感情?(分组讨论)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可看出,羡慕万物自由生长,而自己生命短暂。一第3段写“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在序里可看到“违己交病”,世事混乱违反了他的意志,身心都很疲惫,乱世让他感到很悲伤。(点拨:那是以前,现在不是很快乐吗?“我”归隐田园的心愿得到满足了)可现在没有人理解他的高洁品质,感到孤独。

“聊乘化以归尽”,意为姑且顺应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年轻时陶渊明希望做官,年老后就只能顺应自然变化了,说明他对现实失去信心。这是他感到悲伤的一个原因。点拨:作者悲伤的原因有四点:一是挨饿受冻,从序言可看出来;二是世与“我”相违,难免感到孤独;三是生命短暂;四是不能主宰自己命运。活动3:小结。人生悲乐相伴也许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快乐背后是藏于内心深处不愿示人的忧伤。你认为“乐”,看到的是归隐心愿的满足;你认为“悲”,则体会到了作者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和苍凉。任务五:《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比较阅读(教师主讲)1.相同之处《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体现了在“人的觉醒”和“山水的发现”的魏晋时代文士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都在人生苦短、终必有尽的现实面前有着心灵的悸动和思想的波澜,都在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和衷心的欢愉。从人生经历和个人思想来看,他们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关注现实,都曾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王羲之对天下大势、军务民政的认识,陶渊明说自己少时“猛志逸四海”(《杂诗八首》其五),想要“抚剑独行游”(《拟古九首》其八),都体现了这一点。但他们也从少年时就深受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王羲之一见会稽山水就想永居那里,陶渊明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也许并非巧合的是,他们都经历了从“出仕”到“辞官”的过程,最后都在自然田园中“归尽”。2.相异之处就作为人生关键的“辞官”而言,王羲之主要是因为宦途上的人事矛盾,甚至有“羲之耻为之(王述)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晋书·王羲之传》)之事,被动性较强;陶渊明共三次辞官,前两次的原因分别是“不堪吏职”(萧统《陶渊明传》)和“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都是主动辞官,根本原因都在于天性与官场生活相违。可见两人虽都有超尘之想,但超脱程度毕竟有所不同。就对生死的思考而言,王羲之感叹欢乐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对此感到痛苦,想要超越生死而又认识到把生死、寿夭等同起来是一种虚妄。在《兰亭集序》之中,他希望以诗文与后人心灵沟通;在《兰亭集序》之外,他服食养性,云游采药,希望将生命延长。陶渊明则不然,对他来说,尽管“寓形宇内复几时”,但重要的是怎样选择和利用好这短暂的人生。至于死亡,只是“乘化以归尽”,“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他把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就没有了要汲汲于突破生死的焦虑,减少了对死亡的沉痛之感。他平静随化,因而也就自然乐天。对陶渊明来说,重要的是扑进自然、田园、本性的怀抱,而不是突破自然为生命设置的界限。由此就带来这两篇文章中自然观的差异。参加雅集的人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游目骋怀,感到愉悦,在这里,自然是人的审美对象,虽然能带来欢乐,但欢乐很快也会逝去。陶渊明则将自然作为自己精神的家园,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他来说,自然令他愉悦,这种愉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在自然中反观自我,荡涤心胸,感受到“与天地参”的生命的微笑。理解了这些,我们也许就会更加认同刘熙载对陶渊明诗文的评价:“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艺概·文概》)任务六:读“辞”悟人生。结合你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写一段点评,表达你对陶渊明情感、志向以及人生选择的思考。(200字左右)附:《归去来兮辞》名家点评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北宋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