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2022级3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汪小明审题人:陈雄考试时间:2024年3月21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语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而言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因此,自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纸(文献)上,或干脆说实物等同于零。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呼应,继而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洪流。迄今为止,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存在着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大理的白底黑纹的石灰岩,剖面类似水墨山水画,古代常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连西方建筑和雕塑常用的白色石灰石也被称作大理石。大理石质感柔美,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也是雕刻艺术的传统材料。我国大理石矿产资源品种众多,总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初步查明国产大理石品种近400个,其中按花色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白的有北京房山汉白玉、安徽怀宁白大理石、云南苍山白大理石等,纯黑的有广西桂林桂林黑、河南安阳墨豫黑、山东苍山墨玉、湖南邵阳黑大理石等,红色的有安徽灵璧红皖螺、四川南江南江红、河北涞水涞水红和阜平阜平红等,绿色的有辽宁丹东丹东绿、山东莱阳莱阳绿和安徽怀宁碧波等,彩色的则有云南的春花、秋花、水墨花以及浙江衢州的雪夜梅花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可轻易取得。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秦代修建阿房宫,木材就是从四川运到陕西的。随着木材的不断砍伐,优良的大木也日渐稀少,后世华北主要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之材,以至于要从长江流域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大木建造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观念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的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要容易加工得多,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既然如此,花费大力气去建造石头房屋就没有多大必要。《礼记·檀弓上》记载,宋国司马桓魋命人为自己制造石棺,加工三年尚未完成,这充分说明石材加工之不易。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和咒骂,说他这样奢侈浪费,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为好。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大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接受。但在西方古代社会,建筑既然服务于“神”,自当与神一样永恒,因此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中国传统哲学也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成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并非严重的问题。建筑服务的主体是人,而人处在不断的繁衍更替之中。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对建筑有不同的需求,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恒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自会修缮,倒塌了,后代自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更便利地满足当时人的需求更为重要。一条常见的禅宗偈语,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固有的中国观念:“佛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人生短暂,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所以,陵墓建筑在功能上提出了耐久的需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这里便成了中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之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是十分理性的。(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以石构为主的古代欧洲建筑来说,雨果的观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正确的,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B.大理石因其产地而得名,后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它是我国各处都存在的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C.建筑营造通常“就地取材”,但从由南方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作建筑材料来看,我国古代使用木材已经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D.陵墓建筑是中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场所,因为只有死亡“是永恒的”,而石材在功能和意象上都与永恒相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很多学者无视古代文献中有关建筑的精彩论述,以致认可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看法。

B.作者引用杜牧《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的语句,是为了证明古代建筑营造并不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C.虽然在耐久性方面木材远不及石材,但中国传统建筑依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念有关。D.中国传统哲学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这最终会对古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大地上虽然少见“伟大的建筑”,但绝不能忽略古代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B.古人对木材的执着,并非对石头硬度无可奈何,而是出于独到的自然观念。C.两汉时期很少有石砌建筑,实在是因为石头过于厚重,难以产生飘逸之感。D.《墨子·辞过篇》中写道:“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4.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建筑几千年来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由于中国的建筑真正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割,所以我认为对它比较适当的称呼是“人生的建筑”。A.中国建筑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变化的影响。B.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即可彻底了解中国人过去的生活及其观念。C.从“审容膝之易安”可以窥见知识分子心灵与建筑关系之一斑。D.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因此与人生的结合不如中国紧密。5.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李沆担任宰相时,府第的厅堂前仅容一匹马转身。有人说厅堂太窄,李沆认为,居第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奉礼(常由功臣子孙担任的两个小官)的厅堂已经很宽了。请结合本文,简要评析上述历史故事中李沆对于建筑的看法蕴含着哪些观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弦歌李骏虎也许是云贵高原的托举,昆明这座城距离天空更近一些,那些平日里擦着树梢闲荡的云,无心地聚拢在联大校园的洋铁皮屋顶上,就急急地落下一阵暴雨,轰鸣声之强度不弱于日军飞机的轰炸。学生们等不及日本飞机远去就纷纷跑上街去游行,分不清哪些是清华的,哪些是北大的,哪些是南开的,他们是真正联合起来了,在喊口号,到最后就只听得满城都是歌唱的浪潮了:“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超然客公众号平津沦陷后,华北再也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教育部将北大、清华、南开等三校合并,南迁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而安定上课仅月余时光,长沙竟又沦陷了,倭人贴着膏药旗的飞机频频光临长沙投下炸弹,不得已“临大”师生再度收拾起书籍和行装,辗转西迁昆明。这一场雨来得急,砸着教室屋顶的洋铁皮,仿佛全世界都在轰鸣合奏。此刻,昏暗的教室中,他伫立在小小的讲台上,努力望向窗外云隙里透出的天光。然而低矮的窗户很快被溅起的泥水模糊,于是他梦醒似的转过身去,用手指间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

他转回身,把粉笔头丢到讲桌上,拍拍手上的粉笔屑,掸掸袍袖,扑打长衫的前襟和两肩,单单忽略了粉笔灰落得最多的蓬乱的胡须。他蓄起这胡须,是为了表示抗战的决心。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坐在角落里与昏暗融为模糊的一体。他是知道的,他仿佛是向着混沌和虚空在讲自己所发现的中国文学史——一部尚未成形的诗的史,或者史的诗。她以神话为源头,实际上却是一部探寻这民族、这文化的力量的唯物史观的文学史,他正要把他的发现慢慢地讲给青年们听,他们却纷纷离开了教室。除了眼前和他对坐在昏暗里的这个学生,其他人并没有再回来。雨住后,天空复亮,头顶的铁皮渐渐沉默下来,而城里更加沸腾了,他们也该回司家营了,天黑前还有三十多里的山路要走。①满城草木都被雨水洗得发亮,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新生般的光芒。出城走一段路,路面开始泥泞,闻先生索性脱去鞋袜把鞋提在手里,赤脚踩进温热的软泥里去,感受到红土地那温柔的舒适。他畅快地走着,问身边的青年:“新之,你知道我心底的想法吧?”何新之赶上一步,答:“我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闻先生拔出一只脚来,“噗”的一声踩进胭脂般的泥里,往前走了一步,望着前面的山路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青年们看见我钻进了故纸堆里,难免误会我变成了一条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哦。”②何新之扭头去看先生蓬草般的须发中闪烁的双眼,“先生的诗不就是这样的吗?从《死水》、从绝望里,向着一道金光、一个理想挣扎着飞奔,那理想不就是‘咱们的中国’,未来的中国?诗人的先生正如您所讲的夸父,向着烈日飞奔,那时候无数的青年都跟着您飞奔,跟着您写诗,我记得很清楚!先生为什么不再写诗只做研究了呢?”“走,走,小心脚下!”闻先生提醒何新之,③手搭上他瘦削的肩,扶了一下,轻轻地反问,“你想想,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他们驻足在山坡上,眺望着脚下雨后势如奔马的盘龙江。天空忽然放晴,江山鲜亮夺目。过了雨霖桥,就望见当地人叫“一颗印”的两层居所了。闻太太照旧伫立在桥头迎接,夕阳把她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去江边站一站吧。”闻先生扶着太太的臂膀说。闻太太看着何新之远去,轻声问:“青年们都去了哪里?怎么——真是因你不写诗了吗?”闻先生望着江畔树影下的波光,慢慢地说:“青年们总会懂得的,没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我是要从历史中看清这民族的病症,我已为她开出了药方!青年们会懂得并回来跟我一起,很快,不信你就看!”闻先生伸出手臂,一指眼前那东去的江水,说:“就像这不息的江水,不舍昼夜执着地奔向大海,这就是进步的方向、进步的精神。他们创造着历史的诗篇,而大海就是真理的存在。”闻太太笑起来了,说:“④还说不作诗了,这不就是诗吗?”夜,静得使人忘却今夕何夕、此地何地。闻先生轻叹一声,起身推开窗去望那星空。月辉如霰,幽幽洒满江树,此刻的自己真就比在清华园时更为通透了。这星月交辉、江山无恙的静夜,闻先生想起了在《北平晨报·诗刊》、在青岛大学的自己,那时跟着他的青年们很多,他领着他们作诗,他们高声朗诵他的《死水》《口供》,跟着他从“一沟绝望的死水”里向着一个理想——“咱们的中国”挣扎、呐喊,而自从自己有了“考据癖”并以学者自居后,青年们就渐渐地离开了他。这时候,独对这万籁俱寂的宇宙,在这仿佛无声的世界里,他听到了自己胸中又响起战鼓一般沉闷而有力的心跳声——静夜!我不能,接受你的贿赂。谁稀罕你这墙内方尺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是从故纸堆里抬起头来做回一个斗士的时候了。案头这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稿》还没有完成大纲,而他已经为这民族开出了药方,明白自己应该去做一个披荆斩棘的实践者了。

(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西南联大学生们高喊口号,掀起歌唱的浪潮,用具体歌词显示了青年学生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揭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B.闻先生雨后回家途中索性赤脚踩在泥泞里是他率性的表现,“温热”“温柔”“胭脂般”等细腻的感受,体现他对祖国土地的热爱。C.回家途中师生交流时,何新之“知道先生心里有一团火”的回答,让闻一多对青年离开自己的困惑和不理解得到释怀,而倍感欣慰。D.和太太在江边时,闻一多以江水、大海设喻,表明青年就像江水,自己坚信青年会为追求真理而朝着进步的方向积极、执着地前进。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雨后树木显得精神反衬暴风雨的猛烈,暗示暴风雨是改天换地的力量。B.句子②和前文蓄须明志呼应,“蓬草般”与“闪烁”相衬,凸显睿智与坚定。C.句子③中“搭”和“扶”两个动词,显示出关爱,也寓含提醒、扶持的深意。D.句子④闻太太的评价,肯定了丈夫的诗人气质,也是她对丈夫的理解和鼓励。8.小说节选最后部分,作者多次写到“静夜”,请简要分析其用意。(5分)9.《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被困陈蔡时,“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庄子·秋水》也有记载:“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弦歌不辍”便体现了困厄中教化育人精神的延续。小说以“弦歌”为题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文本一: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①,侯生曰:“公子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②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文本二: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节选自明代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注】①侯生,即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家贫,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②如姬,魏王妃子,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三年欲求报其父仇都没有实现,最终信陵君使客斩其仇头,实现了她的夙愿。10.

文本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魏王恐A使人B止C晋鄙D留军E壁F邺G持两端H以观望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车盖,与“倾盖如故”的“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盖”中的“盖”不同。B.约,置办,与“博观约取”和《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中的“约”意思不同。C.矫,假托,“矫魏王令”,意思是假托魏王命令,类似用法还有“矫诏”“矫旨”“矫制”。D.乘,趁着,与《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氓》“乘彼垝垣”中的“乘”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如以肉投虎,但“与赵俱死”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B.综观两个文本,信陵君能在秦国严正警告的背景下挺身救赵,归根结底是平原君“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C.文本二开篇“未足以”三字,用得颇具匠心,它说明作者对信陵君救赵既不是全面肯定,也并非全面否定,而是要进行客观的分析。D.文本二对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行为进行指责,并给他提出了具体建议,认为他应该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救赵。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独不怜公子姊邪?(4分)(2)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4分)14.文本二诛“信陵君之心”,认为信陵君“知有婚姻”,却忽略了其他,请细读文本二并简要分析信陵君忽略了什么。(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鹊桥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①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①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运用倒叙手法,再现词人从前与同僚纵情欢赌、策马射猎的军旅生活。B.“独去作江边渔父”表明词人不愿与“酒徒”为伍,无意于封侯,追求渔翁生活。C.下阕前三句,写词人乘一叶扁舟,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意境旷远。D.“镜湖元自属闲人”一句,引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人。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中“”一句,吐露真情,表明诗人心中的无限愤懑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足见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2)杜甫《客至》“

”两句,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从中可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3)黄庭坚《登快阁》中“

”一联受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影响,但其开拓出新的境界。(4)《诗经·卫风·氓》中“

”两句,写女主人公遭到了氓粗暴无礼的对待,自己的兄弟不知道她的遭遇,反而讥笑她。(5)在《离骚》中,屈原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因才能出众而招致小人嫉妒诽谤的句子是“

”。课内知识考查(6分)18.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汝岂得自由自由:自作主张何意出此言意:意思、意图B.虽与府吏要要:相约女也不爽爽:差错,过失C.不久当归还当:应该謇朝谇而夕替谇:谏诤替:废弃D.忍尤而攘诟:尤:责骂。诟:耻辱。赍钱三百万赍:赠送1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十六诵诗书”的“诗书”是指五经中的《诗》和《书》。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有六义,分别为风、雅、颂、赋、比、兴。C.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唐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并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被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杂曲歌辞、清商曲辞等12类。D.汉代刘向将屈原的作品16篇汇编成《楚辞》,而“楚辞”是产生于战国时代中国南方,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的诗歌样式。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因为屈原作品中的《离骚》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称“骚”体。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23年12月2日,央视发布20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