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宪政特色_第1页
美国的宪政特色_第2页
美国的宪政特色_第3页
美国的宪政特色_第4页
美国的宪政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9法八一从美国司法入手,引出本节课内容影响美国宪政的25个案例,你知多少1介绍完米兰达案,这个案子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些内容2介绍辛普森案,这个案子体现了美国宪法的哪些内容3综观这些案子,分析美国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判例法,强调法律程序的公正,陪审团制度陪审团制度是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刑事案件的审理和部分民事案件(主要是民事侵权案件)都有可能使用陪审团。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规定,所有刑事案件的审判,除弹劾案外,都必须有陪审团出庭;宪法第六条修正案规定,刑事诉讼中,被告享受由公正的陪审团迅速和公开审理的权利;第七条修正案规定,在普通民事诉讼中,如果争执价值超过20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就应该得到保护。1.最高法院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谁给的?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

2.契约神圣原则与大学自治传统

——达特茅斯学院诉伍德沃德案(1819)

3.联邦至上原则和宪法默许的权力

——马卡洛诉马里兰州案(1819)

4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吉本斯诉奥格登案(1824)

5引发美国内战的司法判决

——斯科特诉桑弗特案(1857)

6.总统大还是最高法院大?

——从梅里曼诉讼案到米利根诉讼案

7.从受害者到胜利者:华人官司对美国法律的贡献

——益和诉霍普金斯案(1886)

8.20世纪美国反抗托拉斯垄断的第一枪

——北方证券公司诉美国案(1904)

9.争取劳工权益的漫漫长路

——有关劳工权益的几个案子

10.当爱国主义碰上宗教和言论自由

——有关国旗致银敬和《效忠誓词》的三个案子

11.战时的公众自由和种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裔美国人被拘留案

12.吹响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布朗诉托皮卡教育管理委员会案(1954)

13.校园祈祝祷与“分离之墙”

——恩格尔诉瓦伊塔尔案(1962)

14.“政治棘丛”中的平等选举权

——贝克诉卡尔案(1962)

15.公正审判与对穷人的司法援助

——吉迪恩诉温赖特案(1963)

16.对新闻自由的挑战:诽谤还是舆论监督

——《纽约时报》公司诉萨利文案(1964)

17.不厌其烦的告诫与刑事被告的权利

——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1966)

18.选择权与生命权的漫长较量

——罗诉韦德案(1973)

19.“帝王总统”的自我弹劾

——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

20如今在美国究竞谁岐视谁?现场的警官去通知辛普森,防止第一现场的血迹与后来被警方宣布为第二现场的辛普森住宅的血迹发生交叉沾染,这是刑事案现场勘查的基本常识与程序,然而警方却破坏了这些基本的程序,被辩方律师抓住了软肋。如果说上诉的违反程序还可以说是工作失误的话,那么警方接下来的行为则无论如何难以自圆其说了。警方在抽取了辛普森的血液样本之后,得到辛普森的血样后瓦纳特警长并未将它立即送交一步之遥的警署刑事化验室,反而携带血样回到了32公里以外的凶杀案现场。说出来可能没人敢信,天下竟然有如此荒唐的刑警,瓦纳特那天手持血样在血迹遍地的凶杀现场遛达了三个小时之后,才磨磨蹭蹭地将血样交给正在现场取样勘查的刑事检验员丹尼斯·冯,更糟糕的是在庭审时,警署护士出庭作证时说,他那天从辛普森身上抽取了大约7.9至8.1毫升血液样品。可是,辩方专家在警方实验室只发现了6.5毫升的血样。换言之,大约1.4至1.6毫升的辛普森血液样品竟然不翼而飞。辩方借此怀疑,瓦纳特携带血样回到第一犯罪现场很可能是为了借机伪造证据,这已经不是涉嫌称许不正义了,而是直接怀疑警方的动机,然而警方在处理此案中处处违反程序确实令人不无怀疑,这已经不能用工作失误来解释了,一系列的程序不正当与疑点直接使警方提供的证据遭到严重的质疑。在上文中我们时常看到一个警探的名字,那就是福尔曼警长,在庭审现场辩方律师对福尔曼的质疑直接使检控方的证据与证人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辩方律师们使用的是种族牌:庭审现场,辩方律师质疑福尔曼存在严重的种族主义是他的判断与证言具有极大种族主义倾向,一位名叫麦金妮的女作家提供了弗尔曼暴露其种族仇恨的录音带。如弗尔曼如何撕掉黑人司机的驾驶证,指责他无证驾驶、如何虐待黑人嫌疑犯,制造假证据栽赃。弗尔曼甚至恶狠狠地说要把“黑鬼”堆起来烧死。弗尔曼的所作所为为柯克兰提供了有力武器,他把警方提供的证据定为蓄意栽赃,是充满仇恨的种族主义的体现,接下来辩方律师对福尔曼展开了质询,在百口莫辩的情况下,福尔曼要求使用自己的宪法第五修正案权力: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也就是著名的米兰达法则来回避辩方律师的质询,但是这种行为却更加加重了对控方证据的怀疑,同样是米兰达法则,在辛普森案中,作为重要嫌疑人的辛普森在面对警方时却没有援引这一权利保持沉默,但是辛普森却放弃了这一权利,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美国警界基本所有罪犯都会利用这一原则来避免自己与警方的交谈,而辛普森却积极地与警方配合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也是本案的有趣之处。关于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与米兰达法则,我们原文摘录于下: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书,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审判,但发生在陆、海军中或发生在战时或出现公共危险时服役的民兵中的案件除外。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第五修正案是重要的原则性条款,它涵盖了重要的程序正义原则与米兰达法则,程序正义法则是案中辩方律师质疑控方证据的有效武器,我们已经在文中重点介绍,而米兰达法则同样是美国宪法中的重要原则。米兰达法则,这是一个在强势的警方与弱势的嫌疑人之间的平衡点,具体来说就是防止警方利用自己的强势逼迫嫌疑人自我归罪作为定罪的证据。这一原则确实在现实中防止了警方利用刑讯等非法措施获得证据,保证了嫌疑人的权利,2美国大片很多这样的镜头:枪弹横飞,警察终于抓到犯罪嫌疑人。然后警察会对嫌犯说:"你可以保持沉默;你所说的话将作为法庭上不利于你的证据;你可以请律师在场;你如果无钱聘请律师,法庭将为你指定律师。"其实美国警察的这几句话,并不是那些个好莱坞大牌编剧凭空编出来,弄噱头随便说说的。这几句法言法语,叫做"米兰达法则"(又译"米兰达规则"、"米兰达宣告"、"米兰达誓言"、"米兰达权利"……)。这几句话,它后面隐藏着一个轰动全世界的惊天大案!在美国正式的司法史上,这个惊天案例叫做"米兰达判例"。1963年,欧内斯特·米兰达因被控犯有绑票和强奸罪而被亚利桑那州费利克斯城警察局逮捕,在未被告知有权请辩护律师、也没有辩护律师在场的情形下作了有罪供述并最终被送上法庭,虽然米兰达的辩护律师提出反对意见,亚利桑那州刑事审判法院陪审团仍裁定米兰达的供述可以作为认定有罪的证据,并作出有罪裁决。1966年6月13日,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沃伦推翻了对米兰达的原判决,其理由为:警方在审问在押的嫌疑犯时,应事先告知他有3种权利:即保持沉默的权利;拒绝被迫作出于己不利的供词的权利;在诉前或诉讼中聘请律师,如无力自聘律师则应由指定辩护人为之辩护的权利,否则嫌疑犯的口供不可采信。美国最高法院在“米兰达对亚利桑那州”一案中作出判例,规定警察在讯问嫌疑人之前必须告知嫌疑人:你拥有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和第六条所规定的权利,即有权不作自证其罪的供词,以及有权聘请律师。此后这种告知成为“米兰达警告”。具体内容为:①你有权保持缄默。②你所说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并将要在法庭作为对你不利的依据。③你有权聘请律师,并有权要求在你被讯问时,有律师在场。④如果你需要律师而又无力聘请的话,将在进行任何讯问之前代你指定律师。

米兰达规则本意不在阻止嫌疑人说话、自白或解释,它仅仅要求必须告知嫌疑人,他可以请一位律师,并且如果本人愿意,也可以不说话。假使他能通过回答警察所提的问题,把他所受的牵连解释清楚,他也可以放弃保持缄默和聘请律师的权利。这一规则的实施,被认为有以下效果:使一般侦查人员的地位有所提高,并使讯问获得了一种新的尊严;供认也获得了一种新的诚实性和可靠性;罪犯对并非因强逼而作的供认,不大会再行否认,从而使罪犯自己认罪。[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不得受判处死罪或其他不名誉罪行之审判,惟发生在陆、海军中或发生在战时或出现公共危险时服现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不给予公平赔偿,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1966年,米兰达案的终审裁决结果]——联邦最高法院向警方重申了嫌疑人应被告知的详细内容:一、你有沉默的权利。二、你的供词将可能被用来起诉你。三、你有权请律师。四、如果请不起,法庭将免费为你请一位。二分析当代美国三权分立美国总统奥巴马当选,有人说是平民主义的再度掀起☆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行使立法权,但不是简单的上下院关系,而是侧重点不同。众议院更侧重于国内事务,参议院则更注重国际事务。并非所有议案都需要由参众两院共同批准。有些议案只需要众议院通过,有的只需要参议院批准。这一类的法案只需要由相应的那一院批准就可报总统签字,另一院无权否决和推翻。有些议案需要参众两院都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一般都先由众议院表决,再送交参议院,对这类法案,参议院拥有对众议院决议的否决权。·☆奥巴马为医保改革法案通过,启动了“预算和解程序”美国宪政上最丑陋的一页一直到现在,美国民主宪政自认为傲视全球之处在于:一、公平、合法的竞争;二、政权和平转移;三、失败者心平气和认输。戈尔和小布什两人目前有关“究竟谁当选了下任美国总统”的纠缠,是基于宪法、州法的架构进行和平争执,但是,民主政治的实际运作中,“法”只是支架,“人”才是本质,他们竟然在竞选过程要求人工计票,不承认第一轮计票结果▲美国国会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是由选举人团制度选举产生(间接产生),而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由总统提名经国会参议院批准产生,总统的行政班子即内阁也是由参议院批准产生的。▲总统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无权解散政府,总统也无权解散国会,总统是向宪法负责,统揽美国的行政大权,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统帅及执政党领袖于一身,可以随时罢免行政班子成员(罢免不需参议院通过),行政成员必须执行总统的决定。通过向国会提出咨文的形式指导立法。还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停止国会的会期,但期满后国会自行复会。国会是唯一联邦级立法机关,由两院通过的法律必须由总统签字批准才能生效,但经总统否决的法案经两院再次通过时就自动生效了。除行使立法权外可以对总统,总统的行政班子及法官提出弹劾,弹劾必须由众议院提出,参议院调查并通过,弹劾总统时须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任弹劾法庭主席,国会可任命一位独立检察官调查,证据确凿后既由参议院2/3通过就正式罢免了,有叛国及重罪的由法院审理,参议院可拒绝批准总统提名的人选以牵制总统,而众议院可拒绝总统提出的财政预算牵制。▲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通过产生的,首席法官是其首长,它拥有司法审查权,既裁判某个法律是否违宪,违宪的法律既作废,在弹劾总统时最高法院的作用不可小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经过六年的反对英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终于在1783年赢得了独立。但美利坚共和国的正式建立却是在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被各州批准以后。1789年4月,联邦政府成立,独立战争领导人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被推选为第一任美国总统。

建国后不久美国国内就因利益不同和政见分歧,出现了联邦党(federalists)与反联邦党(antifederalist)的民主共和党(democraticrepublicans)两大阵营。大体而言,联邦党人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反对法国大革命,而民主共和党人则主张维护各州的自主地位,对外同情法国大革命。美国宪法虽然将联邦权限明文列举于宪法,并将未列举的剩余权力则归属于各州,但是由于美国宪法相当简练,解释的弹性很大,因此谁拥有对宪法的解释权,谁就可以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的政党和选举政治还不成熟,总统和副总统混在一起选举,得选举人票最多的为总统,其次为副总统。于是,联邦党人约翰·亚当斯(JohnAdams)继乔治·华盛顿之后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而民主共和党人托马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则成为他的副总统。在其第一届任期即将期满的1800年7月,亚当斯任命他的联邦党人朋友约翰·马歇尔(JohnMarshall)为国务卿,协助他竞选连任。

在1800年美国的总统选举中,亚当斯只得了65张选举人票,而民主共和党的候选人杰弗逊和艾伦·伯尔(AronBurr),却各得了73张选举人票。根据当时的规定,由各州在众议院以州为单位(一票),投票选择杰弗逊和伯尔两人中的一位为总统另一位为副总统。由于联邦党人宁可把票投给腐败无能的政客伯尔,也不愿选择在他们看来支持法国大革命的"危险的激进派"。于是,杰弗逊只得了18个州中8票,未能超过半数。在一个星期内,众议院一共进行了35次无记名投票,结果都是如此。这时,联邦党人的领导人、杰弗逊的政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Hamilton)督促他所能影响的联邦党人,让他们控制的几各州投了空白票,从而使杰弗逊以微弱多数当选。

因为在汉密尔顿看来,杰弗逊至少是正人君子,而伯尔则是没有原则性的投机政客。这时已是1801年2月17日,离总统就职只剩下了两周。

在同时举行的国会选举中,联邦党也遭受重大的失败。这样,他们不但失去了总统的宝座,同时也失去了国会的控制权,于是,联邦党人就把希望寄托于联邦司法部门,借以维持他们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影响。乘着新总统上台和新国会召开之前,国会中的联邦党人在1801年2月13日通过了《1801年司法条例》(TheJudiciaryAct),增设了5个联邦地区法院和3个联邦巡回法院,由此增加16个联邦法官的职位。1801年2月27日,国会又通过一项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theDistrictofColumbiaOrganicAct),授权总统可以任命特区内共42名任期5年的治安法官(JusticesofPeace)。这样一来,亚当斯就可以在新总统上台之前,任命他的联邦党人来可担任这58新增的法官职位。为此,亚当斯忙乎了半个月,直到卸任前一天(1801年3月3日)午夜才结束所有58个法官的任命程序,与此同时,国务卿马歇尔则在所有"星夜法官"的委任状(commission)上盖上国玺。人们因此把这批法官称为"星夜法官"(midnightjudges)。

在此之前的1801年1月20日,亚当斯总统还作出了惊人的举动,任命国务卿马歇尔担任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1月27日,经参议院同意后,马歇尔于2月4日正式到职赴任。但是,马歇尔此时并末辞去国务卿的职务,只是不支领国务卿的俸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801年3月3日亚当斯总统任期届满为止。因为当时正是新旧总统交接的之际,马歇尔一面要向新国务卿交接,一面又要以首席大法官的身份主持新总统的宣誓就职仪式,忙得晕头转向,竟然来不及把由他亲自盖章的17份委任状送到所委任的"星夜法官"之手。

新总统杰弗逊对联邦党人的这些阴谋诡计深恶痛觉。他在1801年3月4日上任后,得知有17份治安法官的委任状仍滞留在国务院,便立即指他示他的国务卿詹姆斯?麦迪逊(JamesMadson)扣发这些委任状,并示意麦迪逊将这些委任状"如同办公室的废纸、垃圾一样处理掉"。接着,民主共和党人控制的新国会通过新的立法,在1802年3月8日废除了《司法条例》,进而也就砸了21个联邦法院"星夜法官"的饭碗。不过,新国会没有撤销有关治安法官的《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为了防止被免职的"星夜法官"向最高法院控告新国会的作法,新国会还进一步以重新安排最高法院开庭日期的办法,暂时关闭了最高法院,改一年两次开庭为一次开庭,从而使最高法院在1801年12月~1803年2月关闭了长达14个月之久。当最高法院再次开庭时,已经是1803年2月了。

但这一作法仍不能阻止联邦党人利用最高法院对民主共和党人进行反击。最高法院刚开庭,未拿到委任状的治安法官威廉·马伯里(WilliamMarbury)与另外三个同样情形的"星夜法官"便跑到最高法院起诉麦迪逊,要最高法院下状纸(writofmandamus)命令麦迪逊交出委任状,以便走马上任。他们起诉的根据是《1789年司法条例》(JudiciaryActof1789)第13条的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在法律原则和习惯所容许的范围内,有权向联邦政府现职官员下达命令,命其履行其法定义务"。这正是马歇尔求之不得的机会,他立即受理了此案。这就是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不过,如何处理这个案子,对马歇尔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他支持马伯里,下令麦迪逊发出委任状,麦迪逊极可能拒绝执行,而法院并没有任何手段来执行这一判决。如果他不支持马伯里,这无疑是向世人表明联邦党人已向民主共和党人屈服。在冥思苦想之后,马歇尔和他的最高法院的伙伴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经过一番精心准备,1803年2月24日,马歇尔宣布了最高法院的判决,马歇尔后来把它称为"其法官生涯中最明智的决定"。在代表最高法院宣读判词时,马歇尔首先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申诉人马伯里是否有权得到他所要求的委任状?

第二,如果他有这个权利而且这一权利受到侵犯时,政府是否应该为他提供补救的办法?

第三,如果政府应该为申诉人提供补救的办法,是否是该由最高法院来下达强制执行令,要麦迪逊将委任状派发给马伯里?

马歇尔明确表示,对第一个问题:"本院认为,委任状一经总统签署,任命即为作出;一经国务卿加盖合众国国玺,委任状即为完成"。"既然马伯里先生的委任状已由总统签署,并且由国务卿加盖了国玺,那么,他就已经被任命了;因为创设该职位的法律赋予该官员任职5年,不受行政机关干预的权利,所以,这项任命是不可撤销的,而且赋予该官员各项法律上的权利,这些权利受他的国家的法律的保护。""因此,拒发他的委任状,在本法院看来,不是法律所授权的行为,而是侵犯了所赋予的法律权利。"

对第二个问题,马歇尔的回答也是肯定的。他论证说:"每个人受到侵害时,都有权要求法律的保护。政府的一个首要责任就是提供这种保护。合众国政府被宣称为法治政府,而非人治政府。如果它的法律对于侵犯所赋予的法律权利不提供补救,它当然就不值得这个高尚的称号。"他甚至上纲上线地说:"如果要去除我们国家法律制度的这个耻辱,就必须从本案的特殊性上做起。""因此,我们有责任查明:在我们的社会是否有人免于法律调查,或者受伤害一方被拒绝给予法律补救。"也就是说,国务卿麦迪逊不得剥夺马伯里既得的权利,法院有责任帮助马伯里从麦迪逊那里获得委任状。

话到这里,人们自然会认为马歇尔会立即对麦迪逊下达执行令,以便让联邦党人皆大欢喜。但出人意料的是,马歇尔没有这样作,而且,他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虽然联邦法院有权对行政官员发出执行令,但在马伯里这一案件中,这并不是联邦最高法院的责任,因此它无权命令麦迪逊发出委任状,也就是说,马伯里告错了地方。他的论证是这样的:最高法院是否有权发出执行令取决于它所管辖的范围。根据美国联邦宪法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只有涉及大使、公使、领事等外国使节或州政府为一方当事人的案子时,最高法院才有初审权(originaljurisdiction)。而马伯里即非外国使节也不是州政府的代表,因此最高法院对他的案子并无初审管辖权。同时,在联邦宪法规定的最高法院的固有权限方面,也没有把向行政官员下达执行令包括在内。显然,马伯里起诉麦迪逊所依据的《1789年司法条例》第13条与宪法存在冲突。据此,马歇尔把问题一下子跳到了国会法律的合法性上。在他看来,真正的问题是最高法院究竟是应遵从《司法条例》第13条,还是遵从《联邦宪法》来作出裁定?

这一部分的阐述遂成了这个判决的根本和主体,也成为美国宪政史的华彩篇章。马歇尔指出,国会通过的《司法条例》在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向政府官员发出状纸时,它实际上把联邦宪法所规定的原始司法权扩大了。如果最高法院执行了《1789年司法条例》,就等于最高法院承认国会可以扩大宪法明确授予它的权力。但事实却是,国会没有这个权力。因为宪法是人民制定的,制宪是人民"原始权利"的伟大运用,但这种权利的运用"不能也不应经常地反复",所以,宪法一旦制定,其基本原则也就确立起来,这些原则所产生的权威在制宪时就被认为拥有"超越一切的"(supreme)和"恒久的"(permanent)"的性质。

在给出这个前提后,马歇尔便提出,显而易见的问题

"是宪法控制任何与其不符的立法还是立法机构可以通过一项普通法来改变宪法。在这两个选择之间没有中间道路。宪法或者是一项至高无上(superiorparamount)的、不能用普通方式改变的法律,或者是与普通立法一样,当立法机关愿意改变它他时就可以被改变。如果是前者,那么一项与宪法相抵触的立法便不是法律;如果是后者,那么成文宪法不过是人们的些荒唐的企图,用来限制一种本质上不可限制的权力〖指立法权〗"。

话说到这里,宪法的神圣性已呼之欲出。接着,马歇尔趁热打铁,抛出了他最后的撒手锏,明确提出如果法律和法律之间,以及立法机关的立法与宪法冲突时,最高法院必须就其中一个的合法性作出裁决,因为"判定什么是法律断然属于司法部门的权限和职责"。因此,当宪法和一项普通法同时适用于某个案件,而且两者存在冲突,只能实行其中一个时,最高法院的决定当然已宪法为准。如果法官不承担起维护宪法的责任,就有违他尽职尽责的誓词,这"无异于犯罪"。出于这一责任,他宣布,"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无效",也就是《司法条例》第13条违宪无效。

虽然马伯里的官运没能实现,但联邦党人与民主共和党人在司法领域中的较量可谓大获全胜。本来,在杰弗逊等民主共和党人已经明确表示即便最高法院下了执行令,他们也不会执行。并且打算以此为由,来弹劾马歇尔和他的四位联邦党人最高法院法官(当时的最高法院由五位法官组成,清一色联邦党人)。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马歇尔来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为马伯里正名争气的同时,却避开了民主共和党人所设的陷阱,直接指向法律和宪法孰重孰轻这一根本问题,最终确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