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八年级(上)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八年级(上)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八年级(上)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八年级(上)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八年级(上)10月月考物理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八年级(上)月考物理试卷(10

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39.0分)

1.下列数据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A.教师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B.一节课的时间是0.75/1

C.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mmD.人步行的速度约为l.lm/s

2.如图所示,三辆小车在平直公路上向东匀速行驶,三辆小车的速度如图所示。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西东

80km/h60km/h

Jj

A.丙车向东运动B.乙车向东运动C.乙车向西运动D.丙车向西运动

3.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所示

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0〜10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

C.第10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4.某运动员在一次百米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4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1.4m/s,则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运动员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为10.4m/sB.运动员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为10m/s

C.在后5s内,运动员移动的距离为577nD.在前5s内,运动员移动的距离为47nl

5.如图,小明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

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D.人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发声音叉的振动的

6.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用嘴吹管的

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能显著改变声音的()

A.响度B.音量C.音色D.音调

A.图甲中,对着气球说话,感觉到气球在振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图乙中,人隔墙能听到敲墙的声音,说明固体能传声

C.图丙中,敲击音叉后用乒乓球靠近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振动的现象放大

D.图丁中,两列音叉的波形图说明两个音叉发声时音调不同

8.噪声监测器在对环境声音的监测中,可以提供声音的部分参数以便采取相关措施。监测器测出的甲、乙

两种声音的特性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声音声音强弱的等级/dB频率/Hz

甲502000

乙90500

A.甲、乙两种声音一定都属于噪声

B.甲的频率高,是超声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C.在监测器处,甲的响度小于乙的响度

D.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小于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9.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运动,

A.甲的速度为4m/s

B.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静止

C.10s时甲、乙两车相距70nl

D.若乙、丙的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8:3

10.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

况,说法错误的是()

05s10s15s20s

A.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B.乙车在做加速直线运动

C.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D.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等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11.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M

X

f95.8M

20l3i|()7jj09||X

星期二11:30:35

甲乙丙丁

A.甲图: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乙图:利用超声可以探测海底深度,说明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其他声波

C.丙图:城市中的噪声测试仪,数字95.8后的单位应该是Hz

D.丁图: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上面的音叉音调高

12.鼓作为敲击乐器,在重要的节日庆典中频频登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铿锵的鼓声是由鼓面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产生的

B.观众通过音色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部分观众用手捂住耳朵,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3.如图,为某道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道路示意图,已知机动

车车道宽。=3m,甲、乙两部轿车分别在慢车道和快车道上向北匀速行

驶,"用=36km",v乙=54km/h。两部轿车的尺寸均为:长度k=4.5m,非

:快车道慢车道

宽度d=1.8m,甲、乙两车沿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S2=3?n时,在甲车前“动

方慢车道与非双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与甲车相距s「且S】=10,5m,车

突然有一人骑自行车横穿马路(假设匀速),自行车车长心2=1.8/n,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当自行车速度为0.35m/s时,将与甲车相撞

B.当自行车速度为7m/s时,可以安全通过整个道路

C.当自行车速度为6.5m/s时,将与乙车相撞

D.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用时30s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14.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举行,苏炳添以9.95秒

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00米冠军。如图所示,比赛中以看

台为参照物,苏炳添是的,他完成百米比赛的

平均速度为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5.甲、乙两位同学沿着公园直线跑道从同一地点同时同向出发,其s-t图象

如图所示,则第12s时甲的运动状态为(选填“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或“变速直线运动”);从出发到甲、乙相遇的这段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

16.小明坐在一列匀速行驶的火车上,火车完全通过450m的甲桥用时15s,以相同的速度完全通过1200m的

乙桥用时30s,火车的车长为,火车的速度是m/s.

17.小明家附近有两块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其中甲图表示的含义是禁止鸣

笛,这是减弱噪声。乙图的含义是限制机动车的(填“平均速

度”或“最大速度”),不得超过60krn/h。

甲乙

18.“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如图是1978年

在湖北省发掘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时,会发出不同的声

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指声音的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19.如图所示是探究“声音的传播”实验装置:

(1)交流讨论:①在玻璃钟罩内的木塞上,放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闹铃,此时我们能

听到音乐。②用抽气设备抽钟罩内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将会(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③如果把钟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我们将(选

填“能”或"不能")听到声音。

(2)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声音在______中不能传播。

(3)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与上述实验结论相

符合的是(填序号)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B.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戴耳罩

C.临街的房屋安装双层真空玻璃。.学校附近禁止汽车鸣笛

20.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每次实验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______开始下滑;

(2)图甲中力C的长度是cm,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停表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

每格1s)

(3)为了测量小车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B点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这样的做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斜面的坡度增大后,通过相同的路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变;

(5)图乙中能大致描述小车从4点到C点运动情况的s-t图象是(填序号)。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9.0分)

21.我们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阅读下表中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回答问题: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写出一条)?

(2)在长为850米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个声音,两声相隔2.33秒。声音在金属管

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大?该金属管可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此时气温约为15P)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m/s)

空气(0℃)331冰3230

空气(15。£)340如,]3750

煤油(25。£)1324铝5000

水(常温)1500铁5200

22.如表为某列车的运行时刻表,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站名站点1站点2站点3站点4站点5

到站时刻18:4019:0019:2020:10

发车时刻17:4018:4219:0219:22

距起始站里程次小0118183275

(1)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若列车由站点2到站点3的平均速度120/on",则表格中横线处的里程数应为多少?

(3)若列车以108kzn//i的速度通过长为4744nl的大桥,列车全长244m,则列车全部在大桥上的时间为多少

秒?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4、课桌的高度约为0.8m,即80cm,故A不合题意;

B、一节课的时间为45min=妾/i=0.75儿故B不合题意;

6U

C、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故。符合题意;

£)、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4/nn//i=4X白zn/s右l.lm/s,故。不合题意。

故选:Co

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

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本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答案】D

【解析】解:4D.甲、丙两车运动方向相同,甲车速度大于丙车速度,随着时间增加,甲车与丙车之间的距

离逐渐减小,直至甲车追上丙车、甚至超过,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是向西运动的,故。正确,故4

错误;

BC.甲、乙两车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甲车和乙车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变,即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

的,故8c错误。

故选:Do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

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

选择同一个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

3.【答案】A

【解析】解:4、物体的t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就是物体通过的路程,由图可知,。〜10s两人的v-t

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不等,因此所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A错误;

8、由图可知小芳的u-t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小芳相对于湖畔的垂柳有位置的变化,因此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故8正确;

C、由图可知,第10s末两人的v-t图像相交,说明两人的速度相等,故C正确;

。、由图可知小明的v-t图像是倾斜直线,说明小明的速度一直变化,做变速运动;小芳的速度不变,小

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正确。

故选:A.

(1)在。-t图像中,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

(2)在。-t图像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的速度不变,即做匀速运动;

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

止的;

(3)在17-t图像中两直线相交表示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4)在"-t图像中倾斜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一直变化,即变速运动。

本题考查了对运动图像的理解,属于基础题,从图中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B,百米赛跑的路程是100m,10s末到达终点,所以时间是10s,所以平均速度u=曙=

t10s

10m/s,故8正确,A错误;

CD、由于不确定后5s和前5s的平均速度,因此无法计算前5s和后5s移动的距离,故CD错误。

故选:Bo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路程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注意: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5.【答案】B

【解析】解:4、音叉发声是由于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

C、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将音义的振动放大后显示出来,不能增大声音的响

度,故C错误;

。、频率较低时,我们可以看到音叉的振动,故。错误。

故选:B。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利用转换法放大音叉的振动。

(4)频率较低时,我们可以看到音叉的振动。

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转换法在本题中的应用。

6.【答案】0

【解析】解:管内空气柱因发生振动会产生声音,上下推拉活塞时,空气柱的长度发生改变,因此空气柱

的振动快慢会发生改变,所以会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会结合概念解释现象。

7.【答案】A

【解析】解:4图甲中,对着气球说话时,发声体的能量通过空气传递给气球,使气球振动,说明声音可以

传递能量,故A错误;

8.图乙中,固体、气体、液体都能传声,人隔墙能听到敲墙的声音,说明固体能传声,故8正确;

C图丙中,敲击音叉后用乒乓球靠近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通

过乒乓球的振动证明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

。图丁中,由两列音叉的波形图可以看出,下面音叉的振动频率大于上面的振动频率,说明两个音叉发声

时音调不同,故。正确。

故选:Ao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的影响因素是频率,响度的影响因素是振幅,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及声音的特性,属基础题目。

8.【答案】C

【解析】解:力、甲、乙两处声音不一定都属于噪声,这要取决于声音是否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甲的频率小于20000Hz不是超声波,故B错误;

C、甲的响度为50dB,乙的响度为90dB,说明甲声音的响度小于乙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

D,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的频率大于乙的频率,即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故。错误。

故选:C。

(1)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频率越高的声音的音调越高,高于

20000Hz的是超声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噪声是发声体无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凡是不利于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此题涉及到声的传播、频率、响度等,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C

【解析】解:由图可知,甲、乙的图象为s-t图象,并且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则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丙的图象为v-t图象,随着时间的变化,其速度大小不变,则丙也做匀速直线运动。

s甲8m

A、由甲的s—t图象知,当t平=2s时,s平=8m,则甲车的速度=匕=云•=4m/s,故A正确:

B、由丙的v-t图象可知V两=4m/s,甲车的速度”用=4m/s,

因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则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静止,故8正确;

C、由乙的s-t图象知,当tz=4s时,=4m,则乙车的速度"z=二=湛=lm/s;

因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

则10s时甲、乙两车相距/s=s/-sj=v¥t'-vzt'=4m/sx10s-Im/sx10s=30m,故c错误;

D、由。z:17丙=lm/s:4m/s=1:4,

s乙s丙2a

已知Sz:s丙=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电:t两=1:-=7:[=8:3,故。正确。

乙丙4

故选:C。

根据三个图象,分析得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

(1)(2)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的运动速度,直接读出丙的运动速度;以甲车为参照物判断丙车的运动状态;

(3)已知乙、丙通过的路程之比、速度之比,利用公式t=;求所用时间之比;

(4)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知道速度大小,利用s=仇可计算出10s时两车行驶的距离,

然后算出两车之间的距离。

此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分清s-t图象和图象、据此求出甲、乙、丙的速度是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4、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400/n

s甲400m

所用的时间为20s,所以甲车的速度:"=Z=W=20a/s,故A正确;

8、由图可知,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运动,故8正确;

C、甲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平=400m,乙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

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根据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C错误;

。、由图可知,甲车到达300TH处所用的时间为15s,乙车到达300TH处所用的时间也等于15s,所以甲、乙

两车前300m内所用时间相等,故。正确。

故选:C。

(1)分析甲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甲车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车的速度;

(2)分析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

(3)根据甲、乙两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比较平均速度;

(4)分析前300m内甲车和乙车运动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公式的运用,注意路程和时间的一一对应,能从图中

获取有用的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11.【答案】D

【解析】解:4、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8、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与其他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B错误;

C、监测噪声的设备是用来测定噪声的等级的,而声音的强弱用分贝来表示,所以监测噪声设备上数字95.8

后的单位应该是dB(分贝),故C错误;

。、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相同时间内,上面物体振动的频率大于下面的频率,上面的音调比下面的音

调高,故。正确。

故选:D。

(1)减弱噪声有三条途径,即在三个不同的位置——声源处、传播过程中、人耳处减弱噪声。

(2)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相同。

(3)声音的强弱,即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用分贝来表示,声音越小,分贝数越小。

(4)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可以比较频率大小。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此题涉及到防止噪声的途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声波的传播速度、响度的单位等多个知识点,考查比较

全面,难度不大。

12.【答案】B

【解析】解:4、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8、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所以观众是通过音色来辨别鼓声的,故

B正确;

C、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C错误;

。、观众用手捂住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错误。

故选:Bo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还与距离

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3)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防止噪声的途径,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是声学中的基础知识,相对比

较简单。

13.【答案】B

【解析】解:

(1)由题知I,甲车的尾部恰好到达C线的路程:s/=Si+L=10.5m+4.5m=15m,

甲的车速=36km/h=10zn/s,

由U=;可得,甲车的尾部恰好到达c线所用的时间:

'甲15m

t=—(?]=1.5s.

〃甲lOm/s

自行车与甲车水平方向距离,s自行车=1x(D-d)=1x(3m-1.8m)=0.6m,

甲车通过C时,自行车车头恰好到达甲车尾处时自行车与甲车相撞,用时最长,自行车速度最小,

此时,t自行车=t甲=\.5s,

则此时自行车速度:17百疔至=r=嘤=S4M/S;

自行车

所以,当自行车速度为0.357H/S时,不会与甲车相撞,故A错误;

自行车尾与甲车头部相撞:

甲车走的路程:s伊'=Si=10.5m,

甲车用的时间:1/=£=曙=1・055,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自疗至=1尹=L°5s)走的路程s/行至=0.6m+1.8m+1.8m=4.2m,

s自行车4.2m.,

%"至=K=T^=4m/s;

当自行车车速在0.4ni/s〜4?n/s范围内将与甲车相撞;

(2)乙车的速度吆=54km"=15m/s,

自行车头与乙车尾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Si+s2+2L]=10.5m+3m+2x4.5m=22.5m,

……,一〃$乙22.5m4_

乙车用的时间:£乙=5=后诉=1.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浮=《z=L5s)走的路程:s乙=0.6m+3m=3.6m

_S自行车_3.6m

=2.4m/s.

自行车尾与乙车头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Si+$2+L=10.5m4-3m+4.5m=18m,

乙车用的时间:1'="=熟=1C,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分疗至=£乙=L2s)走的路程:s自疗车=3x0.6m+3x1.8m=7.2m

,$自行车7.2m

6m/s.

V自行车=一?厂=石

当自行车车速在2.4m/s〜6?n/s范围内将与乙车相撞;

但是被乙车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车撞,因此要把2.4m/s至4m/s剔除出去,

因此被乙车撞的条件是自行车速度在4m/s至6m/s之间;当自行车速度为7m/s时,可以安全通过整个道路,

故C错误,B正确;

(3)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的时间为:7=誓=即喘泮=39s,故。错误。

故选:B。

(1)先确定甲车的尾部恰好到达C线的路程,由速度公式计算其到C所消耗的时间;

甲车车尾恰好到达C的时间,计算自行车到甲车的距离,由速度公式计算自行车与甲车相撞的最小速度;

(2)自行车与乙车相撞的范围是自行车头与乙车尾部相撞以及自行车尾与乙车头部相撞,但是被乙车撞的前

提是不能被甲车撞,由此分析解答;

(3)根据自行车的速度和路程求出时间。

本题考查的是速度公式的计算题,对公式熟练掌握和应用是前提,弄清各自通过的路程是关键,难度比较

大。

14.【答案】运动10.05

【解析】解:苏炳添在比赛过程中,以看台上的观众为参照物,苏炳添与看台上的观众之间的位置不断变

化,所以苏炳添是运动的;

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罂〜10.05m/s。

cWbs

故答案为:运动;10.05。

(1)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如果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

没变化,则是静止的;

(2)利用公式"=也十算平均速度的大小。

此题考查速度的计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15.【答案】静止4

【解析】解:从图中可知,甲在10s〜20s内路程不变,故甲静止,则第12s时甲的运动状态为静止;

甲、乙在t=15s时相遇,运动了60m,从出发到甲、乙相遇的这段时间内,甲的平均速度为“=:=饕=

t15s

4m/s。

故答案为:静止;4<>

从图中可知,甲在10s〜20s内路程不变,故甲静止,据此得出第12s时甲的运动状态;

甲、乙在t=15s时相遇,运动了60m,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