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2026届半期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

A.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B.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

C.不断改变的国家社会形态D.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据所学知识

可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文明的演进,A项正

确;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其中并未涉及到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国家社会形态的转变是从社

会形态角度视角分析,并非大历史的视角,排除C项;统治模式的转变是从政治视角分析,并非大历史

的视角,排除D项。故选A项。

2.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总面积约有280万平方米,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

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筑、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大型仓储和下层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

()

A.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B.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

C.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代表黄河流域文明最高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城址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建筑以观象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礼仪建

筑、大型作坊、大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可知,该遗址有大型宫殿建筑、礼仪建筑、大型作坊、大

型仓储区以及贵族居住区等,这反映出该遗址具有了初步的国家形态,A项正确;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

代,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无法体现代表黄河流域文

明最高水平,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记载,西周在举行“射礼”时,不同等级身份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

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合弓越多则弧度越小,强度越大,

地位愈高。材料所述礼仪旨在维护()

A.君主专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内外服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

材料“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的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天子、诸侯、大夫、士之弓分别连接

九、七、五、三张弓构成一圆周“,可知,不同等级身份下,所使用弓矢的尺寸大小与强度各有不同,保

证贵族的等级特权,维护宗法秩序,B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

及王位世袭制,排除C项;内外服制是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西周时期,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

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

C.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和“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

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周实行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故答案

为C项;分封的齐、鲁、燕、楚、秦等国并非都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排除A项;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管

理是通过与诸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实现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方得到开发,不是王室附

近地区衰落,排除D项。

5.韩桓惠王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行使“疲秦计”,后阴谋败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

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仍用郑国,渠得以建成。该渠位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被称为郑国渠,位于地

图②位置,B项正确;①为都江堰,排除A项;③为西门豹渠,排除C项;④为芍陂,排除D项。故选

B项。

6.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提出“万乘

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各家思想精华

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主张基本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人都强调实现国家统一,表明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A项

正确;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与儒学无关,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并没有归于

沉寂,排除C项;诸子百家之所以称百家,就是因为各家主张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7.秦统一前后,先后修建了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在大兴建设的同时,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

文字、道路、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取得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

A.建筑技术领先世界B.交通便利促进交流

C.秦劳动力资源丰富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灵渠、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秦始皇还迅速完成了对文字、

道路、度量衡的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结品,得益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有较强的动员能力,所以秦朝确立

了中央集权制度,是其取得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并未将秦朝的建筑技术和世界其他文

明的建筑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秦朝建筑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秦统一前后并未完成直

道、驰道的修建,交通并不便利,排除B项;劳动力资源丰富不是秦朝完成材料成就的主要原因,排除

C项。故选D项。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

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A.结束了宰相制度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是西汉衰落的根源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朝制度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使决策权转移到以

皇帝为首的中朝手中,D项正确;结束宰相制度是在明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排除B项;材料与西汉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汉画像石中描绘力士斗兽的题材有很多,如图画面有一力士,仰面跨步挥臂,牛怒目弓背,以角前

抵,画面右侧一狮被力士击败而逃。这类画像石()

A.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B.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

C.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D.展现了注重意境的绘画风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材料中的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挥臂挡住了狂奔而来的牛,另有一狮被力士击

败,这类斗兽画像石在汉代有很多,体现尚武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牛为斗牛,不能说

明其用于农耕,排除A项;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斗兽的场景,没有涉及社会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画像

石的描绘生动形象,没有体现对意境的重视,注重意境是文人画,排除D项。故选B项。

10.《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

在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C.儒学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D.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东汉(中国)。从材料中给出的词“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

世两千石”都包含“家世”,说明在东汉世家大族兴起,对整个国家产生了一定的干预和影响,这在西汉还

是不多见的,可见东汉豪强势力发展迅速,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专制皇权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

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地位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时人称之“王与马,共天

下”。此现象反映出东晋政治的特点是()

A.宦官专权B.士族专权C.外戚干政D.宰相集体议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

料''东晋建立之初,王氏家族的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兵坐镇长江中游”“王与马,共天下”可

知,题干描述的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专权的时代特征,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B项正确:王

氏家族并不是宦官,排除A项;王室家族并不是外戚,排除C项;题干中的“马”指的是东晋司马氏政

权,并不是宰相,排除D项。故选B项。

12.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

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

年)流入山东、河北

北魏圣武帝(213~218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

鲜卑

年)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

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

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

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

期。材料中羯族因为饥荒流入山东和河北,鲜卑族从不适宜游牧的地区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区,氐族因

为诸侯争霸的因素被曹操迁移到付扶风和天水,可知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项正

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

项;表中少数民族没有迁移到江南,因此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历

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虽然有过短期统一,但大部

分时期政权分立,该时期时局动乱,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项正

确;“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是原始社会阶段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

期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排除D项。故选B

项。

14.下表为某同学搜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战争的简介。这些战争折射出当时()

战争时间简介

赤壁公元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以弱胜

之战208年强,大破南下的曹军,曹操被迫退守

北方,天下三足鼎立雏形形成。

东晋军队在涮水击败拥有绝对优势的北

泥水公元

方前秦(氐)军队,前秦王朝走向分

之战383年

裂,东晋则将战线推至黄河以南。

梁武梁武帝组织了南朝规模最大的北伐,

公元

帝北先胜而后败,最终与北魏(鲜卑)边界

505年

伐维持在淮河一线。

A.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因素B.民族矛盾导致战乱不断

C.南北方的综合实力逐渐逆转D.战争谋略的重要性凸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三场战争虽然发生在不同时期,但其共同特点

都是想要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这折射出当时统治者大一统的思想,A项正确;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

军阀割据战争、不涉及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虽然有南下和北伐之分,但这反映的是南北实力的

一时变化,无法得出南北综合实力逆转的结论,且公元589年隋南下灭陈,最终实现大一统,排除C

项;材料与战争谋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

研究()

《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

A.江南开发B.政权并立C.民族交融D.政治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魏晋时期的西北地区,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烧烤方式,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作蒸馍和烙饼,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江南开发在江南地区,材料未体现南

方开发的场景,排除A项:政权并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人民生活有关,不涉及政治改

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6.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

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A.兴兵灭陈,结束分裂局面B.开通运河,实行南粮北运

C.广建粮仓,营建东都洛阳D.移民江南,开发江南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建立初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首都长安及

北方粮食严重不足,为解决首都长安及北方的粮食供应,开通大运河,实行南粮北运,B项正确;兴兵

灭陈并不能直接解决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排除A项;“营建东都洛阳”与解决北方粮食不足问题无关,

“广建粮仓''并不能增加粮食总量,排除C项;“移民江南”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

“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科举制使得出身低微的士子得以进入政坛,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集权无关,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李德裕作为士族,同样为寒

素开路,政治矛盾并未激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8.唐代中枢机构运行状况与前代有所不同,宰相会议所作决策,以文字形成“中书门下奏状”,报皇帝

批准,付外执行。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反映出

当时()

A.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中央决策实现民主化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D.中枢对皇权具制约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

据材料“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也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可知,原则上皇帝

下发诏令不能绕过宰相,必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

用,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问题,没有体现行政效率提高的问题,排除A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帝下发诏令的程序反映了当时相权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但不能够说唐代

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中国古代是专制主义政体,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皇权一定程度上受

到相权的制约,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如下表所示为唐玄宗至唐代宗期间的人口变化情况(部分)。造成表中人口急刷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唐朝纪年公元纪年户数口数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852576348909800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891470952919309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293312516920386

A.黄巢起义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边防战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从表中数据可知道,天宝十四年(755年)后,唐朝人口急剧减少,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B项正确;黄巢起义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运动(878年爆发),排除A

项;藩镇割据并不会导致人口快速减少,排除C项;边防战乱不是此时人口急剧新减少的主要原因,排

除D项。故选B项。

20.中国古代某一赋税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但丁额不废;元

额以大历十四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

改革()

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B.不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

C.适应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两税户等以户等纳钱”得出该改革是两税法。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

原有的均田制不再适应发展需求,杨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将租庸调和杂税取消,统一收税,并且分两

次收税,c项正确。A项“有效”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排除B

项;两税法出现货币地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1.如图为唐后期的石家庄毗卢寺璧画,共绘有罗汉、菩萨、高僧、城隍土地、往古道人、帝王忠臣、贤

妇烈女等五百多身图像。毗卢寺壁画体现了当时()

A.儒佛道三教并行B.儒学失去正统地位C.对外文化交流频繁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罗汉和菩萨是佛教代表,城隍土地、往古道人是道家代

表,贤妇烈女是入儒家思想代表,因此该壁画反映的是儒佛道三教并行,A项正确;儒学自西汉后,在

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与藩镇割据无关,排

除D项。故选A项。

22.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

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

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来看,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天文观测,其原因是统治者信奉君

权神授,以此维护统治。故答案为D项。中国古代天文学并非长期落后,排除A项;统治者不是从有利于

农业生产的角度重视天文观测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政府天文机构可以观测天象,排除.

23.如果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

确时空是:唐朝(中国)。依据材料“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些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唐朝,从政治、经济、对外交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社会风貌,C项正

确;A项国家的产生描述的是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唐朝是一个统一的时期,不符合题意,

排除B项;D项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描述的是清朝晚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4.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

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A.“冗官”“冗兵”严重B.“崇文抑武”国策

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宋朝(中国)。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

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崇文抑武”国策,B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宋朝史实,但是“冗官”“冗兵'’严重与宋

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宋朝的宰相信息,无

法得出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影响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备受歧视,排除C项;理学观念与材料中的现

象不相关,而且材料也不涉及理学,排除D项。故选B项。

第n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铁犁锋

材料二:“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

材料三:“西门豹引漳水灌邺,以富魏之河内”“(水工郑国)凿泾水自中山西。渠就用注填瘀之

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

侯,因命日郑国渠。"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1)分别指出材料一、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分别简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

二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商鞅变法知识,说明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主要意义。

【答案】(1)历史信息:材料一:铁农具的使用;材料二:废除井田制,授田于百姓。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2)主要意义: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发展了农业生产;有利于商业、交通运输的

发展;使诸侯国富强起来,兼并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局部统一;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奖励耕织,兴修水利,

国力增强,最终统一中国。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

历史信息: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铁犁锌”可知,材料一:铁农具的使用;根据材料“商鞅'为田,

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材料二:废除井田制,授田于百姓。

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农具的使用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

的变革。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根据材料“以富魏之河内”“渠就用注填瘀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并结合商鞅变法知识,从水利工程修建对农业生产、商业交

通、诸侯富强及秦国经商鞅变法统一全国作用进行阐述。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

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篡位,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开皇三

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

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

大”,这样,“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

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答案】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创立科举制

影响: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

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社

会阶层的流动性。

【解析】

【详解】创新:根据材料“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

部制度”可得出确立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

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可得出改行州县两级制;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创立的还有科举制。

影响:第一个小问题答出来,该问就比较简单了,分别答出三省六部制、改州县两级制、科举制的影响

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得中枢机构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