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三(上)期初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吴国青铜器大多器体轻小薄巧、饰纹朴素简洁,而出土于丹阳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却是个例外。它形体硕
大厚重,纹饰丰富华丽,更接近中原风格。由此可以说明()
A.西周对南方实行直接统治B.南北双方经济交流频繁
C.西周青铜器铸造技术成熟D.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2.如表为西汉至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变化数据统计表。它反映出这一时期()
南方北方
朝代
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A.经济格局持续发生变化B.南方生产力比北方发达
C.政治经济中心日益分离D.城市经济职能不断增强
3.宋代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和碎片化,熙宁九年(1076),
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这说明了宋代()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B.乡约具有强制的约束力
C.士大夫具有家国情怀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4.有学者指出,康熙对台湾郑氏集团的战略决策主要有三条方面,迁界禁海、议和招抚、军事进攻。三者
相互作用,交叉发展,整个战略决策是一个由侧重禁抚、以扰为主、相机进剿发展到以禁为辅、以剿为主、
剿抚并用的过程。这表明康熙在统一台湾的问题上()
A.经济封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B.和平解决为主兼顾武力方式
C.优待上层分子注重分化瓦解D.长期准备和抓住时机相结合
5.如图是1842年7月21日,英军攻陷镇江当日,随行军官所绘的版画《镇江西门》。画面中,在硝烟弥漫
的城墙下,一队队英军正登上江岸,冲向周边的民居。该图可以用来见证()
A.清军战败的历史根源B.英国侵华的罪恶行径
C.清朝军民坚决抗击侵略D.英军试图美化侵略罪行
6.如表反映了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的概况。对此表格的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厂名厂址开办年份
陕西机器制造局西安1894年
奉天机器局沈阳1896年
湖北军火所武汉1896年
河南机器局开封1897年
新疆机器局乌鲁木齐1897年
A.19世纪晚期洋务运动获得新发展B.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
C.清政府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D.国人清醒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7.如图是《东方杂志》某一期的封面。封面的漫画中,一名面带忧伤的儿童正用消毒液擦拭着盆中地球仪
上的中国版图。该漫画意在()
A.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意识B.抨击军阀割据混战的现状
C.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D.批评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8.中国共产党某份文件指出:“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即应实行普选,召开大
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文件中的“军事行动”发生于()
A.北伐战争期间B.解放战争期间
C.抗日战争期间D.反“围剿”斗争期间
9.20世纪六十年代,成昆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因为耗资巨大被迫停工,毛泽东主席得知后说:
“没钱拿我的工资去修!“他还说:“不把攀枝花的钢铁厂搞起来,我睡不好觉!”毛主席的上述言论(
)
A.源自于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B.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C.折射出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D.贯彻了西部大开发的新战略
10.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倒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同
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上述事件说明()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序幕B.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被打破
C.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11.大流士称自己为“王中之王、波斯王”,同时把帝国分为23个行省,由总督进行管理和收税,总督之
外另设一个由军事长官和收税官组成的代表团来监督总督的权力。绝大多数总督是波斯人,但是总督之下
的所有管理职位都是由他们招募的当地官吏来充任。以上措施意在()
A.平衡中央和地方关系B.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税收和财政体系D.促进商业贸易持续发展
12.如图是某一时期的欧亚主要贸易商路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商路促进东西方的交流B.区域贸易推动整体世界形成
C.地中海地区成为世界贸易中心D.阿拉伯人逐渐垄断大西洋贸易
13.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事件发生后,海地太子港等地的人们随之欢庆,他们效法巴黎的模式,组建了政治
俱乐部,针对种族特权等问题展开辩论;黑奴们唱着革命歌曲,举着三色旗,响应着卢维杜尔关于保卫自
由的号召,摧毁一个个种植园。这表明法国大革命()
A.彻底废除了拉丁美洲的种植园经济B.增长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削弱了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D,加强了法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文化侵略
14.1968年7月16日出席华沙会议的苏、波、匈、保、东德五国领导人联名致信给捷共中央,“我们不能
坐视敌对势力把你们的国家推离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引起使捷克斯洛伐克表示,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危
险。这已经不仅是你们一国的事情了。”这一事件表明()
A.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B.源自于美国对东欧的和平演变
C.不利于东欧国家的独立发展D.加速了苏东剧变和多极化趋势
15.上世纪70年代,为应对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美、法、德、日、英、意六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经济会议,
次年加拿大加入,形成七国集团。1998年俄罗斯加入,1999年G20即20国集团应运而生。这一发展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B.西方日益主导世界经济格局
C.世界贸易组织职能的逐渐减弱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16.如图为2009年美国纪录片《食品公司》的一个镜头,该镜头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是()
A.美国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B.现代科技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C.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引发担忧D.美国政府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朝推行文书行政制度,即“通过文书下达命令,用文书向上汇报的行政制度”秦朝的文书行政是
通过行文制度的规范来加以运作的,同时注重政府管理主体(官吏)的作用,对其体魄健康提出要求,并
考察其品德诚信,强调从业人员的家族背景、清白及其资质;从行政管理的层次上看,借助公文流转的手
段,秦朝的文书运转过程体现了鲜明的阶级色彩行文注重等级层次;从管理机制上看,秦朝较早启用了问
责惩戒机制,对行政运作中文书处理的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有着较为明确的定位。可以说,秦朝的文书行
政制度,既继承了先秦时期的部分成品,同时,这些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前行,对秦朝行政运作
的推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归根结底,这种公文意识的觉醒,和秦朝强化中央集权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
一一摘编自陈妙闽《从〈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见行文制度看秦朝的行政运作和效率》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文书行政制度的运作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文书行政制度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8世纪,数百名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传教,以此为媒介,促成了首次大规模中西文化交流活动。
明朝末年,朝廷开设历局,聘请传教士参与,修成《崇祯历书》颁行天下。康熙年间,中国学者梅文鼎融
会中西,对传统九章算术和西洋数学取长补短,著成《中西算学通》;在传教士主持下我国首次用近代科
学方法绘成《皇舆全览图》。乾隆年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详细介绍了哥白尼“日心说”。西学东渐同时,
中学也开始西传。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甚至壁纸、轿子、折扇等手工艺品在欧洲风行一时,
成为上流社会争奇斗富的象征;传教士从中国带来的大量报告、书简、著述以及翻译书籍纷纷问世,如《中
国通史》、《孔子传》、《中国孝道》、《中华帝国全志》等。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
目录
绪论中西文化交流新一页
第一章皇宫中的洋教师
第二章西来孔子:明清之际的文人与传教士
第七章西方社会思想观念及文学的传入
第十章
一、中国器物在欧洲
二、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在欧洲
三、中国历史的西传
四、中国语言文学的西传
五、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
——摘自张西平《跟随利玛窦来中国:1500-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二拟定第十章标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章所述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
19.图1、图2新中国成立后以儿童为主体的宣传画。
图1《新中国的儿童》(1950年》图2《爱科学》1992年
综合两幅图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论题明确,阐释有据,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世纪晚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原住民的启发下,开始在亚马逊流域制造涂有橡胶的防水的外套和
胶鞋,但是生橡胶的物理性质导致天气变冷时,橡胶制品会变脆,天气炎热了,它们又会熔化。直到19世
纪中期,硫化技术的发展使橡胶成为一种稳定的材料,从而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竞技球类、汽车轮胎和零
部件以及电线、电缆等绝缘材料,甚至医疗行业会用到的内窥镜和手术专用手套等。橡胶需求量的增加推
动橡胶制造商大量雇佣原住民长时间在热带雨林中采收橡胶,粗暴的采收方式导致大量橡胶树枯死,很多
原住民也不堪重负而丧命。1876年,英国探险家亨利•威克姆接受英国政府的委托,骗过巴西海关,成功将
橡胶树的种子带回英国并转运至锡兰岛,拉开了东南亚橡胶种植的序幕。
一一摘编自(美)查尔斯•恩曼《1493》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橡胶种植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橡胶种植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出土于丹阳的西周青铜凤纹尊却是个例外。它形体硕大厚重,纹饰丰富华丽,更接近
中原风格”可知,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特征,选择D;
材料中没有体现西周对南方实行直接统治,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的因素,排除B;
西周的青铜器技术成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故选:Do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至北宋时期南北方人口变化数据统计表”该表格体现的是南北方人口的不断迁移,
体现了经济格局持续发生变化,选择A;
从材料中无法体呈现出南方生产力比北方发达,排除B;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南移,不是经济政治相分离,排除C;
材料中没有体现城市职能,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士大夫具有家国情怀,C正确;
乡约和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
乡约没有强制约束力,排除B;
D错在“平等”,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
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迁界禁海、议和招抚、军事进攻”措施即体现了和平方式,也兼顾武力,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优待上层分子,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长期准备,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的是康熙帝的历史功绩,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康熙帝的历史功绩,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
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解析】A.材料不涉及清军战败,排除;
B.根据“在硝烟弥漫的城墙下,一队队英军正登上江岸,冲向周边的民居”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用来印证
英军侵华的罪恶行径,B正确;
C.材料不能看出清军的抵抗,排除;
D.材料不涉及英军对其侵略行径的美化,排除。
故选:Bo
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解题关键信息是“在硝烟弥漫的城墙下,一队队英军正登上江岸,冲向周边的
民居”。
本题侧重于考查鸦片战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6.【答案】B
【解析】从表中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逐渐向内地、西北、西南方向,表明甲午战争影响
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布局,故B正确;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错误:
C错在“开始”,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1894-1897年清政府新设军事工厂的概况”。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
利于社会进步。
7.【答案】A
【解析】依据漫画中“民国二十二年”可知,时间是1933年;依据材料''一名面带忧伤的儿童正用消毒液
擦拭着盆中地球仪上的中国版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日本局部侵华,漫画中儿童的做法体现了希望摆
脱日本侵华的期望,进而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意识,故A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33年,北洋军阀统治在1928年就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
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野心也是为了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意识,故C项错误;
漫画中没有涉及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Ao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二十二年”、“一名面带忧伤的儿童正用消毒液擦拭着盆中
地球仪上的中国版图”,紧扣抗日战争背景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
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
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故材
料所述“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召开大行政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发生
于解放战争期间,B项正确;
北伐战争时期尚未开展土地改革,排除A项;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暂停土地革命,改为实行减租减息,与材料所述“土地改革已经彻底实现"不符,
排除C项;
设置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制度探索,与反“围剿”斗争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制度探索,知道解放战争期间,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
在政权建设上采取的重要举措是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制度探索,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十年代,成昆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因为耗资巨大被迫停工,毛泽东主席得
知后说:‘没钱拿我的工资去修!’……我睡不好觉!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被西
方资本主义所封锁,我国迫切需要在重工业上有所发展突破,C项正确;
当时国内的工作重心已经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于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
西部大开发尚未开始,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结合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成昆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因为耗资巨大被迫
停工,毛泽东主席得知后说:‘没钱拿我的工资去修!’……我睡不好觉!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进行回
答。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倒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破产倒
闭的国有企业。同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可知,国有企业的破
产倒闭说明我国传统计划体制受到冲击,需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B项正确;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国企改革,排除A项;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排除C项;
20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结合题干“1986年8月3日,沈阳防爆器械厂宣告破产倒闭,成为新中国成立以
来第一家破产倒闭的国有企业。同年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及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进行回答。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解答的能力。
11.【答案】A
【解析】A.根据“同时把帝国分为23个行省,由总督进行管理和收税,总督之外另设一个由军事长官和收
税官组成的代表团来监督总督的权力。绝大多数总督是波斯人,但是总督之下的所有管理职位都是由他们
招募的当地官吏来充任”分析可知,材料可以看出波斯帝国实行行省制,在赋予行省较大权力的同时又对
其进行制约,意在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正确;
B.材料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君主专制,排除;
C.材料并非主要强调税收和财政问题,排除;
D.材料倾向于行政管理,而不是商业贸易,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波斯帝国,解题关键信息是“同时把帝国分为23个行省,由总督进行管理和收税,总督之
外另设一个由军事长官和收税官组成的代表团来监督总督的权力。绝大多数总督是波斯人,但是总督之下
的所有管理职位都是由他们招募的当地官吏来充任”。
本题侧重于考查波斯帝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大都”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海陆丝绸之路发展的状况,该商路的畅
通促进东西方的交流,正确;
B.材料只涉及亚洲、欧洲和非洲,不能表明整体世界形成,排除;
C.材料可以看出地中海是东西方商路的必经之处,但是不能看出其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
D.材料不涉及大西洋贸易,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解题关键在于对图中信息的分析。
本题侧重于考查丝绸之路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事件发生后,海地太子港等地的人们随之欢庆,他们效法巴黎的
模式,组建了政治俱乐部,针对种族特权等问题展开辩论……”可知,法国大革命后,法属殖民地海地深
受影响,当地人民效法巴黎的模式,针对民族权利进行辩论,唱起革命歌曲并开展反抗斗争,这说明法国
大革命推动法属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增长,B项正确;
“彻底废除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
海地是法国的殖民地,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的反抗斗争,不是法国加强对殖民地的侵略,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重点掌握海地独立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材料“我们不能坐视敌对势力把你们的国家推离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引起使捷克斯洛伐克表示,
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危险。这已经不仅是你们一国的事情了”体现了苏联等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干
预,不利于东欧国家的独立发展,C正确;
A不符合史实,排除;
B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o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
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解析】从G7到G20的变迁,既体现了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需求,也说明了国际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不再
由单独几个发达国家控制,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加强了,故选D;
ABC选项是对材料错误的理解,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加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6.【答案】C
【解析】A.材料不涉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排除;
B.材料不能看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C.根据材料漫画分析可知,材料中鸡的生长时间大大缩短,但是体型却越来越庞大,这反映了人们对食品
工业化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C正确;
D.材料无关美国政府,排除。
故选:Co
本题侧重于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和食品安全,解题关键在于对漫画内容的把握。
本题侧重于考查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存和食品安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7•【答案】【小题1】特点:注重行文制度的规范和官吏的筛选考核;层级分明;程序清晰。背景:以咸
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的构建;郡县制的推广;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文字的统一。
【小题2】影响:有利于中央行政命令的传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对基
层社会的治理,维护统治。
【解析】(1)本题考查了秦朝文书行政制度的运作特点和其背景,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秦朝文书行政制度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秦朝的文书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特点:不平等下的中国向西方学习;在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具有救
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条件:西方文化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仁人志士的推动。
【小题2】标题:中国文化对西方的传播。
影响: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
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