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知识点清单

目录

1沁园春•长沙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3百合花、《哦,香雪》

1沁园春•长沙

一、重点剖析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景”由“看”字领出。作者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里“鱼翔浅底”;接下来一句“万类

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具体景物一下子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如此生机勃勃的

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地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由眼前所见的大自然的景象想

到由谁主宰盛衰的问题,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及其作为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使这首词的上阕

实现了由“景”至「情”的飞跃,达到了借景抒情的目的。

2.《沁园春•长沙》下阕一个“恰”字领起了哪几句?这几句概括了“同学少年”怎样的特点?

答案:⑴一个“恰”字领起了七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这七句概括了“同学少年”作为早期革命者所具有的雄姿英发的战斗形象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

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3.《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上阕与下阕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构思特点?

答案:这首词上阕写“看”,下阕写“忆】上阕发“问",下阕作"答”,看与“忆”相结

合,,,问”与“答”相照应,构思巧妙,浑然一体。上阕写作者独游湘江,观橘子洲头秋景,并由此

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阕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

昔峥崂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寻常的日子,结尾“曾记

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味深长,预示着“同学少年”必将掀起革命的狂澜,表现了他们为

改造旧世界而英勇无畏地斗争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4.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肃杀悲凉、凄清冷淡,为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秋景却绚丽多彩、

充满生机呢?

答案:①与作者所处的那个革命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②与作者的志向、胸怀、性格密切相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有

着博大的胸襟和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自然

也就不同凡响,充满壮志豪情。

二、写法赏析

1.绚丽壮美的意象

品读《沁园春长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强烈动感、强劲力度、浓烈色彩的立体秋景图。

《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绚丽壮美,自古“悲寂寥”的秋在作者笔下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作者视

野开阔,选取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和“鱼”

等意象,它们或宏伟壮丽,或矫健有力,表现了一种为获得自由而冲破一切束缚的气魄。从景物的

状态来看,有红有绿,有静有动,有天上飞的有水中游的,真正做到了“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

At±lH

毛晒O

2.精当形象的语言

这首词描写景物和塑造人物形象时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万山红遍”的“遍”表现了山林经秋变红的范围之广,渲染了浓艳鲜明的色彩。

“染”是着色的过程,写出了秋天的“层林”颜色由浅入深的动态变化过

“层林尽染”的“染”

程。

“漫江碧透”的“透”凸显了江水之清澈。

“百舸争流"的“争"使碧绿无尘的画面充满了昂扬奋进的气势,活现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的“击”展示了雄鹰展翅高飞、矫健有力的姿态。

“鱼翔浅底”的“翔”精当地描绘出鱼儿在清澈的水里轻快自由地游来游去的情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地描写了万物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的情景,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

»兄H勃旺盛的生命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指点江山”的“指把评论国家大事变成了可以想象的画面,形象地写出了青年们积极关注

八占、、”国家大事、讨论社会发展形势的英姿。

“激扬文字”的“激指青年们抨击恶浊,褒扬清明,表现了青年们爱憎分明、慷慨激昂的形

扬.象。

“粪土当年万户侯”的

突出了青年们志向高远,满怀理想,有着除旧布新、主宰乾坤的决心。

,,粪土”

“到中流击水”的

显示了青年们敢于挑战、勇于拼搏的精神气概。

“击”

写青年们到中流弄潮的浪花阻止了飞快前行的船,表现了青年们改变旧

“浪遏飞舟”的“遏”

世界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3.多角度描写,对比鲜明

这首词在描写景物时,远近相间,动静结合,或仰或俯,对比鲜明。

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远望群山,山林遍染红色的静态美;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近看江中,碧绿的江面上,千帆竞发的动态美;

并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进行了颜色上的对比,突出了湘江秋景的绚丽多彩。

“鹰击长空”写仰观长空,雄鹰展翅高飞的动态美;“鱼翔浅底”写俯视水底,鱼儿畅游的动态美。

一仰一俯,进行了空间上的对比,表现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自由自在地活动的状态。“万类霜天竞自

由”与人民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处的对比。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对比手法,不仅描绘了

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更揭示了秋力秋魂,使词的意象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一、重点剖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将“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中的“怒涌”换成“翻涌”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怒”字写出白云如海中波涛一般翻滚的状态。“怒涌”,不仅具有动态感;而且显得力

量巨大,有强大的能量蕴含于其中。而“翻涌”只显示出了动态感,缺乏力量感。

2.这首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答案:(1)这首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白云怒涌、波涛汹涌的宏伟壮丽的画面。

⑵“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这是过渡句,是诗歌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波

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出了诗人面对壮丽景象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

3.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眼观大洋、耳听涛声,并发出了激情欢呼声的巨人

形象。他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声声号角在

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这滚

滚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⑵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表达了对“五四”精神的颂扬。

4.如何理解诗中对“力”的讴歌?

答案:诗中反复歌咏的“力”是“五四”精神的象征。力“不断的毁坏”,毁坏旧世界;力”不断的

创造”,创造新世界,创造新时代的文明。

诗歌最后一行从不同角度讴歌了象征着“五四”精神的“力”。“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歌颂的是“力”

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歌颂的是“力”的声响,“力的律吕”歌颂的是“力”的韵律。诗

人用力去歌唱“五四”精神,表现了一种努力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和对新事物的热烈

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决心。

《红烛》

1.诗歌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将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

么深刻含意?

答案:(1)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二者都具有奉

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

无私奉献。

⑵以物象红烛表现诗人的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

苦和挣扎,以红烛的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从侧面抒发了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显了诗

人献身祖国、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

2.这首诗的抒情脉络是怎样的?

答案:这首诗以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扣住

“灰”与“泪”展开抒情。

第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红”是赤诚的象征,凸显了红烛

的总体形象。“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将所咏之物与欲言之志自然地联系起

来。在诗人眼中,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第二、三节,讴歌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其思考和觉悟的过程。

第四节,诗人深情勉励红烛,同时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要如红烛一般照亮沉睡的中

国,将世人从梦中唤醒,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使他们觉悟、奋起,走向光明。

第五至七节,既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又表达了其拯救现实的美好愿望。

最后两节,诗人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并将其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无私奉献的人生哲学,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3.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有人说这两行诗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

的“红烛精神”,请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这两行诗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

然扬起的昂奋之情,他勉励自己,用属于“五四”时代的不恤牺牲、乐观向上的激情扫除了内心深

处的阴云,从文化意识冲突的痛苦中振作起来,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不论付出多大代价,不

论结果如何,都要燃烧自我,奉献自我。因此,这两行诗最能够体现诗人内心的“红烛精神”。

《峨日朵雪峰之侧》

1.诗歌第一行中的“此刻”和“仅”有何含义?

答案:“此刻”的“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而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才到达

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下一刻“我”不能到达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

“此刻”和“仅”点出了这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

2.本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我”的形象?

答案:诗中的“我”是一个勇于攀登、奋斗不息的攀登者形象。“我”并未登上山顶,不是一个高大

的形象。在攀登的过程中,“我”面临着"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

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险境,“我的指关节钏钉一样接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

渗出“,但“我”依然在攀登,依然渴望到达一种高度。“我”用高原上自然界的勇者和强者(“雄

鹰或雪豹”)来鼓舞自己,足以表明“我”奋斗不息的精神。虽然事实上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为伴,但“我”仍然在攀登过程中享受到了“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3.《峨日朵雪峰之侧》结尾处,在“我”渴望有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伴时,眼前却突然出现一只

小得可怜的蜘蛛。诗的结尾出现蜘蛛这一意象,有人认为是虎头蛇尾,有人认为是神来之笔。对此,

你怎么看?

答案:①在诗中的“我”渴望有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伴时,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岩壁

上一只小小的蜘蛛与“我”同在!这确实是神来之笔。

②“蜘蛛”是“我”的写照,“蜘蛛”与“我”都是宇宙中卑微的生命,都经历着苦难,但都表现出

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

③借雪峰上的蜘蛛表达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致云雀》

1.诗中的云雀与诗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诗中的云雀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云雀,更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化身。

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象征着诗人希望冲破世俗的阻挠,渴望自由美好的新世界。云雀隐身在

云中歌唱,体现了诗人写诗并非自求闻达,而愿意用自己的笔唤起人间的爱与同情的高贵品格。云

雀的歌声清脆动听,如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一样自然清新、优雅大气。我们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到一个

伟大的诗人形象,他对社会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为人类的光明前途不断努力。

二、写法赏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大胆想象,凸显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宏的意境。诗人想象“我”站在地球边上,眼

观大洋,耳听涛声,并把太平洋想象成一个力大无穷的勇士,竟然要把地球推倒。诗人通过想象,

把相距遥远的北冰洋和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天空的云海和海洋的洪涛联结起来,创造出一种宏伟、

瑰丽的意境。这些神奇的想象、壮丽的场景和诗中表现的乐观进取的精神,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与憧

憬,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2.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

强烈的节奏感。句式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使诗作显得自由奔放,但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

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鲜明,还表现在排比句

式的运用上,如“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

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样的排比句不仅节奏感强,而且极有气势。

《红烛》

1.呼告的抒情方式

全诗共九节,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告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然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

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拟人化,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成了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是

诗人抒情的依托。

2.形式美,节奏感强

诗人极为重视诗歌的形式和节奏感,力求和诗中表达的情感相适配。如,每节诗都以“红烛啊!”开

头,构成间隔反复,形成诗歌形式上的统一,又形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增强

了诗歌的抒情色彩;诗歌每节诗中的诗句相对齐整,如第四节,“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峨日朵雪峰之侧》

1.构思精巧,脉络清晰

诗歌起笔突兀,激发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当读者随着诗中的“我”继续向上攀登时,诗歌笔锋

一转:“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让诗意发生了陡转,产

生了升华。

诗歌先写了雪峰、太阳、山海、石砾等意象,表现出自然之美;随后,借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的出

现传达出众生平等的感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从而将饱含沧桑感的情怀、古

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脉络清晰。

2.对比鲜明,刚柔相济

诗歌对比鲜明,小得可怜的蜘蛛,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相比,不管是

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这种强大和弱小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将诗意推进

一层,让人产生新的感悟和思考。

《致云雀》

1.比喻生动,对比鲜明

诗歌以大量的比喻、对比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诗人灵活运用比喻,如把云雀比作“轻云”“星星”,

云雀自由飞翔,四处播撒希望,“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虽然自在

欢乐,但是又将人间疾苦尽收眼中;又如说云雀像“高贵的少女”,使闺阁溢出"甜美有如爱情的

歌曲”,•再如说云雀像“金色的萤火虫”,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传播着流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极

具感染力。诗歌最后几节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凡人和云雀进行对比,也可以说是将现实中的自

己和理想中的自己进行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

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

2.句式错落,节奏舒缓

这首诗的形式颇具特色。诗歌共21节,每节都分为五行,都采用四短一长的形式编排。这种长短结

合的形式,使诗歌节奏舒缓,同时也使诗歌所写的云雀飞翔的形态与鸣唱的节奏协调一致,达到了

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三、思维提升

俄国的别林斯基曾说:“一个诗人越是崇高,他就越是属于他所出生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

甚至特点,也就越是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你认可这种观点吗?请结合《立在地球

边上放号》与《红烛》这两首诗歌或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观点一认可。郭沫若写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当时国内的五四运动刚

爆发不久。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的“力波”越过大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轻的

郭沫若,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

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大工业生产潮流的象征。

观点二认可。如闻一多写作《红烛》,正是因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有太多不满,心中郁积

着太多不平之“火”,才渴望点点烛光也能有燎原之势,烧出一个新的世界。他用自己微弱的光与热

去对抗黑夜,最终用自我牺牲践行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道德理想;而《红烛》也因诗人的

人格魅力,成为中国现代爱国诗歌的典范。

观点三不认可。郭沫若写作《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时还在日本,对中国的实际国情并没有

太多的了解,他所凭借的仅仅是年轻人的想象和热情。

整合探究

探究1诗歌主要是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比较其意境特点与主要思想情感的不同。

篇目意象意境特点主要思想情感

《立在地球云海、北冰洋、太平洋、洪涛、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

雄伟、壮丽

边上放号》力界的热情和决心

对生命力、生命的平等的赞颂,•面对艰

《峨日朵雪雪峰、太阳、山海、石砾、雄

凝重、壮美难坎坷,坚强不屈,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峰之侧》鹰、雪豹、蜘蛛

和热情

探究2请探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同:两者都通过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里的“巨人”和《峨日朵雪峰之侧》

里的“攀登者”都是人类生命力量的象征,同时又都是诗人自我形象的映射。

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直抒胸臆,借助感叹词表达了对毁坏旧世界、创造

新世界的“力”的热情赞颂。《峨日朵雪峰之侧》采用间接抒情,更为含蓄,以“一只小得可怜的蜘

蛛”展现生命内在的力量,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

探究3请探究《红烛》和《致云雀》在写法以及创作目的上的相似之处。

答案:①两首诗歌都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都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红烛》一诗以红烛象

征个人的精神追求,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形象、含蓄,令人回味。《致云雀》一诗以云雀象征诗人的精

神理想,追逐光明与美好,追求自由与欢乐,心怀爱意,带来希望。

②都运用了拟人修辞,借助对话的形式,使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加丰富、强烈。

③都偏重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充满强烈情感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④都传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红烛》中诗人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要像红烛一样照亮沉睡中的

中国,使民众觉悟、奋起,从枷锁中获得解放。《致云雀》中诗人借云雀的形象教导人们要在痛苦中

保持乐观,要敢于战胜苦难,要敢于冲破旧世界,追寻真正的自由。

3百合花、《哦,香雪》

一、重点剖析

《百合花》

1.小说开头以一句话独立成段,交代故事发生在中秋节这一特殊的日子里,有何作用?

答案:中秋节本应是家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日子,但在文中,即将到来的却是一场战斗、

一场生离死别!“中秋”这一特殊情境烘托了战争的残酷,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丰富而又复杂的情境之

中,痛恨战争、期盼和平自然成为小说的情感基调。

2.小说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景物描写出现在残

酷的战斗之前,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我”临危不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为通讯

员的出场做了铺垫,使读者感受到环境美与品格美的统一。

3.小说前面写到通讯员步枪筒里的“几根树枝”,后面又写到枪筒里“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两处细

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两处细节描写前后呼应,体现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灵,表现了他对自然、对生活的热

爱,以及临近战斗时从容不迫的状态,使通讯员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生动。

4.请结合借被子这一情节,简要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的作用。

答案:采用第一人称,使文章具有亲切、真实、细致的特点,而且“我”作为次要人物,对文章的

主要人物起着陪衬作用,对文章的情节发展起着纽带作用,能把文章中的人物、情节自然而又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借被子这一情节正是通过“我”和通讯员的对比,表现了通讯员的纯朴和憨厚,使

读者和“我"一样,“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文章对新媳妇的刻画,也是通过“我”

的观察来表现的。在借被子这一情节中,“我”看到新媳妇从“尽咬着嘴唇笑”到“转身进去抱被

子”,从“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到“赶忙找针拿线”要给通讯员缝上衣肩处的破洞,她的一举

一动就这样通过“我”的视角传达给读者,从而将新媳妇这一普通农村妇女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

5.小说为什么以“百合花”为题?

答案:百合花色泽雅致,香气清幽,清丽、纯洁、高雅。小说以“百合花”为题,突出的是它的象

征意义。文中的百合花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美好的心灵,象征着革命战争年代战友之间、军民之

间高尚、纯洁的感情,也象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

情。

6.小说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请分别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关于“破洞”的描写作用

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

写出了通讯员紧张、怕跟女同志打交道的羞涩

心理,表现了他腼腆而又有些执拗的性格;表现

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

了新媳妇的友善、热情;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

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

了伏笔。

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体现了“我”对通讯员的惦念、关怀,暗示“我”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

大概再也没有机会为通讯员缝补衣肩处的破洞

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

也为最后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衣肩处的破洞

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T,

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了上文;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另一方面,引起“我”和新媳妇以及读者对前文

一片布还挂在那里。通讯员形象的回忆,表现了“我”和新媳妇万分

痛惜的心情。

这里对新媳妇缝破洞的细节描写,照应了前面三

处关于“破洞”的描写,表现了通讯员崇高的品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质。新媳妇“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破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

洞的行为,丰富了她的形象,这一针一线里有对

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自己之前让通讯员受气的行为的懊悔和内疚,有

对他牺牲的痛惜,更有对他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的敬佩。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这位平凡

妇女的纯朴与善良。

7.《百合花》虽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却洋溢着一种美感,请结合作品说说它“美”在哪里。

答案:①人物美。小说中新媳妇在借被子和献被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纯洁善良、果断坚毅的形象特点;

通讯员为了保护担架员果断扑向那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②人情美。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着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战友

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③语言美。小说中不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

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哦,香雪》

1.《哦,香雪》中的主人公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1)香雪是一个少言寡语、文静腼腆、纯朴可爱、刚毅执着、自尊自爱,同时又对外界充满好

奇和憧憬的乡村少女形象。香雪身上有着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香雪的理想代表着

穷乡僻壤的山民对摆脱贫困和封闭的渴望,香雪的品格映射着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纯真、善良、追求

上进的品格。

⑵作者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香雪这一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主要是

采用心理描写,同时将人物置于换取自动铅笔盒这一典型事件中进行刻画,•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

描写姑娘们的谈话、旅客们的感受和表现,以及周边景物来衬托香雪的形象。

2.除了香雪之外,小说中还写到了许多人物,如凤娇及台儿沟的其他姑娘、“北京话”、矿冶学院的

女学生、香雪的父亲等,这些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其美。凤娇纯朴、勇敢、泼辣,有着一颗渴望了解外界的心,她对

物质的渴求,也是对新生活的一种纯朴的向往。凤娇这一形象有力地衬托了香雪清纯、朴实的形象,

并突出了渴望现代文明的主题。“北京话”在列车上对香雪的关照,矿冶学院的女学生对香雪的慷慨,

香雪的父亲的勤劳,台儿沟的姑娘们之间的友好,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氛围。

3.文中香雪和台儿沟其他姑娘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有哪些?

答案:(1)共同点:朴实纯洁,向往现代文明。

⑵不同点:其他姑娘关注的是山外人的物质生活,如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

手表;她们用鸡蛋、红枣等土特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香皂,还有人换回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

能紧的尼龙袜。而香雪更多地关注山外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行李架上的学生书包;她向山外人打

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渴望与火车上的女学生交换自动铅笔盒。香雪

超越了其他姑娘,追求的是精神文明的进步。

4.怎样看待香雪渴望得到的那只自动铅笔盒?

答案:香雪渴望得到的那只自动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

一种心愿、一种追求、一种自尊的象征。对香雪来说,自动铅笔盒就像黑夜中一盏明亮的灯,照着

她在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道路上勇敢前进。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追求,实际上就是对现代文明的

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显示了香雪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也表现了她身上强烈的时代意

义。

5.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香雪,以“香雪”为标题也未尝不可,为什么要以"哦,香雪”为标题呢?

答案:“哦”字表示感叹,使标题充满了情感,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香雪为自己及其他台儿沟人

赢得自尊,并成功走出台儿沟的无限赞美之情,讴歌了香雪走向开放、文明和进步的坚毅和勇敢。

“哦,香雪”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这也与文章的风格相符。

二、写法赏析

《百合花》

1.选材独辟蹊径,以小见大

小说将战火纷飞的场面设置为背景,选择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人物的“小故事”进行精心描

绘,以小见大,独具匠心。

⑴就题材而言,作者没有正面描写解放战争这一重大题材,而是选择了战争中发生的小故事(非战斗

的);没有正面描写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而是选择了激扬飞溅的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

⑵就人物而言,作者没有选择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是选择了具有英雄品格的平凡人物。如通讯

员是年轻而充满稚气的,是既好笑又可爱并且傻乎乎的;新媳妇也是极普通的农村妇女。

2.结构严密细致,独具匠心

(1)小说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

征人物的美好心灵,将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⑵百合花被子、通讯员衣肩处的破洞、馒头、枪筒中插的树枝等,都具有结构上的作用。它们在文

中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作品极富感染力。

3.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⑴作者善于通过一些物件(通常是小物件),如百合花被子、枪筒里的野菊花、馒头等,细腻地刻画人

物。

⑵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例如,在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

所的这一部分情节中,对通讯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把通

讯员的天真、稚气、腼腆、质朴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见其人。

4.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如通讯员的稚气、腼腆和他舍身救人的英勇无畏构成了对比,更能突出他的崇高品质。平凡与伟大

看似矛盾,却正是人民子弟兵的本质特点。又如,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说新媳妇“死封建”;在

得知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后,又提出要把被子送回去。这种前后对比表现了他爱护群众、知错

即改的特点。再如,新媳妇一开始没有爽快地借出被子,后来主动献出被子;一开始怕羞不肯拭洗

伤员身上的污泥血迹,后来主动为通讯员拭洗身子。这种前后对比表现了新媳妇思想的升华。

《哦,香雪》

1.用词精练传神

小说第一段写台儿沟的闭塞,作者用一句话生动形象地进行了概括:“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

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皱褶”一词凸显了台儿沟的闭塞、落后。

小说第三段写道:“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挽住”

一词将台儿沟拟人化,透出几分悲凉的味道。

2.构思精巧

小说并没有按照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极力在“一分钟”内开掘。通过火车停靠的一分钟,向人们展示了与世隔绝的台儿沟人的生活状况,

表现了现代文明给闭塞山村带来的有力冲击,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的热切向往;

将一些在每天的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加以精心选择,以特定的方式进行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交

换自动铅笔盒的“历险记”作结,尤其是对香雪夜归的情节进行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