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级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

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

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

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

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

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

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

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

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

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

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

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

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

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

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

“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烦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

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

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

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

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

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

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

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栗关注。科学将继

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

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

“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

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

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

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

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

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

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

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

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

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

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

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

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

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

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

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

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人

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

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C.科学技术渐渐从实验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

制约,这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

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某些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将来文化体

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紧密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

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人们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

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我们要注意科学各部门之间的对话,努力找出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

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

方法好。

B.叙述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

值中立。

C.举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

同源的关系。

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

分析。(4分)

5.“科学崇拜”主要体现为: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

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科学崇拜”的危害。(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路

张业松

残春夜雨,滴答浙沥,扰得人不能安睡。午夜梦回,在雨声和透进窗帘缝隙

的街灯的徽光里,拼缀梦中碎片,醒了许久。

梦里回到了故乡的村道,和父亲一起去往隔邻的人家。父亲说,他们家的老

人“张景梅”去世了我们去看望一下。“张景梅是谁?我好像不认得。"我说。

“怎么不认得?你小时候穿过他给的旧棉裤改的裤子。”父亲说。是哦,小时候

家里穷,我们是有过接受亲邻周济的经历。在父亲的讲述中,我眼前模糊出现了

一位常年不怎么出门的老人,按照排行,“景”字该是我的曾祖辈。

梦中父亲带我来到邻家,寒暄过后,意识到这是来作吊,却没来得及为之准

备,主家门庭冷清,也没有寻常红白喜事的动静。是事出突然吧?我正想着,父

亲已经在问屋里有没有鞭炮,先借一挂给我们放?答复是没有。父亲转而命我赶

快去买。“去哪儿买?钱呢?”梦中的我正要询问,旋即意识到疑问多余:村道上

前前后后好几户人家开了商店,而我手上正拿着随时可以电子支付的手机。于是

我从邻家阶沿退回几步,转身上了村道。

仿佛也是晚上,村道上没有路灯,两旁住户里似乎通了电,做生意的人家屋

门敞开,将门前的屋场照亮半扇,映得村道半明半暗,乡邻们在暗影里进出,各

忙各的。我在路上迟疑,似乎在估量哪一家会有我要的东西,①却终于在这似曾

相识的景象里迷失,忘记了来意。

这是一条20世纪70年代初修筑的南北向道路,宽约三米;长四五百米。我

们村位于湖南省北部的澧浦,是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搬家时,我家三开间的木

结构祖屋在卸掉盖瓦和板壁后,被几十位壮汉整体抬移安置到新屋场上;那壮观

景象至今也还记得。我们在这栋房子里住了几十年,收获了各自的成长,也见证

了时代的变迁。

②在我们村的公社和乡镇年代,我的世界由纵贯居民点的村道约束和组织。

村道往北,尽头是大队部和小学,我在这个方向上来来回回,接受人生最初的学

校教育,结交许多同龄伙伴。往南不远是从大河排灌站引水的太沟,夏季放水时

如同节日,两侧焦渴的农田滋滋畅饮,一路禾苗欢欣鼓舞;从巨大涵洞里随水流

涌出的河鱼,吸引大人们争相捕捞,而我是混迹其中尽情戏水的顽童之一。

太沟的名称甚有古意。我小时候,这条由高堤护卫的沟渠不仅是横贯澧澹北

部的农田水利干渠,也是往东通向公社和初级中学、往西通向县城和高级中学的

必经之路。初中走读,学校离家5公里,早出晚归,来回徒步,可谓真正的“走

读”。③春季泥涂粘鞋,夏季雷电交加,秋季浓雾惊魂,冬季雪滑难行,父母因

而担惊,自己为之受怕。

高中住校,学校管理严格,只准周末一晚出校活动,离家近的可以回去,父

母担心少了,但日益突出的是“钱”的问题。父亲加入了社办搬运队去澧水码头

“出集体工”,可以挣点活钱”,早出晚归的变成了他。母亲忙里忙外,先是要

挣集体劳动的工分,后来家里分到的责任田也主要由她耕种照管。妹妹们长大了,

各自踏上求学之路。

母亲太忙,学校放假我们需要去帮工,尤其是我,作为长子已经可以顶一个

“半劳力”,出一天工,可以挣几个工分,到年底用于折抵口粮和其他农副产品。

有一天歇晌,我从家里出来,仿佛阔步走在村道上,村头歪脖柳树下歇凉的乡邻

议论道:“不要小看这双赤脚啊,将来是要穿皮鞋走大城市的。”

大学有挂号信寄给我的消息传来的那天,我正在水田里参加“双抢”。中学

的电话打到乡里,乡里的通知送到村里,村里的广播反复播送通知,热情的乡邻

听到后跑来告诉我,当时我手上抓着秧苗,两腿都是黑泥....

④现在的我,大城市越走越多,小村社越离越远。我们乡地处津澧交通要冲,

以往贯穿其间的省级公路位于洲垸南部。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化改造,县城

北部的主干道向东延伸,劈开了我们村的居民点,先是将我们家的屋场占去小半,

所幸尚未影响到房屋,反而使我们家成了村道转角的门面房。父母年事渐高,做

了半辈子农民,到老竟有机会“经商”——父亲自己打造了一组货柜,就此做起

了以乡邻为主顾的油盐生意。同时随着子女长大成家,父母腾出老屋一间房子出

租给人做生意,所得于家计亦不无小补。到新世纪初,我们村整体划为新城区,

街道进一步拓宽,变成“津澧大道”,我们家的屋场被征用,父母的“生意”没

了,祖屋也就此拆毁了。

犹记第一次出门上大学,是父母带着一大家子,由村道出发,徒步沿太沟送

我到县汽车站,然后由父亲陪同到长沙转火车,沿途公路、轮渡逆走洞庭四水一

一澧、沅、资、湘。那时前两条河流上还没有架桥,全程历经七个多小时,途中

需在汉寿县太子庙吃一顿饭,那也是父亲头一回到省城。寒假后,来回的路走熟

了,家人便送我到县城为止。如此一直到我读完本科留城,读完研究生转城。后

来,“二广高速”从村东越过,津澧大道开通出入口,县汽车总站也搬来城东,

出远门更加方便,家人为我送行才变更了路径。

母亲在世时,总是父母一起陪我走过离乡的最后一程;母亲离世后,父亲注

目离站班车的身影总显得有些孤另。今年春节我离乡远行,妹夫驾车直接从医院

送我到车站。那时父亲正要转院,妹妹们忙着代办手续,他是坐在送我的车上,

被我劝阻下车送进站的吗?今年春天不寻常,整个过得紧张,刚刚过去的事情,

记忆也有点恍惚了。

妈妈埋在土里,再也不会回来。父亲转诊大城,有妹妹悉心照料。下一代天

各一方,独自学习成长。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底在走着怎样的路呢?

风助雨声,时疏时紧。夜正长,梦已醒,我且开灯看会儿书吧,然后努力再

睡,明天还有明天的事。

2023年5月27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残春夜雨,是为了烘托作者午夜梦醒时的复杂心情,为下文的展开

奠定了某种情感基调。

B.作者陪父亲回到阔别的故乡,发现邻家老人去世,于是上门去吊唁,为买

鞭炮回到了熟悉的村道。

C.作者故乡中的南北纵贯全村的道路和东西走向的太沟,是乡村振兴与时代

变迁的见证者之一。

D.文章倒数第二段连发三问,既是对梦境描写的收束,也是对自我人生的拷

问,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由写“我”梦中回乡去邻家吊唁,自然过渡到对道路变迁、家乡变

迁,乃至时代变迁的回忆。

B.句子②形象揭示“我”童年和少年时期与村道的密切关系,含蓄交代“我”

儿时生活的乐趣与局限。

C.句子③运用排比句式,生动表现“我”读初中时“走读”的艰难,为父母

担忧、自己受怕申明缘由。

D.句子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现在的“我”道路越走越宽,离贫穷落后的乡

村越来越远,心中较为喜悦。

8.本文题为“长路”,文中究竟写了哪些“路”?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概括。

(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昨

天•今天•明天;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乡梦。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

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顺昌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如,与同卧起者

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旗尉屡推行,顺昌瞋目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

归语忠贤,我故吏部郎周顺昌也顺昌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

说以故土民德顺昌黄。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寒道。至开读日,不期而集者

数万人,咸执杳为周吏部乞命。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及巡

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旗尉厉声骂曰:“东厂逮人,鼠辈敢尔!”大呼:“囚

安在?”手掷银铛于地,声琅然。众益愤,曰:“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蜂

拥大呼,势如山崩。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走。一鹭飞

章告变,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忠贤大惧。已而一鹭言缚得倡

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然自是缓骑不出

国门矣。

(节选自《明史•周顺昌

传》)

材料二:

五人者,盖当周公(周顺昌)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

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夫五人之死,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赞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绕骑按剑而剪,问:

“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名勺,周公,之逮所

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一鹭雇于溷藩以免。既

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

保然在墓者也。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腹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节选自《五人墓碑记》)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顺昌好A为德B于乡C有冤抑D及郡中E大利害F辄为所司G陈说H以故士民I德顺昌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指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的“趣”词义不相同。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前,指走上前,与《石钟山记》“舟行适临汝”的“舟”用法相同。

D.私人,文中指因私利相依附的人,所指就是材料一中的一鹭等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顺昌瞪着眼睛责问旗尉:“难道你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吗?”,

并要求旗尉回去向魏忠贤直言通报自己的姓名。

B.旗尉高声叫嚷“东厂拿人”,并把铁锁往地上一扔,哗啦啦地作响,没想到更

加激怒群众,众人穷追猛打,打死、重伤旗尉。

C.五人抗议周顺昌被捕,被正义所激励而死之时,本郡的士大夫们就向当局请求

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D.五人临刑的时候,慷慨自若,谈笑着死去。砍下的头放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

没改变。有人把他们的头买下,才与身体合葬。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魏大中被逮,道吴门,顺昌出饯,与同卧起者三日,许以女聘大中孙。(4

分)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费财以送其行。(4分)

14.两则材料记述了同一个事件,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归①

杜甫

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

别来频甲子②,倏忽又春华。

倚杖看孤石,倾壶就浅沙。

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

世路虽多梗,吾生亦有涯。

此身醒复醉,乘兴即为家。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三月,诗人辗转返回成都草堂之时。②甲

子,古人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春归”可理解为春天即将离去,也可以理解为在春天欲尽的时节诗人

归家,诗歌以景、事、情等与之相呼应。

B.“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中,“静”字写出远鸥“浮水”的神韵,而

“斜”字则表现了轻燕迎风低飞的情态。

C.诗人“醒复醉”,与李白“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样表现了

因人生不称意而生发的愤激无奈之情。

D.全诗层次清晰,先写草堂及周边的景物和触发的情感,再写赏春的具体行为

和所见之景,最后抒写对人生的感悟。

16.古人评点本诗“自伤自解”,诗人是如何“自解”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含意

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2)《将进酒》中,诗人以否定权贵来表达自己郁愤情绪的诗句是:

(3)2023年9月,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举行。你可以用柳永《望海潮》中

""一句来夸赞杭州富庶的历史,还可以用其中的“”一

句来概括西湖的湖山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年轻的部分戏曲演员开始把手机屏幕当成一方舞台,②以

“直播”的方式,吸引了广泛的关注。③对此,有人颇有微词。④殊不知,大部分戏

曲院团基本是靠财政补助生存,戏曲生态早已陷入艰难的境地。⑤如果还过分苛求所

谓的“艺术理想”,担心过度商业化而拒绝一个上佳的宣传手段,实在是因小失大。

⑥戏曲传播载体的网络化、多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直播,也会有其他传播手段。⑦

这些年,戏曲人也一直在谋求“破圈”,为更好的戏曲生态竭尽全力。⑧京剧裘派传

人裘继戎的《惊•鸿》首当其冲,在B站跨年晚会受到许多年轻人的赞赏;⑨粤剧电

影《白蛇传•情》,则又让大江南北的年轻人迷上了粤剧。

窃以为,这不仅仅是破圈,,是“破茧重生”。

当然,戏曲直播只是一种手段,是戏曲回归市场路径的创新。而创新是为了守正,

守正也才能创新。一个年轻戏曲人,通过直播枚获流量,这是可喜现象;收获了不菲

的打赏,这也无可厚非。

但戏曲演员若丢掉了对文化的坚守,沉湎于手机屏幕,甚至“吆喝求赏钱”,那

就成了乞儿行径。中国戏曲能薪火相传的主要原因是《窦娥冤》《西厢记》《牡丹

亭》等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经典剧目的世代流传。,才能实现创新与守正平衡

下的持续发展。

18.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