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 课件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1页
社会工作导论 课件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2页
社会工作导论 课件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3页
社会工作导论 课件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4页
社会工作导论 课件 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导论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学安排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与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内涵、分类和构成;清楚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明白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把握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及其特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含义广义除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只能通过表象去间接推断的内部心理过程。狭义仅指个体可以观察到的外部活动外延(一)人类行为的含义1、人类行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含义(一)人类行为的含义1、人类行为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关于人类行为内涵的不同学科界定行为主义理论学者认为人类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可以测量和可观察的反应(1)认知论者认为人类行为是人的认知能力成熟之后对环境所产生的反应(3)社会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其价值观点及态度的表现(4)社会工作者则认为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5)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类行为是由本能所引起的一种结果(2)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含义(一)人类行为的含义2、人类行为的分类

根据行为的功能可以把行为区分为生理行为、精神行

为、情绪行为和社会行为(1)根据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将人类行为区分为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这也是社会工作最关注的(2)弱智儿童的家庭生活1、他到底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hJL01】男孩,8岁,一年级,母亲接受访谈。问:“您知道孩子这个(弱智)是什么原因吗?”答:“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毛病呀,他6岁时幼儿园老师说让我们带他去医院看看,我们就去了,也没查出来什么呀。”问:“您为什么送孩子到这个学校(某培智学校)来呀?”答:“上一年级的时候他们老师找我们家长谈话,说他跟不上,让我们问问送这儿来,说这儿挺好的,我们就送来了。我想等过个一两年,等他好了再送回去呗。”【wJL02】女孩,13岁,六年级,母亲接受访谈。“原来(女儿)四岁以前根本接受不了,(其实)也知道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儿,但是那个知识是一回事,感情(是另一回事),还一直觉得能有个奇迹,也许她摔个跟头就摔聪明了。就找那个博爱医院的日本专家治,人家日本人说两岁以前没有弱智,都能训练好,就扎针、吃药,我们花了好多钱......但是那么多年也没效果,反正慢慢就接受这个现实了,那些治(疗)什么的也就是让孩子受罪,她也就是这样了。”弱智儿童的家庭生活【xSF01】男孩,14岁,五年级,父亲接受访谈。“我经常跟他说,你就是弱智,就是笨,我要让他正视自己的弱点,要不将来怎么适应社会。”【要点】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心态发生变化的过程:最初家长出于对“弱智”的不了解和感情上的因素幻想孩子将来还能变成“正常人”,但是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家长逐渐接受了“孩子是弱智”这一现实,甚至开始在孩子面前强化这一现实。在弱智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存在一种保护性的社会排斥,教师和家长没有按照正常化理念的要求帮助弱智儿童接近主流生活,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们限制在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方式中,从而建构了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不良”。弱智儿童的家庭生活

建构主义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把人看作是有资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行动者,同时也把人看作社会性的产品。在这样的视角下去看残障人士,并非生理上的差别单向地产生了社会差别,生理上的“缺陷”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更是被我们的意识所界定的事实。教师和家长非正常化的社会化过程塑造了弱智儿童“非正常”的生活方式。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弱智儿童不仅记忆了别人对他的“非正常”评价,也习得了各种“非正常”的行为方式,偏离于正常化理念的社会期待和互动的结果都在弱智儿童的身上得到了表达。

弱智儿童的家庭生活

对正常化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正常化的行动过程,正常化理念强调接受弱智人士本来的样子并给予他们平等的生活机会,但是在历史和文化的主观经验的积淀之下,人们在行动中偏离了这一理念,将弱智儿童当作“非正常”的人来对待,从而建构了弱智儿童“非正常”的生活方式,使弱智人士最终不能融入社会生活。因此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不良”是源自社会建构的。对正常化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了正常化的行动过程,正常化理念强调接受弱智人士本来的样子并给予他们平等的生活机会,但是在历史和文化的主观经验的积淀之下,人们在行动中偏离了这一理念,将弱智儿童当作“非正常”的人来对待,从而建构了弱智儿童“非正常”的生活方式,使弱智人士最终不能融入社会生活。因此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不良”是源自社会建构的。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含义(二)社会环境的含义与构成1、社会环境的含义

广义的社会环境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狭义的社会环境仅仅涉及到社会因素,既包括家庭、群体、组织、社区等人类组合单位和形式,同时也包括性别、文化、经济、教育、阶级、宗教等宏观性的内容和特征。一般我们指的是狭义的定义1、家庭2朋辈群体

3、组织学校是其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二)社会环境的含义与构成2、社会环境的构成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含义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的教养模式上承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也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的出发点4、社区社区工作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了社区对个体发挥的重要影响来开展服务的。双刃剑5、大众传媒家庭教养模式

纵向:家庭背景(宏观:社会分层)横向:家庭成员间互动(微观)

行为控制变量

溺爱放任型民主型家庭教养模感式情纽带变量冷漠疏离型专制型

溺爱放任型代表(帕丽斯·希尔顿)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一)(二)(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出发点和切入点:个体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在情境中如何看待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对社会工作的重大影响呢?改变个人、改变环境、改变两者的互动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概述

政治学原理1、口腔期(OralStage):0-1岁2、肛门期(AnalStage):1-3岁3、性器期(PhallicStage):3-6岁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5、两性期(GenitalStage):12岁后4、潜伏期(LatentStage):6-12岁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都曾受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这主要集中在他所采用的非标准化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上。因为弗洛伊德喜欢用面谈、自由联想以及梦的解析等方法,以此来研究少数临床病人的生活史,其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如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所有的儿童都曾经经历过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更普遍的批评还是集中于他的“泛性论”。政治学原理1、注重自我2、强调未来3、社会文化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人的一生都在发展人格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与弗洛伊德之间的主要区别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三)评价1、贡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的发展理解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统一。将人的一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发展的阶段性及连续性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人们很难相信人类只是受性本能控制的个体,而埃里克森所强调的人类是有理性的,能适应的个体,则是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三)评价2、局限:但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主要在于他没有说清楚心理社会发展的原因,如他没有说清楚为什么信赖感会影响自主行动、自动自发或勤奋进取的发展等。这也许因为埃里克森所做的访谈和观察都是非标准化的,因此只能用来说明心理社会的危机,而不能适用于说明其原因。1、图式2、同化3、顺应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结构及其动态过程4、平衡(二)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觉动作阶段(0-2岁):个体通过感官体验世界第二阶段,运算思维阶段(2-7岁):个体开始使用语言和其他符号第三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第一次能在环境中发现因果关系第四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岁以上):人类开始进行抽象和批判性思维(三)评价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认识,否定了过去认为儿童仅仅是成人缩影的观点,强调了成人与儿童认知层面有质的的区别,他的理论直接影响了当代西方中小学课程的设置。而且以皮亚杰为首的认知心理学家看来,人类行为主要不是受制于潜意识中的本能,也不纯粹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刺激,而是受制于理性思考。1、贡献(三)评价由于皮亚杰将活动仅仅局限于儿童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活动,活动对个体的改变只是空间排列、位置移动等方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同时他的认知发展规律只针对普通儿童而无法解释特殊儿童。2、局限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与特征一、婴幼儿阶段(一)婴幼儿发展及其特征1、生理发展:人生最快时期2、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感觉运动阶段(2)情绪发展:母婴依恋(3)语言发展3、社会性发展(1)依恋的形成与发展(2)道德感的出现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与特征二、儿童阶段(一)学龄前阶段(3~6岁)的发展与特征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前运思阶段(2)情绪发展:性别差异(3)语言发展:书面语言3、社会性发展(1)自我与自我意识的发展(2)性别意识的发展(3)道德的发展:前习俗水平(4)社会交往(二)学龄前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攻击行为

小华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5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妈妈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甚至惩罚他,试图矫正他的行为,但无济于事。妈妈把他带到心理咨询室愁眉苦脸地说:“这孩子,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该说的都说了,就是不顶事,我们现在对他毫无办法。”小华为什么总想打人呢?母亲的教导为何不起作用?应该如何矫正?(三)学龄期(7~12岁)阶段的发展及特征1、生理发展2、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具体运思阶段(2)语言发展:口头、书面、内部语言3、社会性发展(1)自我概念发展(2)友谊发展(3)道德发展:习俗水平(4)社会交往发展二、儿童阶段(四)学龄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该阶段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和学习困难等问题。这些行为问题具体表现为儿童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学习障碍等。二、儿童阶段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与特征三、青少年阶段(一)青少年阶段的发展及特征1、生理发展:具备生育能力2、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形式运思阶段(2)情绪发展:反抗3、社会性发展:(1)自我同一性的确立(2)道德观的发展:后习俗水平(3)社会交往的发展(二)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青少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青少年经不住不良环境影响会出现行为偏差,或成为“问题少年”;学业上的失败会导致多重负面影响;对异性的好奇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不良性行为或性罪错。三、青少年阶段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与特征四、青年阶段(一)青年阶段发展及特征1、生理发展:生育高峰期2、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2)情绪发展:成熟、稳定3、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发展(2)社会化方面(二)青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角色的转变与冲突。青年阶段,面临工作、结婚、生育等问题,为人父,为人母,照顾长辈,教育小孩等,由于社会角色的变化,个体也面临角色的冲突。2、工作上的歧视问题。3、婚姻家庭的调适问题。四、青年阶段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与特征五、中年阶段(一)中年阶段发展及特征1、生理发展:更年期2、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2)情绪发展:稳定3、社会性发展(1)自我意识发展(2)社会交往的发展(二)中年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1、如何很好地渡过更年期。2、如何更好地适应婚姻关系的变化。3、如何处理好工作当中的一些问题。此外,中年阶段还容易出现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和疑病症等。五、中年阶段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与特征(一)老年阶段发展及特征1、生理发展:退化、依赖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