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背景和时间。2.简述阿拉伯帝国加强统治的表现。3.简述奥斯曼帝国建立的背景和时间。4.简述奥斯曼帝国加强统治的表现。5.简述笈多帝国的兴起及加强统治表现。6.简述德里苏丹国家的兴起及加强统治表现。7.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内容。8.简述日本幕府统治的表现。9.简述朝鲜国家的兴起及加强统治表现。【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学习难点中古时期亚洲各区域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个方面所呈现的特征。【预习新知】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帝国的建立(1)背景①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是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②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③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④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2)建立: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1)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2)经济①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②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奥斯曼帝国的征服活动(1)概况①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②14世纪中期,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③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④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2)结果: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2)阶级关系: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3)经济状况:15—16世纪,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4)对外贸易: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1)笈多帝国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①兴起:4世纪初,兴起于恒河中游,几乎征服了北印度。②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政令不够统一。③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德里苏丹国。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2.东亚(1)日本①大化改新: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10世纪开始瓦解,出现庄园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2)朝鲜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③朝鲜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④抗击侵略:16世纪末,面对日本侵略,明朝派军赴朝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先后牺牲。【深化探究】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获取信息德里苏丹时期的政治状况材料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德里苏丹统治时期,南印度处于封建王公分裂割据的局面……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于是德干高原南部兴起了印度教政权维查耶那加尔王国,领土几乎覆盖整个南印度,并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曼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以争夺德干高原的霸权。——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里苏丹时期的政治状况。提示:实行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君主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2.论证观点高丽和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高丽和日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依据。提示:特点:效仿唐朝,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国家。依据:高丽王朝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等机构,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日本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废除贵族世袭制,各级官吏由国家任免。日本仿效唐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影响1.取得成功的原因(1)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2)积极引进了中国先进文化,并加以继承与创新。(3)改革派建立新政权,推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2.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后,日本在经济方面废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在政治方面,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与原先的政权形式具有本质的区别,各级国家官吏均由中央任命。大化改新部分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从此,日本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大化改新成功的启示日本民族非常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而后使其变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所以我们要正视自身的不足,认真学习先进文化,积极改革求新,与时俱进。【巩固训练】1.古代的阿拉伯人把商人看作最受尊敬的人,“商人”一词有“聪明人”之意。在阿拉伯民间文学作品《一千零一夜》中,其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只是为了金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古代阿拉伯人()A.具有重商倾向 B.精通商业经营 C.商人社会地位高 D.推动东西贸易2.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这预示着()A.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B.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C.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D.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3.757年4月,日本孝谦天皇下诏称:治民安国必以孝理,百行之本莫先于兹。宜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精勤诵习,倍加教授。这一举措意在()A.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B.完善科举取士制度C.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推动儒学理论普及4.阿拉伯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第七代哈里发马蒙时代(813~833在位),在智慧宫中设置了翻译局,统一组织翻译和学术研究活动。马蒙派人把大量希腊古籍译为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亚里士多德的几十部著作,几乎都是他一手翻译为阿拉伯文的。上述举措()A.开创了多种宗教并行的局面 B.促进了阿拉伯文明的崛起C.改变了帝国对外扩张的方式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5.恩格斯指出:“伊斯兰教这种宗教是适应于东方人民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这表明伊斯兰教()A.缓和了阿拉伯半岛复杂的矛盾 B.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C.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D.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6.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朝鲜和日本都建立了中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度。据此可知,中古时期各地区文明()A.存在国家分裂的隐患 B.呈现出交流频繁的景象C.保持着鲜明区域特色 D.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7.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东西方文化开始交流 B.阿拉伯帝国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C.阿拉伯文化世界领先 D.阿拉伯人传播了辉煌灿烂的西方文化8.8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该材料()A.肯定阿拉伯帝国在贸易中的桥梁作用B.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异常发达C.指出巴格达贸易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D.印证阿拉伯帝国商业的繁荣9.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A.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0.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共有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B.使日本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C.全面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D.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材料中对“商人”的词意解读与文学作品中对阿拉伯人物的描述,体现了阿拉伯文化传统中重商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材料仅描述了阿拉伯人对商业的热衷,未体现其商业经营技巧,排除B项;“重商主义”的“重商”是指国家应重视商业贸易,尤其是顺差贸易,形成于新航路开辟以后的西欧,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阿拉伯商人在东西方贸易中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国际压力”“民族危机感”可知,日本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进行一场变革,以推动日本社会转型,B项正确;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排除A项;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无法完整概括材料,排除C项;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古日本专制统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由材料可知,日本天皇大力推广孝道,这是在借助孝道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下令每家收藏一本《孝经》的目的并不是要提高民众文化素质,故排除A项;推广孝经与完善科举取士制度无关,故排除B项;下令每家收藏―本孝经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动儒学理论的普及,故排除D项。4.答案:D解析:A项,阿拉伯信奉伊斯兰教,并不是多种宗教并行。故A项错误。B项,阿拉伯文明7世纪崛起。故B项错误。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方式及扩张方式的改变,阿拉伯帝国主要采取武力扩张的方式。故C项错误。D项,据材料“设置了翻译局……”“把大量希腊古籍译为……”“亚里士多德的……翻译为阿拉伯文”等可知,阿拉伯帝国设立翻译局,将大量希腊古籍译为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这有利于希腊文明在阿拉伯乃至世界的传播,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5.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特别是适合于阿拉伯人”“一方面适合从事贸易和手工业的市民,另一方面也适合于贝都因游牧民族”可以得出,伊斯兰教的出现适应了当时阿拉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故C正确。A项说法片面,B项说法太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故选:C。6.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可知,材料侧重说明中古时期各地区政治文明各具特色,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中古时期各地区政治文明各具特色,没有涉及文明的隐患,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中古时期各地区政治文明各具特色,没有体现各大文明间的交流,且中古时期由于交通工具落后,文明间的交流有限,排除B项;据所学,中古时期的西欧是封建制度,而非中央集权,排除D项。7.答案:B解析:A.“开始”说法不正确,排除;B.根据“翻译活动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广泛存在。阿拉伯帝国的大翻译运动最为波澜壮阔,历时二百多年,历任哈里发高度重视,地跨亚、非、欧广袤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为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B正确;C.“领先”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西方文化”与材料不相符,排除。故选:B。8.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阿拉伯帝国)。据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时巴格达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材料“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