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11、12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1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11、12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2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11、12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3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11、12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版 课件 第11、12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一章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1949年党和政府大量创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机构,同时对私营新闻机构通过公私合营等手段进行改造。

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普及也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手段。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也在建国前后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健康报》《解放军报》等。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在通讯社建设方面:

新华通讯社被组建为国家通讯社。经过一个为时不长的业务建设过程,新华社集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国际新闻报道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并主办了《参考消息》《参考资料》等一系列报刊。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于1952年9月14日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金仲华任社长。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以解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也迅速建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为了便于对外报道,北京广播电台于1950年4月10日成立,对外呼号为“RadioPeking”,用7个外国语种播音,每天播音时间为11个小时。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与此同时,各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也纷纷创建。东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5个大行政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均建立了本大区的广播电台,许多有条件的地(市)也创建起本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根据中国国情,有线广播收音网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建立。至1954年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第一节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事业的清理、整顿与改造工作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

对于这些私营新闻机构,党和政府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

如果出现错误的或失实的报道,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在党和政府的报纸上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活动的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报纸自身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1、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2、在新中国的读者心目中,党报的威信远远高于私营报纸。3、私营报馆内部的职工也大多数不愿继续留下工作。私营报纸的发行量不断下降,自行停刊的越来越多。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这一新的情况,政府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7月,《大公报》率先实行公私合营,接着,《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1953年,私营报纸的公私合营工作全面完成。此后,人民政府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国各大城市的私营广播电台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被并入当地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私营电台的改造工作,以上海最具代表性。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二节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

新闻自由原则被写入国家的根本大法。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置了新闻总署,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由胡乔木任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任副署长。

新闻总署下设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与之相应,各大区设立新闻出版局,各省、市设立新闻出版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一节三、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建设新闻总署成立后,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该署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制定与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同时对有关法规加以贯彻、落实:一是主持了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二是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发展第二节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提出“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在这次会议对改进报纸工作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二节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新闻工作作出了许多重大的改进:1、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采编合一制与总编负责制。2、在新闻宣传报道方面,进行通俗化改革,以期报纸更好地反映群众、引导群众,从而与读者贴得更近。3、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方面,广播收音网得到普遍建立。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二节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也是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人民日报》走在最前列。

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是报纸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的另一个特点。这一时期的报刊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批评言辞过于偏激,报道内容失实等,甚至出现了忽视党性原则的错误倾向。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二节二、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

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是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进入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对口学习蔚然成风。

苏联有着不少可供我国新闻事业借鉴的经验:1.系统地学习了列宁、斯大林的办报实践、办报思想和苏联新闻工作的传统,加深了对于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认识。2.全面学习与借鉴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包括新闻的编辑、采访、写作以及经营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经验,使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普遍得到大的提高。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二节但是,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纸工作中的主要表现:一是片面强调不犯错误。二是每天一篇社论,不论有无必要。三是业务路子越走越窄。四是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严重。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二节在广播工作方面的教条主义倾向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提出以中央台为基础、地方台为补充的办节目方针,要求地方台用较多的时间转播中央台的节目,其后果是削弱了地方广播联系当地实际的作用,也影响了地方办广播的积极性。二是限制在广播中开展批评,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认为广播不宜于进行批评,只能谈成绩,不能讲缺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二节三、新闻业务的建设与新闻教育的发展我国新闻业务的建设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与变化:1、新闻界从最基本的纯洁语言文字、注重语法修辞做起,以端正文风。2、为了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新华社还开展练笔运动。3、新闻界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做出了重大努力。4、随着报纸摄影采访力量和新华社供稿能力的加强,报纸图片的运用不断得到改进。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二节1952年,高等院校实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1、上海的华东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2、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改为编辑专业;3、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并入苏南文教学院。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立即大量创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机构,同时对私营新闻机构通过公私合营等手段进行改造。1954年,中共中央党校设立新闻班。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和改进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一、经济生产宣传报道

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7年中,经济宣传报道的重要成绩有:1、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2、突出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成就,展示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全貌,激励人们热爱祖国、投身建设的热情。3、让人民群众充当宣传报道的主角,突出宣传人民群众中的先进人物与先进事迹。

但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宣传报道,对其社会作用与服务对象等问题不够明确,因而片面强调报道的指导性与思想性。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二、政治外交宣传报道重要的政治宣传报道有:

开国盛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抗美援朝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对马列主义学习作了广泛系统的报道。

组织读者开展思想问题讨论,是各新闻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宣传马列主义的有效形式。第三节新闻宣传报道的成就与过失三、思想文化宣传报道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的三次较大规模的学术文化讨论与批判运动,采用政治斗争的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失误: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2、关于《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与批判。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一、新闻工作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指导方针

1949至1956年,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体制基本确立,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二是对苏联的经验与做法照抄照搬。

1955年4月,宣布了发展科学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月25日,《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

刘少奇的几次谈话,不仅为新华社、广播事业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确定了指导方针。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改版的重点内容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二、《人民日报》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人民日报》改版后的变化:1、最大的变化反映在新闻报道上。报纸新闻数量大增,新闻报道的题材变得广泛,把读者的需要放在首位,打破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只报喜不报忧的框框。2、言论明显改进。题材广泛,短小生动,没有空话,表现了独立思考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振奋和鼓舞了广大知识界。3、副刊与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4、版面处理也十分生动活泼。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三、新闻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人民日报》改革的同时或稍后,中央和各地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也都先后进行改革。新华通讯社以建设世界性通讯社为目标,在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改进国内通讯社工作、加强国外分社工作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改革。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广播工作改革的全面展开,以1956年七八月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为标志。该会议结束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广播工作改革全面展开,广播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1、改进新闻报道,努力做到又多又快又短又好。2、贯彻“双百”方针,开展自由讨论,特别是纠正广播不得开展批评的错误观念。3、努力办好文体、知识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节目,并力求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听众的需要。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在新闻改革的热潮中,《新民报》等非党报也积极参与改革,提出了不少新观念,推出了不少新举措,特别是重视新闻报道贴近读者、接近生活。在新闻工作改革中,研究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的空气也十分浓厚。复旦大学新闻系等新闻教育与研究单位对报纸的性质与任务、读者观念、指导性与趣味性、中国报纸的传统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第四节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四、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与意义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当然,这次改革也有偏颇之处。在反对教条主义思想时,有的人又走向另一极端,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必然性和受益的方面。在对待旧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传统问题上,有些人主张不加分析地学习与继承。学习与思考1、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创建公营新闻机构、改造私营新闻机构的基本过程。2、在新中国已经建立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强调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有何作用与意义?3、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经过。有何意义与教训?4、为什么说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宣传报道的失误?5、评述1956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重点和收获。6、简述1956年刘少奇有关新闻工作谈话的内容及其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第十二章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一、报纸与期刊在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纸张供应非常紧张,中央曾指示压缩报纸用纸,报纸不得不大量合并或停办。报纸的调整,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晚报的发展。各省会城市的市报一律合并到省报或改为晚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有两家晚报:一是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新民报晚刊》,;一是1949年3月复刊的天津《新生晚报》。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农民报、企业报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一、报纸与期刊这个时期还创办了一些重要的报刊。1957年8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时事政治周报《团结报》正式公开向全国发行,是我国当时唯一的由民主党派创办并公开发行的报纸。1958年3月4日,《北京周报》英文版创刊,。1958年9月1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报纸《体育报》在北京正式创办。1959年元旦,中国科学院创办了院报《科学报》。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二、新华社(一)新华社在国内外事业的发展新华社用10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播通讯网,为成为世界级通讯社奠定了基础。到1966年年初,新华社的国外分社发展到51个,驻外记者达85人,形成了以亚非拉地区为主的国际报道网。新华社在对内的新闻报道中犯了严重的错误,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失实、片面、虚夸的现象。1960年开始,新华社开始纠正在国内宣传报道中出现的“左”倾错误。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二、新华社(二)《参考消息》的改版和扩大发行《参考消息》是新华社编印的一份内部刊物,选载当天收到的各国通讯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消息,编发各国报刊、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报刊发表的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文章,仅供党内外的高级干部阅读。1956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把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这一级别的党内外干部。1957年1月27日,《参考消息》从2000份扩大到40万份,党内党外都能看到。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三、电视与广播(一)电视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不久上海电视台和哈尔滨电视台先后建成试播。著名节目主持人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总体来讲,当时电视台播发国际新闻的面相当狭窄,主要选择的是一些政治性新闻。专题节目中,社会教育性的节目居多,科普类的节目主要是科学和医学两类,知识性与服务性兼备,很受欢迎。儿童节目也很活跃。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三、电视与广播(二)广播1957年以后地方广播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新建了一批中等城市电台。1957年广播电台有61座,到1960年年底,全国地方电台发展到135座。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广播电视适当减少了播音时间,强调精办节目,提高宣传质量。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四、新闻摄影与新闻纪录片1957年,《解放日报》和《北京日报》在“双百方针”的激励下,刊登了少量的批评性照片,可惜随着反右派运动的发展,批评性照片立刻销声匿迹。为了扩大图片宣传,全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摄影展览活动。新闻摄影中“组织加工、摆布导演”的风气十分流行。1960年2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新闻纪录电影工作会议,强调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制止浮夸与虚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五、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一)新闻教育1958年以后,我国新闻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新创办了一批新闻教育单位。1958年6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正式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该系发展成为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基地。1959年9月,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是我国第一所培养广播电视各类专门人才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复旦大学新闻系1961年曾招收过两名新闻史专业的研究生。这是当时唯一培养过新闻研究生的大学。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1958年至1960年还创办了一些新闻教育单位,如江西大学新闻系、杭州大学新闻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修科、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吉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山东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等。1961年到1963年,新闻教育事业也进行了调整,许多新闻教育单位纷纷停办或停止招生,只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广播学院继续开办并坚持一直招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三个新闻教育基地。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二)新闻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相继编写了一批新闻教材,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事业史和新闻业务等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列宁论报刊》《中国报刊工作文集》《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资料》《外国新闻事业概况参考资料》等。

复旦大学:《中国报刊研究文集》《中国报刊通讯报告选》《中国报刊评论文选》等。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上海图书馆:《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一些新闻单位也编辑出版了一些类似经验汇编的书刊。第一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调整(三)新闻学研究中的“左”倾错误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掀起“学术批判运动”。1961年,中宣部派出调查组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进行调查,重新组织师生进行讨论,澄清了理论上的一些是与非,为受批判的教师和教材平了反。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大鸣大放中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整风鸣放中的新闻界在“大鸣大放”运动中,表现较为突出和影响较大的是《文汇报》和《光明日报》。《文汇报》是中共上海市委领导下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不是党的机关报。反右斗争中,《文汇报》成了被“钓”上来的大鱼,很多人被打成右派,成了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光明日报》当时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主办的一张报纸,以统一战线和文教工作为报道重点。该报成为这次运动中引出来的最大的“毒蛇”之一。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大鸣大放中的新闻传播事业(一)整风鸣放中的新闻界在报道整风的同时,新闻界也就自身的工作展开了“鸣放”。在当时有两件事影响很大:一是“左叶事件”,二是首都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左叶事件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大鸣大放中的新闻传播事业(二)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人民日报》对于新闻界自身的反右派斗争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光明日报》也发表文章,检查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揭批总编辑储安平的办报思想。上海《新民晚报》的社长兼总编辑赵超构也不得不检讨自己的资产阶级办报路线。《大公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也纷纷发表编辑部文章和社论,检讨自己在“鸣放”中的表现。新闻界的反右派斗争一直持续到1958年。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大鸣大放中的新闻传播事业(三)新闻界的教训整风及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的观点片面地得到发展,为日后新闻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下的错误埋下了隐患。一批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被迫离开岗位;一些正直的新闻工作者不敢讲真话,人人自危。一些有益的、积极的建议和探索遭到了批判;报纸变成了群众大规模阶级斗争的舆论阵地,其固有的其他功能日渐萎缩。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一)新闻媒体与“大跃进”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大跃进”运动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跃进”时期的宣传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宣传中的“浮夸风”与工业生产中的“瞎指挥”。在理论宣传上,当时的报纸错误地宣传了“唯意志论”,片面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二)新闻事业的“大跃进”在全国各行各业“大跃进”的形势下,新闻媒体也开展了“大跃进”。新闻界先是制定了“跃进规划”,继而“挑战应战”、“开展评比”。在中央党报的带动下,全国媒体都出现了“大跃进”的局面。第二节从反右派斗争到“大跃进”运动的新闻传播事业二、大跃进与新闻宣传(三)深刻的教训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及有关的宣传报道才停止。经过“大跃进”运动,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1961年,刘少奇指出几年来新闻宣传工作的错误是:在宣传生产建设成就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一、新闻宣传中“左”倾错误的发展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主导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则。1964年,报刊开辟了大批判阵地,几乎波及所有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动辄将学术观点的讨论提高到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上来。“左”倾路线的发展在当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已经失去控制。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写了《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这封信的发表,给党报赋予了新的作用与任务,对全党办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掀起了一个全党办报的新的高潮。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地广泛建立和加强了通讯组织,党委通讯组大面积地发展起来,成为有影响的一种通讯形式。很多新闻单位在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三、先进典型的宣传与报道宣传先进典型在20世纪60年代成为新闻宣传报道的主要成绩,关于雷锋、大庆、大寨和焦裕禄的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三节60年代初期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四、杂文的大发展60年代初期,我国的报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杂文专栏和优秀的报刊杂文家:1、“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在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署名马南邨。2、“三家村札记”是《前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