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1页
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2页
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3页
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4页
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突破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行改革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2024届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经济社会生活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取得较快发展民族关系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诸侯争霸战争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续表知识整合(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政治制度1.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2)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政治制度3.春秋战国(1)列国纷争:分封制开始解体;各国国君纷纷称王。(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3)变法运动主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4)制度创新: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开始产生续表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继承采取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世官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依据才能、军功授予官职,向官僚政治转型法律与教化

1.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西周建立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续表货币与赋税制度1.中国最初的货币可能是海贝。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和仿制贝。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2.春秋战国时期:铜铸币形制多样,被广泛使用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续表(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方面农业与手工业1.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时期。人们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农业作物呈现南稻北粟的特点;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农业出现后,村落形成。2.商和西周: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农业与手工业3.春秋战国(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2)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形成。(3)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4)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5)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个体手工业形成续表商业和城市1.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交换及商业贸易;商人等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商周时期:中国关税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商人出现,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商周时期出现契约;商朝时,城市已初具规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3.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城市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续表交通与医疗1.交通:原始社会时期,在渔猎和采集活动中形成“路”;定居生活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后,以住所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运输依赖天然的道路与河流。春秋时期,已有运河。2.医疗:战国时扁鹊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标志着中医学的形成续表(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方面传统文化1.夏商:相信上天和鬼神;祭天地和祖先。2.春秋(1)孔子: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恢复和改良西周礼乐制度;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2)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传统文化3.战国:“百家争鸣”。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无为”思想,顺应自然;墨家“兼爱”“非攻”“节用”“尚贤”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文化传承1.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2.书籍:中国早期的书籍——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图书文献的保存,除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着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3.教育: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续表易错概念1.多元一体

“多元一体”是中国考古学家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但中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多种文明互补、逐渐相融并整合为一体的过程。2.工商食官

商周时期由官府经营工商业的制度。西周时期王室和各诸侯国都占有大量被称作“百工”的手工业者,其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产品主要供贵族统治者使用,不在市场上交易;工商业者身份世袭。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营工商业者出现,工商食官的局面渐被打破。3.“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思想和治国方针,其内涵是“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4.家国同构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家与国的同构状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基础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真题导引典例1

(2023·湖北卷·1)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生活【张冠李戴】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是农业产生之前的主要劳作方式【混淆史实】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生活【张冠李戴】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素养点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农”字的创制,从林,从辰,表示耕作之意,反映出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破题指引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劳作,“以农具耕于草木之中”,正是原始农业生产状况的写照水落石出材料主要涉及农业生产,与宇宙观念、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书画艺术无关√真题练1

(2023·全国新课标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C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解析]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进入阶级社会,而阶级社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并由此导致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的结果,故选C项;公共墓地在原始社会部落时期盛行,进入阶级社会时已逐渐形成家族墓地,故排除A项;中国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已经产生,故排除B项;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排除D项。真题练2

(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C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解析]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之一,面对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僭越的现象,孔子在《春秋》中依然坚持称楚王为“楚子”,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等级秩序的态度,故选C项;《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真题练3

(2023·湖南卷·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B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城头山古城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其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这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项正确;城市不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判断古城先民是否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排除C项;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其所处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还未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排除D项。真题练4

(2022·天津卷·1)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C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被发现,可用于说明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认知深化1.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原生性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产生的原生文明,其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可信性我国考古学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整体性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离不开多元文化的融合,各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延续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治理特点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模式,实行世卿世禄制地方分权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绝对的中央权威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与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神权色彩原始民主遗存影响商周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权色彩自主检测1.(2023·浙江台州二模)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应增加“玉石时代”,这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盛行“唯玉为葬”“以玉为礼”,各不同区域文明中都有大量玉器出土,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由此可见,“玉石时代”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BA.从事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群居迁徙生活B.阶级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地域分布广泛,奠定多元一体政治格局D.崇尚敬天保民,逐渐产生华夏认同观念[解析]

根据材料“较为复杂的玉器组合只出现于大型石棺墓内”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故B项正确;“渔猎采集”“原始群居”是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会农耕和建房定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各个地区文化的特点,无法推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C项;材料所述与“敬天保民”无关,材料主要体现出阶级分化,排除D项。2.(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绝大多数世官只能传承三代,且世袭权利仅作为贵族子弟可以进入政府的资格;嫡长子仅具有继承祖、父辈职务的优先权,天子的册命则更看重个人的能力。该学者意在强调这种做法(

)

。AA.有利于血缘政治的优化

B.有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

D.导致宗法观念的弱化[解析]

材料信息显示,天子在册命过程中更看重个人的能力,这有利于优化血缘政治,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的政治模式为贵族政治,材料体现的只是对血缘政治的优化,不能助推官僚政治的形成,故B项错误;优化血缘政治后的统治基础仍旧是贵族,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故C项错误;天子册命只是对世官继承增加了能力要求,不会导致宗法观念的弱化,故D项错误。基础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真题导引典例2

(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C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往往在王朝初建时期实行【混淆史实】B.井田制度的繁荣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混淆史实】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战国时期商业得到较大发展【混淆史实】素养点拨历史解释: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从集体耕种到个体农耕的转变,根源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转变推动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破题指引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唯物史观,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水落石出休养生息政策往往在王朝初建时期实行;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瓦解;战国时期商业获得较大发展真题练1

(2023·浙江1月·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C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

由题干“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可得出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被使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技术,晚于战国,故A项错误;题干并不能说明中国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故B项错误;题干不能说明铁犁牛耕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D项错误。真题练2

(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虽然是儒家学者但主张隆礼重法,韩非和李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自然也重视以严刑峻法治国,A项强调法治,与上述三人在治国方略上的主张相符,故选A项;B、C两项都体现了儒家重视仁政、德治的思想,D项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真题练3

(2022·河北卷·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D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解析]

西周时期“太子”一词绝少出现,是因为当时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个词,是因为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权位继承出现了较多变化,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太子”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春秋时期频繁出现,说明分封制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频繁出现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并不能说明权力过渡平稳,故C项错误。认知深化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社会组织:血缘家族逐渐没落各国不同程度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贵族,贵族政治趋于解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个体小农涌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编户齐民成为国家控制民众的有效方式社会群体:士阶层涌现随着贵族专政统治的瓦解,尤其是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许多贵族逐渐没落,必须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与此同时,庶民则通过各种方式上升为士,士阶层的流动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条件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的文化胜景由于官学向私学的转换,加之定于一尊的政权形式尚未出现,人们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在总结三代文化的基础之上,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题和思想主张,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形成西周以来比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关系被打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诸夏内部文化的交流、汇合,加之诸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个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华夏族逐渐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续表2.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统治者要爱民,才能得民心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人格:儒家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自主检测1.(2023·温州二模)王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有“从争霸到兼并”“从世袭到流动”“从贵族到民间”等标题。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CA.秦始皇及其遗产

B.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C.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D.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政府之间的矛盾[解析]

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阶层流动出现,贵族政治逐渐解体,官僚政治不断发展,且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文化下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因而材料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C项正确。2.(2023·保定二模)孟子主张当政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墨子》云“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韩非则认为“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这些主张(

)

。BA.迎合了地主阶级的诉求

B.为国君治理国家提供了借鉴C.适应了君主集权的需要

D.反映了诸子思想融合的趋势[解析]

根据材料“施仁政于民”“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明主之道忠法”可知,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治国主张,这些主张为国君治理国家提供了借鉴,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孟子和墨子的主张符合平民的诉求,只有韩非的主张迎合了地主阶级的诉求,排除A项;材料中只有法家韩非的主张适应了君主集权的需要,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综合点1

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1.(2023·辽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分布的良渚文化,影响了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物化特征以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刻画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为代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碳化米(谷)、颖壳和小穗轴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稻米是良渚社会先民的食物主要来源。

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的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考古人员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璧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良渚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世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渚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从良渚文化的影响范围、社会分工、主要形态、社会等级差别等方面概括其特征[答案]

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已有高水平的手工工艺;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从提供重要史料和丰富中华文明谱系等角度分析思考[答案]

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综合点2

阐述“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演变系统”2.(2023·江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经济演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首先,社会经济变革是一个完整体系。例如,要解释春秋战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必然要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变动中寻求原因。其次,经济和社会是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如汉初宽松的经济政策、工商业的畸形发展衍生了豪强坐大、土地兼并盛行的社会问题,当这些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之时,经济的改革也必然到来。再次,区域社会经济和民众社会生活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如唐代的富人、贵族、官僚集中在城市中,他们大都追求可供消遣的娱乐活动。

——摘编自黄纯艳主编《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十八讲》

上述材料是某学者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演变系统”的整体分析。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提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演变系统”的两个维度,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

维度:制度变革、工具改进。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崩溃,宗法制日渐瓦解,礼乐制度逐步淡化,各诸侯国势力大增,在天子地位衰微、诸侯坐大的政治变革中,各诸侯国先后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如鲁国的初税亩和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举措,这些措施解放了生产力,加快了经济演变的步伐。唐代,曲辕犁、筒车的运用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深度开发和农业经济的繁荣。总之,制度变革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共同促进了古代农业经济的演变。史论深挖小农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科技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发展为近代科技的根本性突破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家庭伦理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形成了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伦理观念应用点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应用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了改革变法,提出一系列关于民生问题的观点,最终促使齐国实现富国强兵,成就了齐桓公春秋争霸的功绩。而中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