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_第1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_第2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_第3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_第4页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4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大直径桩(d≥800m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可按下式计算:(12.3.4)式中:——桩侧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12.3.3-1取值,对于扩底桩变截面以上2d长度范围不计侧阻力。——桩径为800mm端阻力特征值,对于干作业挖孔(清底干净)可采用深层载荷板试验确定;当不能进行深层载荷板试验时,可按表12.3.3-1取值。、——大直径桩侧阻力、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按表12.3.3-2取值;——桩身周长,当人工挖孔桩桩周护壁为振捣密实的混凝土时,桩身周长可按护壁外直径计算。表12.3.4-1干作业挖孔桩(清底干净,D≥800mm)(JGJ94、修编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D=800mm)端阻力特征值(kPa)土名称状态黏性土0.25<≤0.750<≤0.25≤0800~18001800~24002400~3000粉土—0.75≤≤0.9<0.75—1000~15001500~2000砂土、碎石类土状态稍密中密密实粉砂500~700800~11001200~2000细砂700~11001200~18002000~2500中砂1000~20002200~32003500~5000粗砂1200~22002500~35004000~5500砾砂1400~24002600~40005000~7000圆砾、角砾1600~30003200~50006000~9000卵石、碎石2000~30003300~50007000~11000注:1当桩进入持力层深度分别为:≤,<≤,>时,可相应取低、中、高值。2砂土密实度可根据标贯击数判定,≤10为松散,10<≤15为稍密,15<≤30为中密,>30为密实。3当桩的长径比≤8时,宜取较低值。4当对沉降要求不严时,可取高值。表12.3.4-2大直径灌注桩侧阻尺寸效应系数、端阻尺寸效应系数土类型黏性土砂土、碎石类土注:当为等直径时,表中D=d。12.3.5桩端置于完整、较完整基岩的嵌岩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2.3.5-1)(12.3.5-2)(12.3.5-3)式中:、——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桩周第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无当地经验时,可根据成桩工艺按本规范表12.3.3-1取值;——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与嵌岩深径比、岩石软硬程度和成桩工艺有关,可按表12.3.5采用;表中数值适用于泥浆护壁成桩,对于干作业成桩(清底干净)和泥浆护壁成桩后注浆,应取表列数值的1.2倍。表12.3.5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嵌岩深径比00.51.02.03.04.05.06.07.09.0极软岩、软岩0.600.800.951.181.351.481.571.631.661.70较硬岩、坚硬岩0.450.650.810.901.001.04————注:1极软岩、软岩指≤15MPa,较硬岩、坚硬岩指>30MPa,介于二者之间可内插取值。2为桩身嵌岩深度,当岩面倾斜时,以坡下方嵌岩深度为准;当为非表列值时,可内差取值。桩端嵌入完整及较完整的硬质岩中,当桩长较短且入岩较浅时,可按下式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2.3.5-4)式中:——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kN)。当桩端无沉渣时,桩端岩石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按本规程5.2.6条确定,或按本规程附录H用岩基载荷试验确定。12.3.6桩身混凝土强度应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12.3.7按桩身混凝土强度计算桩的承载力时,应按桩的类型和成桩工艺的不同将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以工作条件系数,桩轴心受压时桩身强度应符合式(12.3.7)的规定。当桩顶以下5倍桩身直径范围内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且钢筋耐久性得到保证的灌注桩,可适当计入桩身纵向钢筋的抗压作用。≤(12.3.7)式中:——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相应于作用的基本组合时的单桩竖向力设计值(kN);——桩身横截面积(m2);——工作条件系数,非预应力预制桩取0.75,预应力桩取0.55~0.65,灌注桩取0.6~0.8(水下灌注桩、长桩或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35时用低值)。(原地标:工作条件系数,灌注桩取0.7~0.8(水下灌注桩或成桩质量保证率低时取较低值),预制桩取0.8~0.9)12.3.8下列情况使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大于基桩的沉降时,应考虑桩侧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将负摩阻力作为附加下拉荷载进行桩的承载力设计:1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液化土层进入相对较硬土层;2桩侧存在软弱土层,且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新近填土);3由于降低地下水位,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降时。12.3.9桩周土沉降可能引起桩侧负摩阻力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考虑负摩阻力对桩基承载力和沉降的影响;当缺乏可参照的工程经验时,可按下列规定验算。1对于摩擦型基桩可取桩身计算中性点以上侧阻力为零,并可按下式验算桩基承载力:≤(12.3.9-1)2对于端承型基桩除应满足上式要求外,尚应考虑负摩阻力引起基桩的下拉荷载,并可按照下式验算基桩承载力:(12.3.9-2)3当土层不均匀或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较敏感时,尚应将负摩阻力引起的下拉荷载计入附加荷载验算桩基沉降。注:本条中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只计中性点以下部分测阻值及端阻值。12.3.10桩侧负摩阻力及其引起的下拉荷载,当无实测资料时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中性点以上单桩桩周第i层土负摩阻力标准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2.3.10-1)当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欠固结土层产生固结和地下水降低时:当地面分布大面积荷载时:(12.3.10-2)式中:——第层土桩侧负摩阻力标准值;当按式(12.3.10-1)计算值大于正摩阻力标准值时,取正摩阻力标准值进行设计;——桩周第i层土负摩阻力系数,可按表12.3.10-1取值;——由土自重引起的桩周第层土平均竖向有效应力;桩群外围桩自地面算起,桩群内部桩自承台底算起;——桩周第i层土平均竖向有效应力;、——分别为第i计算土层和其上第m土层的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第i层土、第m层土的厚度;——地面均布荷载。表12.3.10-1负摩阻力系数土类饱和软土0.15~0.25黏性土、粉土0.25~0.40砂土0.35~0.50自重湿陷性黄土0.20~0.35注:1在同一类土中,对于挤土桩,取表中较大值,对于非挤土桩,取表中较小值;2填土按其组成取表中同类土的较大值;2考虑群桩效应的基桩下拉荷载可按下式计算:(12.3.10-3)(12.3.10-4)式中:——中性点以上土层数;——中性点以上第i土层的厚度;——负摩阻力群桩效应系数;、——分别为纵横向桩的中心距;——中性点以上桩周土层厚度加权平均负摩阻力标准值;——中性点以上桩周土层厚度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对于单桩基础或按式(12.3.10-4)计算的群桩效应系数>1时,取=1。3中性点深度应按桩周土层沉降与桩沉降相等的条件计算确定,也可参照表12.3.10-2确定。表12.3.10-2中性点深度持力层性质黏性土、粉土中密以上砂砾石、卵石基岩中性点深度比0.5~0.60.7~0.80.91.0注:1、——分别为自桩顶算起的中性点深度和桩周软弱土层下限深度;2桩穿过自重湿陷性黄土层时,可按表列值增大10%(持力层为基岩除外);3当桩周土层固结与桩基固结沉降同时完成时,取;4当桩周土层计算沉降量小于20mm时,应按表列值乘以0.4~0.8折减。12.3.11群桩基础及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上拔静荷载试验及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取值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进行。2如无当地经验时,群桩基础及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取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12.3.11-1)式中:——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桩身周长,对于等直径桩取;对于扩底桩按表12.3.11-1取值;——桩侧表面第i层土的抗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可按本规程表12.3.3-1取值;——抗拔系数,可按表12.3.11-2取值。表12.3.11-1扩底桩破坏表面周长自桩底起算的长度≤(4~10)d>(4~10)dπDπd注:对于软土取低值,对于卵石、砾石取高值;取值按内摩擦角增大而增加。表12.3.11-2抗拔系数λ土类λ值砂土0.50~0.70黏性土、粉土0.70~0.80注:桩长l与桩径d之比小于20时,λ取小值。2)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12.3.11-2)式中——桩群外围周长。12.3.12承受水平荷载的建筑物桩基应满足下列要求:≤(12.3.12-1)当验算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的桩基水平承载力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2.3.12-2)式中:——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任一单桩的水平力标准值;——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12.3.13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取决于桩的材料强度、截面刚度、人土深度、地质条件、桩顶水平位移允许值和桩顶嵌固情况等因素,应通过现场水平载荷试验确定。必要时可进行带承台桩的载荷试验,试验宜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12.3.14当作用于桩基上的外力主要为水平力时,应根据使用要求对桩顶变位的限制,对桩基的水平承载力进行验算。当外力作用面的桩距较大时,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可视为各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总和。当承台侧面的土未经扰动或回填密实时,应计算土抗力的作用。当水平推力较大时,宜设置斜桩。12.3.15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可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进行计算。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可按附录S执行。12.3.16当桩基承受拔力时,应对桩基进行抗拔验算。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确定,并应加载至破坏。单桩竖向抗拔载荷试验,应按本规程附录T进行。12.3.17非腐蚀环境中的抗拔桩应根据环境类别控制裂缝宽度满足设计要求,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应按桩身裂缝控制等级为二级的要求进行桩身混凝土抗裂验算。腐蚀环境中的抗拔桩和受水平力或弯矩较大的桩应进行桩身混凝土抗裂验算,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二级;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裂缝控制等级应为一级。12.4桩基础沉降计算12.4.1桩基沉降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以下建筑物的桩基应进行沉降验算: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桩基;2)体形复杂、荷载不均匀或桩端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桩基;3)摩擦型桩基。2桩基沉降不得超过建筑物的沉降允许值,并应符合本规程表5.3.4的规定。12.4.2嵌岩桩、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桩基(桩端下为密实土层)、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条形基础下不超过两排桩的桩基、吊车工作级别A5及A5以下的单层工业厂房桩基(桩端下为密实土层),可不进行沉降验算。当有可靠地区经验时,对地质条件不复杂、荷载均匀、对沉降无特殊要求的端承型桩基也可不进行沉降验算。12.4.3对于桩中心距小于或等于6倍桩径的桩基,其最终沉降量宜按单向压缩分层总和法计算。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宜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按下列方法计算:1实体深基础(等效作用面位于桩端平面,等效作用面积为桩承台投影面积,等效作用附加应力近似取承台底平均附加压力,计算方法见附录Q);2其他方法,包括明德林应力公式方法。计算应按附录Q进行。3桩基沉降计算深度zn处的附加应力σz与土的自重应力σc宜符合下列公式要求:(12.3.14-1)(12.3.14-2)式中:——桩端平面上的平均附加应力;——附加应力系数,按角点法划分的矩形长宽比及深宽比查本规程附录F。在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存在中、微风化基岩,其下又没有软弱夹层时,可取至基岩面。12.4.4按本规程12.4.1~12.4.3条估算的桩基沉降量,宜根据工程经验及条件相似的建筑物沉降实测资料予以修正。12.4.5没有可靠的经验时,可利用单桩静荷载试验资料估计桩基沉降量,一般情况下,按最终沉降量为试桩达到使用荷载时沉降量的2~5倍取值,桩端持力层为中密以上砂、卵石、碎石土、强风化岩时宜取低值,桩端持力层为软可塑黏性土时宜取高值。单桩宜取低值,群桩宜取高值。12.4.6以控制沉降为目的设置桩基时,应结合地区经验,并满足下列要求:1桩身强度应按桩顶荷载设计值验算;2桩、土荷载分配应按上部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分析确定;3桩端进入较好的土层,桩端平面处土层应满足下卧层承载力设计要求;4桩距可采用4~6倍桩身直径。12.5桩基承台设计12.5.1桩基承台的构造,除满足受冲切、受剪切、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台的宽度不应小于500mm,最小厚度不应小于3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150mm。对于条形承台粱,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75mm。2单柱单桩的承台宽度可适当减小,但宜比桩径大200mm~300mm,当柱全断面落于桩钢筋笼范围内时,可不做承台,但柱、桩的纵向钢筋应满足搭接长度要求;3承台埋深不宜少于600mm。建筑物周边的承台面标高宜比外地台标高低300mm以上,当承台下地基土处于冻融环境的冻胀性土时,承台埋深应考虑其冻胀作用;4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原省C25);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70mm,当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50mm;且不应小于桩头嵌入承台内的长度。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l0,厚度宜为100mm。5承台的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图12.5.1a),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于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12.5.1b)。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架立筋不宜小于10mm,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图12.5.1c);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钢筋锚固长度自边桩内侧﹙当为圆桩时,应将其直径乘以0.886等效为方桩﹚算起,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倍钢筋直径,当不满足时应将钢筋向上弯折,此时钢筋水平段的长度不应小于25倍钢筋直径,弯折段的长度不应小于10倍钢筋直径。图12.5.1承台配筋示意(a)矩形承台配筋(b)三桩承台配筋(c)墙下承台梁配筋图12.5.2柱下桩基承台的弯矩可按以下简化计算方法确定:1多桩矩形承合计算截面取在柱边和承合高度变化处(杯口外侧或台阶边缘,见图12.5.2a)(12.5.2-1)(12.5.2-2)式中:、——分别为垂直y轴和x轴方向计算截面处的弯矩设计值(kN·m);、——垂直y轴和x轴方向自桩轴线到相应计算截面的距离(m);——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第i桩竖向力设计值(kN)。2三桩承台1)等边三桩承台(图12.5.2b)(12.5.2-3)式中:——由承台形心至承台边缘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kN·m);——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三桩中相应于作用的(原省标为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最大单桩竖向力设计值(kN);——桩距(m);(JGJ94为——桩中心距)——方柱边长(m),圆柱时=0.866d(d为圆柱直径)。2)等腰三桩承台(图12.5.2c):图12.5.2承台弯矩计算示意(12.5.2-4)(12.5.2-5)式中:、——分别为由承合形心到承台两腰和底边的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kN·m)——长向桩中心距;(JGJ94为长向桩中心距)——短向桩距与长向桩距之比,当小于0.5时,应按变截面的二桩承台设计;、——分别为垂直于、平行于承台底边的柱截面边长(m)。12.5.3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对承台的冲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12.5.3-1):(12.5.3-1)(12.5.3-2)(12.5.3-3)(12.5.3-4)式中:——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作用在冲切破坏锥体上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冲切力设计值(kN),冲切破坏锥体应采用自柱边或承台变阶处至相应桩顶边缘连线构成的锥体,锥体与承台底面的夹角不小于45°(图12.5.3-1)——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m)——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当h800mm时,取1.0,当h≥2000mm时,取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冲切系数;、——冲跨比,、,、为柱边或变阶处至桩边的水平距离;当时,;当时,;——柱根部轴力设计值(kN);——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各桩的净反力设计值之和(kN)。对中低压缩性土上的承台,当承台与地基土之间没有脱空现象时,可根据地区经验适当减小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受冲切计算的承台厚度。图12.5.3-1柱对承台冲切计算示意2角桩对承台的冲切,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多桩矩形承台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图12.5.3-2):(12.5.3-5)(12.5.3-6)(12.5.3-7)式中:——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角桩桩顶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竖向力设计值(kN)——角桩冲切系数;(GB50007:a1x、a1y——角桩冲切系数)——角桩冲跨比,其值满足0.25~1.0,,;、——从角桩内边缘至承台外边缘的距离(m);——从承台底角桩内边缘引45°冲切线与承台顶面或承台变阶处相交点至角桩内边缘的水平距离(m);——承台外边缘的有效高度(m)。图12.5.3-2矩形承台角桩冲切验算2)三桩三角形承台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12.5.3-3)。对圆柱及圆桩,计算时可将圆形截面换算成正方形截面。图12.5.3-3三角形承台角桩冲切计算示意底部角桩(12.5.3-8)(12.5.3-9)顶部角桩(12.5.3-10)(12.5.3-11)(GB50007:β11→a11、β12→a12)式中:——角桩冲跨比,其值满足0.25~1.0,,;——从承台底角桩内边缘向相邻承台边引45°冲切线与承台顶面相交点至角桩内边缘的水平距离(m);当柱位于该45°线以内时,则取柱边与桩内边缘连线为冲切锥体的锥线。12.5.4柱下桩基础独立承台应分别对柱边和桩边、变阶处和桩边连线形成的斜截面进行受剪计算。当柱边外有多排桩形成多个剪切斜截面时,尚应对每个斜截面进行验算。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12.5.4);(12.5.4-1)(12.5.4-2)式中:——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后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kN);——承台计算截面处的计算宽度(m)。阶梯形承台变阶处的计算宽度、锥形承台的计算宽度应按本规程附录M确定;——计算宽度处的承台有效高度(m);——剪切系数;(修编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a——承台剪切系数;)——受剪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计算截面的剪跨比,,,此处,,为柱边(墙边)或承台变阶处至、方向计算一排桩的桩边的水平距离,当<0.3时,取=0.3;当>3时,取=3;图12.5.4承台斜截面受剪计算12.5.5当承台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柱或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尚应验算柱下或桩上承台的局部受压承载力。12.5.6承台之间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单桩承台,应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设置联系梁;2两桩承台,应在其短向设置联系梁;3有抗震要求的柱下独立承台,宜在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联系梁;4联系粱顶面宜与承台位于同一标高。联系梁的宽度不应小于250mm,梁的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小于400mm。5联系粱的主筋应按计算要求确定。联系梁内上下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应少于2根,并应按受拉要求锚入承台

13基坑工程13.1一般规定13.1.1岩、土质场地建(构)筑物的基坑开挖与支护,应符合本章的规定,13.1.2基坑支护设计应确保岩土开挖、地下结构施工的安全,并应确保周围环境不受损害。13.1.3基坑支护设计应规定基坑设计使用期限,基坑支护的设计使用期限不应小于一年。13.1.4基坑工程设计安全等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应综合考虑基坑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基坑深度等因素,按表13.1.4采用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及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同一基坑的不同部位,可采用不同的安全系数表13.1.4支护结构安全等级及结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破坏后果一级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很严重1.10二级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严重1.00三级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不严重0.9013.1.5基坑工程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支护结构体系的方案和技术经济比较;2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验算;3支护结构的承载力,稳定和变形计算;4基坑工程降水或止水帷幕设计以及维护墙的抗渗设计;5基坑开挖与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及其对基础桩、邻近建筑物和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设计;6基坑开挖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及基坑工程的监测要求。13.1.6支护结构设计时应采用下列极限状态: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13.1.7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有支护结构设计均应满足强度和变形计算以及土体稳定性验算的要求;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基坑工程,应进行因土方开挖、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计算;3高地下水位地区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基坑工程,应按本规定13.7的规定进行地下水控制的专项设计。13.1.8基础工程设计采用的土的强度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淤泥及淤泥质土,应采用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2对正常固结的饱和黏性土应采用在土的有效自重应力下预固结的三轴不固结排水抗剪强度指标;当施工挖土速度较慢,排水条件好,土体有条件固结时,可采用三轴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3对砂类土,采用有效应力强度指标;4验算软黏土隆起稳定性时,可采用十字板剪切强度或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5灵敏度较高的土,基坑邻近有交通频繁的主干道或其他对土方的扰动源时,计算采用土的强度指标宜适当进行拆减;6应考虑打桩,地基处理的挤土效应等施工扰动原因造成对土强度指标降低的不利影响。13.1.9因支护结构变形、岩土开挖及地下水条件变化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变形应符合下列规定:1不得影响地下结构尺寸、形状和正常施工;2不得影响既有桩基的正常使用;3对周围已有建、构筑无引起的地基变形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允许值;4不得影响周边地下建(构)物、地下轨道交通设施及管线的正常使用。13.1.10基坑工程设计应具备以下资料: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建筑总平面图、用地红线图;3建筑物地下结构设计资料,以及桩基础或地基处理设计资料;4基坑环境调查报告,包括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及地下交通工程等相关资料。13.1.11基坑土方开挖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不得超挖。基坑周边堆载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土方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施工垫层,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应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基坑侧壁有冻土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冻土融化后大面积剥落或滑塌。13.1.12越冬基坑应考虑土体冻胀,冻融等不利影响,并应采取如下防治措施:1支护桩顶尽可能放坡,放坡高度至少应大于当地标准冻深;2设计时宜采用锚索且尽可能加大自由段长度,适当降低锚索定力;3加强腰梁刚度,桩间土采用钢筋片网喷射混凝土防护并与桩牢固连接;4在桩后冻结范围内设卸压孔,卸压孔的体积与冻土层的体积比不宜小于3%。13.2基坑工程勘察与环境调查13.2.1基坑工程的岩土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范围应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及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基坑外宜布置勘探点,其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倍;当需要采用锚杆时,基坑外勘探点的范围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当基坑外无法布置勘探点时,应通过调查取得相关勘察资料并结合场地内的勘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2勘探点应沿基坑边布置,其间距宜取15m~25m;当场地存在软弱土层、暗沟或岩溶等复杂地质条件时,应加密勘探点并查明其分布和工程特性;3基坑周边勘探孔的深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2倍;基坑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时,勘探孔深度应穿过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4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规定进行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并提出各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和力学参数;对主要土层和厚度大于3m的素填土,应按本规程第3.1.14条的规定进行抗剪强度试验并提出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5当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各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和分布,判断地下水类型、补给和排泄条件;有承压水时,应分层测量其水头高度;6应对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进行分析;7当基坑需要降水时,宜采用抽水试验测定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影响半径;勘察报告中应提出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8当建筑地基勘察资料不能满足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要求时,宜进行补充勘察。13.2.2严寒地区的大型越冬基坑应评价各土层的冻胀性,并应对特殊土受开挖、振动影响以及失水、浸水影响引起的土的特性参数变化进行评估。13.2.3岩体基坑工程勘察除查明基坑周围的岩层分布、风化程度、岩石破碎情况和各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外,还应查明岩体主要结构面的类型、产状、延展情况、闭合程度、填充情况、力学性质等,特别是外倾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以及地下水情况,并评估岩体滑动、岩块崩塌的可能性。13.2.4需对基坑工程周边进行环境调查时,调查的范围和内容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调查基坑周边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建(构)筑物及设施的状况,当附近有轨道交通设施、隧道、防汛墙等重要建(构)筑物及设施时,或降水深度较大时应扩大调查范围。2环境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强度、基础形式与埋深、沉降与倾斜及保护要求等;2)地下交通工程、管线设施等的平面位置、埋深、结构形式、材料轻度、断面尺寸、运营情况及保护要求等;3)基坑开挖与支护结构使用期内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临时荷载的要求;4)雨期时场地周围地表水汇流和排泄条件。13.3设计计算13.3.1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时,作用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可采用简化规则,应按下式进行计算:(13.3.1-1)式中:——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2对于轴向受力为主的物件,Sd简化计算可按下式进行:(13.3.1-2)13.3.2支护结构的作用效力(荷载效应)包括下列各项:1土压力;2静水压力,渗流压力;3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以内的建(构)筑物荷载、地面超载、施工荷载及邻近场地施工的影响;4温度变化及冻胀对支护结构产生的内力和变形;5临水支护结构尚应考虑浪作用和水流退落时的渗流力;6作为永久结构使用时建筑物的相关荷载作用;7基坑周边主干道交通运输产生的荷载作用。13.3.3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可采用库仑或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当对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时,应采用静止土压力计算。13.3.4作用于支护结构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对砂性土宜按水土分算计算;对粘性土宜按水土合算计算;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13.3.5基坑工程采用止水帷幕并插入坑底下部相对不透水层时,基坑内外的水压力,可按静水压力计算。13.3.6当按变形控制原则设计支护结构时,作用在支护结构的计算土压力可按支护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原理确定,也可按地区经验确定。13.3.7支护结构的入土深度应满足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及变形验算的要求,并结合地区工程经验合确定,有地下水渗流作用时,应满足抗渗流稳定的验算,并宜插入坑底下部不透水层一定深度。13.3.8根据基坑周边环境的复杂程度及环境保护要求,可按下列规定进行变形控制设计,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1根据基坑周边的环境保护要求,提出基坑的各项变形设计控制指标;2预估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附加变形值,其总变形值应小于其允许变形值;3应从支护结构施工,地下水控制及开挖三个方面分别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周围环境。13.3.9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宜采用侧向弹性地基反力法计算。土的侧向地基反力系数可通过单桩水平载荷试验确定13.3.10支护结构应进行稳定验算,稳定验算应符合本规程附录V的规定。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稳定安全系数可按地区经验确定。13.3.11地下水渗流稳定性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坑内外存在水头差时,粉土和沙土应按本规程附录W进行抗渗流稳定性验算;2当基坑底上部土体为不透水层,下部具有承压水头时,坑内土体应按本规程附录W进行抗突涌稳定性验算。13.3.12桩、墙式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墙式支护可为桩列式排桩、板桩、地下连续墙、型钢水泥土墙等独立支护或与内支撑、锚杆组合形成的支护体系,适用于施工场地狭窄、地质条件差、基坑较深需要严格控制支护结构或基坑周边环境地基变形的基坑工程。2桩墙式支护结构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桩、墙的入土深度;2)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设计;3)支护结构的构件和节点设计;4)基坑变形计算,必要时提出对环境保护的工程技术措施;5)支护桩、墙作为主体结构一部分时,尚应计算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及变形;6)基坑工程的检测要求。13.3.13支挡式结构的具体形式:1锚拉式支挡结构;2支撑式支挡结构;3悬臂式支挡结构。13.3.14支挡式结构应对下列设计工况进行结构分析,并应按其中最不利作用效应进行支护结构设计:1基坑开挖至坑底时的状况;2对锚拉式和支撑式结构,基坑开挖至各层锚杆或支撑施工面时的状况;3在主体地下结构施工过程总需要以主体结构构件替换支撑或锚杆的状况;此时,主体结构构件应满足替换后各设计工况下的承载力、变形及稳定性要求;4对水平内支撑式支挡结构,基坑各边水平荷载不对等的各种状况。13.3.15悬臂式支挡结构的嵌固深度应符合下列嵌固稳定性的要求:≥(13.3.15)式中:——嵌固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悬臂式支挡结构,分别不应小于1.25、1.2、1.15;、——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合力的标准值(kN);、——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至挡土构件底端的距离(m)。13.3.16单层锚杆和单层支撑的支挡式结构的嵌固深度应符合下列嵌固稳定性的要求:≥(13.3.16)式中:——嵌固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锚拉式支挡结构和支式支挡结构,分别不应小于1.25、1.2、1.15;、——基坑外侧主动土压力、基坑内侧被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至挡土构件底端的距离(m)。13.3.17锚拉式、悬臂式支挡结构和双排桩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13.3.18支挡式结构的嵌固深度应符合下列坑底抗隆起稳定性要求:1锚拉式支挡结构和支撑式支挡结构的嵌固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3.3.18-1)(13.3.18-2)(13.3.18-3)式中:——抗隆起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支护结构,分别不应小于1.8、1.6、1.4。2当挡土构件底面以下有软弱下卧层时,坑底隆起稳定性的验算部位尚应包括软弱下卧层;3悬臂式支挡结构可不进行隆起稳定性验算。13.3.19挡土构件的嵌固深度除应满足本规程相关条款的规定外,对悬臂式结构,尚不宜小于0.8;对单支点支挡式结构,尚不宜小于0.3;对多支点支挡式结构,尚不宜小于0.2。(为基坑深度)13.3.20排桩支护结构的桩型选择与成桩工艺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根据土层的性质、地下水条件及基坑周边环境要求等选择混凝土灌注桩、型钢桩、钢管桩、钢板桩、型钢水泥土搅拌桩等桩型;2当支护桩的施工影响范围内存在对地基变形敏感、结构性能差的建筑物或地下管线时,不应采用挤土效应严重、易塌孔、易缩径或有较大震动的桩型和施工工艺;3当桩型成孔需要降水时,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应满足周边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要求,否则应采取截水措施。13.3.21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时,对悬臂式排桩,支护桩的桩径宜大于或等于600mm;对锚拉式排桩或支撑式排桩,支护桩的桩径宜大于或等于400mm;排桩的中心距不宜大于桩直径的2.0倍。13.3.22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时,支护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配置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5;2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HRB335级钢筋,纵向受力钢筋不宜少于8根,其净间距不应小于60mm;3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时,不应小于50mm。13.3.23排桩的桩间土应采取防护措施。桩间土防护措施宜采用内置钢筋网或钢丝网的喷射混凝土面层。13.3.24排桩采用素混凝土桩与钢筋混凝土桩间隔布置的钻孔咬合桩形式时,支护桩的桩径可取800mm~1500mm,相邻桩咬合不宜小于200mm。13.4支撑结构内支撑13.4.1支护结构的内支撑必须采用稳定的结构体系和连接构造,优先采用超静定内支撑结构体系,其刚度满足变形计算要求。13.4.2内支撑结构可选用钢支撑、混凝土支撑、钢与混凝土的混合支撑。13.4.3内支撑结构选型应符合下列原则:1宜采用受力明确、连接可靠、施工方便的结构形式;2宜采用对称平衡性、整体性强的结构形式;3应与主体地下结构的结构形式、施工顺序协调,应便于主体结构施工;4应利于基坑土方开挖和运输;5需要时,应考虑内支撑结构作为施工平台。13.4.4内支撑结构应综合考虑基坑平面的形状、尺寸、开挖深度、周边环境条件、主体结构的形式等因素,选用下列内支撑形式:1水平对撑或斜撑,可采用单杆、桁架、八字形支撑;2正交或斜交的平面杆系支撑;3环形杆系或板系支撑;4竖向斜撑。13.4.5支撑结构计算分析应符合下列原则:1内支撑结构应按与支护桩、墙节点处变形协调的原则进行内力与变形分析;2在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作用下支撑结构的承载力和位移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支撑体系可根据不同条件按平面框架、连续梁或简支梁分析;3当基坑内坑底标高差异大,或因基坑周边土层分布不均匀,土性指标差异大,导致作用在内支撑周边侧向土压力值变化较大时,应按桩、墙与内支撑余流节点的位移协调原则进行计算;4有可靠经验时,可采用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支撑、围檩(压项梁)和支护结构进行整体计算;5内支撑系统的各项水平及竖向受力构件,应按结构构件的受力条件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因素,设置必要的连接构件,保证结构构件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稳定性。13.4.6内支撑结构分析时,应考虑下列作用:1由挡土构件传至内支撑结构的水平荷载;2支撑结构自重;当支撑作为施工平台时,尚应考虑施工荷载;3当温度改变引起的支撑结构内力不可忽略不计时,应考虑温度应力;4当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量较大时,应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差异沉降产生的作用。13.4.7内支撑的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内支撑的布置应满足主体结构的施工要求,宜避开地下主体结构的墙、柱;2相邻支撑的水平间距应满足土方开挖的施工要求;3基坑形状有阳角时,阳角处的斜撑应在两边同时设置;4当采用环形支撑时,环梁宜采用圆形、椭圆形等封闭曲线形式;5水平支撑应设置与挡土构件连接的腰梁;6当需要采用较大水平间距的支撑时,宜根据支撑冠梁、腰梁的受力和承载力要求,在支撑端部两侧设置八字斜撑杆与冠梁、腰梁连接;7当设置支撑立柱时,临时立柱应避开主体结构的梁、柱及承重墙;8当采用竖向斜撑时,应设置斜撑基础,且应考虑与主体结构底板施工的关系。13.4.8支撑的竖向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支撑与挡土构件之间不应出现拉力;2支撑应避开主体地下结构底板和楼板的位置,并应满足主体地下结构施工对墙、柱钢筋连接的要求;3支撑至基底的净高不宜小于3m;4采用多层水平支撑时,各层水平支撑宜布置在同一竖向平面内,层间净高不宜小于3m。13.4.9混凝土支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2支撑构件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其竖向平面内计算长度的1/20;3支撑构件的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6mm,沿截面周边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箍筋的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13.4.10钢支撑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支撑构件可采用钢管、型钢及其组合截面;2钢支撑受压杆件的长细比不应大于150,受拉杆件长细比不应大于200;3钢支撑连接宜采用螺栓连接,必要时可采用焊接连接;4当水平支撑与腰梁斜交时,腰梁上应设置牛腿或采用其它能够承受剪力的连接措施;5采用竖向斜撑时,腰梁和支撑基础上应设置牛腿或采用其它能够承受剪力的连接措施。13.4.11支撑结构的施工与拆除顺序,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工况相一致,必须遵循先撑后挖的原则。13.5土层锚杆13.5.1土层锚杆锚固段不应设置在未经处理的软弱土层、不稳定土层和不良地质地段及钻孔注浆引发较大土体沉降的土层。13.5.2锚杆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拉结构宜采用钢绞线锚杆;当设计的锚杆抗拔承载力较低时,也可采用普通钢筋锚杆;当环境保护不允许在支护结构使用功能完成后锚杆杆体滞留于基坑周边地层内时,应采用可拆芯钢绞线锚杆;2在易塌孔的松散或稍密的砂土、碎石土、粉土层,高液性指数的饱和粘性土层,高水压力的各类土层中,钢绞线锚杆、普通钢筋锚杆宜采用套管护壁成孔工艺;3锚杆注浆宜采用二次压力注浆工艺;4锚杆锚固段不宜设置在淤泥、淤泥质土、泥炭、泥炭质土及松散填土层内;5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锚杆的适用性。13.5.3锚杆杆体材料宜选用钢绞线、螺纹钢筋、当锚杆极限承载力小于400kN时,可采用HRB400钢筋。13.5.4锚杆布置与锚固体强度应满足下列要求:1锚杆锚固体上下排间距不宜小于2.5m,水平方向间距不宜小于1.5m,锚杆锚固体上覆土层不宜小于4.0m。锚杆的倾角宜为15°~35°;2锚杆定位支架沿锚杆轴线方向宜每隔1.0m~2.0m设置一个,锚杆杆体的保护层不得少于20mm;3锚固体宜采用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浆体设计强度不宜低于20.0MPa;4土层锚杆钻孔直径不宜小于120mm。13.5.5锚杆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锚杆类型、间距、排距和安设角度,断面形状及施工工艺;2确定锚杆自由段,锚固段长度、锚固体直径、锚杆抗拔承载力特征值;3锚杆筋体材料设计;4锚具、承压板、台座及腰梁设计;5预应力锚杆张拉荷载值,锁定荷载值;6锚杆试验和监测要求;7对支护结构变形控制需要进行的锚杆补张拉设计。13.5.6锚杆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13.5.6)式中:——锚杆抗拔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支护结构,分别不应小于1.8、1.6、1.4;——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kN);——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kN)。13.5.7锚杆的轴向拉力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13.5.7)式中:——锚杆的轴向拉力标准值(kN);——挡土构件计算宽度内的弹性支点水平反力(kN),按本规程第4.1节的规定确定;——锚杆水平间距(m);——结构计算宽度(m);——锚杆倾角(°)。13.5.8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应通过抗拔试验确定,其试验方法应符合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2锚杆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也可按下式估算,但应按本规程附录B规定的抗拔试验进行验证:(13.5.8)式中:——锚杆的锚固体直径(m);——锚杆的锚固段在第i土层中的长度(m);锚固段长度()为锚杆在理论直线滑动面以外的长度,理论直线滑动面按本规程第4.7.5条的规定确定;——锚固体与第i土层之间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13.5.9锚杆杆体的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规定:≤(13.5.9)式中:——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kN);——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当锚杆杆体采用普通钢筋时,取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m2)。13.5.10锚杆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应按下列方式确定:≥(13.5.10)式中:——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kN);——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kPa);当锚杆杆体采用普通钢筋时,取普通钢筋强度设计值();——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m2)。13.5.11土层锚杆锚固段长度()应按基本实验确定,初步设计时也可按下式估算:≥(13.5.11)式中:——锚固体直径(m);——安全系数,可取1.6;——土体与锚固体间粘结强度特征值(kpa)由当地锚杆抗拔实验结果统计分析算得。13.5.12锚杆应在锚固体和外锚头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后逐根进行张拉锁定,张拉荷载宜为锚杆所受拉力值的1.05倍~1.1倍,并在稳5min~10min后退至锁定荷载锁定。锁定荷载宜取锚杆设计承载力的0.7倍~0.85倍。13.5.13锚杆自由段超过潜在的破裂面不应小于1m,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m,锚固段在最危险滑动面以外的有效长度应满足稳定性计算要求。13.5.14对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基坑工程,锚杆轴向拉力特征应按土层锚杆试验确定。对设计等级为乙级、丙级的基坑工程可按物理参数或经验数据设计,现场试验验证。13.6基坑工程逆作法13.6.1逆作法用于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基坑工程,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可采用全逆作法、半逆作法、部分逆作法。13.6.2逆作法的设计应包含下列内容:基坑支护的地下连续墙或排桩与地下结构侧墙、内支撑,地下结构楼盖体系一体的结构分析计算;1土方开挖及外运;2临时立柱做法;3侧墙与支护结构的连接;4立柱与底板和楼盖的连接;5坑底土卸载和回弹引起的相邻立柱之间,立柱与侧墙之间的差异沉降对已施工结构受力的影响分析计算;6施工作业程序、混凝土浇筑及施工缝处理;7结构节点构造措施。13.6.3基坑工程逆作法设计应保证地下结构的侧墙楼板、底板、柱满足基坑开挖时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及作为地下室永久结构工况时的设计要求。13.6.4当采用逆作法施工时,可采用支护结构体系与地下结构结合的设计方案;1地下结构墙体作为基坑支护结构;2地下结构构件(梁,板体系)作为基坑支护的内支撑;3地下结构竖向构件作为支护结构支撑柱。13.6.5当地下连续墙同时作为地下室永久结构使用时,地下连续墙的设计计算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连续墙应分别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承载力、变形计算和裂缝验算。2地下连续墙墙身的防水等级应满足永久结构使用防水设计要求。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接缝位置(如地下结构顶板、底板位置)根据地下结构的防水等级要求,可设置刚性止水片,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以及预埋注浆管等构造措施。3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根据其受力特性和连接刚度进行设计计算:4墙顶承受竖向偏心荷载时,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正截面受压承载力,墙顶圈梁与墙体及上部结构的连接处应验算截面抗剪承载力。13.6.6主体地下结构的水平物体用作支撑时,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用作支撑的地下结构水平物体宜采用梁板结构体系进行分析计算2宜考虑由立柱桩差异变形及立柱桩与围护墙之间差异变形引起的地下结构水平物体的结构次应力,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3对地下结构的同层楼板面在高差的部位,应验算该部位物件的抗弯,抗剪、抗杻承载力,必要时应设置可靠的水平转换结构或临时支撑等措施;4对结构楼板的调口及车道开口部位,当调口两侧的梁板不能满足支撑的水平传力要求时,应在缺少结构楼板设置临时支撑等措施。5在各层结构留设结构分缝或基坑施工期间不能封闭的后浇位置,应通过计算设置水平传力构件。13.6.7竖向支撑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竖向支撑结构宜采用一根结构柱对应布着一根临时立柱和立柱桩的形式(一柱一桩)。2立柱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承载力计算和稳定性验算,立柱桩应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3在主体结构底板施工之前,相邻立柱桩间以及立柱桩与邻近基坑围护墙之间的差异沉降不宜大于1/400桩距,且不宜大于20mm,作为立柱桩的灌注桩宜采用桩端后注浆措施。13.7地下水控制13.7.1基坑工程地下水控制应防止基坑开挖过程及使用期间的管涌、流沙、坑底突涌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坑外底层过度陈降。13.7.2地下水控制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地下工程施工期间,地下水位控制在基坑面以下0.5m~1.5m;2满足坑底突涌验算要求;3满足坑底和侧壁抗渗流稳定的要求;4控制坑外地面沉降量及沉降差,保证临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13.7.3基坑降水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坑降水系统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确定降水井的布置、井数、井深、井距、井径、单井出水量;2)疏干井和减压井过滤管的构造设计;3)人工滤层的设置要求;4)排水管路系统。2验算坑底土层的渗流稳定性及抗承压水突涌的稳定性。3计算基坑降水域内各典型部位的最终稳定水位及水位降深随时间的变化。4计算降水引起的对临建(构)筑物及地下设施产生的沉降。5回灌井的设置及回灌系统设计。6渗流作用对支护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7降水施工、运营、基坑安全监测要求,除对周边环境的监测外,还应包括对水位和水中微细颗粒含量的监测要求。13.7.4隔水帷幕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地下连续墙或隔水帷幕隔离地下水,隔离帷幕渗透系数宜小于1.0╳10-4m/d,竖向截水帷幕深度应插入下卧不透水层,其插入深度应满足抗渗流稳定的要求。2对封闭式隔水帷幕,在基坑开挖前应进行坑内抽水试验,并通过坑内外的观测井观察水位变化,抽水量变化等确认帷幕的止水效果和质量。3当隔水帷幕不能有效切断基坑深部承压含水层时,可在承压含水层中设置减压井,通过设计计算,控制承压含水层的减压水头,按需减压,确保坑底土不发生突涌。对承压水进行减压控制时,因降水减压引起的坑外地面沉降不得超过环境控制要求的地面变形允许值。13.7.5基坑地下水控制设计应与支护结构的设计统一考虑,由降水,排水和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引起的地层变形和地面沉陷不应大于变形允许值。13.7.6高地下水位地区,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高,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基坑工程,应进行地下水控制专项设计,并应包括下列内容:1应具备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基坑周边环境调查报告及现场抽水实验资料;2基坑降水风险分析及降水设计;3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计算及环境保护措施;4基坑渗漏的风险预测及抢险措施;5降水运营、监测与管理措施。13.8支护结构构造13.9.1放坡开挖13.9.2土钉网筋展开图13.9.3灌注桩排桩桩间土连续防护构造13.9.4灌注桩排桩桩间图土间隔防护构造13.9.5土钉与面层连接构造13.9.6单根H型钢支撑拼接节点构造13.9.7钢支撑预应力接头构造13.9.8锚杆组成

14检验与监测14.1一般规定14.1.1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应在设计前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岩石地基载荷试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抗拔试验、单桩水平载荷试验、桩侧摩阻力试验及锚杆的抗拔试验等应加载到极限或破坏。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参数应与大面积工程施工条件相一致。14.1.2基坑及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要求分项进行检验。14.1.3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验收检验最大加载量不得小于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14.1.4抗拔桩及抗拔锚杆的验收检验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量。14.2检验14.2.1基槽(坑)开挖到底后,应进行基槽(坑)检验,当天然地基设计基底下留有冻土层时,应检验残留冻土层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当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14.2.2在填土压实的过程中,应分层取样检验土的干密度和含水量。检验点数量,对大面积填土每50m2~100m2面积内不应少于一个检验点;对基槽每10m~20m不应少于一个检验点;每个独立柱基不应少于一个检验点。采用贯入仪或动力触探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分层检验点的同距应小于4m。根据检验结果求得的压实系数,但不得低于表14.2.2的规定,对碎石土干密度不得低于2.0g/cm3。表14.2.2压实填土的质量控制结构类型填土部位压实系数控制含水量(%)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0.94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0.93排架结构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0.93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0.92注:1压实系数为压实填土的控制干密度与最大干密度的比值,为最优含水量;2填土厚度自基础底面算起;3当压实填土厚度大于20m时,20m以下的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2;4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2。14.2.3地基处理的效果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预压处理的软弱地基,在预压前后应进行原位十字板剪切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预压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应采用现场载荷试验检验。2强夯地基的处理效果应采用载荷试验结合其他原位测试方法检验。强夯置换的地基承载力检验除应采用单墩载荷试验检验外,尚应采用动力触探等方法查明施工后土层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强夯地基或强夯置换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应按处理深度确定。3砂石桩、振冲碎石桩的处理效果应采用复合地基荷载试验法检验。大型工程及重要建筑应采用多桩复合地基荷载试验方法检验;桩间土应在处理后采用动力触探、标准贯人,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方法检验;桩体密实度可采用动力触探方法检验。4水泥土搅拌桩成桩后可采用轻型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试验结合钻取芯样、分段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评价桩身强度,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进行单桩载荷试验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14.2.4复合地基应进行桩身完整性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以及单桩或多装符合地基载荷试验。14.2.5地基处理的效果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地基处理效果检验深度不得小于设计处理深度。2复合地基及强夯置换墩在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前,复合地基桩体施工质量的抽检数量:当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圆推动力触探试验、钻芯法等方法时,单位工程抽检数量应为总桩(墩)数的5%,且不得少于10根。3复合地基及强夯置换墩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及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抽检数量:对于简单场地上的一般建筑物,单位工程抽检数量分别应为总桩(墩)数的0.5%,且不得少于3点。对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物试验点数应增加。同一单位工程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形式可选择多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或单桩(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也可一部分试验点选择多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而另一部分试验点选择单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4条形基础和独立基础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宽度宜按基础宽度确定。5回填风化岩、山坯土、建筑垃圾等特殊土,应采用波速、超重型动力触探、深层载荷试验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价。6遇水软化、崩解的风化岩、膨胀土等特殊土,考虑实际条件对承载力降低的影响,根据压板试验数据得出的承载力应乘以折减系数。14.2.6对预制打人桩、静力压桩,应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过程有关参数。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等检验。对于打入式预制桩,宜在全面施工前进行试打,采用高应变法监测打桩过程中的桩身应力、锤击能量传递比。14.2.7对混凝土灌注桩,应提供经确认的施工过程有关参数,包括原材料的力学性能检验报告,试件留置数量及制作养护方法、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报告,钢筋笼制作质量检查报告。施完成后尚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等检验。14.2.8人工挖孔桩终孔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检验桩底下3d或5m深度范国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火层等不良地质条件。14.2.9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验和竖向承载力检验。承受水平力较大的桩应进行水平承载力检验,抗拨桩应进行抗拔承载力检验。14.2.10桩身完整性检验应采用两种或多种合适的检验方法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径小于等于800mm的嵌岩桩和直径大于800mm的非嵌岩桩,可根据桩径和桩长的大小,结合桩的类型和实际需要采用钻孔抽芯法、声波透射法、低应变法或高应变法进行检测,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30%。2直径大于800mm的混凝土嵌岩桩应采用钻孔抽芯法和声波透射法检测,钻孔抽芯法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声波透射法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20%。3对于直径大于等于1500m的机械成孔端承型灌注桩,应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和桩端持力层鉴别。检测方法应选择钻芯法和声波透射法,抽检数量不少于该承台下桩总数的30%,且不得少于1根。4对预制空心管桩和采用钻芯法检测的混凝土灌注桩,宜采用孔内摄像法进行验证检测。5对多年冻土地区施工的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检验的数量不应小于总桩数的30%,钻孔取芯检测数宜为总桩数的1%。14.2.11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1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宜通过静载试验方法检验。2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超过试验能力的嵌岩桩,宜进行桩端岩基荷载试验和桩侧摩阻力试验。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桩身质量检验报告结合桩端岩基荷载试验和桩侧摩阻力试验核验桩的承载力特征值。3对于大直径高承载力的灌注桩可采用自平衡法检验桩的承载力。4季节冻土地区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时,如桩周存在冻土,应采取措施消除冻结力对承载力的影响。5多年冻土地区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时,如按地基土保持冻结状态设计时,应在桩周土体回冻后进行检验;如按地基土逐渐融化状态或预先融化状态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桩周多年冻土为不融沉或弱融沉时,单桩竖向承载力按检测值取值;2)当桩周多年冻土为融沉或强融沉土时,单桩竖向承载力应不计试验期间多年冻土下限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