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中考历史-八上复习考点第六单元_第1页
备考2022中考历史-八上复习考点第六单元_第2页
备考2022中考历史-八上复习考点第六单元_第3页
备考2022中考历史-八上复习考点第六单元_第4页
备考2022中考历史-八上复习考点第六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931-1945年这14年的抗战历史。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日军很快占据东北,威胁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民侵华战争。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会战,英勇杀敌。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人民游击战争。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课程标准】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5.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6.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历史概念】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局部抗战、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陪都、汪伪政权、沦陷区、国统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第二次国共合作、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豫湘桂战役、皖南事变、囚笼政策、百团大战、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外联系】项目中国同时期的世界阶段特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主要表现1.1931九一八事变2.193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3.1937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4.1941第三次长沙会战5.194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6.1945中共七大、抗战胜利1.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2.1936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3.30年代英法美大力推行绥靖政策4.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5.194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6.1945波茨坦会议、日本投降【知识结构】【时间轴】【基础知识】考点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背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摆脱1931年经济大危机和政治危机,趁中国内乱挑起侵华战争。2.经过: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3.影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4.日军扩大侵略:日军相继占领了。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并在东北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5.局部抗战开始: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开始了。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展开战斗。考点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1.背景:①日本占领东北后,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1935年12月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③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共主张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拒不接受。2.经过:年12月12日,、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3.结果: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到西安参加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4.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初步形成。考点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一、七七事变1.经过: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早有准备的日军炮轰我军防地,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2.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的开始。3.发展:保卫北平的战斗中,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天津相继失陷。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背景: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2.达成协议: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3.正式形成: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4.意义: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对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起着关键的作用。考点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1.概况: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人以上。2.认识: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考点5: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一、正面战场1.概况: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2.淞沪会战:(1)经过:1937年8月13日,日军以上海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挑起事端,发动“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全营官兵壮烈牺;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8月14日,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初战告捷。(2)结果:1937年11,失陷,淞沪会战结束。(3)影响:淞沪会战是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役。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3.台儿庄战役:(1)背景: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进攻战略要徐州。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其中的一场战役)。(2)时间、地点、指挥者:1938年3月,山东台儿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3)概况: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在中国军队内外夹击下,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4)意义: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4.武汉会战:(1)时间:1938年6月—10月。(2)概况:①1938年6月开始,日军进攻武汉。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②江西万家岭战役,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击毙日军3000余人。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有序撤出武汉。(3)影响:①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②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③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5.第三次长沙会战:(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2)概况: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调集重兵防御,拼死抵抗,获得会战胜利。(3)影响:①国内: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②国际: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6.豫湘桂战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二、敌后战场1.平型关大捷:(1)背景: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在正面战场配合作战。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2)概况: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率领下,将日军1000多人全部歼灭。(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毛泽东《论持久战》:(1)背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为了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2)内容: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3)意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3.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抗日根据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2)发展:①根据地军民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打击日军;②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3)作用:与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4.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2)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3)主要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4)概况: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5)意义: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三、全民族坚持抗战1.背景:①日本改变侵华策略: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②汪精卫叛国: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③国民党反共: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2.表现:①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②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③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考点6:知道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中共七大:(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2)内容:①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的中国。②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③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对统一全党的思想,指导全党的行动,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3)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2.抗日战争胜利:(1)战略反攻:①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②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2)日本投降: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回到祖国怀抱。(3)胜利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4)意义:①性质、地位:抗日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