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卷

1.北宋时期以开封为都城,大运河借道汴河进行漕粮运输,每年运江淮米达四百万石。到1009年更高达七

百万石。这表明()

A.江南已经成为经济重心B.大运河有利于税收征收

C.南北交通有赖于大运河D.炀帝开运河以巩固统治

2.有学者对《隋书》(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诸传的传主做过一番统计,其中明确出身

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据考证,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这可用来说明()

A.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B.胡汉通婚政策的实行

C.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D.民族融合的不断增强

3.唐太宗说:“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这体现了()

A.以民为本的思想B.皇权至上的观念C.贞观之治的影响D.官民平等的意识

4.如图为小明同学画的某一制度的思维导图,这一制度()

A.消除了地方割据B.促进了文化发展C.提高了行政效率D.削弱了显贵特权

5.以下是某本书的目录,据此可提炼的主题是()

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盛唐气象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国家统一与分裂割据

C.隋唐的治乱与衰亡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6.依据如表可推知,唐朝选相方式变化()

当选方式唐德宗779〜804年唐宪宗805〜820年唐文宗826〜840年唐宜宗846〜859年

门荫出任者10人4人3人1人

进士出任者13人17人19人20人

A.推动吏治的整顿B.导致科举制度产生C.有利于重文轻武D.促进社会阶

层流动

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匿迹,留

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手工业的发展B.农耕文化的发达C.丝绸之路开辟D.战略位置的重要

8.比较如图两种灌溉工具,可知()

踏车筒车

A.土地利用率提高B,农用动力革新C.水资源保护充分D.耕作区域扩大

9.《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己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

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

A.说明包办婚姻不合法B.体现了唐朝律法完善

C.有利于保障婚姻自由D.反映了崇外风气盛行

10.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杰作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下列诗句与其绘画内容相符的

是()

《清明上河图》局部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D.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

11.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唐末五代以来的()

A.王国问题B.政权并立C.朋党之争D.藩镇割据

12.宋朝“交子”采用特殊的纸,图案从上至下分为不同的三层,单面套色印刷,由双色印制发展到多色印

制。这说明宋代()

A.纸币防伪功能显著B,活字印刷技术成熟C.社会普遍使用交子D.商品经济发

展迅速

13.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

“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A.接受汉族成文法令B.保持契丹民族风俗C.采取民族分化政策D.实行番汉分

治政策

14.有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下列宋朝时传

入欧洲且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是()

A.指南针B.地动仪C.造纸术D.火药

15.宋代共建书院203所,其中北宋47所,分布于珠江、长江、黄河三大流域分别约21.5%、75%、3.5%;

南宋156所,几乎全部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开始南迁B.南方社会稳定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经济重心南移

16.如表是部分宋词内容及与其相应的节日和活动,这反映了()

宋词节日活动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元宵节赏花灯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清明节踏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节赏月饮酒

A.传统节日的起源B.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C.传统习俗的变化D.社会习俗具有娱乐性

17.有学者认为,“‘送礼’政策顺利地实行了一个半世纪,但当宋朝皇帝轻率地试图收复东北领土时,灾

难也就降临了。”该学者强调了“送礼”政策导致()

A.财政困难B.经济发展C.边境和平D.北宋偏安

18.“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侯臣”这则对联所赞颂的抗金英雄是()

A.王安石B.岳飞C.辛弃疾D.文天祥

19.元朝打破历代“山河形便”的惯例,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这一做

法意在()

A.创新政治制度B.便于中央控制C।.加强管辖边疆D.减少财政开支

20.以下元墓出土的陶俑,可用于印证()

吹口哨吹笛击节板舞蹈

A.杂剧的兴盛B.昆曲的成熟C.滑稽戏出现D.京剧的产生

21.《明太祖实录》中记载:“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与

明太祖这一措施所起作用相同的是()

A.设置转运使B.实行“推恩令”C.设立军机处D.实行郡县制

22.“号令明分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明朝军歌

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霍去病北击匈奴B.戚继光抗击倭寇C.郑成功收复台湾D.左宗棠收复新疆

23.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四里八乡的农民聚集出售自产的商品,天南海北的商贾聚集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

各种商品,并转运销到全国各地。这说明这些市镇()

A.成为全球性商贸城市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己不复存在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

24.据统计,明代全国名医中自学医术者101人,师从名医者271人,师从家人者769人,这说明了当时中

医学传承()

A.主要靠自学成才B.依赖政府组织推动C.借助印刷品学习D.以家学传承

为主导

25.早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下列著作中,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

A.《大唐西域记》B.《农政全书》C.《本草纲目》D.《梦溪笔谈》

26.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

A.集大成的科技巨作涌现B.官方编纂出版大型图书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D.优秀长篇小说蓬勃发展

27.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

购,进出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这一规定()

A.有利于西方开拓中国市场B.严格限制了对外贸易活动

C.完全禁止了中外经济联系D.导致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

28.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

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花浇)和新纹样。这说

明郑和下西洋()

A.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B.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促进了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29.对下表案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皇帝案例缘由结果

康熙《明史》案尊奉明朝年号杀70、充军200

雍正查嗣庭案出考题:“维民所止”抄家,死于狱中

乾隆胡中藻案作诗“一把心肠论浊清”株连族人、师友

A.摧残人才,禁锢思想B.打击异己,稳定社会

C.制造冤案,贪腐成风D.拨乱反正,加强管理

30.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对皇帝功绩赞誉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皇帝地位的独尊D.美化皇帝执

政成效

31.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竟

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

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

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

;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摘自《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创作于(公元1127年)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

清代宫廷画家徐杨创作完成于(1759年)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盛世局面的名称,并归纳中国古代盛世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

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

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一一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二与材料三对清朝前期社会发展的信息是否有矛盾之处?请说明你的理由。

32.水陆交通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基础建设和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方面,其发展水平体现了综合国力的发

展程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交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对外交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图

(2)依据材料二,设计一条从南宋都城到日本或高丽合理的贸易路线。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主要原因。

33.我国疆域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西汉附婺图图二:唐朝前期彩停图(669年)

圉三:元朝出势国(1330年)图四:清朝附号■图(18204-)

一一摘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

(1)观察材料一四幅疆域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材料二

《步叠国》宣政院印班禅金印科成无数大将军短炮

(1676年遗)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件历史文物,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如何体现当时中央政府对边疆治理做出的贡献。

材料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

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一一《台湾外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康熙帝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的原因,并简述康熙帝对台湾采取的措施

及其意义。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大运河借道汴河进行漕粮运输,每年运江淮米达四百万石。到1009年更高达七百

万石”可知,大运河为政治中心提供了粮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粮食安全,有利于税收征收,B项正确;江

南已经成为经济重心是在南宋,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

化的交流,促进了南北交通,但题干材料没有提及,排除C项;炀帝开运河也是为了巩固统治,但与题干

内容无关,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

2.【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出身胡族的考证,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A项;

当时胡汉通婚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排除B项;

材料无法得出游牧民族实现封建化的说法,排除C项;

材料”其中明确出身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体现的是当时通过婚

姻关系推动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方的民族交融等史实,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方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3.【答案】A

【解析】A.依据题干材料“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的信息可知,这段话

的意思是朕做天子,就是用来抚养百姓的,怎么可以烦劳百姓来抚养自己的宗族呢!这说明唐太宗以民为本

的思想,A项正确。

B.材料体现不出皇权至上,排除B项。

C.贞观之治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D.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官民平等,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考查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岂可劳百

姓以养己之宗族乎”。

4.【答案】C

【解析】题干图片所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

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

工部。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后来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故C符合题

意;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排除A;科举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

展,而非三省六部制,排除B;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而不是削弱显贵的特权,排

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图片所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

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5.【答案】A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我国隋唐时期的历史史实。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

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之的唐朝,

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

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据此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

域辽阔,封建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发达,外交活动频繁,文化全面辉煌,

对世界影响深远。因此,繁荣与开放成为这个时期的基本特点,A项正确.

B.隋唐是在长期分裂割据之后出现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排除B项。

C.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特征,主要指历史纵向发展的长河中,区别于其它阶段的、贯穿于整个阶段的重大历

史事件所共有的特点,隋唐的治乱与衰亡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与题干“可提炼的主题”不符,排除C

项。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与题干“可提炼的主题”不符,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考查隋唐时代特征。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熟记隋唐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

6.【答案】D

【解析】据表格可知进士入仕者逐渐多于门荫入仕者,与推动吏治的整顿无关,排除A项;

科举制度在隋朝已经成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排除B项;

唐朝时期并没有重文轻武政策,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政策,排除C项;

依据题干表格的内容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唐朝选相的方式的变化,从表格可观察出进士出任者逐渐多于门

荫出任者,这是由于唐朝大力推行科举制,使得社会各阶层有才者都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促进了社会

阶层流动,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以及历史意义。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楼兰是古西域国名,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罗布泊西,处汉

代通西域南道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楼兰国因为其地理位置,也曾经繁盛一

时。故从其地理位置判断,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C项正确;由此可知,楼兰

的兴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手工业的发展和战略地位的重要,并不是其兴盛的最大因素,

排除AD项;楼兰国以游牧为主,农耕文明不发达,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影响。

8.【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踏车的动力是人力,通过人脚踏让链条动起来,将水从低处

运到高处;筒车的动力是水的自然力,在圆盘上绑着竹筒,利用水流的冲击力让圆盘转动。由此可知,翻

车转动需要的是人力,而筒车是随水流自行转动,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因此,筒车是以水力取代人

力,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新,故B符合题意;由题干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灌溉工具的发

展,无法反映土地利用率和耕作区域的变化,排除AD;材料图片旨在强调农用动力的革新,没有涉及对水

资源的保护,排除C。

故选:Bo

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唐朝经济的繁荣,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唐朝经济的繁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

反映的是农用动力革新。

9.【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可知,相比唐朝以前

朝代,唐朝时期婚姻观念比较开放,这一法律内容有利于保障婚姻自由,故C符合题意;材料内容没有说

明包办婚姻不合法的问题,排除A;材料内容只说明婚姻方面的自由,不能体现唐朝律法完善,排除B;

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崇外风气盛行的内容,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题干材料有利于保障婚姻自由。

10.【答案】D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

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与《清明上河图》的绘画内容相符,D

项正确;“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与唐朝的开元盛世有关,排除A项;“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

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排除B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与科举制有关,真切的描述了诗

人高中后的得意之情,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北宋商业的发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择端的绘画成就的相

关史实。

11.【答案】D

【解析】由“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可知,这反映了宋太祖起用文臣治理地方。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唐朝中后期出现的藩镇割据局面,地方割据势力不但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而且长期的割据战乱对社

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也产生重大破坏。为此,宋太祖派文臣担任各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由此可知,题干措施主要针对的是藩镇割据,D项正确;王国问题是西汉时期存在

的问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政权并立是指同一时间的不同政治实体在某个地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同

时存在,互不隶属,不符合“分治大藩”的限定,排除B项;朋党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不符合

“分治大藩”的限定,排除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藩镇割据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知识。

12.【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图案从上至下分为不同的三层,单面套色印刷,由双色印制发展到多色印制”的信息

可知,材料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特别是图案从上至下分为不同的三层的设计,具有显著的防伪功

能,故A项正确;材料只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没有涉及其印刷技术,无法得出“活字印刷技术成

熟”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只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无法得出社会是否普遍使用的结论,排除C

项;材料只说明宋朝“交子”版面设计,从中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纸币交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的纸币交子的出现与影响。

13.【答案】D

【解析】据题干“诏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可知,“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是指适用

于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法律,“汉人则断以律令”是指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故题干反映

了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用汉族的成文法令统治汉人,”接受汉族

成文法令”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保持契丹民族风俗”说法片面,排除B项;“采取民族分化政

策”是元朝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契丹统治者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

张衡创造的传世杰作,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与题干内容“宋朝时传入欧洲且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

展”不符,排除B;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与题干内容“宋朝时传入欧洲且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不符,

排除C;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火药的发明和西传,

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与题干内容“宋朝时传入欧洲且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不符,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指

南针。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共建书院203所,其中北宋47所,分布于珠江、长江、黄河三大流域分别约21.5%、

75%、3.5%;南宋156所,几乎全部分布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可知,材料显示宋代书院主要集中于北

方,南宋时期几乎全部集中于南方。其主要原因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发展推动书院的繁荣,

D项正确;

北方人口开始南迁、南方社会稳定以及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排除A、B和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6.【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根据材料

中的节日、活动展示,表明宋朝的节日生活丰富多样,体现的是宋朝社会习俗具有娱乐性,D项正确;传

统节日的起源题干表格没有体现,排除A项;节日活动与民族交流与交融无关,排除B项;传统习俗的变

化题干表格没有体现,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社会生活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宋朝的传统节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

1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送礼’政策顺利地实行了一个半世纪”,这指的是宋朝皇帝以向少数民族政权

送礼方式维持相对和平,这项政策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这样可以保持了长期的

和平稳定,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当宋朝皇帝轻率地试图收复东北领土时,灾难也就降

临了”反映出送礼政策使得边境相对稳定,说明该政策导致了边境和平,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财政困难、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信息,排除AB项;南宋与金议和后,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

安江南一隅,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1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侯臣”的意思是青山应该感到有幸,因为岳飞的

忠骨埋在这里,白铁无罪却用来铸造奸臣的雕像。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

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哪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

秦桧害怕抗金力量不断壮大,害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故对联赞颂的抗金

英雄是岳飞,B项符合题意;王安石是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没有参加抗金战斗,排除A项;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英雄,逝世日期是1142年,辛弃疾生于1140年,

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两者生活的年代不同,排除C项;文天祥是南宋后期抗元英雄,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岳飞抗金.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南宋人民的利益。

解答此题要牢记岳飞抗金的史实及课本中岳飞墓前的对联内容。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答案】B

【解析】A.A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

B.根据材料“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

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

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

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

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B项正确。

C.行省制不仅仅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

D.行省制不是为了减少财政开支,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相关知识。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元墓出土的陶俑中吹口哨、吹笛、击节板、舞蹈”可知,这反映的是元杂剧的一

些演出形式;根据所学知识元杂剧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一般是一本四折,A项

正确;昆曲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糅合了

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昆曲的成熟在明朝,题干反映的是元朝,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B项;滑稽戏

是上海及其周边吴语地区地方传统戏剧,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

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京剧的

产生在清朝,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

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朝的杂剧的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的杂剧的发展。

21.【答案】C

【解析】A.宋朝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排除A。

B.西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

C.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劾奏,处以重刑”体现的

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加强皇权或君主专制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

帝处理军国事务,但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本身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全由

皇帝裁决,因此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C正确。

D.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实行郡县制,排除D。

故选:Co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2.【答案】B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

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

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据“号令明分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

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及所学知识可知,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戚继光抗击倭寇,反映

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23.【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未成为全球性商贸城市,排除A项;

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排除B项;

小农经济已不复存在说法错误,排除c项;

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天南海北的商贾到这里来收购畅销于国内外的各种商品,并把它们运销到全

国各地的市场”、“四里八乡的农民到这里来出售自家生产的商品”都说明了明清时期的长途贩运贸易不

断发展,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24.【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明代全国名医中自学医术者101人,师从名医者271人,师从家人者769人”可知,明

代全国名医的出身师从家人者占绝大多数,说明明朝时期,中医学传承以家学传承为主导,D项正确;A

项说法与题干矛盾,排除A项;依赖政府组织推动、借助印刷品学习在题干中都没有涉及,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科技成就,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材料信息,结合古代传统科技的特点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科技成就,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5.【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

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同时他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科学著作《几何原本》,

成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农政全书》能体现“早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这一

特色,B项正确;《大唐西域记》是唐朝时期的著作,排除A项;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

的药物学巨著,不能体现“早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这一特色,排除C项;《梦溪笔

谈》是北宋时期的著作,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农政全书》的相关史实,“西学东渐”“明末清初”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政全书》的相关史实。

2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将明清时期中西科技比喻成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明清时期,李时珍、徐光启和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著作,

总结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A项正确;官方编纂出版大型图书属于文化成就,排除B项;早期民主启蒙思

想出现指的是思想成就,排除C项;优秀长篇小说蓬勃发展属于文化成就,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结合所学明清科技成就的表现及特点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科技成就及其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清朝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因此这一

规定严格限制了对外贸易活动,B项正确;这一规定不利于西方人开拓中国市场,排除A项;“完全禁止

了中外经济联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科技和经济逐渐落后于西方列强,

而不是迅速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需要考生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及危害。

本题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8.【答案】C

【解析】根据“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

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