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F/0F/wKhkGWYVcKiABLupAAF8454Ogks931.jpg)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F/0F/wKhkGWYVcKiABLupAAF8454Ogks9312.jpg)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F/0F/wKhkGWYVcKiABLupAAF8454Ogks9313.jpg)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F/0F/wKhkGWYVcKiABLupAAF8454Ogks9314.jpg)
![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全国版) 第9单元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7/2F/0F/wKhkGWYVcKiABLupAAF8454Ogks93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目标要求1.种群的数量变化。2.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1.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构建数学模型,其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一般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3)表达形式①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2.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拓展归纳准确分析“λ”曲线①a段——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②b段——λ尽管下降,但仍大于1,此段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种群数量一直增长。③c段——λ=1,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④d段——λ<1,种群数量逐年下降。⑤e段——尽管λ呈上升趋势,但仍未达到1,故种群数量逐年下降。(2)种群的“S”型增长①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图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环境阻力的时间: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②对于鼠、蚊虫等有害生物的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存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地面硬化,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③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K/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K/2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④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则O~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吗?不是(填“是”或“不是”)。其理由是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随时间的推移,甲、乙种群的数量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2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被淘汰。热点归纳聚焦K值①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会遭到破坏。②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③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④K值的四种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图中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2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3.种群数量的波动考向一“J”型增长和“S”型增长曲线1.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C.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C解析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A正确;自然状态下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呈现“S”型曲线,B正确;“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C错误。2.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速率等于死亡速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答案D解析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项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速率大于死亡速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项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项错误。考向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3.图1和图2表示出生速率、死亡速率、净补充量(即出生速率与死亡速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速率,曲线b代表出生速率B.海洋鱼类捕捞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中的E点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D解析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速率,曲线b代表死亡速率,A错误;海洋鱼类捕捞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K/2时,E点为K值,B错误;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错误;图2中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4.(2022·珠海高三模拟)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2个岛屿上调查了社鼠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A、B岛环境条件(面积、植被、气候等)相似,没有迁入和迁出,但B岛上青毛硕鼠的数量明显多于A岛,而且6~8月发现有野猪捕食迹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人员调查社鼠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B岛社鼠数量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D.4月和6月分别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答案D解析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A正确;两个岛屿没有迁入和迁出,均依靠出生和死亡来完成社鼠种群的更新,故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社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B正确;据题意可知,B岛上的青毛硕鼠可能与社鼠存在竞争关系,野猪与社鼠之间可能存在捕食关系,故B岛在6月后数量相对于A岛下降更快的原因可能是竞争和捕食,C正确;最佳灭鼠时机应当是种群数量相对较少的时期(低于K/2),而4月和6月分别为B岛和A岛社鼠数量最多的时期,故4月和6月不是B岛和A岛的最佳灭鼠时机,D错误。考点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实验流程3.结果分析(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增长模型。(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1.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2.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另外,中央大方格(计数室底部)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公式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mL=1cm3=1000mm3,1mL菌液的总菌数=(a/5)×25×b×10000=50000a·b。考向一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5.在盛有100mL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培养瓶中加入少量活酵母菌,将培养瓶置于适宜温度、通气良好等条件下恒温培养24h,每隔一定时间抽取1mL样液检测酵母菌的数量,统计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时间(h)03691215182124酵母菌数量的对数3.24.15.26.57.58.18.78.37.1A.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在第18h左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先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中方格内部的酵母菌答案B解析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抽样检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A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数量从第0h开始增加,第18h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受营养物质等因素的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B正确;酵母菌计数时的正确操作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走多余的培养液后,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与样方法一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对压在界线上的酵母菌采用的统计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0mL培养液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培养,接种后不再更换或添加培养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所用时间与培养液的体积无关B.向培养液中通入无菌空气将会使酵母菌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延长C.0~8h酵母菌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导致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增大D.8~10h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营养物质减少和代谢产物积累答案D考向二实验的拓展与应用7.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见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依据20℃、24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细胞计数板中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31个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C.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D.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20℃、24h条件下酵母菌总数量为5×107个/mL,因计数板共有25个中格,又因1mL=1cm3=103mm3,可设每个中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x,则有25×x×104×10(稀释10倍)=5×107(个/mL),推知x=20个,A错误;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酵母菌数量为因变量,B错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型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但15℃不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D错误。8.如图表示在锥形瓶中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时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中曲线⑤是对照组,其余曲线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及不换培养液但保持pH恒定,4种不同情况下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B.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将保持“J”型增长C.造成曲线⑤K值较小的原因可能是代谢产物的积累、pH变化、溶解氧不足等D.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不能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进行计数答案B解析培养液中有营养物质,更换时间越短,种群因营养丰富而发生数量增长,分析题图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每3h、12h、24h换一次培养液的种群增长曲线,A正确;在保持培养液的更换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曲线①不会呈“J”型增长,因为有空间的限制,B错误;如果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细胞数量,应摇匀后再取出培养液进行计数,D正确。重温高考真题演练1.(2021·广东,6)如图所示为某“S”型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2.(2019·全国Ⅰ,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项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项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h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裕的,C项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项错误。3.(2020·江苏,10)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上清液中酵母菌数量少,取上清液计数误差大,因此计数时要先将培养液摇匀,B项错误;为保证变量唯一,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每天要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C项正确;酵母菌增殖需要营养,所以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D项正确。4.(2020·海南,24)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____________最丰富。(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最适合酵母菌繁殖(2)营养物质(3)不换培养液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析(2)据图分析可知,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一、易错辨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2.不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种群的K值固定不变(×)3.种群“J”型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4.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波动(×)5.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6.在“S”型增长曲线中,当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慢,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二、填空默写1.(必修3P66)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2.(必修3P67)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3.(必修3P67)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4.(必修3P67)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实现快速增长,其数学模型为Nt=N0λt,呈“J”型曲线。然而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有些种群的数量快速增长到K值后能保持相对稳定,使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5.(必修3P67)“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6.(必修3P67)“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7.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使种群数量剩余在eq\f(K,2)左右,原因是种群数量在eq\f(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剩余在eq\f(K,2)能使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获得最大持续产量。8.(必修3P67)建立自然保护区,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2022·六安高三模拟)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答案C解析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绵羊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C正确;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2.(2022·辽宁葫芦岛期末)2020年6月5日,中华穿山甲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下列关于某地中华穿山甲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中资源的分布不能影响穿山甲种群空间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穿山甲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D.若建立自然保护区,则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J”型答案C解析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穿山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错误;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表现为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变化,因此连续多年跟踪调查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可得出自然增长率,C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穿山甲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是理想条件),故穿山甲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将呈现“S”型,D错误。3.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13年的数据变化,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前4年间,田鼠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第4年到第5年间,田鼠种群数量仍在增长C.第5年到第9年间,田鼠种群数量达到K/2值D.第10年到第11年间,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在第1~4年之间λ=1.5,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即前4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第4年到第5年间λ减小,但仍然大于1,则种群数量仍在不断增加,B正确;第5年到第9年间,λ=1,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从第10年到11年间,λ<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说明田鼠种群死亡率大于出生率,D正确。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下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室为16×25型)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D.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答案C解析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通常采用抽样检测法进行统计,A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B错误;在16中格×25小格中计算,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此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22+26+24+28)/100]×25×16×104×100=4×108(个/mL),b点为环境容纳量,其种群密度为a点的2倍,因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C正确;图2中a点斜率最大,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不是增长率最大),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继续增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错误。5.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受环境的影响,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不受环境的影响B.两条曲线的斜率分别代表各自的增长率C.呈“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不断增大,而呈“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有最大值D.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以“J”型曲线模式增长答案C解析“J”和“S”型曲线都要受到环境的影响,A错误;两条曲线的斜率表示种群增长速率,B错误;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下降,C正确;从外地迁入的物种,开始时类似“J”型增长,但最终还是呈“S”型增长,D错误。6.(2022·厦门一中高三模拟)科学家研究某区域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所示。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时田鼠种群数量相同,c~d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田鼠种群数量在b~d时期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C.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D.从图中可知O~d时期田鼠种群数量出现了周期性波动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a~b时期R一直大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b点时对应的田鼠种群数量大于a点,同时c~d时段R小于1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小,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在b~d时期R值先大于1再小于1,说明田鼠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B正确;c~d时期R值一直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因此田鼠种群数量最小的点为d点,C错误;在O~d范围内,只能体现出一个变化过程,没有呈现出周期性波动,D错误。7.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种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C点的增长速率最快C.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D.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加强答案A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在不利条件下还会下降,A项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2,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项正确。8.下表为某地人工柳树林中,林下几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平均值,单位:株/m2)随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变化的调查数据,表中数据说明()郁闭度植物00.20.40.60.81.0一年蓬15.313.510.87.44.32.4加拿大一枝黄花10.49.56.15.63.01.2刺儿菜3.74.38.54.42.21.0A.阳光是影响3种植物种群密度的环境因素B.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相同C.随着郁闭度的增大,3种植物种群密度都下降D.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A解析由表可知,3种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不相同,B错误;随着郁闭度的增大,刺儿菜的种群密度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郁闭度主要代表的是光照强度,故表中数据不能说明温度、水等因素也能影响3种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9.(2022·黄山一模)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调查该天鹅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自然环境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很可能与曲线Y类似C.只要栖息地食物充足,种群就会呈现曲线X的增长趋势D.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天鹅的栖息环境,可使其K值提高答案C解析天鹅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图中曲线Y为“S”型增长曲线,为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B正确;即使在栖息地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受到栖息空间以及天敌等因素的制约,种群数量也不会呈现曲线X(“J”型曲线)的增长趋势,C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天鹅的栖息环境,可以提高天鹅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可使K值提高,D正确。10.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率,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11.(2022·辽宁葫芦岛期末)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X年2468101214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第12年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D.该中学内白头鹎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的两倍答案D解析白头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白头鹎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C错误;种群数量为eq\f(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由表中数据可知,第8年时,白头鹎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12.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蒙古兔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可能是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东方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若曲线乙表示蒙古兔种群增长曲线,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约为零,种群数量基本不再发生变化,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A正确;图中的C点处增长速率最大,但是环境阻力不是最小,在曲线乙上,时间越早,种群数量越少,环境阻力越小,B错误;若通过镜检统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可能是取样时没有混匀,酵母菌分布不均匀等,酵母菌个体死亡会使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活菌值高,C错误;种群数量受环境变化影响,生存条件不同时,环境容纳量不同,K值也会不同,D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22·重庆八中模拟)图甲是某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___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图甲中________(填“b”“c”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__段。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1mm×1mm×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种群密度(2)bef变大(3)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习成果分享的策略计划
- 仓库个人工作计划的调整与补充
- 各类专科协作总结与整合计划
- 2025年剧装道具相关工艺美术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电子工程安装服务项目建议书
- 2025年速释制剂材料项目发展计划
- 跨部门协调合作流程管理规定
- 月度业务讨论
- 新项目合作投资协议
- 提升办公效率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 第九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8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5届高考压轴卷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教育创新: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新解读
- 2024年燃气轮机值班员技能鉴定理论知识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交通法规课件
- (优化版)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24年修订版】
- 储能电池模组PACK和系统集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Python程序设计》课件-1:Python简介与应用领域
- 各类心理量表大全
- DB12T990-2020建筑类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设计方案规范
-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三调语文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