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类收益互换交易探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1页
【权益类收益互换交易探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2页
【权益类收益互换交易探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3页
【权益类收益互换交易探究文献综述4000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权益类收益互换交易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7665权益类收益互换交易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8631国外文献综述 136092.法律监管方面 2299662国内文献综述 3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投资银行规避监管、创新业务的结果,权益类收益互换产品产生于90年代。国外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数学模型、定价、合约等产品设计内容,交易机制、清算流程等业务流程内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交易对冲等风险管理内容,报表核算、税收等会计内容,交易制度、信息披露、政府监管等法律监管内容等,本文主要从产品设计和法律监管两个方面进行论述。1国外文献综述1.产品设计与功能方面Bicksler和Chen(1986)研究认为互换交易双方存在比较优势,即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双方参与不同金融市场的制度限制等因素导致双方的交易成本不同和市场可得性不同,进行互换交易可以综合交易双方的信息优势、跨越进入壁垒,使得交易双方收益最大化。PaulBolster(1996)运用事件研究法并结合Autotote公司高管的收益互换案例发现:公司高管通过收益互换合约进行场外减持公司股票的行为能够规避股票波动风险,同时具有负面信号传递的作用,导致市场投资者普遍认为公司的未来潜在收益预期降低,股价显著降低。Tufano(1996)研究发现公司内部关系人进行的包括收益互换在内的股票衍生品交易通常发生在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上涨之后,并且会提高公司股价的波动性,主要目的是降低股价波动风险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AlanMcDougall(2002)的《互换市场》一书从交易操作、市场报价与计算方式、应用模式、做市和交易历程、产品构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金融互换的产品结构和市场运行特点。Ming-ChiehWang和Szu-LangLiao(2003)运用风险中性定价方法,采用现金流复制的方式对固定名义本金的权益类收益互换合约进行定价,同时考虑到跨境收益互换的风险对冲成本对跨境收益互换进行定价。Chance,DonM(2004)研究了美国权益类收益互换产品的发展过程,并通过举例的形式详细阐述了美国主要的三种产品结构,即股票收益与固定利息收益的互换结构、股票收益与浮动利息收益的互换结构、股票收益与另一种股票收益的互换结构;证明权益类收益互换具有分散投资组合、实现国际投资布局、便利资产配置、股票头寸风险对冲的作用。Ting-PinWu和SonNanChen(2007)通过加入鞅测度下的股票价格动态序列对BGM模型进行扩展,分别对固定名义本金和浮动名义本金的权益类收益互换进行定价发现,在固定名义本金的权益收益互换合约中,公平的互换利率取决于当前的利率期限结构而与股票价格无关,而浮动名义本金的互换合约中,公平互换利率与股票价格有关。Hinnerich和Mia(2013)运用鞅测度并允许股票价格不服从高斯分布对具有价格跳跃的股票市场的跨境收益互换产品进行定价。2.法律监管方面BrianScott-Quinn(1995)通过瑞士银行与特拉法加集团的收益互换案例研究发现投资者通过权益类收益互换规避内幕交易和大股东持股信息披露的法规,认为现货市场和股权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规则和要求应该相同,如果某一个市场监管更加严谨,那么交易就会更加集中到监管较宽松的市场,如场外衍生品市场。不同市场监管的区别对待,会造成监管套利,并弱化监管效果,甚至现货市场监管越严,衍生品交易越流行。PeterM.Garber(1996)研究发现外国机构通过收益互换和逆回购协议达到了融券做空墨西哥股市的目的,而银行业禁止杠杆持有金融资产和融券业务的监管并没有达到限制这些业务的目的,只是将这些金融交易引导向境外市场,进而使得杠杆交易的头寸规模和程度更加难以被监管机构管控。J.CarrBettis(2001)认为权益类收益互换能够使公司内部关系人在维持公司投票权和分红权的基础上对冲持有的本公司股票的股价波动风险,能够降低本公司股票风险暴露约25%,会极大改变股东与管理人之间的激励相容约束,并建议对内部人进行的股票收益互换交易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限制,提高交易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Rubinger(2012)指出了美国财政部和国税局认为部分外国投资者通过参与权益收益互换交易,首先在股利发放之前将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出售给美国本土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以上述股票为标的的全收益互换,在收到股票红利相等的支付后结束收益互换,并从交易对手方回购股份的方式,完全规避了国税局对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股票所获收益的税收。因此通过法规草案扩展特定名义本金合约(NominalPrincipleContracts)的范围来限制这种避税行为。MatthewAStevens(2013)详细讨论了美国税务局为规避避税行为颁布的临时法规草案871条的适用范围,认为这项法律草案会扩大美国代扣税的征收范围,覆盖不具有避税潜力的交易和参与方,同时会产生很多与收益互换和证券期货有关的税收不确定性。2国内文献综述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仍然处于发展初期。200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推出债券远期交易,标志着我国首个场外金融衍生产品正式诞生。权益类收益互换交易是在2013年才开始进行的,相关的研究更加少。目前国内关于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及其交易的研究,整体上都还处于起步阶段。陈亮(2001)从宏观经济因素和微观经济因素两个方面指出了我国金融互换市场发展的利弊,认为随着我国基础性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以及外部市场经济环境的日趋完善,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条件已基本具备,但专业人才不足和市场中介机构整体素质较低,数据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较低等阻滞了衍生金融市场的发展。肖继明(2002)在《另类金融创新:股票收益互换》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股票收益互换业务在中国发展的畅想。他首先分析股票收益互换业务与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等金融工具的不同产生原因,然后总结了股票收益互换乃至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即:逃避管制;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最后结合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和中国股市的独特性,分析了股票收益互换业务产生的独特意义。李志武(2004)认为中国应该尽早研究和发展股票收益互换业务,鉴于这一金融创新的运用在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成熟与成功,中国应该加入进来,进而积极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他通过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背景和现实条件,认为在发展初期需要将交易主体确定为各类机构投资者等。汪泽(2006)以国际互换和衍生工具协会所制定的ISDA主协议及信用支持附件为研究对象,对净额计算、提前终止、信用支持等交易规则进行了充分的介绍和解读。罗曦(2013)在此基础上,对于ISDA协议所规定的交易规则的法律性质进行了解读,并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我国现行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规则--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NAFMII)相关条款与《破产法》、《合同法》、《物权法》之间的冲突,并建议建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特殊立法或者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汪晨(2014)研究了国外公司利用权益类收益互换进行企业收购的案例,梳理了美英两国在收益互换进行场外收购的法律纠纷后对监管规则和权益披露制度规则的修订,建议我国改进具体的权益披露规则以使其适应新型表决权购买行为带来的变化,明确披露义务所涵盖的对象范围,扩大披露内容,将“隐藏/形变所有权”对应的经济收益纳入监管并探讨制定或修改内部章程条款的方式来监控其股东所持股权中经济所有权和表决权的具体构成情况,从而规范股东利用衍生品交易对冲股份上之经济收益而独享“空白表决权”的行为。惠婷婷(2014)分析了全球股票收益互换业务的产生条件、背景与发展趋势,并梳理了我国股票收益互换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认为风险管理和规避监管的需求导致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我国应当支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做好设计中长期权益类收益互换产品的准备,并完善信息披露与市场监管,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胡程植(2014)着重研究了跨境股票收益互换的结构和优势,并结合利率、汇率和股价对收益互换合约进行定价分析,认为收益互换买方资金成本的决定因素是利率水平和期限结构而非股价水平。两个结算点之间的股价越高,互换合约的价值越高。跨境收益互换合约只涉及受益净额的结算,规避了本金的汇率风险,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能获得比直接投资海外市场更高的收益,同时可以减少所需的QDII或QFII额度,节约其中的监管成本。柯宇晨(2015)详细分析了我国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的交易流程、基本模式、交易方案等内容,认为权益类收益互换具有杠杆交易功能,能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如董监高增持、员工持股计划、大宗交易承接等,提升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体来看,我国权益类收益互换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的一般交易模式、功能特点、交易规则和监管等层面理论上的探讨。本文在一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的发展现状,挖掘中国式权益类收益互换的业务特点,并结合目前高幅振荡的市场行情,探讨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及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实证意义。参考文献[1]巴曙松.掘金场外市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2]蔡黎,李里.金融互换的风险、成因以及风险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06(03):58-59.[3]陈亮.浅议我国金融互换市场的发展前景[J],福建金融,2001(12):19-20.[4]胡培植.跨境收益互换的设计与探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5]惠婷婷.中国股票收益互换业务的发展研究.硕士论文[D],辽宁大学,2014.[6]柯宇晨.基于保证金交易功能的证券公司权益类收益互换业务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5(23):17-19[7]李志武.一项金融创新工具国际股票收益互换合约[J],现代管理科学,2004(01):101-102.[8]刘炳晶.关于如何推进我国互换市场的思考.硕士论文[D],中央财经大学,2007[9]刘超.总收益互换[J],金融论坛,2007(09):64.[10]刘东兴.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11]刘伟.券商试水股票收益互换加速推进新融资模式[N],上海证券报,2013-06-07(F09).[12]罗曦.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博士论文[D],吉林大学,2013[13]谭中明,姚梦娜.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形成、传导及防范[J]区域金融研究,2009(10):14-16.[14]汪晨.权益互换在公司收购中的应用于监管.硕士论文[D],华东政法大学,2014[15]伍泽琳.券商股票收益互换框架成型业务细则待明确[N],证券时报,2013-06-13(A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