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历
史第三单元第8课内
容
索
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礼制
孔子
孟律令《大《吕
“六
“圣
五讲《爱国提出建设“敬天“为政子
儒家唐开
氏乡谕”谕十四美
主义教社会主义保民”以德”
仁化
元礼》
约
》
六条”三热
育实施核心价值政爱
纲要》体系中国古代的法治子产
商鞅法家《九章
《唐律“铸刑书”韩非治国
律
》
疏议》西周春秋
战国秦
朝
汉
朝
魏
晋
唐
朝《中华人民共和《中华人
国土地
民共和
改革法》
国宪法》当代中国的法治“依法提出“依法治国”-----《大明《大清
律》律例》宋朝明朝
清
朝中国古代的礼教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50年
1954年20世纪80年代1994年1997年1999年2006年[时空坐标]治国”写入宪法《十二铜
《罗马民表法》
法大全》公元前450年左右392年
6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普通法
《大宪章》《权利法案》12世纪前后13世纪
1689年《法国民法典》1804年罗马法
复兴运动11世纪后---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宗教伦理与教化--课标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争论,认识先秦思想家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影响2.从秦到清按朝代梳理历代王朝有关法律和教化的统治措施,认识法律和教化对历代王朝加强统治的作用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_
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中国德治的起源宗法
_为核心的礼制,项目德治法治第一次官员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
而不顾道德礼义限制贵族特权,
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3.东周: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
_与法家的_法治思想(2)过程项目德治法治第
二
次①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_仁政于民
,省刑罚,薄税敛”①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②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要赏罚分明;主张“_以法为教_
”“以吏为师”评
价民本思想儒家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
的愿望(3)结果: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_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旁栏边角练
一
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说明法家和儒家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提
示(1)不同: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治理国家,儒家认为礼可以治理国家。(2)观点:法家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形势。结论要语辨
一
辨(1)“敬天保民”思想是西周统治的基本政治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
√
)(2)子产“铸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4)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1)秦以法家思想_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
”命名。(2)汉承秦制,制成《九
章
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
和令都具有_
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1)特点:律令儒家化。
------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2)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_主流思想_,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命令专用
儒家思想
_来解释律令。(3)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_三纲五常3.唐朝(1)法律①唐初对先朝法律多次删繁就简。《唐律
疏
议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②特点: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2)教化①提倡礼治,《
大唐开元礼_》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在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旁栏边角练
一
练观察教材第二子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图片,说明此汉简出土的意义
。提示《二年律令》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陈述判断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大唐开元礼》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疏议》历史概念判一判时期法律教化宋元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著有
《宋刑统》《天圣
令》;元朝在司法
实践中广泛援引唐
律南宋后期,
_
程朱理学
_逐步确立统治地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
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是一种在乡村开展道德教化的形式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时期法律教化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乡约变成了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清朝沿袭《大明律》,制定了《
大清律例乡约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
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旁栏边角练
一练阅读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说明乡约教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提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结论要语辨
一
辨(1)唐朝确立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法律指导思想。(
√)(2)程朱理学在宋朝的基层教化中发挥主导作用,以乡约形式面向百姓。(
√
)(3)乡约由儒学士人在民间发起,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
√)(4)汉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控制教育和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
入族规、家训之中。(×)提示
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教化[问题探究]视角1儒家的德治思想材料
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治国思想。提示重建礼制社会,以礼治国;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视角2乡约教化材料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年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
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编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
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提示
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乡
约
从民
间自
发
到
地
方
官
吏
推
动
设
立维护了社会秩序,加强了基层社会治理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乡
约
经
政
府
推
广
利
用
而
具
有
约
束
力,
成
为统治工具《
吕
氏
乡约
》“六谕”“圣谕十六条”
《圣谕广训》儒学士人教化
乡里的范本乡约逐渐带有
强
制
力清
朝
乡
约
基
本
延续明朝模式[方法突破]1.宋元至明清的教化宋元至明清的教化
核心素养宋朝
明
朝
清朝1.2.
3.4.2.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一条途径。(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
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应用体验]【例1】(2021·全国I卷)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
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善书”的内容主要强调忠孝节义,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B项。理学主导地位在南
宋后期逐步确立,排除A
项;“善书”的流行有助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排除
C项;“善书”完善了儒学经典,排除D项。以明清时期“善书”的编撰和推广情况创设学习情境宋明理学的教化作用时空混淆,误判为明清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宋明理学对世人的教化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强化社会主流
的价值观素养1:理学在南宋后期
逐步确立统
治地位,是
官方哲学素养2:宋明)理学教化世人忠孝友悌、
避恶扬善,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
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圈
误区考向切
记多维解题核
心
素
养考题点睛针对训练1.(2021·北京卷)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
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
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
B解析材料内容体现了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故B
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祝岁习俗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排除A项;祝岁习俗根植于农业,排除C项;
材料反映出民间也有祝岁习俗,排除D
项。2.(2021·天津卷)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要身正,韩非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
项正确;A
项是孟子的主张,B
项
是法家的主张,排除A、B
两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3.两宋时期,私修礼书大量出现,最为重要的家礼著作是朱熹的《家礼》,因其进一步简化了繁杂的古礼,将传统的“贵族之礼”,修改成适应性更广的“庶民之礼”。《家礼》在社会上的传播()A.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B.强化了乡村的道德教化C.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D.完成了儒学的重建任务答案B解析
材料表明儒学被运用到世俗社会之中,加强了乡村道德教化,B项正确;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不符合史实,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
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C项错误;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精神信仰重建的
完成,D项错误。
主题二
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历程[问题探究]视角1唐律的基本精神材料专设侵犯皇帝而处死刑的不下二十条,以此来特别体现尊君之意。官民之间,官尊民卑。民置于官的支配之下。《唐律·户婚律》严格禁止自耕农出卖国家授予的口分田,如农户将口分田私自出卖,要给予笞杖不等的
刑事处罚,但将没收的田地仍交农户耕种。对于买主只没收财物,但不追究
责任。类似的规定还有一些。唐律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体现了封建伦
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唐律的基本精神,请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唐律基本精神的成因。提示基本精神: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伦理。成因: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儒学的重视。视角2宋代法律的发展材料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
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
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思考
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提示具体表现: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商人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原因:民族政权并立,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立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空前繁荣,需要加强立法
来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理学和科举制(教育)的发展,为法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律令的发展完善为其奠定了基础。法家治国思想制定“律”“令”《九章律》、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深入维护三纲五常《度律疏议》礼法结合[方法突破]1.秦汉至隋唐法律的演变秦朝汉
朝魏
晋唐朝秦汉至隋唐法律的演变1.
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
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
工
具3.
中国古代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4.
中国古代法律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核心素养政权律令内容曹魏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南朝宋子不孝父母,弃市北魏居三年之丧而冒哀求仕,五岁刑[应用体验]【例2】(2021·山东济宁二模)下表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体现出当时()A.社会动荡制约立法内容B.封建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C.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盛行D.礼法结合是立法的重要特色答案
D解析材料内容体现了儒家礼制对法律的影响和礼法结合的特色,故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的规定,与社会动荡无关,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律制度开始儒家化,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C
项错误。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政权的法律规定创设学习情境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忽视法规的内容,单纯从依法治国角度作答儒家正统地位确立后,中国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
出礼法结合的特点素养1: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统治
者任命儒臣
来立法,并
将儒家思想
法律化素养2:唐朝确立了“德
主刑辅,礼
法并用”的
法律指导思
想,实现了
礼法结合情境
考
向
误区
切
记多
维
解
题核心
素
养考题点睛公针对训练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喀什b2货运资格证多少道题
- 劳动合同范本手写
- 单位洗车合同范本
- 六险一金 合同范本
- 个人建筑仓库合同范本
- 劳务中介劳务合同范本
- 东城食堂承包合同范本
- 住宿酒店前台合同范本
- 出售二手房贷款合同范本
- 临沂工厂转让合同范本
- 湖北省武汉市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附答案
- 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八年级物理期中考试题
- 银行零星装饰维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锁骨骨折个案护理
-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报表(三张报表)
- 资助政策调查研究报告
- 跨学科学习:一种基于学科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 殡葬礼仪服务整体服务方案
- 广东中考英语考纲1600词汇表及300词组表(整理打印版)
- 学校安全班主任培训
- 小班数学活动《宝宝送物品》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