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5047-202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_第1页
DB61-T 5047-202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_第2页
DB61-T 5047-202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_第3页
DB61-T 5047-202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_第4页
DB61-T 5047-2022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实施日期:2023年1月10日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陕建标发〔2022〕1014号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4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的通告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等4项标准为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2022年12月9日发布,2023年1月10日实施。现予以公布(见附件)。特此通告。附件:批准发布的4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12月9日附件批准发布的4项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目录序号标准名称主编单位标准编号条文解释单位备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DB61/T5049-2022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养老服务设施建筑设计标准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DB61/T5046-2022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DB61/T5047-2022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4海绵城市雨水渗井技术规程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DB61/T5048-2022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前言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标准化建设,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9年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标准设计立项计划的通知》(陕建标发〔2019〕1034号)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及其他省市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专项设计评价;5施工建设评价;6运行维护评价。本标准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归口管理,由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负责出版,由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兴泰南街1418号,邮编:710021,邮箱ghy@sxsghy.cn)。本标准主编单位: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城市技术中心本标准参编单位:陕西市政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中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德沃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意景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能德海绵城市建设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格润沣创生态技术有限公司长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琰辛蓉王靛冯嘉星张楠马越姬国强邓朝显陈虹杨利伟孙冬旭赵红梅李家科侯精明杨雪梅李伟琦李亚哲席璐王安保岳源杨炳怡向长辉胡艺泓俱晨涛单淳铭孔黄鹤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刘西宝熊家晴柳成辉聂西省胡力群郑琴1.0.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工1.0.2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价。1.0.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项1.0.4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海绵城市spongecity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缓解城市内涝,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0.2城市水系urbanwatersystem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自然或人工水体。2.0.3绿色设施greeninfrastructure采用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设施。2.0.4灰色设施grayinfrastructure传统的较高能耗的工程化排水设施。2.0.5雨水资源化利用率rateofrainfallresourcesutilization雨水收集并用于绿化、景观、路面和地面冲洗、车辆冲洗、冲厕、消防及循环冷却等用水的年雨水总量与年均降雨量的比值。2.0.6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23基本规定3.1-般规定3.1.1本标准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建设项目作为评价对象。3.1.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应对专项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全过程进行评价。专项设计评价应在项目施工图审查后进行,施工建设评价和运行维护评价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一年之后一并进行。型模拟等,对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达标性、技术措施适宜性和设计文件规范性进行评价。3.1.4施工建设评价应采用资料查阅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施工的过程管理规范性、项目质量合格性和技术措施环保性进行评价。3.1.5运行维护评价应采用资料查阅、监测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设施运维措施、系统实施效果、创新性及公众参与程度进行评价。3.1.6申请评价方应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相关支撑资料,并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支撑资料进行审查,确定评价等级,出具评价报告。33.2评价方法3.2.1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指标包括控制项指标和评分项指标。控制项是项目必要条件,评分项是项目得分条件。3.2.2控制项的评价结果应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的评价结果应为分值,各评价阶段的评分项总分应为100分。3.2.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评分项总得分应按式3.2.3计算其中阶段评价指标权重W1~W3应参照表3.2.3取值。Q=WQ+W2Q2+W3Q3(3.2.3)式中SQ评分项总得分;W1专项设计评价权重;Q专项设计评分项得分;W2施工建设评价权重;Q2施工建设评分项得分;W3运行维护评价权重;Q3运行维护评分项得分。表3.2.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阶段评价指标权重名称专项设计W1施工建设W2运行维护W3权重0.40.20.43.2.4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专项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各阶段的评分项得分应按式3.2.4-1、3.2.4-2计算:Qi=fri(3.2.4-1)ri=100/Qp(3.2.4-2)式中:Qi某阶段评分项得分;Qf某阶段适用参评的评分项实际得分;4ri某阶段场景折算系数;Qp某阶段适用参评的评分项所对应的规定分值的总和。3.2.5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结果应划分3个等级。控制项全部满足要求,评分项总得分达到60、75、90分且每阶段的评分项得分不低于20分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54专项设计评价4.1控制项4.1.1专项设计确定的建设目标、指标应符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国家、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标准的要求。4.1.2专项设计应统筹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布备可靠的内涝灾害预防、治理措施。4.1.3专项设计应保护场地内原有涉水空间及水质环境,不得随意减少水域和湿地面积,不得破坏场地与周边水体的原有贯连关系,不得增加过境水体的污染负荷。4.1.4专项设计不得影响场地基本功能、环境卫生和居民正常生活,不得引起地质灾害及损害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回用雨水严禁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4.1.5专项设计应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对场地内现存的历史文物、遗迹及古树名木等予以优先保护。4.1.6海绵城市改扩建项目设计不得低于70%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所对应计算的径流体积。4.1.7专项设计在不同阶段的设计内容应符合国家、地方相关工程设计文件编制规定的深度要求,后一阶段的设计应与前一阶段设计在建设目标、竖向设计、汇水分区、径流组织和设施系统布局等方面具有一致性。4.1.8专项设计应对雨水控制指标进行计算校核算过程完整、正确。64.2评分项4.2.1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专项设计评分项的评价标准和分值应依据评价对象类型分别按表4.2.1-1、4.2.1-2、4.2.1-3、4.2.1-4的规定执行。表4.2.1-1建筑与小区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建设达标性评价(50)场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低于开发建设(或更新改造)前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552雨水管渠及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项目外排径流峰值流量低于开发建设(或更新改造)前原有径流峰值流量553年径流污染物总量(以悬浮物SS计)削减率提高1)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规定目标值1%2)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规定目标值3%83)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规定目标值5%4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提高1)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定目标值1%2年均降雨量小于400mm地区的项目本项不参评2)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定目标值2%43)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定目标值3%7续表4.2.1-1建筑与小区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建设达标性评价(50)5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铺装1)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改扩建项目透水铺装占比按照20%、25%、30%计,分别对应6、8、10分2)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83)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60%利用场地空间设置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1)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场地内的水体具有调蓄雨水功能时,可一并计入绿地面积2)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83)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0%7绿色屋顶面积占可设置屋顶绿化的屋顶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44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8绿色设施系统布局合理1)衔接和引导场地内不低于80%的不透水下垫面的雨水径流进入地面绿色设施2122)绿色设施规模与其相应汇水区的雨水径流控制体积相匹配23)绿色设施布设与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及其他配套设施功能无冲突24)绿色设施溢流排放系统与场地雨水管网排放系统良好衔接2坑塘、沟渠、低洼地,合理布置绿色设施26)绿色设施与建筑、绿化、景观风貌相协调28专项设筑项专项设筑项续表4211建与小区计评分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9绿色设施选择适宜1)绿色设施选型根据项目特点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282)优先采用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绿色设施类型不少于3种3)绿色设施结构满足功能、安4)针对渗滞、调蓄、回用的绿色设施设置排空时间和排空措施5)建筑屋顶雨水采用断接方式排至地面绿色设施,并设置相应消能防冲刷措施6)优先采用景观水体、湿塘、洼地作雨水调蓄、储存设施并配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7)调蓄储存设施前不单独设置初期径流弃流装置,雨水通过地表入渗绿色设施进行预处理,入渗雨量不低于初期径流弃流量雨水口设置于绿地内1)设计道路、铺装高于两侧绿地,地面雨水可顺利流入绿地32)采用渗透式雨水口3)在不影响雨水口正常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景观、绿化进行安全标识、隔离设计优化水质处理工艺1)设置回用雨水消毒措施22)设置污泥处理措施23)设置雨水深度处理措施212地下建筑顶板上覆土设置绿色设施1)覆土厚度不低于1m242)地下建筑顶板设置完善的防排水措施29续表4.2.1-1建筑与小区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13室外景观水体采用雨水作为补水水源2214绿色设施植物配置合理1)乡土植物指数不低于0.7无入侵物种52)植物抗性特征符合绿色设施功能要求,且根系发达、易维护3)配置具有防蚊虫功能的植物4)乔灌草、速慢生植物的比例搭配合理5)植物色彩感观良好,季相变化丰富设计文件规范性(10)15各设计阶段的图件、说明、技术经济指标齐全,具备相应设计批复并对批复意见均予以响应22提供海绵城市建设监测系统方案,明确监测设施布点及设备选型2217提出绿色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要求2218采用模型模拟进行计算校核1)用地面积不低于5hm2或有特殊指标核定要求的项目242)总用地面积低于5hm2且无特殊指标核定要求的项目4表4.2.1-2城市道路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建设达标性评价(50)道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低于开发建设(或更新改造)前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552雨水管渠及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下,道路外排径流峰值流量低于开发建设(或更新改造)前原有径流峰值流量3年径流污染物总量(以悬浮物SS计)削减率提高1)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规定目标值1%2)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规定目标值3%83)高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规定目标值5%4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室外停车场采用透水铺装1)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0%机动车共板型非机动车道不计入道路铺装面积2)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80%83)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0%5利用场地空间设置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1)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道路绿地宽度不低于1.5m2)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83)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具备上位规划要求的城市超标雨水行泄通道功能,与区域排涝除险系统良好衔接554.4.2.1-2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7绿色设施系统布局合理1)衔接和引导场地内不低于80%的不透水下垫面的雨水径流进入地面绿色设施2122)绿色设施规模与其相应汇水区的雨水径流控制体积相匹配23)绿色设施布设与市政管网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功能无冲突24)绿色设施溢流排放系统与场地雨水管网排放系统良好衔接25)将道路红线外绿地一并纳入考虑,统筹进行雨水控制26)绿色设施与道路绿化、景观风貌相协调28绿色设施选择适宜1)绿色设施选型根据项目特点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292)优先采用地表下渗、生物滞蓄设施3)绿色设施结构满足功能、安4)针对渗滞、调蓄、回用的绿色设施设置排空时间和排空措施5)结合道路周边的水体、湿地、坑塘等进行雨水调蓄、储存并配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26)调蓄排放系统设置的初期雨水设施具有除砂措施,并与市政污水管道相连212续表4.2.1-2城市道路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9雨水口设置于绿地内1)设计开孔路缘石或道路铺装高于绿地,地面雨水可顺利流入绿地22)采用具有拦污截污功能的雨23)在不影响雨水口正常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景观、绿化进行安全标识、隔离设计2结合高架桥绿地设置调蓄设施,收集、消纳桥面雨水;绿地较少时,设置雨水罐等设施收集、回用桥面雨水44道路支挡结构采用垂直绿化4412绿色设施植物配置合理1)乡土植物指数不低于0.7,无入侵物种52)植物抗性特征符合绿色设施功能要求,且根系发达、易维护3)植物具有良好的净化水质的性能4)乔灌草、速慢生植物的比例搭配合理5)植物色彩感观良好,季相变化丰富设计文件规范性(10)13各设计阶段的图件、说明、技术经济指标齐全,具备相应设计批复并对批复意见均予以响应2214提供海绵城市建设监测系统方案,明确监测设施布点及设备选型2215提出绿色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要求22采用模型模拟进行计算校核1)道路长度不低于3km或有特殊指标核定要求、具有行泄通道功能的项目242)道路长度低于3km且无特殊指标核定要求的项目413表4.2.1-3绿地与广场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建设达标性评价(50)场地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低于开发建设(或更新改造)前的综合雨量径流系数552雨水资源化利用率不低于10%553因地制宜采用透水铺装1)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改扩建项目透水铺装占比按照25%、30%、35%对应6、8、10计分2)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60%83)硬质铺装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0%4利用场地空间设置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1)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2)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40%83)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5加强屋顶绿化1)绿色屋顶面积占可设置屋顶绿化的屋顶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52)绿色屋顶面积占可设置屋顶绿化的屋顶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33)绿色屋顶面积占可设置屋顶绿化的屋顶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0%514续表4.2.1-3绿地与广场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建设达标性评价(50)接纳场地周边区域雨水径流1)接纳周边区域雨水径流体积超过场地自身所需控制雨水径流体积的比例不低于30%2)接纳周边区域雨水径流体积超过场地自身所需控制雨水径流体积的比例不低于83)接纳周边区域雨水径流体积超过场地自身所需控制雨水径流体积的1倍以上7廊带状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具备作为城市超标雨水行泄通道的功能,与区域排涝除险系统良好衔接55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8绿色设施系统布局合理1)衔接和引导场地内不低于90%的不透水下垫面的雨水径流进入地面绿色设施22)绿色设施规模与其相应汇水区的雨水径流控制体积相匹配23)绿色设施布设与建筑物、构筑物、管网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功能无冲突4)绿色设施溢流排放系统与场地雨水管网排放系统良好衔接25)利用场地内原有水体、湿布置绿色设施26)绿色设施与建筑、绿化、景观风貌相协调15续表4.2.1-3绿地与广场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9绿色设施选择适宜1)绿色设施选型根据项目特点经多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2132)优先采用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绿色设施类型不少于5种23)绿色设施结构满足功能、安4)针对渗滞、调蓄、回用的绿色设施设置排空时间和排空措施25)建筑屋顶雨水采用断接方式排至地面绿色设施,并设置相应消能防冲刷措施26)优先采用景观水体、湿塘、洼地作雨水调蓄、储存设施并配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27)调蓄储存设施前不单独设置初期径流弃流装置,雨水通过地表入渗绿色设施进行预处理,入渗雨量不低于初期径流弃流量2雨水口设置于绿地内1)设计道路、铺装高于两侧绿地,地面雨水可顺利流入绿地32)采用渗透式雨水口3)在不影响雨水口正常功能的前提下,结合景观、绿化进行安全标识、隔离设计设置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下沉式广场2212高差变化较大的坡地设置阶梯式绿地,控制引导坡面雨水径流就地消纳22续表4.2.1-3绿地与广场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13绿地内因地制宜设置室外景观水体1)采用生态驳岸42)采用雨水作为补水水源3)水体周边70%以上沿线设置宽度不低于2m的植被缓冲带4)水质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规定的Ⅲ类水质14绿色设施植物配置合理1)乡土植物指数不低于0.7,无入侵物种2)植物抗性特征符合绿色设施功能要求,且根系发达、易维护3)结合景观水体构建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形成的完整水生植物系统4)配置适宜绿色设施的植物种类,陕南地区不低于20种,关中地区不低于15种,陕北地区不低于10种5)乔灌草、速慢生植物的比例搭配合理6)植物色彩感观良好,季相变化丰富设计文件规范性(10)15各设计阶段的图件、说明、技术经济指标齐全,具备相应设计批复并对批复意见均予以响应22提供海绵城市建设监测系统方案,明确监测设施布点及设备选型2217提出绿色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要求2218采用模型模拟进行计算校核1)用地面积不低于5hm2或有特殊指标核定要求的项目242)用地面积低于5hm2且无特殊指标核定要求的项目417表4.2.1-4城市水系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建设达标性评价(50)水质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规定的Ⅲ类水质2旱天无污水、废水直排553控制水系排放口的溢流污水排放1)雨天分流制雨污混流排放口和合流制溢流排放口的年溢流体积控制率不低于50%5核算年溢流体积控制率需提供相关监测数据2)分流制雨污混流排放口、合流制溢流排放口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净化设施54建设生态岸线1)生态岸线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不低于70%2)生态岸线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不低于80%83)生态岸线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不低于90%5保护和维持水系自然形态55增强了水系与周边水域的连通性557具备上位规划要求的雨水调蓄、排涝泄洪等功能55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8无新增雨污混接的溢流排放口559新增水域、湿地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并配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水系上游设置湿塘、雨水湿地、渗透塘等自然水体缓冲区及水质污染风险防范措施,防止上游水质污染主水域55设置滨水生态开敞空间,绿化具有足够的公共服务性和景观连续性12水系与道路等不透水汇水面间设置植被缓冲带,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5518续表4.2.1-4城市水系专项设计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适宜性评价(40)13植物配置合理1)构建由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形成的完整水生植物系统52)乡土植物指数不低于0.7,无入侵物种3)植物抗性特征符合水系、绿色设施功能要求,且根系发4)乔灌草、速慢生植物的比例搭配合理5)植物色彩感观良好,季相变化丰富设计文件规范性(10)14各设计阶段的图件、说明、技术经济指标齐全,具备相应设计批复并对批复意见均予以响应2215提供海绵城市建设监测系统方案,明确监测设施布点及设备选型22提出绿色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基本要求2217采用模型模拟进行计算校核1)用地面积不低于2km2的项目242)用地面积低于2km2的项目44.2.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专项设计的评分项得分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3.2.4条的规定。195施工建设评价5.1控制荐5.1.1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施工资质,建立健全的施工技术、建设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5.1.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应依据合同文件、设计文件和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按相应管理程序进行审批备5.1.3施工变更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实施,不得实施降低项目整体海绵城市建设效应的施工变更。5.1.4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主要原材料、构件、配件、设备等应进行进场验收,并应提供相应合格证、说明书、质量检测合格报告。5.1.5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相关各分项工程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所有隐蔽分项工程应进行隐蔽验收,未经检验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行后续分项工程。5.1.6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应进行海绵城市系统性验收及联合验收,相关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验收报告及有关文件、资料得到备案和完整归档。5.1.7施工过程中不得发生重大生产、质量和污染事故,不得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05.2评分项5.2.1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建设评分项的评价标准和分值应按表5.2.1的规定执行。表5.2.1施工建设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过程管理规范性评价(50)项目施工1)施工单位制定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质量管理体系5302)施工时间避开雨季,如在雨季施工的制定了针对绿色设施的季节性施工方案,并提供应急预案和相关防范措施以及材料防雨、防冻、成品养护等措施53)施工单位结合设计文件和地勘报告,复核、摸排场地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等情况,及时上报反馈不符问题54)施工单位对施工场地内、外市政雨水口、检查井和管道等既有设施进行保护,建造或安装临时排水、保土措施及既有管道保护措施55)施工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设计交底,及时解决施工图问题56)施工单位对施工中选用的重点材料及绿色设施的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拍照或录像留档521续表5.2.1施工建设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过程管理规范性评价(50)2竣工验收1)对建成的绿色设施进行成品保护22)对建成的大型涉水设施或水深超过0.7m且未设置隔离防护措施的沟渠、井坑等设施周围设置警示标志23)对建成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实施逐段检查24)对建成的溢流、清淤立管及观察孔设施做注水试验25)对建成的透水铺装等渗透型设施做透水系数测试23建设档案1)施工单位根据国家竣工文件编制的规定,编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总结报告,连同竣工图表,形成完整的施工资料档案52)建设单位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有关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文件立卷归档,建立完整项目档案5项目质量合格性评价(25)4场地竖向高程与设计保持一致,无沉降5项目设施照图施工,质量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等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监测设备的施工符合《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的规定5522续表5.2.1施工建设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技术措施环保性评价(25)7实施绿色施工1)施工组织中,独立成章编制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绿色施工方案5152)建筑垃圾回用于地基填埋、透水地面铺设等,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再利用率不低于50%53)结合项目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施工场地绿化58施工现场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设施1)用于施工现场的路面喷洒、绿化浇灌、车辆冲洗52)用于施工现场养护55.2.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施工建设的评分项评价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3.2.4条的规定。236运行维护评价6.1控制项6.1.1运行维护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要求和检测设备,并对专职管理和维护操作人员实行培训上岗。6.1.2应建立绿色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风险管控措施及应急保障机制。6.1.3应统筹安排常规期、雨汛期和冰冻期的运行维护工作,定期对设施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观测检查,具有完善的巡查、维护工作及应急处置记录。功能,不得在设施内堆弃垃圾或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6.1.5防护设施、警示标识及应急预警系统运行良好,并应实施定期检查,检查频次不少于每半年1次。6.2评分项6.2.1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行维护评分项的评价标准和分值应按表6.2.1的规定执行。24表6.2.1运行维护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设施运维措施评价(55)运行维护单位对建设单位移交的竣工资料及时归档552运行维护单位制定绿色设施和设备保养手册或技术标准553绿色屋顶无漏水,排水层及雨落管过水通畅334透水铺装面层完好,透水系数大于验收时的90%,无不均匀沉降、破损,无垃圾杂水在24h内全部排空335植草沟雨水流速适宜(流速低于0.8m/S),边坡及坎、堰无塌,进出水口和溢流口无堵塞、无侵蚀33排水口、预处理区等无堵塞337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的进水口、溢流排水口、预处理区及沉泥区及时清理,无堵塞,积水在24h内全部排空338高位花坛内雨落管断接处防冲刷设施的性能良好,无沉积物和废弃物,积水在12h内全部排空339植被缓冲带及其进水口、预处理区及时清流速适宜33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及其进水口、溢流排水口、前置塘、排空管等及时清理、无沉积物和废弃物,调节塘积水在24h内全部排空33连续暴雨或其他极端天气预警时,调节塘根据调度要求及时排空渗管、渗渠、渗井周边地面及建构筑物无沙,预处理设施、溢流设施和渗渠表面的油脂沉积物得到定期清理,透水性能良好,积水在设计排空时间内完全排空3325续表6.2.1运行维护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设施运维措施评价(55)12蓄水池结构稳固,无渗漏、无沉降,弃流井、进水管、出水管、排空管过水通畅,无堵塞、无废弃物及其他沉积物,机电设备工作正常,储存雨水的回用或排空符合设计要求33入渗方式进水的蓄水池,入渗表面无积水,滤层表面无沉积物、无堵塞13雨水罐材质合格,罐体无渗漏,收集雨水定期排空、无臭味,进、出水管和排空管过3314生态驳岸景观性好,护坡、护脚、基础结构弃物、沉积物等及时清理3315人工土壤渗滤的进水口、溢流排水口、预处理区等应及时清理,无堵塞,透水系数大于验收时的90%33绿色设施的植物层长势良好并得到及时3317弃流设施的进水管、出水管和雨水弃流管过水通畅,无开裂和错位,进水口、出水口、过滤装置的垃圾及沉积物等及时清理33有电子监测设备的弃流设施,电子设备、雨停监测系统工作正常,检测精度不降低26续表6.2.1运行维护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系统实施效果评价(20)18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对应的降雨情况下,无积水现象4419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对应的暴雨情况下,无内涝4420无黑臭水体,水质达到设计要求且优于海绵城市建设前的水质4421地下水水质未变差或有一定的好转,水位保持稳定或有所上升2222无恶臭,不增加蚊蝇滋生4423监测设施工作正常,监测数据保存完整并具有至少包含1年(覆盖完整汛期)累计的有效数据22创新性及公众参与程度评价(30)24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与绿色建筑、节能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协同建设2225效益2226采用无公害工业废渣或回用建筑垃圾等材料2227采用涝池、陂塘等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绿色设施,具有做法简易且经济适用的可复制、可推广性优势2228建立了数据信息、应急预警的智慧化管理2229项目获奖获得省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25获得国家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530加强宣传教育制作海绵城市相关宣传手册、科普视频等宣传资料2设置海绵城市专题宣传栏2定期开展海绵城市主题宣传、教育、交流活动,不低于3次/年227续表6.2.1运行维护评分项评价类型序号评价标准分值备注评分总分创新性及公众参与程度评价(30)31公众满意度度无居民投诉现象39评价样本量不少于50份居民对相关设施的安全性、景观性、舒适性和维护状况的公众满意度不低于80%3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如积水情况、水体水质、滋生蚊虫等方面的满意度不低于80%36.2.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运行维护的评分项评价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3.2.4条的规定。28附录A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表表A.0.1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表年月日项目名称评价单位申请单位项目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评分权重专项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评价阶段指标类型评价得分加权评价得分专项设计评价控制项□满足□不满足评分项施工建设评价控制项□满足□不满足评分项运行维护评价控制项□满足□不满足评分项评价结果评价等级□一星级(60-74分)□二星级(75-89分)□三星级(90分以上)评价意见及建议评价人(签名)注:1评分项的评价得分为各阶段评价结果分值,加权评价得分为加入权重后计算所得的分值。2评价结果为汇总加权评价得分后的总分值。29附录B绿色设施运行维护频次及要求表B绿色设施运行维护频次及要求序号海绵设施维护频次及要求备注绿色屋顶检修、植物养护修剪(2~3)次/年(汛不得使用有毒、高残留杀虫剂和除草剂,强降雨后及时巡检、清理2透水铺装汛期巡检不低于1次/月,疏通透水能力2次/年(汛期前、中)3植草沟检修2次/年(汛期前、中),汛期巡检不低于1次/月,植物修剪1次/月(生长季节)强降雨后及时巡检、清理4下沉式绿地检修2次/年(汛期前、中),汛期巡检不低于1次/月,植物修剪1次/月(生长季节)强降雨后及时巡检、清理5生物滞留设施检修、植物养护修剪(2~3)次/年(汛期前、中),设施渗透性能及出水水质检测1次/年(汛期前)强降雨后及时巡检、清理雨水罐检修、清淤2次/年(汛期前、中)暴雨前或气温降至0℃前排空7植被缓冲带检修2次/年(汛期前、中),植物修剪1次/月(生长季节)8渗透塘检修、清淤2次/年(汛期前、后),植物修剪1次/月(生长季节)9湿塘检修、植物残体清理2次/年(汛期置塘清淤(汛期前)水位过低影响景观和植物生长时,进行补水31续表B绿色设施运行维护频次及要求序号海绵设施维护频次及要求备注雨水湿地检修、植物残体清理3次/年(汛期前、不得使用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调节塘检修、植物残体清理3次/年(汛期前、中、后),植物收割1次/年(冬季之前),前置塘清淤(汛期前)12渗井、渗管、渗渠检修2次/年(汛期前)13生态驳岸14人工土壤渗滤检修3次/年(汛期前、中、后);设施渗透性能及出水水质检测1次/年(汛期前)15弃流设施检修1次/月(汛期前),植物修剪2次/年32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均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宜冶,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允许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词采用"可"。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33引用标准名录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5《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34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DB61/T5047-2022条文说明351总则1.0.1本条是制定本标准的目的和意义。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以来,海绵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已经成为缓解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雨水径流污染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进一步深化、落实和绵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已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角度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由于建设项目是各地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基本落脚点,在综合考虑陕西省实际情况及城市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本标准以增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引导海绵城市建设向好发展为主要目的,建立了一套适宜陕西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建推进海绵城市系统化全域建设。1.0.2本条明确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包含陕西省境内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按照相应控制指标要求进行新建、改建、扩建的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0.3本条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陕西省南北跨度较大,关中、陕南、陕北三地区的气候、地理、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应基于地域特色,实事求是,切实体现评价的公平性。371.0.4本条明确了本标准与国家及地方现有标准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专业的协调配合,应符合各专业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除应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及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382术语2.0.1本条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作为绿色的城市新发展模式,是通过生态措施与工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城市聚焦的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因雨水导致的问题,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统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2.0.7本条明确了"城市水系"的含义。城市水系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各类自然或人工水体,但不包括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内的独立人工水体。2.0.4本条明确了"绿色设施"的含义。本标准定义的绿色设施特指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人工土壤渗滤和生态护岸等。2.0.5本条明确了"灰色设施"的含义。灰色设施包括地下排水管渠、泵站等传统排水工程设施。2.0.5本条明确了"雨水资源化利用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0.6本条明确了"下垫面"的含义。下垫面不同,对雨水的渗透作用也不同。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改造下垫面达到吸纳雨水的目的。393基本规定3.1-般规定3.1.1本条确定了本标准的评价对象。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是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按照城市下垫面的类型主要可分为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四类。本标准从具体实施角度出发,将上述类型的项目作为评价对象。3.1.2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评价时序。海绵城市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用,所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评价。从设计阶段来看,建筑与小区、绿地与广场类项目一般有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城市道路、水系等市政项目则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其中施工图作为必要的设计阶段,是建设项目最详细、最完整的落地性设计,因此本标准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专项设计评价放在施工图审查后进行,并要求一并提供前阶段设计的相关成果和资料。针对本标准提出的施工建设评价和运行维护评价一并进行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建管同时评价将有利于更好地对比海绵城市的建成情况与运行效果的相符时间。同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的规定,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应对典型项目等进行监测,以不少于1年的连40续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现场检查、资料查阅和模型模拟进行综合评价,故将评价工作定于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一年之后,以便有足够的监测数据及资料作为评价基础支撑。当同一地块内存独立,可按分期建设区域的主体工程时序安排海绵城市建设评价工作,否则应按整体建设区域开展评价。3.1.3本条明确了专项设计评价的方法和内容。专项设计评价申报时,除提交必要的设计文件外,还应一并提供岩土工程勘察等测试报告及有关数据的相应分析、测试或证明材料。I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膨胀土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区、有特殊污染源和其他有特殊保护要求的区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应提供专题论证报告,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通过。3.1.4本条明确了施工建设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只有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施工质量予以严格把控,确保项目建设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设施结构符合建设要求,才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的汇集、渗蓄、净化和利用。同时,海绵城市作为践行低碳绿色的创新型城市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项目施工建设中应秉承绿色环保要求,实施绿色施工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3.1.5本条明确了运行维护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运行维护评价是项目评价的最后阶段,除对相关设施运维措施、系统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外,本标准还将项目建设全过程中方法、技术、措施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及其对提升项目品质的作用等均纳入此阶段评价内容,以进一步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果的经验总结和推广。3.1.6本条明确了评价过程中申请评价方的申报责任和评价机41构的工作要求。申请评价方应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并按本标准的要求提交相应规划设计图纸、评估分析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所有资料应真实、可靠并具有作为评价依据的完整性。评价机构依据有关管理制度文件,按照本标准要求审查由申请评价方提交的评价资料,其中申请施工建设和运行维护评价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机构还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进一步审核规划设计要求的落实情况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效能和运行情况,最后在评价报告中确定项目等级。3.2评价方法3.2.1本条确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项目评价的各阶段均设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为评价对象必须满足的要求,评分项为常用技术要求。3.2.2本条确定了控制项、评分项的评价结果。控制项是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的强制性要求,具有一票否决性,即任意控制项不满足,则项目该评价阶段认定为不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评分项是在完全满足控制项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评分项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得分时根据需要对具体评分款项确定得分值,或根据具体达标程度确定得分值,各款得分分值不得超过该款规定的分值总分。项目评价前应先确定参评条文,若条文中涉及了上位规划或批复中未做要求的建设目标、项目场地不适用的设施应用等内容423.2.3本条确定了项目评价总得分的计算方法和阶段评价指标权重。评价总得分由项目专项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三个阶段评分项得分加权计算和后获得。表3.2.3中给出了三个阶段的评价指标权重,该权重运用德尔菲法经过4轮问卷调查后综合确定。3.2.4本条确定了阶段评价的评分项的计算公式。不同地区的评价对象因所处地域的环境、资源及功能要求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会存在部分评价条文不适用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现象,对不适用的评分项可不予评定。因此,各阶段评价时的适用评分项的款项数量会减少,相应实际可能达到的满分值也会低于100分。对此,本标准设置了场景折算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保障在全省不同地域环境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的公平性,突出评分项的适用性特色。场景折算系数是评价对象在某阶段评分项满分(100分)与该阶段适用的参评评分项的规定分值和(100分-不参评款项的分值)的比值,反映了项目评价的理论得分与实际得分之间关系。实施评价时,阶段评分项得分应为评价对象在该阶段参评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乘以场景折算系数后的得分。3.2.5本条提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等级。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本标准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星级等级评定体系,以便与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区评价的等级相协调,为城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构架。评分项总得分是星级评定的基本依据。基于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评价的要求,在满足控制项条件的前提下,本标准通过设置阶段评价最低分来控制阶段评价成果,以确保全过程评价43的合理性和完整性,再以评分项总得分确定项目评价等级。若某阶段评价得分小于最低分要求,则不必继续后续评价步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的星级结果可作为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扶持政策、鼓励和促进海绵城市发展的依据。444专项设计评价4.1控制项4.1.1本条明确了专项设计目标的评价要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其设计文件确定的年径流总资源化利用及防洪排涝等目标应符合规划管控指标或相关批复要求。当评价对象所在地块无海绵城市相关指标要求时,应满足国家和省、市海绵城市相关设计标准的要求。4.1.2本条确定了专项设计在工作思路及基本内容方面的评价要求。海绵城市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转变,也是从以工程措施为主向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融合转变,既不能过度依赖工程措施的治理方式,也要避免只强调生态措施和源头治理的思路,要坚持灰色设施与绿色设施有机结合共同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加强与给排水、建筑、道路、绿化等的多专业融合设计、全过程协同水平,避免不同专业设计成果冲突导致返工的情况出现,也避免在建筑、道路、园林等设计方案确定后,再由排水工程专业"打补丁"。地形竖向是控制地表雨水径流的基础,专项设计要合理设置场地竖向,不仅应确保径流雨水汇入绿色设施,还应符合场地的安全要求,防止雨水倒灌、积水等问题。海绵城市建设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设置合理有效的内涝治理措施,是海绵城市建设45的最基本内容。4.1.3本条明确了专项设计对涉水空间保护的评价要求。及其水质环境的保护,也要求加强对天然地形地貌的保护,避免为营造景观而开山造地、填湖堆山、占用水域和湿地空间。同时,场地与周边水体之间要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不盲目改变水体间的原有连通结构,不造成周边水体的污染。4.1.4本条明确了专项设计安全性的评价要求。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不能以牺牲用地基本功能、损害现有建设、污染环境、干扰居民正常生活为代价。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4.1.6条、4.1.7条、4.1.10条规定:在可能造成坍塌、滑坡灾害的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以及雨水入渗会对居住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地区,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传染病医院、含有重金属污染和化学污染等地表污染严重地区不得采用雨水收集回用系统,有特殊污染源的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水质标准水系统。4.1.5本条提出了专项设计对文物保护的评价要求。在满足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专项设计着重解决历史遗存区的内涝积水、雨污混接、径流污染、管道老化缺失和卫生条件差等问题。4.1.6本条提出了专项设计目标的评价要求。改扩建项目的海绵城市改造重点是解决内涝积水、雨水收集利用、雨污混接等问题。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6〕20号)关于"通过海46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工作目标,以及径流污染控制一般通过年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的特点,提出改扩建项目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有效控制项目的径流体积和污染。4.1.7本条规定了专项设计对内容和深度的评价要求。海绵城市建设应参照《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规定及地方相关标准中对不同设计阶段具体内容和深度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其中,方案设计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包括因地制宜确定技术路线,提出径流控制目标及水质净化要求,并结合场地竖向设计,划分汇水分区,布局灰绿设施系统。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均应是对上一阶段设计文件进行的深化、细化,不得随意更改设计内容,不得降低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以确保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和各项指标能够落实到位。4.1.8本条规定了专项设计对计算校核的评价要求。海绵城市专项设计要以定量计算分析为依据,各类设施的规模根据控制目标及设施在具体应用中发挥的主要功能,选择容积法、流量法或水量平衡法等方法计算确定。有条件的还可利用模型模拟确定设施规模,进行达标分析和计算验证,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优方案。施工图设计期间对前阶段设计有重大调整的,应重新进行水文、水力计算。4.1评分项4.2.1本条明确了专项设计的评分项评价标准。专项设计评价根据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的项目特点,分别从建设目标达标性、技术措施适宜性和设47计文件规范性三个方面分项目类型设置评价指标。评分项得分的计算有以下几种情况:1一款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不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评分时,评分为固定数值,表格中的"评分"与"总分"相同。该评分项的得分计为。分或"评分"分值。2一款条文评判一类性能或技术指标,需要根据达标情况不同赋以不同评分时,条文先表述指标评价要点,再将达标情况评判等级以项的形式表达,并按项赋以不同评分,评分从低分到高分排列,表格中的"评分"最高值与"总分"相同。该评分项的得分计为。分或达标对应的"评分"分值。3一款条文评判多个技术指标,条文先表述指标评价要点,将多个技术指标的评判以项的形式表达,并按项赋以不同评分,表格中的"评分"之和与"总分"相同。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