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间接正犯以中国的立法与司法为视角一、间接正犯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间接正犯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理论。在中国刑法中,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直接参与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情况。而间接正犯则是指在共同犯罪中,有人并不直接实施犯罪行为,但通过指使、教唆、帮助等方式使他人实施犯罪,从而构成犯罪的一个特殊形态。概念界定:间接正犯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犯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他们可能是犯罪的策划者、组织者或者教唆者,通过影响和控制直接实施犯罪的人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在中国刑法中,间接正犯与直接正犯一样,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立法体现:中国刑法对于间接正犯的规定体现在共同犯罪的相关条款中。例如,刑法第25条规定了共同犯罪的基本原则,而第26条至第28条则分别对主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等不同类型的共同犯罪人的责任进行了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为间接正犯的认定和处罚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间接正犯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以及其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结合行为人的行为特点、犯罪动机、犯罪结果等因素,来判断其是否构成间接正犯,并据此作出相应的判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对于间接正犯的界定和处理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理论,并结合新的社会现象和犯罪形态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进。才能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更好地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秩序。二、中国立法中对间接正犯的规定与特点在中国刑法中,并没有明确使用“间接正犯”这一概念。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间接正犯的定罪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共同犯罪中未成年人的角色: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时,如果未成年人年满14周岁且非精神病人,则与成年人成立共同犯罪。但如果未成年人未满14周岁,则成年人被视为间接正犯。利用无责任能力人或无犯罪意思人实施犯罪: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例如,利用精神病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儿童或不知情的人实施犯罪。间接正犯的责任:根据中国刑法理论,间接正犯要对整个犯罪行为负全部责任,而被利用者则不承担刑事责任。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行为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等无责任能力人实施犯罪,由于被利用者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被视为间接实行犯。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行为人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或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支配他人的行为,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就是间接实行犯。缺乏共同的犯罪故意: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之间不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因此不成立共犯关系。间接正犯需要对被利用者的行为独立负责。行为多样性:间接正犯的行为不仅限于直接的身体性行为,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支配他人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欺骗、强制或者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中国立法中对间接正犯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对无责任能力人或无犯罪意思人的利用上,并强调了间接正犯对整个犯罪行为负全部责任的特点。在司法实践中,间接正犯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意图、行为方式以及与被利用者之间的关系等因素。三、司法实践中处理间接正犯的案例分析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对于间接正犯的认定,法院通常遵循以下标准:行为人必须具有实现犯罪目的的主观故意行为人必须利用无责任能力或无犯罪故意的人实施犯罪行为被利用者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与行为人的犯罪意图相符合。以下案例将具体阐述这些标准的应用。张三,成年男子,唆使未满14岁的李四(未成年人,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盗窃邻居的财物。在此案中,法院认为张三具有盗窃的故意,且利用了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李四实施盗窃行为,张三构成间接正犯。在司法实践中,区分间接正犯与共同犯罪是一个重要问题。共同犯罪要求各参与者之间具有共同的犯罪意图和协作行为,而间接正犯则是利用他人作为犯罪工具。以下案例将探讨这一区分。赵五与王六共同计划抢劫银行,赵五负责策划,王六负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王六被赵五欺骗,实际上抢劫的是赵五自己的仓库。在此案中,法院认为赵五利用了王六的不知情,将其作为犯罪工具,因此赵五构成间接正犯,而非共同犯罪。在处理间接正犯的案件时,法院需要准确评估行为人的责任和确定适当的刑罚。通常,间接正犯的刑事责任与直接正犯相当,但会考虑行为人的具体情况和犯罪情节。陈七,有预谋地利用患有精神病的刘八杀害仇人。法院在审理此案时,认为陈七构成间接正犯,考虑到其犯罪手段恶劣,主观恶意深重,最终判处陈七与直接杀人相当的刑罚。四、间接正犯的刑事责任与量刑原则刑事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间接正犯要对其所利用的无责任能力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全部责任。即使被利用者不构成犯罪或不承担刑事责任,间接正犯仍然需要独立承担刑事责任。量刑原则:对于间接正犯的量刑,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进行判处。如果犯罪分子具有减轻处罚的情节,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未成年人犯罪:根据中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间接正犯利用的是未成年的无责任能力人实施犯罪,应当根据上述规定进行量刑。精神病人犯罪:如果间接正犯利用的是精神病人实施犯罪,根据中国刑法的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如果间接正犯明知被利用者是精神病人而仍然利用其实施犯罪,间接正犯仍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知情的工具:如果间接正犯利用的是不知情的人实施犯罪行为,被利用者不构成犯罪,而间接正犯需要对整个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在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间接正犯的刑事责任与量刑原则主要取决于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同时也会考虑被利用者的责任能力和年龄等因素。五、中国刑法中间接正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法律的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未来,中国刑法可能会对间接正犯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等进行更明确和科学的规定,以适应司法实践的需求。这将有助于统一司法尺度,提高司法效率。司法实践的不断创新和提高:司法机关在处理间接正犯案件时,将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办案水平。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司法机关可能会利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分析证据,以更准确地认定间接正犯。社会公众对间接正犯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的增强:随着法治宣传的加强和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社会公众对间接正犯问题的关注度将逐渐增强。这将促使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更加重视间接正犯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国刑法中间接正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朝着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参考资料:在刑法的世界中,正犯与共犯的区分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复杂且关键的话题。间接正犯,作为这一区分中的一部分,其概念在单一正犯体系中引发了诸多争议。本文旨在从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深入探讨间接正犯概念的本质和意义。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单一正犯体系。这一体系主张,只有实际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即直接参与犯罪的人,才能被认定为正犯。任何通过他人实施犯罪的人,即便他们起到了组织和指导的作用,也会被视为共犯。在这一体系下,间接正犯的概念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们正是通过操纵他人,间接地实现了自己的犯罪意图。从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出发,我们会对间接正犯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一视角下,我们不再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行为人的行为方式上,而是更加关注行为人对结果的态度和影响。也就是说,即使行为人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如果他们的行为对犯罪的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他们就应该被认定为正犯。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这一点。假设有一个人通过欺骗手段,诱使另一个人去实施盗窃。在这个例子中,诱使他人犯罪的人虽然没有亲自实施盗窃行为,但他们的行为对犯罪的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按照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观点,这些人应该被认定为正犯,而不是共犯。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间接正犯的概念在单一正犯体系中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从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间接正犯的本质和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和影响。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犯罪行为时,我们需要一个灵活、全面的刑法体系来应对。否定单一正犯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同时,这一体系也提醒我们,在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不能仅仅依据行为人的行为方式,更要关注行为人对结果的态度和影响。从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出发,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体系对保护人权和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视。在单一正犯体系下,由于过于强调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权力滥用的情况发生。例如,某些权力机关可能会利用这一体系对一些人进行不当的指控和迫害。而否定单一正犯体系则强调了对人权的保护,防止权力的滥用。我们也应该看到,否定单一正犯体系并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它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准确地判断行为人对结果的态度和影响等。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一体系,以找到最适合我们的解决方案。从否定单一正犯体系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间接正犯的概念和本质。这一视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权和防止权力滥用。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这一体系,以找到最适合我们的解决方案。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的行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是指利用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在保险诈骗罪中,一些人通过欺骗手段获得保险合同后,会利用他人的行为来实施犯罪行为,这种行为就属于身份犯的间接正犯。例如,张某与李某合谋,由李某冒充张某的亲属,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死亡赔偿金。之后,张某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使李某顺利地获得了巨额赔款。在这个案例中,张某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关系,让李某冒充自己亲属,从而成功地骗取了保险公司的赔款。张某是身份犯的间接正犯。身份犯的间接正犯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它利用他人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犯罪目的。在保险诈骗罪中,如果存在利用他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那么该行为人就是身份犯的间接正犯。身份犯的间接正犯是指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或者地位,实施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以保险诈骗罪为例,如果行为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公司董事等特殊身份,并且利用了这种身份实施了保险诈骗行为,那么就属于身份犯的间接正犯。在认定身份犯的间接正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特殊身份必须是行为人本身所具备的身份,而不是通过其他人的身份而获得的。例如,如果某公司的董事长利用其职务之便骗取了公司的财产,那么该董事长就是直接正犯;但如果某公司的员工利用其职务之便骗取了公司的财产,则该员工就不是间接正犯了。必须存在利用特殊身份的行为。例如,如果某公司董事长利用其职务之便骗取了公司的财产,那么这就是一种利用特殊身份的行为;如果某公司员工利用其职务之便骗取了公司的财产,但并没有利用任何特殊身份,那么就不存在利用特殊身份的行为。必须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无论是直接正犯还是间接正犯,都必须符合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才能成立犯罪。在认定身份犯的间接正犯时,需要综合考虑特殊身份、利用特殊身份的行为以及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等因素。间接正犯,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或无犯罪意思的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的人。正犯是对构成要件该当事实的实现处于支配性地位的人。根据这一观点,间接正犯的正犯性,主要表现在处于优势地位的间接正犯对于被利用者(行为媒介)的支配性,隐身于幕后的操纵者如果没有里的不知情,可能是因为年龄、责任能力的限制不可能知情,也可能是因为被欺骗、被蒙蔽而无法知情。处于幕后的利用者将被利用者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加以支配,这种支配是一种处于优势地位的意思支配。优势的意思支配表明利用者对于犯罪在认识因素上要比被利用者清楚支配、控制和决定犯罪,就不具备正犯的起码条件。直接正犯通过自己的实行行为引起危害后果,其对于犯罪的支配表现为直接的行为支配。间接正犯需要通过其他人的行为才能引起结果的发生,但其他人对于自己被利用的事实是完全不知情的,属于利用者犯罪行为的无辜代理人。这,在意志因素上追求、容忍结果发生的要求更为迫切,所以,优势的意思支配包括认识上的优势和意志上的优势。离开利用者的优势支配和操纵,被利用者的行为随时可能停止,所以,利用者是控制犯罪因果进程的“灵魂人物”,是犯罪的决定性角色。处于间接正犯“掌心”之中的被利用者,和单独正犯在犯罪时所使用的刀枪棍棒、猛兽本质上毫无差别,所以,刑法将通过自己的意思支配整个犯罪的间接正犯(幕后操纵者)当作直接正犯处理,有充分的根据。归结起来讲,间接正犯的正犯性表现在:行为人以自己的意思对被利用者进行意思支配,从而左右了被利用者实施犯罪的因果进程。利用无责任能力或者部分责任能力者实施犯罪的,可能成立间接正犯。利用精神病人实施犯罪的,被利用者绝对属于被操纵的人,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但利用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犯罪的,根据共犯从属性说中的限制从属性原理,正犯不需要具有有责性,教唆犯也能够成立,所以,利用者可能成立教唆犯,也可能成立间接正犯。一般来说,利用者强制、操纵、说服、支配欠缺责任能力者犯罪的,被利用者对于犯罪没有添加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的意志,受利用者的决定性影响,利用者将他人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犯罪,其就是间接正犯。相反,如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利用者控制的人,具有规范意识和意思能力,对犯罪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具备有目的地实施犯罪的能力,犯罪时并没有受到强制的,犯罪是该媒介自己的“作品”,其对犯罪就具有支配力,利用者只是单纯地“支持”被利用者犯罪,而非基于优势的意思支配、控制其犯罪的,被利用者是共同正犯,利用者就是教唆犯,利用者并不像间接正犯那样认为犯罪是自己的“作品”。例如,A(25岁)指使差一天年满14周岁的B抢劫C的财物,A可以成立抢劫罪的教唆犯,B是抢劫罪的共同正犯。被利用者实施了幕后操纵者自己想实施的行为,但在被利用者对案件事实完全不知情,缺乏犯罪故意时,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例如,A将毒品说成是药品,利用不知情的B运送毒品的,构成运输毒品罪的间接正犯。甲利用不知情的开锁匠乙开了丙家的门,然后雇搬家公司将丙的财物运到指定地点的,利用者具有明显处于优势的支配意思,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实施犯罪,是指利用他人符合罪状,但阻却违法性的行为达到幕后支配者的目的。例如,A事实上想杀害B,却教唆B去杀C,同时A告知C有人想杀他,让C做好正当防卫的准备。后来,当B持刀来杀害C时,C果然正当防卫杀死了B。A就属于利用C的合法行为达到了杀害B的目的,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伪造证据提起民事诉讼,欺骗法官使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诉讼相对人财物的,构成诈骗罪的间接正犯。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为目的,捏造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告发,使他人受到错误追究的,属于诬告陷害罪的间接正犯。这些都是利用司法人员执行职务的合法行为实施犯罪。利用行为时承担责任的人实施犯罪的,利用者构成故意犯罪,被利用者可能成立过失犯、可能成立故意犯,此时,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就特定被利用的犯罪而言是同时犯,但不是共同正犯。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利用他人的过失行为实施犯罪的,被利用者和利用者缺乏共同故意,被利用者仍然属于被支配的犯罪工具。例如,具有杀人故意的医生A将某种注射液交给护士B,令其注射给病人C。由于该注射液与正常药品在颜色上有重大差异,B稍加注意即可发现,但忙于下班的B因疏忽大意而给C注射了该针药,导致C死亡。被利用者B构成医疗事故罪,利用者对该结果承担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责任。利用有故意但无目的或无身份的工具。利用有故意的工具,是指利用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有故意但缺乏目的、身份的人实施犯罪的情形。利用无目的有故意的工具时,被利用者不知道利用者的真实意图,不具备构成要件所要求的“主观的超过要素”,而利用者却在幕后支配犯罪,使被利用者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利用者的目的行为,利用者构成间接实行。例如,A有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目的,但其隐瞒营利目的,说服B传播淫秽物品,直接传播者B因欠缺主观要素而不符合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构成要件,只能成立传播淫秽物品罪;A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的间接正犯。注利用有故意但无身份的工具时,无身份者因为欠缺特定身份,其行为不是身份犯才能构成之罪的实行行为,不能构成正犯,利用者就不能成立教唆犯,只能以间接正犯处理。利用他人犯轻罪的故意。利用者有犯重罪的故意,但隐瞒该故意,教唆他人实施轻罪的行为,被利用者出于犯轻罪的故意,同时导致了轻罪结果和重罪结果的,利用者成立轻罪的教唆犯和重罪的间接正犯。例如,A出于杀害B的目的,知道B当时正处于某屏风后面,就指使C向该屏风开枪,不知情的C一枪打坏了屏风,同时也打死了B。对此,学者认为,C尽管有故意毁坏财物的故意,但没有杀人的意思。仅就杀人而言,C仍然只是工具而已,A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在利用他人的犯罪故意的场合,由于利用者优越的意思支配地位始终存在,对犯罪有独立的支配,所以,即便被利用者构成犯罪,成立(单独)直接正犯,利用者仍然可以成立间接正犯。所以,“正犯背后的正犯”作为一种现象是存在的。利用被害人的行为。被害人本人自杀、自伤或者损毁本人财物的行为本身不是犯罪,教唆、帮助被害人自杀、自伤、毁损本人财物的,因为不存在具有符合构成要件、具有违法性的正犯行为,按照共犯从属性说,帮助、教唆行为就没有可罚性。利用、控制、操纵被害人使其实施自杀、自伤或者毁损本人财物的场合,利用者本人就是正犯,犯罪的结果就要算到利用者头上。例如,丈夫A和妻子B吵架后离家出走,有杀人故意的邻居C告诉B:“你假装上吊,我马上打电话叫A回来看看,吓吓他,让他以后不敢和你争吵。”B听从C的意见,将搭在房梁上的绳子套在脖子上,很快吊死。C就属于利用被害人的行为达到其故意杀人目的的间接正犯。亲手犯,是指行为人必须亲自实施刑法分则罪状所要求的实行行为,才能构成犯罪的情形。换言之,亲手犯必须是“亲历亲为”的犯罪,不能假借他人之手实施。典型的亲手犯如伪证罪、脱逃罪、重婚罪等。间接正犯是把他人作为工具,假借被利用者之手实施犯罪。亲手犯必须自己实施犯罪,所以,对亲手犯进行支配的,不能成立正犯,当然就更不能成立间接正犯,但可能成立教唆犯或者帮助犯。换言之,亲手犯是不能以间接正犯方式成立的犯罪。例如,虽然不具有证人身份的A和证人B多次进行谋议,但最终对司法机关做虚假陈述的是B,只有B是正犯,A只能成立教唆犯;证人C和D经共谋后,先后对司法人员作伪证的,二人各自分别成立伪证罪的直接正犯,不是共同正犯;母亲甲发现儿媳妇不能生育,反复劝说儿子乙和丙重婚,但最终实施重婚行为的只能是乙,甲只能成立教唆犯,而非间接正犯。真正身份犯,是指具有特殊身份犯罪才能成立的情形。不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即使对犯罪具有支配、控制作用,是犯罪的核心角色,其行为也不是刑法分则针对身份犯所规定的实行行为,所以不能成为正犯,自然也无法成为有身份者的间接正犯。即在刑法理论上,无身份者不能利用有身份者成为实行犯罪的人。注例如,没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妻子A指使担任国有公司财务经理职务的丈夫B作假账,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A只能构成贪污罪的教唆犯,不能构成间接正犯。本人虽无直接实施盗伐林木的行为,但通过欺骗手段支配直接砍伐林木行为的人,构成盗伐林木罪的间接正犯本人虽无直接实施盗伐林木的行为,但通过欺骗手段支配直接砍伐林木行为的人,构成间接正犯,应被认定为盗伐林木罪。山东省某市人民检察院以某检公诉刑诉(2013)522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张春某犯盗伐林木罪,于2013年11月15日向本院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查明:2012年12月20日,被告人张春某在某街道办事处寨子集市上找到收树的李某元和李某春,谎称其是某街道办事处政府工作人员,将事前看好的某法庭西侧路西的一片速生杨林木以5500元的价格卖给李某元和李某春。2013年1月12日至14日,李某元、李某春携带伐木工具先后砍伐了某法庭西侧路西的65棵速生杨,后被某街道办事处政府工作人员发现予以制止。经某市林业局测算,被盗伐的107型速生杨总蓄积量为532立方米。案发后,被告人张春某将5500元退还给李某元,将盗伐的林木退还给某街道办事处。2013年1月15日,某市公安局某派出所民警根据线索,将被告人张春某抓获。被告人张春某盗伐的65棵速成杨经某市价格认证中心鉴定,价值7356元。山东省某市人民法院于2013年11月28日作出(2013)章刑初字第472号判决:被告人张春某犯盗伐林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元(罚金自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缴纳);犯罪工具手机一部予以没收。宣判后,张春某未提出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法院生效裁判认为,被告人张春某违反国家保护森林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伐林木,数量较大,按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其行为已构成盗伐林木罪,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山东省某市人民检察院指控的罪名及犯罪事实成立。被告人张春某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按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之规定,对其予以从轻处罚。案发后,被告人张春某将5500元已退还给李某元,盗伐的林木已退还给某街道办事处,对其酌情予以从轻处罚。依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本案中,被告人张春某自愿认罪,有悔罪表现,案发后,将5500元退还给李某元,将盗伐的林木退还给某街道办事处,考虑其不致再危害社会,决定对其量以缓刑。本案件涉及未直接实施盗伐林木的行为,而是将林木违法出售给他人时,是否能够认定为盗伐林木罪。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盗伐林木罪是指违反国家保护森林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擅自砍伐国家、集体所有或者个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的行为。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普通公民,也可以是国家工作人员。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条之规定,单位可成为本罪主体。张春某符合本案的主体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林木不归本人或者本单位所有,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盗伐。本案中,张春某明知林木不归本人所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将林木出售给不知情的李某元和李某春,从中获利。在本案中李某元和李某春才是砍伐行为的直接实施者,但二人对张春某没有出售林木的权利毫不知情,故李某元和李某春没有故意的主观罪过,不能对二人认定为盗伐林木的共犯。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师新版选修3化学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浙教新版选修6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苏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鲁科版九年级科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版物业公司的购销合同
- 生物制造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浙教版选修1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粤人版四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离婚协议书起诉状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3:4组织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雷泽佳编制-2025B0)
- 2024年国家低压电工电工作业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上半年山西吕梁市柳林县招聘毕业生70人到村(社区)工作(第二批)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非煤矿山年终安全生产工作总结
-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研发部年终总结(33篇)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1000题集锦
- 2024年高考物理模拟卷(山东卷专用)(考试版)
- 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新的护理交班模式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