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郡中学2023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
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河南仰韶文化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具有山东大汶口器型的陶器,如背壶、袋形
足的篱、镂孔足的豆和高足杯等。仰韶文化对大汶口陶器尤其是彩陶也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当时()
A.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
B.仰韶文化深刻影响大汶口文化
C.文化区之间存在互相交流
D.制陶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河
南仰韶文化区域内发现了大量具有山东大汶口器型的陶器,如背壶、袋形足的篱、镂孔足的豆和高足杯等。
仰韶文化对大汶口陶器尤其是彩陶也有显著影响“,可知,河南仰韶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的大汶口的陶器,
同时对大汶口陶器尤其是彩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明不同文化区域之间,存在交流的状况,C项正确;
仅从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明的中心,排除A项;“仰韶文化深
刻影响大汶口文化”,只涉及到材料的一部分信息,材料强调交流的双向性,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
出制陶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下表是不同史籍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益干(侵夺)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
(帝禹)以天下授益。……益让(位)帝禹之子启……禹
《史记•夏本纪》
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启与支党(同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
《战国策•燕策一》
其实令启自取之。
A.禹改变了王位传承的方式B.传位于启是禹内心的想法
C.启通过暴力手段夺得王位D.王位最终落到了启的身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益干(侵夺)启位,启杀之”,“益让(位)帝禹之子启”,“其
实令启自取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中的三则材料,就启获取王位的方式有着不同记述,但最终
都是启获得了王位,D项正确;据材料《史记•夏本纪》记载“益让(位)帝禹之子启”,这依旧是禅让
制的体现,说明禹并未改变王位的传承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禹究竟以何种方式获得了益的王位
展开论述,而不是禹是否愿意传位于启,排除B项;“启通过暴力手段夺得王位”与本题材料《史记•夏
本纪》记载“益让(位)帝禹之子启”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3.汉语中对“叔、伯、舅”等男性亲属和“婶、姑、姨”等女性亲属的称谓进行了严格区分,还用大量表
称谓的词语,如“堂、表、外、亲、干、继”等进一步区分亲疏。这一现象是由于()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礼乐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堂、
表、外、亲、干、继等进一步区分亲疏”,可知,古代中国,在汉语中运用多种词汇,来区分亲疏关系,受
宗法制的影响较大,B项正确;世袭制是指权力在一家一姓中传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是地
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礼乐制是规定礼仪的等级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司马迁在记录春秋时期历史时,将秦、楚、吴、越等国称为“夷狄”;而记录秦统一六国时,则称秦“并
中国,外攘四夷”。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华夏族群范围扩大B.统一趋势逐渐明显
C.华夷之别日趋淡化D.中国版图最终奠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而记录秦统一六国时,则称秦,并中国,外攘四夷”可知,春秋时期,将秦、楚、吴、越等国称
为“夷狄”,但是到战国时期,则称秦”并中国,外攘四夷”,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进一步发
展,“戎狄”与华夏民族交融,华夏族群范围扩大,A项正确;仅从材料,并不能看出统一趋势明显,主要
体现了华夏认同的增强,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华夏族群的范围扩大,无法得出华夷之别日趋淡化,排
除C项;清朝时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排除D项。故选A项。
5.《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而近年湖南湘
西里耶古井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颠覆了历来关于秦朝行政区划的结论
建
该简牍正面记载“迁陵洞庭郡”5字
据此可知()
A.传世文献的记载并不可信
B.新史料推动历史研究发展
C.出土文献史料记载即为历史真实
D.秦朝行政区划的研究被彻底颠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而
近年湖南湘西里耶古井出土的公文简牍中频繁出现洞庭郡”,可知,正史中并无记教“洞庭郡”,但是在出土
的公文简牍中却频繁出现,说明文物和文献共同印证,能够更好地推动历史研究成果,B项正确;传世文
献也有其可取之处,排除A项;出土文献资料,并不一定真实可靠,排除C项;“彻底颠覆”,表述夸大,
排除D项。故选B项。
6.西汉初期,社会残破,皇帝套马拉车甚至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公卿出行只能乘坐牛车。这一现象
可以用来解释汉初()
A.治国方略的选择B.诸侯势力的膨胀
C.统治疆域的扩大D.外戚干政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西汉初期(中国)。根据材料“西汉初期,社会残破,皇帝套马拉车甚至找不到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公
卿出行只能乘坐牛车”可知,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因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A项正确:
诸侯势力的膨胀是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统治疆域的扩大无关,排除C项;
外戚干政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
7.东汉初期,刘秀封功臣为列侯,并且要求列侯全部就国。侯国置国相一人,不归列侯管辖。列侯在封国
内但食租税,无治民权,还要受到郡守、国相的监督。这些措施()
A.削弱了同姓诸侯势力B.扩大了地方郡守权力
C.加剧了土地兼并D.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
料“列侯在封国内但食租税,无治民权,还要受到郡守、国相的监督”等信息可知,东汉时期,进一步强
化对列侯的管理和控制,进而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对功臣列侯的管理,不能看出对同姓
诸侯势力的影响,排除A项;受到郡守的监督,不能说明地方郡守权力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措施与土
地兼并无关,没有涉及土地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8.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打破了国子学招生“限以贵贱”的局面,“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
并且通过考试后“量加叙录”。这反映出()
A.选官制度的变革B.学校制度的建立
C.门阀政治的衰落D.士族集团的腐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打破了国子学招生“限以贵贱'的局面''"五引寒门俊才,不
限人数”“量加叙录”可知,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期,国子学招生打破了门第限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反映
出选官制度的变革,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革,没有涉及学校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南
北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强盛,此选官是一次改革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门阀士族政治,但就此说门阀
政治因此衰落,夸大了此次改革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土族集团的腐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图为敦煌莫高窟中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讲述的是须阖提为保全父母性命,愿以己肉供父母充饥.其至
孝精神感动了天神,最终天神以神通复原了须阖提的身体的佛经故事。这幅壁画体现出当时()
A.佛教主动适应中华文化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儒、释两家思想趋同D.三教合流最终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朝时期(中国)。据材
料“愿以己肉供父母充饥.其至孝精神感动了天神,最终天神以神通复原了须阖提的身体的佛经故事”,可知,
莫高窟壁画中,记载的佛经故事,吸收了中国传统儒家孝道,说明佛教主动适应中华文化,渐趋本土化,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融合,不能得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B项;材料强
调的是佛教对儒家思想的吸收融合,不能说明两者思想趋同,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佛教和儒家思想,未
提及道教,不能说明三教合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0.唐代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下设有起居舍人和起居郎,专门随侍皇帝,如实记录皇帝各种言行,皇帝不许查
看,称为《起居注》.“记注制度”的成熟反映出唐代()
A.中枢机构互相制约B.政制蕴含理性因素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宰相权力超越皇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专
门随侍皇帝,如实记录皇帝各种言行,皇帝不许查看”,可知,通过对皇帝言行的如实记录,一定程度能规
范皇帝的言行,说明政制蕴含理性因素,B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对皇帝言行的记录,并未提及中枢机构
的互相制约,排除A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皇权与相权
之间权力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1.史料记载,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聚江南诸郡船只于长安广运潭中,陈列各郡所产的贡物宝货与
漕粮,这些贡物宝货中以“绫锦”为主。这反映出()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江南地区丝织业发达
C.国家税收依仗于江南D.运河沿岸经济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这些贡物宝货中以'绫锦’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漕运
至长安的贡品中,“绫锦”等丝织品为主要贡品,说明唐代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发达,产量高,种类丰富,
才使得“绫锦”等丝织品在贡品中占比较高,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仅
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唐代的税收来源作出判断,排除C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唐代贡物中“绫锦”占比较高
的状况,而不是运河两岸的经济是否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
12.唐朝中后期,唐朝政府每年向回约定购大批马匹。回纥将换来的大部分丝绸转贩至东罗马,从中可获得
巨额利润。关于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民族交往推动了中西交流
B.东罗马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巨大
C.马匹成为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
D.回纥于商业贸易最为擅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
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通过唐朝与回纥的马匹贸易,中国的丝绸辗转至东罗马,显然
唐朝与回纥的贸易推动了中西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东罗马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巨大,排除B项;材料虽
然提到唐朝向回纥订购马匹,这只能说明当时唐朝政府需要马匹,不代表马匹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排
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回纥人经商,不代表回纥人最擅长商业贸易,排除D项。故选A项。
13.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这一现象()
A.起源于晚唐的朋党之争B.加强了中原的军事实力
C.影响了宋初的政治格局D.推动了北宋政权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五代时期(中国)。据材
料“兵强马壮者为之“,可知,五代时期,政权割据,动荡不安,中原王朝更迭频繁,使得北宋建国初期,采
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强干弱枝,C项正确;该现象受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影响较大,排除A项;中原
王朝更迭频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原的军事实力,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对
北宋初期政治格局的影响,并不是推动北宋政权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宋真宗时期,张贵妃的伯父看中状元冯京,声称根据皇帝的意思,想招其为婿,但冯京“不肯就,力辞
之”;北宋末年,大臣王楠、张邦昌都想招初入仕途的进士潘良贵为婿,潘良贵“不肯托昏富贵之家”,
最终拒绝。这些现象反映出宋代()
A.大臣希望通过联姻巩固地位B.科举出身者享有较大的权力
C.依靠婚姻结交权贵受到鄙视D.社会传统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
料“张贵妃的伯父看中状元冯京,声称根据皇帝的意思,想招其为婿……大臣王擀、张邦昌都想招初入仕
途的进士潘良贵为婿”可知,北宋时期,由于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大臣想招进士为婿,而不是托富贵之家,
说明传统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婚姻观的变化,并不是通过联姻巩固地位,排除
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科举出身者的权力信息,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依靠婚姻结交权贵受到
鄙视,排除C项。故选D项。
15.元初大臣许衡曾给忽必烈上书,提出“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但又指出“万世国俗,累朝勋贵,
一旦驱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甚难者”。如果能“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
而常”,则“未有不可变者”。由此可知,许衡强调()
A学习汉法应该循序渐进B.注重保留蒙古民族传统
C.制度改革关注贵族利益D.中原制度文化优于蒙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元朝(中国)。材料中提到“万世国俗,累朝勋贵,一旦驱之从臣仆之谋,改就亡国之俗,其势有
甚难者“说明改变蒙古I日有习俗需要一个过程,而“渐之摩之,待以岁月,心坚而确,事易而常”则说明学习
汉法需要循序渐进,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学习汉法,并不是保留民族传统,排除B项;制度改革关
注贵族是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制度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A项。
16.汉武帝时期,曾征募民间天文学家二十余人“议造汉历”,其中包括落下阂、司马迁等人;唐朝政府任
命一行组织大规模大地测量,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实测子午线;元代郭守敬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制
定出十分精密的《授时历》。据此可知,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
A.取决于天文学家的能力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C.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D.促进了国家政治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至元朝(中国)。据材
料“汉武帝时期,曾征募民间天文学家二十余人……唐朝政府任命一行组织大规模大地测量……元代郭守
敬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可知,汉代、唐代和元代,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组织力量推动了天文立
法的发展,C项正确;“取决于”,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其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
项;材料说明的是国家统一对立法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第n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华夏族出
现。以春秋战国时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
的中华民族,在秦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二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
别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
族共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
其积极成果是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
——摘编自瞿林东《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材料三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
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
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
——摘编自谭玮一《论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阶段:①中华民族形成时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说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促进民族交流;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等诸多统一措施;汉武帝尊崇
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等
0
②中华民族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O
说明: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思想。
③中华民族壮大、巩固时期: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
说明:元朝回族的出现;明清改土归流;清朝金瓶掣签等。
(2)特点:多元一体。
意义:有利于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统一皇朝的建立,可以看作
是中华民族形成时期“可知,阶段①:中华民族形成时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根据材料“以春秋战国时
期诸夏与夷、蛮、戎、狄等族深入融合的华夏族为核心,包括中原及周边的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在秦
汉大一统皇朝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促进
民族交流;秦朝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字”等诸多统一措施;汉武帝尊崇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等方面说明。
根据材料“魏晋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南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实行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改革后逐渐强大起来。隋唐时期,中华民族共
同体的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可知,阶段②:中华民族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从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思想等方面
说明。根据材料“从辽宋夏金时期到元明清时期,各族在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过程中,其积极成果是
把中华民族从发展阶段推进到壮大、巩固阶段“可知,阶段③:中华民族壮大、巩固时期:从辽宋夏金时期
到元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元朝回族的出现;明清改土归流;清朝金瓶掣签等方面说
明。
【小问2详解】
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华民族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的
格局”可知,中华民族的特点是多元一体。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
料“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和实践中凝聚成一个互相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
各个民族之间具有一种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树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和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等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
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
空前的柘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
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
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
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
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
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
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
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人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
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
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
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得出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根据材料一“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
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得出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结合所学知识
还可从政治、经济、对外开放、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作答。
【小问2详解】
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制度、思想、
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人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根据材料二
“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得出以佛教为
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根据材料二“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
绸古道上”得出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点睛】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演进轨迹清晰,就文学形式来说,每一时代都有标志自身成就的体式,
具体见表:
时代代表体式代表作品或人物
先秦时代散文、诗歌《老子》《孟子》《诗经》《离骚》等
赋、乐府、散文、
汉代《两都赋》《史记》《古诗十九首》等
文人五言诗
魏晋南北朝诗歌、骄文三曹、陶渊明、南北朝乐府民歌等
诗歌、散文、传奇
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柳毅传》、《莺
唐代小说、词、通俗文
莺传》等
学
宋代词、诗歌、散文苏轼、柳永、陆游、辛弃疾等
元代曲《窦娥冤》《赵氏孤儿》等
明清小说、戏曲四大名著、《牡丹亭》等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中国古代文学演进轨迹中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围绕“文学发展与时代风貌”
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主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彰显时代特色。
阐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是其中亮丽的一道风
景,文学体裁不断创新和融合、更新与超越,其每一种形式都与时代紧紧相扣。先秦时期,诗歌起源,《诗
经》是古代诗歌体裁发展的一个高峰,向周王传递民情;汉代的赋独树一帜,讴歌汉武帝时期的恢弘;魏
晋南北朝时期,面对大好河山的分裂割据,文学走向自觉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苦闷情感和自我意识。志人志怪小说应运而生;伴随大唐王朝的鼎盛,唐诗的发展登峰造极,盛赞大唐的
辉煌;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阶级矛盾尖锐,源于民间的词在文坛占统治地位,其不拘一格的长短句
形式更能表达作者的忧思幽怨、忧国忧民;随着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
强烈,同时也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元杂剧兴盛;明清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出现新的景象,社
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古典小说创作进入繁盛时期。
总之,从《诗经》到汉赋,从志怪小说到唐诗、宋朝,从元杂剧到明清小说,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演变无
不彰显时代特色。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选取阶段: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
代、宋代、元代、明清。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演进轨迹清晰,就文学形式来说,每一时代都有
标志自身成就的体式”,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的演进分析,得出论题: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彰显时代特色。然
后,根据表格中的内容,从中国古代的文学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体裁和文学特色及其时代背景加以阐述: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是其中亮丽的一道风景,文
学体裁不断创新和融合、更新与超越,其每一种形式都与时代紧紧相扣。先秦时期,诗歌起源,《诗经》是
古代诗歌体裁发展的一个高峰,向周王传递民情;汉代的赋独树一帜,讴歌汉武帝时期的恢弘;魏晋南北
朝时期,面对大好河山的分裂割据,文学走向自觉时代。文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闷
情感和自我意识。志人志怪小说应运而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技术评审合同模板2
- 甘肃省2024年度离岗创业项目市场营销合同2篇
- 货车运输合同范本范本
- 如何制作教学课件
- 设计合作协议书
- 石油化学:第3章石油及油品的物理性质
- 2024版技术咨询合同:新能源技术咨询服务2篇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酸、碱、盐专题复习(四)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图像分析分层作业课件
- 活动合作协议合同范本完整版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2化学肥料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分层作业课件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 成人失禁相关性皮炎的预防与护理-护理团标
- 车辆出车前安全课件
- 腮腺肿瘤术后护理查房
- 中外民歌欣赏(高中音乐课件)
- 2024年上海铁路局集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建筑工程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如何合理设置危化品储存区的紧急喷淋系统
- 护理查房与病例讨论
- 肩关节炎护理查房
- 2024届江苏省徐州市撷秀中学中考三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