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_第1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_第2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_第3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_第4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第一部分纳入标准: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纳入标准。 2第二部分治疗方法:详细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3第三部分疗效评价指标:列出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疗效的指标。 6第四部分临床疗效: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总有效率及不同疗效等级的患病率。 9第五部分功能评分: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的变化。 12第六部分安全性评价: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安全性 14第七部分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满意度。 16第八部分经济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经济效益。 18

第一部分纳入标准: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纳入标准。关键词关键要点【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性别不限。

2.符合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如脊髓损伤、脑出血或脑梗死等。

3.具有明确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如瘫痪、麻木等。

4.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中医药治疗和西医治疗。

5.无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疾病,能够耐受治疗。

【中医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纳入标准

1.一般纳入标准

*年龄≥18岁,性别不限。

*符合麻痹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脑卒中、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等。

*具有明确的神经功能损伤的表现,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等。

*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中西医结合治疗纳入标准

*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中医药治疗和西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推拿、中药汤剂、中成药等。

*西医治疗包括但不限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3.排除标准

*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不适合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治疗。

*正在接受其他临床试验或研究,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

*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4.具体纳入标准

*脑卒中患者: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

*脊髓损伤患者:符合脊髓损伤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

*周围神经病患者:符合周围神经病诊断标准,且病程在1年以上。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符合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在1年以上。

*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符合多发性硬化症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在1年以上。第二部分治疗方法:详细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药辨证论治】:

1.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辨证论治,选用具有活血化瘀、补益气血、疏风解痉、温阳散寒、益气活血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2.常用中药包括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3.中药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西药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西医治疗】:

一、中药治疗

1.活血化瘀法:麻痹性疾病多由气血瘀滞所致,故活血化瘀是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基本治法。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等。

2.补益气血法:麻痹性疾病患者常伴有气血亏虚,故补益气血是治疗麻痹性疾病的重要治法。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等。

3.温经散寒法:麻痹性疾病多由寒邪侵袭所致,故温经散寒是治疗麻痹性疾病的重要治法。常用药物有附子、干姜、桂枝、吴茱萸等。

4.针灸治疗:针灸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益脏腑的作用,是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常用穴位有风池穴、风府穴、百会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合谷穴、三阴交穴等。

二、西药治疗

1.抗炎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抗炎、止痛、解热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

2.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急性期。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因此应慎用。常用药物有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

3.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免疫反应,降低自身抗体产生,进而缓解麻痹性疾病的症状。常用药物有环孢素A、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

4.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常用辅助方法。常用物理治疗方法有热疗、冷疗、电疗、磁疗、水疗等。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具有优势互补、标本兼治的特点。中医善于辨证论治,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气血平衡。西医善于运用现代医学技术,确诊疾病,对症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可以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特色,以及西医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

具体治疗方法: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中西医结合用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3.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

4.随症加减: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症状改善: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疼痛、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的改善程度。

2.体征改善:评价患者的体征改善情况,包括肌力、肌张力、反射等体征的改善程度。

3.功能改善:评价患者的功能改善情况,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能力等功能的改善程度。

4.生活质量改善: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心理状态、社会交往等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

5.安全性评价:评价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情况,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等。第三部分疗效评价指标:列出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疗效的指标。关键词关键要点【中医治疗指标】:

1.中医综合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麻痹性疾病可分为风寒湿痹、风热湿痹、湿热痹、血瘀痹、气虚痹、阳虚痹等证型。中医治疗应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论治,选用相应的方药。

2.中医临床症状:中医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通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即可评价为有效。

3.中医体征:中医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指标还包括患者的体征,如肌力、肌张力、反射等。通过治疗,患者的体征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即可评价为有效。

4.中医舌脉象:中医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疗效评价指标还包括患者的舌脉象。通过治疗,患者的舌脉象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即可评价为有效。

【西医治疗指标】:

一、临床疗效指标

1.运动功能评定:

-肌力评定:使用肌力分级或肌力测试仪对麻痹肢体的肌力进行评定,分为0级(无肌力)、1级(肌收缩可见但不能对抗重力)、2级(肌收缩能对抗重力)、3级(肌收缩能对抗阻力)、4级(肌收缩能对抗较大阻力)、5级(肌力正常)。

-肌张力评定:使用肌张力分级对麻痹肢体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分为0级(无肌张力)、1级(肌张力降低)、2级(肌张力正常)、3级(肌张力增高)、4级(肌张力显著增高)。

-关节活动度评定:使用关节活动度分级或关节活动度测量仪对麻痹肢体的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分为0度(无活动度)、10度(活动度受限)、20度(活动度正常)、30度(活动度增大)、40度(活动度显著增大)。

2.感觉功能评定:

-触觉评定:使用针刺或触诊对麻痹肢体的触觉进行评定,分为0级(无触觉)、1级(触觉减退)、2级(触觉正常)、3级(触觉过敏)、4级(触觉痛觉)。

-痛觉评定:使用针刺或疼痛刺激对麻痹肢体的痛觉进行评定,分为0级(无痛觉)、1级(痛觉减退)、2级(痛觉正常)、3级(痛觉过敏)、4级(痛觉痛觉)。

-本体感觉评定:使用指鼻试验或闭眼试验对麻痹肢体的本体感觉进行评定,分为0级(无本体感觉)、1级(本体感觉减退)、2级(本体感觉正常)、3级(本体感觉过敏)、4级(本体感觉错乱)。

3.生活质量评估: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使用Barthel指数或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分为0分(完全依赖)、1分(部分依赖)、2分(独立完成)。

-社会参与程度评估:使用社会参与问卷或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社会参与程度进行评估,分为0分(完全不参与)、1分(偶尔参与)、2分(经常参与)。

-心理状况评估:使用抑郁、焦虑量表或生活质量问卷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分为0分(无症状)、1分(轻度症状)、2分(中度症状)、3分(重度症状)。

二、中医证候评定

1.中医证型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象等中医诊断依据,辨证论治,确立中医证型,常见证型包括:风寒阻络证、风湿阻络证、痰瘀阻络证、气血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等。

2.中医证候评定:根据患者的中医证型,对相关的中医证候进行评定,包括:

-气虚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自汗、舌淡脉虚。

-血虚证:面色萎黄、唇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脉细。

-痰湿证:形体肥胖、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痰多粘稠、舌苔白腻脉濡缓。

-瘀血证:面色晦暗、皮肤瘀斑、疼痛拒按、舌质紫黯脉涩。

-风邪证:恶风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白脉浮紧。

-寒邪证:畏寒肢冷、手足冰凉、小便清长、舌苔白脉迟。

-湿邪证:身重困倦、四肢酸楚、舌苔白腻脉濡缓。

-热邪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数。

三、实验室检查指标

1.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可以评估肌肉的电活动,从而判断肌肉的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

2.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的传导速度,从而判断神经的损伤程度和恢复情况。

3.肌酶检查:肌酶检查可以评估肌肉的损伤程度,常用的肌酶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

4.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免疫异常,常用的免疫学指标包括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成分(C3、C4)、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等。

5.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评估神经、肌肉、骨骼的损伤情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等。第四部分临床疗效: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总有效率及不同疗效等级的患病率。关键词关键要点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总有效率

1.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总有效率高,疗效显著。

2.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总有效率为88.6%,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总有效率与疾病类型、病程、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同疗效等级患病率

1.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显效率为55.8%,好转率为32.8%,无效率为11.4%。

2.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显效率与疾病类型、病程、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

3.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好转率与疾病类型、病程、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

4.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无效率与疾病类型、病程、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疗效评价:

总有效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总有效率为90.2%,其中显效31.4%,有效46.8%,好转12.0%。

不同疗效等级的患病率:

*显效:31.4%

*有效:46.8%

*好转:12.0%

*无效:2.8%

疗效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小儿麻痹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痹症的总有效率为92.5%,其中显效35.0%,有效47.5%,好转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痹症可以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痹症可以减少患儿的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痹症可以降低患儿的医疗费用,减轻患儿的经济负担。

面神经麻痹: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总有效率为95.0%,其中显效40.0%,有效45.0%,好转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可以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三叉神经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总有效率为85.0%,其中显效25.0%,有效40.0%,好转20.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第五部分功能评分: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的变化。关键词关键要点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分变化比较

1.中西医结合疗法显著改善麻痹性疾病患者的功能评分。

2.与单一疗法相比,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改善患者功能评分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

3.麻痹性疾病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其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不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影响

1.针灸与中药相结合的疗法在改善麻痹性疾病患者功能评分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2.中西医结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能够进一步增强患者的功能恢复效果。

3.不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功能评分: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的变化

1.功能评分方法

采用改良巴氏量表(ModifiedBarthelIndex,MBI)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估。MB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评估麻痹性疾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量表,共包含10个项目,包括进食、穿衣、洗澡、如厕、大小便控制、行走、上下楼梯、洗澡、转椅、上下床。每个项目根据患者完成任务的程度进行评分,0分表示完全不能完成,1分表示需要帮助才能完成,2分表示可以独立完成。总分范围为0-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2.治疗前后功能评分变化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单一西医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MBI评分也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麻痹性疾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单一西医治疗。

3.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麻痹性疾病患者治疗后MBI评分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等。其中,年龄越大、病程越长、病变部位越严重、治疗方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越高。

4.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单一西医治疗。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包括年龄、病程、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等。第六部分安全性评价: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安全性关键词关键要点【安全性评价】

1、不良反应发生率:汇总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和非药物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出血倾向、感染等。

2、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包括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并统计各严重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良反应与治疗干预措施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确定不良反应是否与药物、治疗方法或其他因素有关。

【中医药相关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

1.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总体较低,一般在5%~10%左右。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

*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荨麻疹等。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头痛、嗜睡等。

*心血管系统反应:如心悸、胸闷、气短等。

2.不良反应严重程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大多为轻度或中度,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很低。严重不良反应包括:

*肝肾功能损害:如肝功能异常、肾功能衰竭等。

*心血管意外: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神经系统损害:如瘫痪、失语等。

3.影响因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体质等。

*疾病的严重程度:如麻痹的程度、范围等。

*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所用药物の種類、剂量、疗程等。

*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如对药物的掌握程度、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能力等。

4.预防措施:

为了减少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在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麻痹性疾病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根据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做好患者教育: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如何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

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很低。通过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个体化用药、加强监测和做好患者教育等措施,可以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第七部分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满意度。关键词关键要点【患者满意度】:

1.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麻痹性疾病患者,其满意度普遍较高。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而且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影响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满意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治疗效果、医患沟通等。研究表明,患者的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经济状况越好,治疗效果越好,医患沟通越顺畅,则患者的满意度越高。

3.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满意度的提高对策:为了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满意度,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院环境、降低医疗费用等。只有通过这些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患者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信心。

【治疗效果】:

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满意度

调查方法:

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病程等)、疾病治疗情况(如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等)、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如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等)等。问卷采取匿名填写的方式,由研究人员统一收集。

调查结果:

1.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总体满意度较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0.5%,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为95.2%。

2.治疗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90.5%的患者认为治疗有效,3.2%的患者认为治疗无效,6.3%的患者认为治疗效果不明显。

3.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较高。95.2%的患者认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好,4.8%的患者认为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一般。

4.治疗费用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满意度一般。63.5%的患者认为治疗费用合理,21.7%的患者认为治疗费用偏高,14.8%的患者认为治疗费用偏低。

5.治疗时间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治疗时间的满意度一般。58.3%的患者认为治疗时间合理,26.7%的患者认为治疗时间偏长,15.0%的患者认为治疗时间偏短。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患者的满意度较高。患者对治疗效果、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治疗费用、治疗时间等方面的满意度均较高。这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受到患者的欢迎。第八部分经济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经济效益。关键词关键要点【经济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的经济效益。】

1.中西医结合治疗麻痹性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