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浙江省精诚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最明显的,《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①紧张。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常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而且“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之四方”等辞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孔子没有直接提到人之性善或性恶。《论语》之中,“仁”字出现了66次,没有两个地方解释完全相同。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孟子则没有这样犹疑。他曾斩钉截铁地说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句话里看出。这种道德力量,经他解释,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孔子对“礼”非常尊重。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徒,他死时孔子痛哭流涕,然而孔子却根据“礼”的原则反对颜渊厚葬。孟子就不这样。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他见了梁襄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来拜访他,他也不去见鲁平公。这中间的不同,不能说与孔孟二人的个性无关。或许《论语》与《孟子》两部书的取材记载不同,也有影响。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两百年,中国的局势,已起了很大的变化。孟子说“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这八个字正好可以用来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代的末期。孟子的生卒年月,虽不能确定,但是他最活跃的时间,也是战国时代的前中段。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②以前各小国各自为政,里面主持国政的卿和大夫以及担任下级军官的士,全部世袭,一切都按成规,也就是说,一切都接受“礼”的约束之原则已不再适用。但是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不为已甚”是当时的一般趋势。总之,春秋时代的战事,显示了社会的不稳性。但战事本身,却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性动荡。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是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襄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孟子开始游说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合纵连横之季。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间的大厮杀。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的那样剧烈——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所以这时已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商鞅相秦,第一件事就是“令民为什伍”,即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在战场上骑兵既登场,步兵人数也大量增加。“斩首六万”“斩首七万”,已经开始见于各国的记录。孟子说:“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段话可能反映着当日各国备战的情节,也可以说是他对当日国君草菅人命的一种控诉。在宋朝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经延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对中国思想史有无可形容的影响。而亚圣以慈悲为怀的心肠,为民请命,他讲的话有时也富有感情性,有时尤任直觉,例如“见牛未见羊”,“君子远庖厨”。他的性善论必定带着一种③强迫性的推论。因人既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也不算过分了。他的④低水准平等思想——例如“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以及“省刑罚,薄税敛”,在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里,被奉作经典,同时也符合事实的需要。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股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于上述诸问题的背景,前人已经说过:是因为华北黄土地带,耕耘容易,农业既盛,人口增加,交通又便利,商业开始通有无,社会这流动性大。加以铸铁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间,影响到农具和兵器等等。这些解答都有根据,但是却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黄仁宇《孔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比较了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异,并论述了差异的根源,从中可以看出同一学派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B.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时“礼”对于各国之间的征伐还有一定约束力,战事方式还不足以造成社会的全面动荡。c.孟子生活在战国前中期,这时战国七雄虽已准备长期的大厮杀,但参战人数有限,社会动乱还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剧烈。D.把孔孟的差异、春秋与战国的差别的原因归之为人口、交通等,这虽有事实根据,但没有揭示根本原因。⒉根据本文观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说即使是圣贤,也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说明孔子认为恶是人的本性。B.孔子的闲雅代表了普遍的社会心态,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C.孟子对“礼”不重视,因为在孟子看来,周礼早已不能恢复,改弦更张才有济于社会。D.我们今日读《四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其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紧张”,孟子担忧、害怕,不如孔子轻松、坦荡、悠闲。B.②“以前”,就是指相较于春秋时期而言的西周时期。c.③“强迫性”,孟子的性善论带有强迫性,它强迫人们保持性善的天性。D.④“低水准”,作为人类早期的平等思想,孟子的平等思想朴素、亲民。4.为更好梳理文章脉络,小明制作了一份《孔孟》第1—5阅读表格,请根据文本信息,帮助其完成该表格。(4分)孔子孟子差异①轻松愉快、悠闲坦荡凡事紧张对人性看法②人性本善③重视不重视原因个性不同《论语》和《孟子》的取材记载不同④5.联系教材,说说课文《齐桓晋文之事》有哪些内容印证了本文哪些观点。(6分)1.C“战争规模有限”“社会动乱还没有像战国末期那样剧烈”错误。原文参战人数已“大量增加”,原文没有像战国末季的那样剧烈的是“战事”,不是“社会动乱”。2.B“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有一个比较条件:“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3.BA“孟子担忧、害怕”错误。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语句可知,孟子的紧张是一种忧患意识,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等焦虑、忧心、痛心;C是以性善为前提,把保持这种天性视为理所当然的结论,这样的“推论”强迫性,不是“性善论带有强迫性”;D“低水准”,由后文“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可知是生活水平低。4.①在态度方面(或处事态度、风格)②性恶自天性(或没有直接提到人性善恶)③对“礼”的态度④局势变化(每处1分)5.①《齐》开篇齐宣王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及后文中用战争譬喻,可印证本文战国时期,各国备战,战争较前频仍,社会较前动乱。②《齐》中孟子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是心而王,印证本文孟子认为人人皆能做圣贤。③《齐》中孟子保民而王的观点及一系列的保民措施,印证本文亚圣以慈悲为心肠,为民请命。④《齐》中以羊易牛、“老吾老”、描绘王道蓝图等对话,印证本文孟子讲话有时富有感情性,有时尤任直觉。(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每一点《齐》文内容1分,本文观点1分。其它言之成理答案也得分。)浙江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我们传统的教育。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有了这样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大家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我们就能够共同在一个国度里面生活。民族的凝聚力就来自这些。所以,什么叫民族?民族一定是有共同文化的。有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国家强大不是经济强大,不是技术强大,不是政府强大,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的强大。国民的强大就是国民都是有人格的,国民都是明是非的,国民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国民的内心里面都是有良知的。读先秦诸子,就是让当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有良知的人。你在工作中、生活中,一定要带着你的良知。假如你把良知丢失了,你去读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能给你安一颗心。给你安一颗有良知的心,给你安一颗有道义的心,给你安一颗有正义感的心,然后你才能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体面地生活着。所以在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传统经典,是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我们可以组成一个体面的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的崛起。(摘编自鲍鹏山讲演稿《我们为什么要读诸子》,有删改)材料二: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代的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辩。在后代说理议论文中,也不乏其例。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后代哲理政论文受其影响,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本是为说理而存在,但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中的优秀之作,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先秦说理散文中,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先秦说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在后代许多文学巨匠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不同风格的先秦说理文的影子。《孟子》之文深得唐宋古文家的推崇,他们的创作,亦深受孟子文章的影响。“韩文出于《孟子》”,“东坡文亦《孟子》”,韩愈、苏轼等人的文章气势磅礴,显然与孟子文章有密切关系。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中都有所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游仙诗、玄言诗、山水田园诗都和庄子思想及庄子散文艺术有渊源关系。从张衡的《髑髅赋》、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之类的文章中,都可以明显看出《庄子》的文风。唐代诗人中,李白超拔的想象力,豪放飘逸、意象奇特、大胆夸张的诗风,与《庄子》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孔、孟、庄、荀、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举凡后世常用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后世文学中或平实质朴,或华丽雕琢,或婉约隽永,或放纵恣肆的语言风格,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可见端倪。而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其中有不少至今仍活在现代语言之中。(摘编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国度里,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B.读先秦诸子,可以让我们有良知、有道义、有正义感,让我们学会了体面生活。C.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对后代的佛教语录、理学家语录和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D.先秦说理散文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对后世文学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有人格,明是非,有良知,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国民才能强大。B.《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章学诚认为这种观点未必符合实际。C.在论证庄子散文艺术对后世的影响时,李白的诗歌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论据。D.先秦说理散文中有许多成语今天还在沿用,可见其对我国语言发展的深远影响。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孔子教人说话做事谨守规矩,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C.老子提倡在事情将要完成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因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D.老子认为圣人应当“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4.请结合材料二,以下面节选的庄子的《秋水》为例,谈谈庄子对后世文学的影响。(6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DA因果倒置,材料一是说“有了这样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B“让我们学会了体面生活”错误,材料一原文“你才能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体面地生活着”是目的而非结果。C“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对后代的……专论体说理文都有影响”错误,“专论体说理文”成熟于战国后期,在本段中与“语录体和对话体”并列,并非受其影响。2.B“章学诚认为这种观点未必符合实际”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的就是章学诚,而认为“未必符合实际”是作者的观点。3.C材料一的观点是:民族的凝聚力来自共同文化;必须要读先秦诸子;读先秦诸子,就是让当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有良知的人。C.强调的是做事的态度,并未涉及良知、道义、正义感。4.①庄子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超拔的想象力、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对后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②《秋水》中“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写出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庄子善用修辞,这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③庄子的文章中有很多成语,如“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一点2分)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长安三万里不仅是一部电影也不仅是一堂文学史课更“讲好中国故事的典型例证。近三个小时的故事“诗仙李白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及年长后的壮志难酬展现得淋漓尽致杜甫王维王昌龄岑参等一众文人墨客在乱世里的辛酸无奈也得以客观真实地展现李白的自由不羁洒脱恣意是真但嗜酒如命幼稚糊涂也是真高适的沉稳谨慎脚踏实地是真但严肃冷峻执拗固执也是真高适虽年少资质平庸但他始终未曾放弃直在仕途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正是因为影片塑造这些中国传统经典人物形象时,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从而打破了传统英“脸谱化的书写方式因此观众看到的高适更像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从年轻时的踌躇满志到中年时的失落愤懑以及对于朋友李白时而尊敬仰望时而恨其不争的复杂情绪十分真实。或许这“成长型英雄并不完美但他们身上依然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品质与精神,他们将青春与激情融入对理想的表达中,构筑起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除了人物的塑造之外,《长安三万里》值得一看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精良的画面效果。无论是李白月下醉酒舞剑的身影还是他写《将进酒时乘着仙鹤扶摇直上所看到的如这些曾经在课本上出现的颇具浪漫色彩的瑰丽想象被直观地呈现于荧幕之上,激荡得观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影片致力于呈现大唐气象万千的风貌让观众们多角度沉浸式地同时体验到大唐的壮美盛景和鲜活细节三维动画是影片的主要呈现形式将人物和场景刻画得更加立体生动鲜活在此基础上电影还别具匠心地将二维水墨场景穿插全片,在恢弘盛景之间,更能体现中华传统美学轻柔写意又不失色彩的韵味。多种形式结合,将一个个细节拼合成大唐的全景长卷,时代磅礴史诗感扑面而来。传统文化链接上新技术、新创意后爆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使得新国漫相比《葫芦兄弟等早期动画电影而言,在艺术“意象”的创造上拥有更大空间。一直以来新国漫电影在艺“意象上不断追求新的突破这部历史细节考究《长安三万里将唐诗的诗意与视觉美学完美结合将古诗词的浪漫情怀用光影声画的方式展现到了极致从水清若空的江夏到大道连狭斜的长安从笙歌迭奏的扬州到白日黄云的西塞,那些藏在记忆里的历史文字刻印在历史里的诗情画意以动漫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给人以绝美的视觉冲击,而且让人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仿佛穿越到大唐年代。新国漫电影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近年来发展势头猛进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中国新国漫动画电影正在一步步崛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济公之降龙降世《俑之城等影片都受到了观众和业界人员的一致好评这些影片的成功之处和最动人之处究其根本都在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传递“真善美的中华美学精神《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哪吒大声喊“我命由我不由天;《俑之城》里的兵俑蒙远“用脚步丈量勇气的极限”;《济公之降龙降世》里的少年济公李修缘则“英雄无相心念所致做则必成《长安三万里中的唐代文人群像皆是满怀家国情怀用诗句抒写记录大唐长安的兴衰这些动画电影中的人物角色为我们诠释了中华文化中的智慧仁爱勇敢爱国拼搏等美好品质它们共同构成内涵丰富的中华美学精神。《长安三万里更为出彩的一点是不仅聚焦人物及其精神品质而且用诗词歌赋和唐朝盛景将刻在每个国人DNA中的中华文化基因彻底唤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共计四十八首唐诗穿插在电影中结合情节观众更能直观体会到这些诗词文化的感染力,配以画面的呈现,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一部好的国产动画电影就是一堂生动的美育大课一定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内涵丰富的审美意象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时代精神带给观众深刻审美体验的同时能“化人养心使青年一代情感得以净化心灵得到升华。从这一标准来看,《长安三万里》是用“心”传递中华美学精神的佳作。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在自己的著《赖声川的创意学中谈过艺术作品是分为三个层次的“生活-艺术-哲学一个打动人的作品除了反映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之外还要给人一种心灵的启迪学者刘文慧也认为艺术作品的层次分为艺术语言艺术形象以及艺术意蕴其中艺术意蕴是艺术层次的最高境界是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所独有的特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同样也要追求作品的最高艺术层次除了讲述故事、娱乐大众承担教化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应该致力于主题意蕴艺术内涵的营造和升华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动画作品,释放出长久的生命力。“出圈是传统文化拥抱大众的一个缩影“中国式浪漫风行背后,可以说是文艺领域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一批深具东方美学的爆款文艺作品已经给我们启发比如《如果国宝会说话在严肃中玩梗拉近千年文物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上新了故宫将建筑艺术与沉睡数百年的传奇文物带到大家面前西安大唐不夜城互动游“盛唐密盒有梗有趣寓教于乐《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技惊全网……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余韵悠长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只要找到时代化的表达让观众与中华文明共情,它们同样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节选自《〈长安三万里〉出圈:讲好中国故事最佳案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影片的主要呈现方式,三维动画将一个个鲜活细节拼合成大唐全景长卷直观呈现在荧屏上,其壮美盛景激荡人心。考究《长安三万里以光影声画的动漫方式将诗意与视觉美学完美结合,带给人视觉的冲击与心灵的震撼。C.作者引用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与学者刘文慧的观点,意在阐释艺术作品应表现多层次内容,追求多层次的艺术境界。D.基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群体“英雄”形象,不仅让《长安三万里》成功“出圈”,而且使“中国式浪漫”风行文艺领域。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早期动画电影相比,新国漫电影在艺术“意象”创造上拥有更大空间,得益于传统文化链接上新技术、新创意。B.好的国产动画电影,一定是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生动美育大课,在带给观众深刻审美体验的同时,化人养心。C.动画电影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同样也要追求作品的最高艺术层次,方能创造出优秀作品,释放出长久的生命力。D.《长安三万里》的时代化表达,启发了《上新了·故宫》《唐宫夜宴》等一批文艺作品拥抱大众,飞入寻常百姓家。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电影中高适这一人物角色,为我们诠释了中华文化中的智慧、仁爱、勇敢、爱国、拼搏等美好品质。B.在李白身上,观众既能感受到崇尚理想、勇于拼搏的精神,又能看到普通人的性格缺点与情感诉求。C.《长安三万里》导演谢君伟和邹靖认为,大唐诗人和他们的诗词所能达到的精神和艺术高度,特别能代表中华文明的高度。D.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曾言,“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4.文本画线部分为何具体写出三部新国漫动画作品中人物的台词?请简要分析。(4分)5《长安三万里“出圈”是文艺领域践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探索的有效途径。(6分)【1-5答案】1.B(A项“大唐的壮美盛景和鲜活细节”不是只靠三维动画呈现的,而是多种形式综合呈现。C项引用目的理解错误,应是追求艺术意蕴。D项强加因果。)2.D(D项强加关系,前者没有启发后者。)3.B(第二段的观点是影片打破了传统英雄“脸谱化”的书写方式。)4.①人物的台词富有感染力,能更好地印证影片成功、动人之处在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出“真善美”的中华美学精神。②引出《长安三万里》的特色:唐代文人群像皆是满怀家国情怀,用诗句抒写、记录大唐长安的兴衰。(或“用大量诗句(诗词歌赋)和唐朝盛景彻底唤醒了每个国人的中华文化基因。”)(每点2分,共4分)5.①塑造中国传统经典人物形象时,尊重史实,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打破传统英雄“脸谱化”的书写方式。②传统文化链接新技术、新创意,追求艺术“意象”上的新突破,打造“中国式浪漫”。=3\*GB3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心”传递“真善美”的中华美学精神,化人养心,给人心灵启迪,追求艺术意蕴的升华。(每点2分,共6分。)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尊重文化记忆、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式盘问”使返乡年轻一代年前有恐归中的纠结,年后有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B.城镇化的过程,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乡村文化有可能会逐渐消逝。C.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表现为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D.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而城镇化必然让我们失去这样的“精神原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两副对联可以看出,面对亲朋长辈的盘问,年轻人采用了虚与委蛇的回答,其根本原因是年轻人畏惧提问内容所带来的压力。B.“文化的十字路口”指的是:一方面是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化的消逝;一方面是保留乡村文化,乡村还能成为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C.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加强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能够一定程度减小这种落差。D.城镇化过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是保留乡村“文化根基”的有效措施。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是一项是(
)A.某地建造大型电子商务园,将两村合并,整合土地,标准化统一布局。B.某地重引导村民保护古村村貌,村民修整翻新老屋,房屋与周围古屋融为一体。C.某地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拆迁,大面积圈地划块,建单元楼。D.某地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材料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5.阅读整篇材料,分条概括“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句子论证方法及其目的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D.“必然让我们失去这样的‘精神原乡’”曲解文意,原文“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原文有假设条件,且是“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而非“必然让我们失去这样的‘精神原乡’”。
故选D。
(2)A.“根本原因是年轻人畏惧提问内容所带来的压力”错,原文是“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故选A。
(3)第五段观点是: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
AC都属于为了“现代化”大力拆迁整合,D不属于城镇化进程的内容,这些都不符合第五段观点。
故选B。
(4)“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这句话是运用举例论证法,通过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感叹,举了“英国的城镇化”的例子,来证明英国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以及通过印度著名导演雷伊在后期电影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乡村文化的衰败”。
综上分析,划线句子运用例证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城镇化变动中乡村文化衰败的观点。
(5)由“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概括为:“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是故乡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思想和好奇。
由“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概括为:“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是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
由“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概括为:“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衰败。
由“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概括为:“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是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鸿沟。或者概括为:人与人之间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心灵的疏远。
答案:
(1)D
(2)A
(3)B
(4)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举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以及印度著名导演雷伊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城镇化变动中乡村文化衰败的观点。
(5)①故乡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②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③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衰败;④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鸿沟(或人与人之间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心灵的疏远)。【点评】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国宝级文物。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中,王希孟主要运用了石青、石绿两种矿物质颜料,以细腻的工笔勾勒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烟波浩渺的江海、点缀其间的村舍、江中独钓的渔翁和挺拔秀丽的松竹。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蓝本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一场视听盛宴掀起了文化自信的国潮热,引发了一轮对“青绿腰”的模仿热,影响力覆盖全民。《只此青绿》打破了赏画的平面视角,用多维的舞蹈语言和舞台空间让《千里江山图》这幅画“活”了起来。青绿女子刚柔并济,舞姿翩跹,曼妙的“青绿腰”将古典式的奇幻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获得了私享画作的沉浸感。这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重塑了当代观众对传统中国画的审美体验,这“复活的艺术品”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时空穿梭机,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走进王希孟的心路历程,走进北宋工匠艺人们的生活。这种赏画经验的革新,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一直以来,守正与创新都是古典题材舞蹈创作者们的共识。“守正”体现在尊重历史文化传统上。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为新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丰沛源泉。而“创新”则是在表现形式、叙事手法、舞蹈技巧等舞蹈要素的“文化性”上进行的想象和开发。《只此青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做出了一次成功探索。思考大众对“青绿腰”动作的模仿热现象,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大众对传统文化表达喜爱和认同的质朴方式。他们通过对“险峰”动作形态的模仿,再现了自己心中对于“气韵山河”的想象和价值认同。单从舞蹈动作层面来看,“青绿腰”并不属于舞蹈中的典型技巧动作,但它却能够成为一种符号,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进入大众的认知。究其原因,无外乎其隐含的精神气质具有当代价值,它以当代审美激活了大家心底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讲述的一个缩影。不只是舞蹈,近年来,“国潮”涌动、“国风”劲刮。国漫、国货、国艺、国乐和国学,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长安三万里》,“国风动画”点燃激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文字气韵生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华夏独特时间观,“燕山雪花大如席”以浪漫想象穿越时空,徐徐打开的“中国门”迎纳四海宾朋……国风国潮牵动的,不仅是器物、人物和故事,更是审美、情感和认同;它所体现的,不仅是赓续文脉、续写辉煌的文化自觉,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摘编自刘亚《“青绿腰”出图与古典题材舞蹈的创新性表达》,有删改)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历史变迁而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生机活力,得益于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也得益于接受挑战、革故鼎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是对中华民族创新进取精神的精准把握,也是对文化建设方法论的深刻阐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尊古意味着承古启今。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不是那种割断历史与传统的无根基创新,而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把握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深厚底蕴,在尊重传统基础上的革新、创造。在守护中华民族正气的同时,不断砥砺前行;在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忘开拓创新。一方面“守正”前行,一方面“尊古”创新,一体两面,并行不悖。创新是一种进取精神。从《诗经·大雅》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礼记·大学》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孔子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到《周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变革思想和蓬勃的创造活力,一脉相承又不拘定法的创新进取精神深深内嵌于中华儿女的基因,塑造着一代代中国人。创新还是一种务实行动。“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载人飞行任务顺利完成……辉煌的科技成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创新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勇敢气概和精神正气,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更需要我们赓续中华文脉,把握创新这一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为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强劲动力。(摘编自《光明日报》《在实践中把握“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此青绿》对舞蹈要素的“文化性”进行开发,成功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B.《只此青绿》以独特的沉浸式“赏画”方式,让观众穿越时空与画家王希孟对话。C.“青绿腰”成为带有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使得它隐含的精神气质具有了当代价值。D.国风国潮彰显文化自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国潮作为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文明能够历经五千多年历史变迁而长盛不衰,始终保持生机活力的原因是守正和创新。B.“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不断更新自己,提高自己,说明中华儿女有创新基因。C.中华文明的创新是不能割断历史与传统的有根基的创新,是在尊古基础上的革新与创造。D.材料二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创新是一种务实行动”观点的一项是()(3分)A.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首版新冠疫苗接种技术指南。B.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C.基层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探索经验,蹬出新路。D.袁隆平通过无数次的试验,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子曰诗云”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2023年7月,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个H5小游戏——“子曰诗云”。游戏以唐诗宋词为蓝本,配以泼墨山水的中国画风,通过移动有部首偏旁的方块拼出汉字,将其连成一句完整的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油涡旋压缩机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
- 智能制动助力器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
- 二零二五年度供应链融资贷款延期还款协议3篇
-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
- 二零二五年度工地燃油采购与施工企业信用评估合同3篇
- 《资治通鉴》导读(复旦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2025年度环保产业联盟组建与运营合同2篇
- 解读春节:从传统到创新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买卖与回购地产基金合作合同3篇
- 教育培训之我行我素
- GB/T 3518-2023鳞片石墨
- 建筑垃圾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
- 酒店总经理应聘计划书
- 22G101三维立体彩色图集
- 2023年CQE客诉工程师年度总结及下年规划
- MQL4命令中文详解手册
-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4套含答案)
- 水平井施工方案及措施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二)含答案-人教版
- 登金陵凤凰台
- 资产评估常用数据与参数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