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解说辞 解说词 详稿_第1页
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解说辞 解说词 详稿_第2页
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解说辞 解说词 详稿_第3页
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解说辞 解说词 详稿_第4页
四川省江油市李白纪念馆解说辞 解说词 详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导游解说详稿李白纪念馆解说辞尊敬的游客,欢迎来到江油市李白纪念馆。江油是伟大诗人李白的故乡,一千三百多年前,李白就生长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他在这里生活了二十五年,故乡的风物人情孕育了李白的盖世才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全世界流传最广的诗歌,正是诗人李白乡情的真挚流露。“古今尊国士,中外仰诗仙”,李白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而修建的。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被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命名为“四川省李白文化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同年,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油市李白纪念馆筹备于1962年,1978年破土动工修建,1982年10月建成开馆。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多平方米。如今,李白纪念馆已经建设成为了集文博收藏、学术研究、陈列宣教、文化交流、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李白专题博物馆。“5.12”汶川特大地震,李白纪念馆遭受严重破坏,三分之二的建筑拆除重建。建筑和基础设施由河南省援建,陈列布展和园林景观由中央财政灾后重建资金重建。2011年5月8日完成重建重新向游人开放。大门匾额上“李白纪念馆”五个大字和门前楹联“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化活动家郭沫若先生于1963年为纪念馆题写。这幅对联不仅精炼浓缩的概括了李白的豪放不羁、潇洒浪漫和脱俗雄才,也将李白的政治抱负融入其中,是李白廉政精神的有力写照。李白纪念馆的建筑为仿唐风格,雄浑壮丽,风姿飘逸,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特点。而园林则采用中国传统文人园林风格,结合川派园林特点,融合李白诗歌意蕴,疏密有致,清新灵动,于自然中见匠心。纪念馆的每一栋建筑的名称都跟李白有关,两边的花雨和香云轩就是以李白诗《寻山僧不遇作》中的“香云遍山起,花雨从天来”二句中的“香云”、“花雨”命名。前方照壁上的“李白故里”四个大字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5月为江油题写的。旁边耳门的对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则是张爱萍将军题写。这些题字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李白故里的亲切关怀和对李白文化的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明天,深情阐述了“伟大中国梦”,要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发扬廉洁勤政、坚守“人间正道”。这也是李白纪念馆弘扬廉政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江油古称“廉让之乡”,千百年来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在南北朝宋明帝时,梁州官吏范柏年,与明帝商讨国事,偶然谈到在广州有一贪泉,明帝一时兴起,便问范柏年,那天下有无叫做廉泉的呢?范柏年答复说:在我的家乡就有二条著名的河流,“廉泉”,“让水”,“廉让之乡”由此得名,此后,当地老白姓为慕范伯年的高风,又将境内二河命名为”清溪”、“廉水”,并将其交汇的古乡镇命名为“青廉乡”。在这样的环境影响和传统文化熏陶下,李白从小便接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秉承了故乡的廉让传统,一生以“济苍生、安社稷”为目标,虽然他从未担任过任何官职,却有着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核心的为官理念。李白以“青莲”号,也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出生于清廉之乡的自豪和绝不向黑暗、腐败现实妥协的决心。照壁后方的雾山石刻是江油的一种民间工艺,它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清代末期,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石采自江油国家地质公园观雾山,此石漆黑如墨,温润如玉。这幅“李白故里胜迹图”雕刻有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乾元山、窦圌山等二十余处江油胜迹,是由著名的民间艺术家邓文先生率领其弟子花了半年时间才雕刻完成。地震导致“雾山石刻”制作室、展示场所及大量作品损毁,损失比较严重,但这面照壁却保存完好。下面我们继续参观。前方的太白堂是李白纪念馆主要纪念设施之一,为唐代殿堂式风格。它采用了中轴对称结构,宽大的台基,巨大的歇山式屋顶,风姿飘洒的重檐,流畅舒张的起翘,优美的屋面曲线,体现出中国唐代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大的风格。唐代的建筑和诗歌一样,都是那个伟大时代的产物,古朴庄重、宏伟瑰丽,充分展示了恢弘昂扬的盛唐精神。这两棵古桂花树,都已有两百年的树龄,桂花是中国文人园林代表性树种,具有“蟾宫折桂”之美意,它与石狮、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园林艺术相辅相成的和谐之美。“太白堂”的匾额是胡耀邦同志在一九八五年题写的。堂前的一对石狮高4.2米,重9吨。是本地艺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左右所雕刻,雕工细腻、气势雄伟,为典型的南派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原安放在江油市境内的新安乡,1982年李白纪念馆开馆时,特地运到主题建筑太白堂前。这对石狮不仅增加了殿前的雄伟形象,也体现了老百姓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高尚情操,对青少年有良好的启发和教育。堂内的李白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先生创作。像为白铜铸造,李教授在讲述他的创作感受时说:“李白是什么样子的,谁也不知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李白,他的具体样子不可确定,但他的精神气质在所有人心目中却是一样的。我要创作的不是李白的外表,而是李白的精神。”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李白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又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更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飘逸浪漫。雕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挺直的腰身,扬起的下颌,精细张扬的胡须,似笑非笑的嘴唇,都展现出李白独有的人格特征,而被完全虚化处理的眼睛则给人留下了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探寻描画自己心目中的李白。关于李白的眼睛为什么处理,李象群先生解释说,一方面是为了不过分写实,以留下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认为,诗人也好、艺术家也好,他们都不是用眼睛在审视世界,而是用自己的灵魂。太白堂四周的汉白玉浮雕艺术墙,共计293平方米,由22块画面拼接而成,每块高8.3米,宽1.65米。李白一生广游名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浮雕墙按东南西北的方位,以代表性符号浓缩了中国名山,每幅浮雕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逶迤不绝。我们站在李白雕像边环顾四周,但见祖国的大好河山巍峨起伏,李白宛如站立在群山之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太白堂表现了伟大实现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李白像与浮雕墙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使人心潮澎湃,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充分陶冶情操,感受李白文化的魅力。走出太白堂向左方看,青莲池对岸那栋高耸的楼阁叫做归来阁。青莲池中的李白雕像是表现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的情景,他举目远眺,飘逸潇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正如诗人高洁、正直的品格。在故里流传着李白“少为当县小吏”时讽刺只顾享乐、不顾百姓的县令而作的《观山火续句》“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和《观涨续句》“二八谁家女,漂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同时,《李白戏权贵》和《华阴惩贪》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这不仅代表了百姓对诗人的崇敬,还体现了人民对贪赃枉法权贵们的切齿痛恨。前面“飘然亭”匾额是集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字而成。青莲池雕像、飘然亭、归归来阁,形成了一组含义关联的景观——太白飘然去国,故里深情盼归。看完青莲池,我们到前方去参观杜甫堂。杜甫堂是重建中新增建筑。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河南巩义人,生于公元712年,770年逝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李白与杜甫是情逾生死的好友,而李白故里江油地震灾后重建则是由杜甫的故乡河南对口援建,历史在这个时刻出现了巧合。杜甫堂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两位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光辉地位,更是永恒的纪念了河南人民无私援建,江油人民感恩怀念的深情厚谊。堂前古银杏已有千年树龄,根茎虬然,枝叶繁茂,具有极高的自然审美和园林审美价值。参观完杜甫堂我们回转身沿青莲池到故园情参观。现在我们右边的这个院落就是“故园情”。“故园情”三字出自李白的名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客居洛阳的时候,一天夜,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不觉勾起了一阵乡思,便写下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以表达他对故乡刻骨铭心的思念。园内的建筑为唐代园林建筑的风格,精巧玲珑,错落有致。乍看无章可寻,实则无处不呼应;虽出自人工,却宛若天成,体现了唐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趣。太白书屋是园内的主体建筑之一,太白书屋匾额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书法家启功题写。这里的陈列主要是关于李白生平事迹的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长庚,又号青莲居士。他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他在《赠张相镐二首》中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同时据史料记载,他和当时唐王朝的统治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魏晋十六国时西凉国的君主,梁武王李暠,李白是李暠的第九代玄孙,而当时的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则是李暠的第十一代玄孙。李白的父亲名字叫做李客,在他父亲之前的四代祖先曾经把家迁去了西域的碎叶城(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直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客心思归,于公元697年定居于江油的青莲乡,大家看到的这个地方就是李白的家,到宋代废为寺庙。由于李白的祖籍是甘肃的陇西成纪,所以,就将此地命名为“陇西院”。李白是公元701年出生的,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曾经有过一些争议,有人说他是西域胡人,有人说他是山东人,有人说他是长安人,当然这些都是明显不对的,所以很快就被否定掉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李白生于碎叶,这个说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吉尔斯坦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而中苏的领土之争非常激烈,所以郭老提出这样的观点,从侧面反映出包括苏联现在的领土也曾属中国,连李白这样的名人都曾经诞生在那里,这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着很大关系,由于这个原因以及郭老的地位,所以在未经学术界研讨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就采用了这一说法。但是,李白生于江油是一个被坚持了1000多年的观点。第一个为李白编诗集的魏万说李白“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就是说李白生于四川,而魏万此书成集之时,李白还活着,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相当确切的。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公元七六二年,李阳冰在当涂做县令时,李白投靠了他,重病之际把自己的诗稿交给他,委托他为自己编集。后来李阳冰不负所托,将其诗稿编为《草堂集》。在序中他说:“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梓州刺使于邵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在李白去世后的八年,他来到江油,并且立下一块碑,碑文说:“白之先世尝流巂州,其后内移,白生于此县。”有关李白生于江油的史料是很多的,所以后来在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依然认同李白是江油人,如今,中学历史教科书也正式表述为李白生于江油。下面我们进入李白生平陈列的第一个单元《生长蜀中》。左边的展板上是李白在四川的部分遗迹。大家看到的“漫波渡”是青莲盘江上的一个渡口,过去叫做“蛮婆渡”,为什么叫“蛮婆渡”呢?因为江油过去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妇女经常来到这里劳作,“蛮婆”就是对她们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据专家考证,李白的母亲就是一位少数民族的女子,她十分勤劳,经常来到江边浣纱,有一天,她又去浣纱,突然一尾红鲤鱼跳到她的篮子里,她将鱼带回家煮着吃了,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的长庚星入怀,不久后她生下了李太白。后来人们为了表达对李白母亲的尊敬,便将“蛮婆渡”更名为“漫波渡”。粉竹楼,是李白的妹妹月圆的闺房。月圆才貌双全,在哥哥离开家乡后,她的未婚夫也去世了,于是她就终生未嫁,留在家中侍奉双亲。每天的早上和晚上,她把洗过脸的脂粉水从窗外泼出,年长日久,窗外的竹子便敷上了一层白粉,后人为了纪念她,就把此地称为“粉竹楼”。李白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他天赋过人,五岁时就能作诗;十岁就开始遍览诸子百家;到了十五岁的时候,他写的文章据说已经超过了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当时附近已经没有人可以作他的老师了,于是他就来到了大匡山大明寺埋头苦读。这就是大匡山的远景。在这期间,他还拜见了对他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人——赵蕤。赵蕤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他写了一本《长短经》,书的内容主要是讲怎样治理国家,教化君臣官吏,被称为“历代政治创意与谋略之集成”,赵蕤也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承接先秦和宋明之间的代表人物。皇帝唐玄宗看了他的著作之后非常欣赏,便下诏请他入京做官,但赵蕤辞而不去,所以人称赵征君。李白拜赵蕤为师,习纵横之学,谋帝王之术,从此,李白树立了“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政治思想。正是怀着这样的理想,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临行时他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写下了《别匡山》,诗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就这样他从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乘船东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乘大江出夔门,扬帆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李白在蜀中一共生活了二十五年,这是他的政治理想和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龙安知府蒋德均在李白曾经读书十年的大匡山修建了“匡山书院”聘请致仕回乡的前湖南布政司,剑阁人李榕做山长,也就是校长。匡山书院建于大明寺旁,依山势而建,鼎盛时期拥有房舍百余间,学生千余人,可谓盛极一时。这块“匡山图志碑”绘制的就是“匡山书院”当时的情形。这头石牛,别看它其貌不扬,却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头石牛过去并不放在这里,而是在距李白家不远处的一个叫石牛沟的地方,李白小时候经常和小朋友们来到这里玩耍,有一天,小朋友对李白说:“李白,你是神童,那你给这头石牛写一首诗吧!”李白便吟道:“此石巍巍活象牛,埋藏是地数千秋。风吹遍体无毛动,雨打浑身有汗流。芳草齐眉弗入口,牧童扳牛不回头。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两块为北宋时期的碑刻,一块为《唐李先生彰明故宅记》,为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所刻,另一块为《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所刻,皆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两块碑的碑文记载了很多关于李白在江油的情况,《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记载了少年李白曾经在江油的大匡山读书学剑,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唐李先生彰明故宅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岷山之精,上为金星。母也梦胁,先生以生。”讲的就是“浣纱得鲤”的故事。下面我们进入陈列的第二个单元《酒隐安陆》漫游数年的李白在二十七岁时来到了湖北的安陆,在这里他结了婚,夫人姓许,是故相许圉师的孙女,这就是李白婚后和夫人定居的白兆山。李白在安陆定居约十年,学术界称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在这期间李白虽然求仕无门,处境艰难,但挫折却让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写下了《将进酒》、《襄阳歌》、《梁甫吟》、《侠客行》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作,从一个满怀激情的青年成长成了一位名闻天下的大诗人,同时他还养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叫做伯禽,女儿叫做平阳。在三十九岁这年,许夫人去世了,李白非常悲痛,于第二年把家搬到了山东的任城。下面我们进入陈列的第三个单元《诗酒长安》。两年之后,在友人的推荐下,被唐玄宗召入京城,作翰林供奉。李白欣喜万分,他在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自己的雄心壮志终于可以实现了,但是李白错了,当时的唐王朝已经开始走向了衰落,唐玄宗已经不再是一个砺精图治的好皇帝,骄奢淫逸,斗鸡走狗。朝政被杨国忠、李林甫等一帮奸佞把持。唐玄宗注重的也不是李白的政治才华,,把他当做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面对这样的状况,李白既愤怒又失望,终日买醉,并于三年后离开了长安。《清平调》是他在长安期间的代表作。“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琼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此诗是李白在长安作供奉翰林时奉命而作,诗歌主要描写杨贵妃的花容月貌,因比喻奇巧,状写入神而千古流传。“金龟换酒”讲诉了李白初入长安时巧遇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才华大加赞赏,呼其“谪仙人”,并解金龟换酒共醉的故事。、“李白戏权贵”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却见诸于正史,是李白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平等的充分体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对腐败权贵势力的蔑视和挑战,更是诗人高洁、勇敢、疾恶如仇的人格特质的集中体现。“不事权贵、鞭挞丑恶”是李白“廉政思想”最直接的表现。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单元《漫游梁园》。李白离开长安之后,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一见如故,诗酒唱和,携手同游,接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相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闻一多先生在提到李杜相会时,用饱含深情的浪漫主义笔调这样写到:“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饱蘸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紧逼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意义吗?”现在我们进入《长流夜郎》单元。李白50岁左右时,在山东与宗夫人结婚,在他5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了,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现实,李白悲愤难平。为了报效国家,李白怀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加入了唐玄宗的第十六个儿子永王李璘的军队,但是李璘却并没有带兵去平定安史之乱,而是和太子李亨争夺皇位。不久,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到牵连,以“附逆”的罪名被判死罪,后来朋友的搭救之下才幸免于难,被改判流放夜郎(今贵州的桐梓)。两年之后,李白刚刚走到白帝城时,天下大赦,李白得以脱罪。居家山东的这段时间,是李白一生中最为辉煌也最为潦倒的一段时间,他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起伏。同时,这也是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作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李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他向往明月般高洁的人格,歌颂美好的事物,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予以鞭挞。无论处于怎样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他都没有向腐败势力低头,保持着清白独立的人格和廉洁自守的为政理念。正是以社稷苍生为己任,虽历尽坎坷,但追求奋斗,九死不悔的品格和精神,成就了伟大的诗人。著名李白研究专家裴斐在评论李白诗歌的典型风格时,称他是:“悲伤之极以豪迈出之”,这种诗歌风格正是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的。李白这一时期的诗歌中体现出极强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思想,李白在安史之乱之前的诗歌风格突出一个“豪放”的特点,而安史之乱之后则转入“悲壮”,这也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正是由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使得李白敢于蔑视权贵,向腐败势力挑战,使得他能够正气凛然,坚持正义的立场,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的,诗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千余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华丽诗篇,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崇高的品格,只有具有了如此崇高的品格,我们的干部才能够做到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才会真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下面我们进入陈列的第六个单元《骑鲸捉月》。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已经六十一岁了,他听说太尉李光弼要带兵东征,讨伐安史之乱的余孽,李白还要去参加他的军队,以一个小兵的身份为国效力,但只走道半路就生病了,只好做罢,“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六十一岁的李白依然壮心不已,此时的李白贫病交加,他只好带着全家投靠他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一个晚上,一轮明月悬挂于高天,此时的李白驾一叶扁舟泛舟长江,这里叫做采石矶,是长江上的一段,相传女娲曾在这里采石补天。此时李白喝醉了,他看以水中明月的倒影十分美丽,便跃入江心捉月,这时游来了一头鲸鱼,载着他回到了天国,这就是李白之死的传说,而“骑鲸捉月”也是关于李白之死最早的说法。后人考证说李白死于一种叫做“腐胁疾”的病,至于这究竟是什么病现在争议颇多,没有定论。但很多人都宁愿相信李白是入水捉月而死,在人们的心中,李白是如此伟大而浪漫的诗人,他不应该平凡的死。他临死前曾赋《临终歌》:“大鹏起兮振八裔,中天催兮力不济”。他始终没能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就象一只折翼的大鹏,徒留千古浩叹。下面我们进入李白生平陈列的最后一个单元《千古诗人》。李白的诗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刻苦努力,几乎读遍在他之前所有的书籍。杜甫称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白居易称他“有惊天动地文”,韩愈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一生为了“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奋斗不息,这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诗歌在思想内容上的根本特征。他反对娇柔、浮艳的诗风,继承发扬比兴言志的优良传统,从陈子昂的手中接过了诗歌革命的大旗,从理论实践上完成了唐朝的新诗革命,将唐诗推向了顶峰,被后人誉为诗仙。有一个故事,说李白小的时候,曾经梦见自己所用的笔上开出了花朵,所以他才会天才勃发,其实并非如此,李白的天才源自他刻苦、认真的学习、丰富的社会经历,进步的文艺思想和艰苦的创作实践,他认真地向前人,特别是庄子、屈原学习,才形成了被后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出了太白书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碑廊。前方“匡山书院”碑是山长李榕为书院题写的院名。下面我们从左向右参观碑廊。《题江油尉厅》碑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这幅青年李白像碑刻于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是现存最早的李白形象之一。这幅老年李白像是宋代大画家李龙眠的手笔,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彰明县令何庆恩偶然得到这幅画后,便将其勒石,以流传后世。出侧门向右转,墙上镶嵌的是由著名书画家赵蕴玉绘制、李白纪念馆的能工巧匠用雾山石以白纹和朱纹相结合的方式镌刻的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号称“诗仙”,同时他也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被誉为“酒仙”。《饮中八仙歌》中的人物个个是酒中英豪,杜甫用诗句将他们的醉态描写出来,是一首别具一格,极富个性色彩的“肖像诗”,十分有趣。在这之中,描写得最深动和贴切的要数李白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充分表现了李白的才气和豪气,酒仙也因此而闻名于世了。我们左方的积秀园是馆内的精品盆景园,园中盆景,以方寸之土蕴涵五岳,以杯盘之水意指江海,体现出川派盆景独有的艺术特色。前方的二层建筑叫做“诗苑”。“诗苑”是李白纪念馆的精品陈列室所在地,这里集中了李白纪念馆半个世纪以来文化收藏之精粹,展示有明代仇英、祝枝山、杨慎、王守仁,清代石涛、上官周、翁同和,近现代张大千、潘天寿、林散之、于右任、谢无量、傅抱石等名家的书画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宝贵的国家财富和人类文化遗产。李白唯一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李白书为诗名所掩。《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诗文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上阳台帖》其书极类其诗,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宋徽宗赵佶帖后跋文曰:“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此贴之书风与初唐四大家欧、虞、褚之风格有异,正如黄庭坚所言,元代郑杓曾评论过唐代之书法,并将李白与其他名家并列比较,说:"欧、虞、褚深得书理,信本伤于劲利,伯施过于纯熟,登善少开阖之势。……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见《衍极》卷下之《古学篇》)。显然,元人亦认为李白书不遵法度,与唐代举世崇法不类,可见李白并未像天下士子那样追随王羲之、褚遂良,而不拘章法,但神态放逸,飞舞自得,而能得书法之神妙。明初宋濂跋米南宫贴时所论:"予尝评海岳翁书,如李白醉中赋诗,虽其姿态倾倒不拘礼法,而口中所吐皆成五色之龙。"(《宋学士文集》卷四五)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民国时被收藏家张伯驹收藏,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上阳台帖》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出诗苑右方的建筑叫做“临江仙馆”。“临江仙馆”的匾额是中国著名的将军书法家张爱萍题写的。而远方的山峦就是李白读书练剑十年的大匡山了,近处的这条瀑布是“雷鸣古堰”,又名“一字瀑”,这是明代修建的水利设施,也是江油境内现存的历史最久远的古堰,数百年来灌溉了数千亩粮田。而江心小亭名叫“邀月亭”,李白曾经有诗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处景观名叫“匡岫贤踪”,也是江油八景之一。转身出“临江仙馆”,沿着右边的小路,我们将去到“古风堂”。“古风堂”是江油历史文物陈列厅,陈列了从新石器时期到清代的江油历史文物。透过这些斑驳的历史片段,我们思绪可以穿越时空,用灵魂去触摸岁月,体会我们的先民是如何在这片深厚的土地上劳作与生活,如何将他们的智慧留驻在匡山涪水之间,聆听历史艰难前进的脚步声。早在4500年前,我们的古先民在经过了漫长的迁徙后便来到了江油。在大康镇吴家后山的大水洞和武都镇窦圌山的黑风槽,考古工作者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古蜀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不断向南方迁徙,最终形成了三星堆、金沙那样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东汉时期,江油的对外交往已经十分通畅,带有浓厚外来文化特色的器物大量流入,到了东汉末年,巴蜀地区以其独特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江油则是入川的必经之路。历史上两次著名的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