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新媒体导论》课程试卷-A一、名词解释1.认知带宽随着人机交互、技术身体、智能身体的引入,技术逻辑已经渗透进日常媒介实践当中,用技术的术语来看,个体有限的能力可以概括为“带宽”(Bandwidth)。在数字设备中,带宽指单位时间能通过链路的数据量,通常以bps来表示,即每秒可传输之位数。据此,有学者提出生理带宽的概念,在心理学中个体有限的认知资源也被理解为认知带宽(CognitiveBandwidth)。从心灵与认知的角度,认知带宽概括了个人有限的认知资源,认知带宽指的是信息处理的可用性,以及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2.流动性“流动性”是社会学概念,并非单纯指技术带来的“可移动通信”。“流动性”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流动性”富而深刻的意义在约翰·厄里(JohnUrry)、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乌尔里赫·贝克(UlrichBeck)和曼纽尔·卡斯泰尔(ManuelCastells)等当代著名学者的著作里都得到了详细的阐述。其中鲍曼更是把“流动的现代性”(LiquidModernity)看作人类历史上比资本主义和现代性本身的来临更为激进、影响更为深远的一次变革。鲍曼把“时空压缩”定义为“流动的现代性”形成的主要原因。3.产销者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在1980年撰写的《第三次浪潮》中,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词铸成一个新词“Prosumer”,并沿用至今,意思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界限模糊,两者将最终融合。4.非理性从个体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看,非理性是一种与熟思相对的信息加工机制。从人类行动类型的角度来看,非理性是一种有别于理性的动力机制。从社交互动的角度来看,非理性代表一种有别于信息传递的交往机制。从符号载体的角度来看,非理性指的是一种有别于异质性观点表达的表征机制。5.场景场景作为一种人为构设且“被建立”的环境,其功能特性在于促进特定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生产者以及用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的连接、集合、协同及价值变现,因此是未来线上世界最为重要的市场变量和要素范畴之一。一般而言,场景可以按照界面形式不同划分为现实性场景、虚拟性场景和现实增强性场景。在5G前的时代,人们所面对的场景多为现实性场景,虚拟性场景、现实增强性场景则凤毛麟角。进入5G时代,数字技术的革命性迭代,为VR的市场发展和形态丰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支撑。VR建构的场景属于虚拟性场景,模拟的是完全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通过隔绝式的音视频内容带来沉浸感体验,通过交互提高感官体验,强调的是感知交互和场景的融合。二、简答1.请阐述“网络新媒体产品”的基本特征。网络新媒体产品的基本特征包括:(1)特定需求的解决方案“产品”概念是媒体领域变迁的重要标志,产品决定了它要面向特定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决定了媒体产品的用户思维,决定了媒体必须面向市场,建立价值和交换价值意识。可以说,成功的产品迎合了需求,而伟大的产品创造和引领了新的需求。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具有前瞻性并塑造了新消费需求的产品不在少数,如短视频产品抖音、快手等,成为现象级的网络新媒体产品,并不断沉淀出新的产品类别。(2)开放的信息边界网络新媒体产品通过打破传统媒体的物理边界而打破信息传播的边界,通过打破传播节点而打破生产与消费的边界。网络新媒体产品成为一种实时存在的进入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的界面,用户在不同产品之间流动和游走,分配时间与注意力,通过产品界面获得不同使用价值的内容,产品与信息在用户立场上突破了基本边界,并不断被融合。(3)永久性的迭代升级网络新媒体产品的重要特征就是随着技术的升级和需求的变化不断升级和迭代。网络新媒体产品区别于传统媒体产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数据的实时反馈,任何一个网络新媒体产品都会沉淀用户数据,积累巨大的用户使用观测数据,为价值提升创造切入口和抓手,这种升级和迭代是在产品周期内不断进行的,通过与用户之间的不断协商、价值共创,为产品的动态演进提供进路。2.请阐述“网络社会”与“社会网络”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网络社会”(NetworkSociety)是社会学领域提出的重要理论之一,最早由社会学家简·范戴克(JanvanDijk)在1991年提出,他认为网络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网络交织所形成的,而网络也决定了社会的走向和目标,影响的层次包括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社会网络是指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它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社会网络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通过电话、信件或其他通信工具建立的。在网络社会的研究中,“社会”是核心词汇,“网络”是定语,是复杂关系社会的一种表述。在网络与社会相关联的概念中,网络也并非指向技术,更多的是指技术带来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新形态。社会网络是在网络普及之前就存在的内在规律,因此当人们提到社会网络时,其“网络”不仅仅是技术的概念,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寻找技术对于这一社会网络的改变、社会网络对于“无远弗届”技术的限制因素,成了网络传播与社会学交叉领域永久的课题。3.请简述用户行为分析在主观层面的几个分析要素。(1)要素之一:媒介认知认知需求(NeedForCognition,NFC)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认知需求即用有意义的、整合的方式组织相关情景的需要,当这种需要不能满足时,个体将产生一种紧张感,此时个体会积极努力地去组织情景、提高理解。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认知需求和安全上的需要紧密相关,个体需要感知安全威胁、消除紧张感。在这个意义上,认知需求是最为基本的需求。认知需求往往驱动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信息论创始人香农首次将物理热力学中“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论,认为信息就是“负熵”,即信息是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确定性的消除或减少。信息对于人的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心理建构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2)要素之二:媒介人格受到情绪、生理、环境等因素影响,用户短时间内的价值感知会产生瞬时变化,但人格特质则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是具有持久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面貌,其构成了对事物或人相对持久的态度、认知和理解。因此人格对于媒介用户使用行为也会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3)要素之三:媒介时空用户使用媒介的行为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时空之下。流动的空间(SpaceofFlows)和无时间的时间(TimelessTime)是卡斯特对媒介时空的论述,在他看来,“流动的空间”是这样的地方:通过它的媒介基础设施使得来自不同地方的社会生活能够继续进行,就好像它们实际上在场和相近一样。它是“没有低于邻近性的社会共时性”。而“无时间的时间”是我们关于过去和未来融合在当下的感觉,因为数字媒介将已经发生的事情带给我们,并让我们立即体验来自遥远地方的文化。它既破坏了我们的“逻辑时间序列”,也破坏了我们的“生物时间感”。4.结合实际使用,简述网络新媒体用户的非理性表现。网络新媒体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一些非理性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由于用户心理、信息过载、平台设计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非理性表现:网络新媒体平台往往强化用户的情绪反应,如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事件常常引发用户情绪化的讨论和表达,有时甚至出现网络暴力和极端言论。网络上的极端行为或暴力内容可能被部分用户模仿,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这种模仿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危险行为。三、论述1.如何理解技术对新媒体概念的影响?“新媒体”是一个与新技术密切相关的概念。1797年诞生的机器造纸与1845年开启的机器印刷成为报纸逐渐普及的开端,而工业化造纸和印刷技术无法实现的远距离的信息传递,被随后出现的电子传输技术所解决。于是1876年,有线电话诞生,这为有线广播这一“新媒体”的普及打下技术基础;“二战”期间,致力于同时传播声音和画面的电视技术经过反复修改,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应用,直接催生了电视媒体的逐渐普及;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家用互联网的出现让PC成为“新媒体”的代表;至于更晚些出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更是将“手机”推到了个人智能移动终端的地位上,从载体上统合了近两百年的媒体发展史。可以说,每一轮新的技术革命,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信息传播技术的边界,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能性催生新的媒体形态。人类技术的变迁及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是移动新媒体形态总体演变的主要动力和引擎。2.请论述用户与受众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用户和受众这两个概念在市场营销、产品设计以及媒体传播等领域经常被提及,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1)联系:①目标导向:用户和受众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需求或目标而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对象。无论是用户研究还是受众分析,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目标群体,从而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或信息。②参与性:用户和受众都是参与产品使用或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反馈和行为对产品改进和信息传播的效果有直接影响。(2)区别:①定义范畴:用户通常指的是产品的直接使用人群,即那些实际使用、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人。而受众则更加广泛,不仅包括直接使用产品的人群,还包括可能受到产品或服务影响的所有人群,比如广告的观看者或是某个公共政策可能影响的群体。②参与程度:用户通常是产品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设计和迭代。而受众则可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一定会直接使用产品,但他们的态度和反应会对产品的市场表现和品牌形象产生影响。③目的性:用户的核心目的是使用产品来满足个人需求,他们与产品之间存在功能性或情感性的联系。而受众的目的可能更加多样化,他们可能是出于好奇、信息获取、娱乐或其他目的来接触产品或服务。④研究方法对用户的研究往往更侧重于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包括用户体验、用户行为等;而受众研究可能更侧重于传播效果、信息接受度等方面。3.请论述后真相的成因和治理方法。成因:加冕与祛魅。“加冕”是通过对网络谣言进行权威修辞和恐惧诉求,加冕最常用的修辞策略是数据化支持与专家化名头。。而“祛魅”则是对网络谣言进行日常生活化的庸俗解读,如对一些科学谣言的传播多加上最原始性的元素,并加以“狗血”的日常生活化的故事元素,使得曲高和寡的科学知识成为民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加冕与祛魅两者看起来是矛盾的,但都利用了后真相时代民众只关注立场、情感而不关注事实的社会心理机制。逆火效应:造谣—信谣—传谣—辟谣,谣言周期性“发作”,这就是谣言的逆火效应。“逆火效应”来自英文“Backfire”,最早是内燃机术语,引申意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一般人认为,改变别人错误观点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事实说话。但实际上,后真相时代,立场先行,这种温和而有效的反驳很可能产生反作用,即当人们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人们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圈群化传播的负效应:谣言在社会小圈子传播中会形成所谓的拟态环境和意见气候,即认为这种事情发生很多,为什么不去模仿、去做,使得社会学习效应进一步加剧,谣言不幸地成了社会示范,又反过来“规训”圈子成员的行为,这就是网络谣言的可视化负效应。延时机制:“谣言的传播主要是基于圈群化的嵌套结构而传播的,相较于传统社会的人际传播,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有所提升,但相较于大众媒体的瞬间传播,网络谣言又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和时滞性,是逐步扩散开来的。基于虚拟社群传播的网络谣言则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并且是从核心城市向边缘城市和地区传播、从核心网络群体向边缘群体传播,这个时间段大约为1~3天,这为网络辟谣提供了黄金时期。谣言传播的少数群体情绪启动效应:网络谣言的数量和频度却不见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后真相时代造谣者和传谣者充分利用了少数群体启动的效应,即不需要让大多数人信,而让一小撮人信,造谣者和传谣者就成功了。信息控制通常骗不了所有人,但对特定人群效果极佳,由于立场先行,这群人信任恶意的信息源,往往对攻击目标怀有反感情绪,听不进反面意见。治理方法:辟谣关口前置化。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鉴别谣言信源的唯一性进行有效锁定。二是充分利用谣言的传播时滞性为重点人群画像。首先,要对公共账号进行认证身份的明确标示。其次,要分析谣言节点的社会网络结构。再次,构建信用分级的造谣者、传谣者和易信谣者数据库。最后,警惕“谣言营销”现象的蔓延。社会化综合治理:首先需要构建网络辟谣的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天津市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生物-四川省金太阳2025届高三2月开学考试试题和答案
- 2025年度房产出售代理售后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化工原料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合同
- 2025年度文化艺术公司公司挂靠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合同
- 2025年度农村鱼塘养殖权转让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合同
- 2025年度图书出版著作权许可及翻译权合同
- 2025年度电商运营顾问劳动合同
- 2025年度商业地产开发车位赠送及使用维护合同
- 2025年度个人自愿捐赠残疾人福利基金协议书
-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2024年连云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饮食、运动和健康的关系》92分(试卷)
- 《短视频拍摄与制作》课件-2短视频前期创意
- 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人教版)
- 关注听力健康知识讲座
- 家校合作共育课件
- 2023年全国报关员考试真题试卷及答案
- 中药药茶计划书
- 《电子技术基础(第2版)》 课件全套 第1-12章 绪论、常用半导体器件-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
- 儿童康复作业治疗
- 春节后复产复工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