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站结构设计_第1页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站结构设计_第2页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站结构设计_第3页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站结构设计_第4页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站结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站结构设计

【摘要】介绍了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苏州火车站的结构设计特点,探讨了新型的国铁车站与地铁车站合建时所采用的施工方法、结构方案的合理性,成果对多层轨道交通交汇点设计有参考价值。【关键词】深基坑;逆作法;地下连续墙;垂直承载

1、车站概况

苏州轨道交通苏州火车站,为2、4号线的换乘站,两线垂直相交,“T”型换乘。整个车站均位于新建沪宁城际铁路苏州火车站城际站房正下方,与国铁车站同期建设。2号线东西向沿国铁北站房布置,位于北站房下方,外包总长为118.30m,标准段外包总宽为28.7m;4号线南北向垂直国铁站场布置,外包总长为124.2m,外包总宽为26.4m。车站总平面图见图1。

根据建筑方案,国铁车站与地铁车站采用无缝对接,以做到零距离换乘:地下一层为国铁车站的出站厅及城市通道、2号线苏州火车站的站厅层;地下二层为2号线的站台层及4号线站厅层;地下三层为4号线站台层。地下一层基坑深约9.6m;地下二层(2号线)基坑深约17m,地下三层基坑深约23.4m。剖面关系见图2。2、车站范围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述

根据地质详勘报告,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③1层硬~可塑粘土、③2层软~可塑粉质粘土、④2层软~流塑粉质粘土、④3层稍~中密粉砂夹粉质粘土、④5层软~流塑粉质粘土及⑤1层粘土;围护结构插入土层为⑥3层粉质粘土夹粉土或⑦2层粉质粘土。

根据埋藏特征,可将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含水层、微承压含水层、承压含水层。

地下连续墙作为挡土结构是个相当成熟的工艺,其设计过程不再赘述。但用于竖向承载,国内对它的设计尚缺乏足够的试验依据和理论分析,使工程应用受到很大限制[2~4]。在设计时,参照桩基设计规范进行,并进行了三幅地下连续墙静载试验,其中两幅“一”字幅,一幅“L”幅。

试验墙墙厚800mm,幅宽6000mm,墙长为60m,极限承载力为27050kN。锚桩采用8根Φ850灌注桩。布置如图5。

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其墙体累计沉降量很小,最大沉降量仅5.34mm,卸荷回弹率高,墙端处于弹性变形阶段。从U-δ曲线来看,为缓变型,墙体的极限承载力不低于30000kN。另考虑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槽段之间采用刚性接头,且槽底通过注浆加固处理,其竖向承载力及沉降等要求均应比试验墙为好,故地下墙能满足作为结构竖向承重构件的要求。4.1.3中间竖向立柱设计

本工点的逆作系统由两侧地下墙及中间立柱组成。中间立柱结合永久柱一并考虑。立柱采用H型钢(500×300),钢材种类为Q345。每永久柱位布设1根,纵向间距为8.5m,横向间距为6.9m。柱顶焊有矩形盖板与顶梁连接;立柱与负2、3层底板梁结构处,设有抗拉钢板(用于与纵梁主筋的连接)、传递剪力的牛腿(兼抗拉钢板的支承板);纵梁主筋尽量从立柱两边绕行,中间无法绕过时焊在抗拉钢板上,各层板纵向主筋通过腹板上的预留孔穿过钢立柱,中板梁构造如图6[5]。

过大的偏心会造成H型柱应力增加,在柱的设计中必须根据施工允许误差计入偏心的影响。根据计算,当按1/300控制时,H型钢立柱应力增加28%;当按1/500控制时,立柱应力增加为16.8%。根据相关工程实例,通过精心组织,立柱垂直度均可控制在1/500以内[6],故在设计中要求不垂直度小于1/500,既方便施工,同时也做到了经济合理。

立柱桩采用Φ1000钻孔灌注桩,桩径的选择综合考虑了经济性及H型钢柱施工的方便两方面。根据结构使用阶段的需要,立柱桩还作为使用期间的抗浮桩。4.2主体结构设计

车站采用逆作法施工,地下墙与内衬墙为叠合式构造。标准段计算时,模拟结构施工各不同阶段及使用阶段不同受力情况,采用增量法计算[7]。在各阶段计算中,最难控制的是站房附加荷载作用在地铁结构上的时机,该工况必须根据施工组织来明确,并且在实施中得到严格的遵守,在设计中还应留有余量。各阶段受力工况如图7。

根据结构计算,在水浮力作用下,3层板跨中均向上变形,而侧墙角点在上部站房下传荷载的作用下产生沉降,立柱与侧墙角点之间的不均匀沉降较大。为控制不均匀沉降并改善3层板的受力,将立柱桩作为使用期间的抗浮桩使用。立柱桩的设置除考虑3层板的受力需要外,还需控制立柱向上位移的绝对值[8],使之与侧墙角点的沉降差不大于15mm。根据试算及静载抗拔试验,除立柱桩外,每断面(纵向柱跨范围内)增加了4根抗拔桩。5、实施与监测5.1连续墙施工

根据静载试验及荷载,4号线连续墙有效墙深为44.79m,施工从既有地面开始施工,地墙的成槽深度近56m。在初期施工中,坍孔现象较为严重,发生了因坍孔而将槽壁机埋入的事故。考虑地下墙是作为上部站房结构的基础,其位置是唯一的,一旦在钢筋笼吊装过程出现坍塌,柱位损失后将无法补救,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连续墙成槽。经过现场实测,坍槽主要发生在粉土、粉砂层。同时有限元分析也表明:①由于④3层土的粉砂性较重,在微承压水作用下,槽壁出现较大的水平变形,槽壁周围土体出现破坏,主要发生的④3的顶部和底部;②槽段较深,成槽时长时间、高频次的对侧壁产生吸附、冲击,导致④3粉土夹粉砂层松动、坍孔。综合周边场地条件,决定采用旋喷桩对粉土夹粉砂层段进行槽壁加固处理,加固后未出现坍孔现象,成墙速度明显加快。

施工完成后,在基坑内进行了抽水试验,用以检查连续墙是否隔断承压水及墙缝渗漏水情况。经过一年半的观测,承压水位仅上升了2m;说明连续墙接缝、垂直度均控制得较好,有效的隔断了承压水,为后期开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2围护结构的监测

施工期间,对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沉降、以及钢支撑轴力等进行了监测。底板浇筑完工后,地下连续墙的最大水平位移δhm变形形态与计算基本一致,随着土向下开挖,围护结构的最大变形位置也不断下降,最大变形出现在负1层板下12m(临时钢支撑处),与计算相同;但δhm仅为6.54mm,小于设计的15.4mm。临时钢支撑轴力为872kN,小于设计值1450kN。冠梁顶(墙顶)基本上没有沉降(或隆起)。其中原因有如下几点:

(1)位于连续墙外侧的站房桩基及桥梁桩基与连续墙通过负1层底板组成了一个类似于双排桩的围护结构,桩基分担了部分荷载;

(2)负1层大基坑降水后,土体的力学性质有了提高,水头高度降低;设计中为了稳妥起见,未考虑该部分影响。

现在站房及地铁车站土建结构已完工,设备安装也即将结束。结构体系各项监测指标均在安全、可控的状况下。6、结语

现在,铁路及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铁路站房所在的区域往往会成为集国铁、地铁、公交、长途、旅游车等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为方便旅客换乘、缩短乘客的换乘距离,往往要做到“零换乘”,如新建的广州站、武汉站、北京南站、苏州站等。这些站房都将地铁站房直接修在国铁站房下面,就往往需要在建筑、结构、工法上做出各种创新。

本站通过采取选取国铁明挖顺作、地铁逆作的工法,解决了施工工期问题;将地下连续墙做为站房基础,降低了工程造价,为将地下连续墙作为基础承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为今后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参考文献:[1]王卫东,翁其平.“两墙合一”设计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1(4):574-578.[2]常红,夏明耀,傅德明.地下连续墙垂直承载力室内模拟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1998,26(3):279-283.[3]傅德明,王庆国,夏明耀.地下连续墙垂直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J].地下工程与隧道,1997,(2):24-31.[4]常红,郑越.竖向承载地下连续墙的沉降计算[J].中国公路学报,2003,16(3):73-76.[5]闫丽娟.型钢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3):258-25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