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探索生命的奥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1 探索生命的奥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1 探索生命的奥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1 探索生命的奥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1 探索生命的奥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PAGE专题01探索生命的奥秘选择题1.(2021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每天向社会及时公布新增患者数量、累计患者数量、新增治愈人数、累计治愈人数等。采集这些数据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抽样法 B.调查法 C.比较法 D.实验法【答案】B【分析】科学方法:1.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3.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4.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5.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6.推理法又叫逻辑推导方法,在掌握一定的事实数据和事物相关性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顺次的、逐步的、合理的推演,最终获得新的结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7.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是指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详解】A.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是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进行调查,如人口普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属于抽样调查。本题不属于抽样法,A错误。B.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本题中及时公布新增患者数量、累计患者数量、新增治愈人数、累计治愈人数等属于调查法,B正确。C.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本题不属于比较法,C错误。D.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本题不属于实验法,D错误。故选B。2.(2021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清晰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后,挪动显微镜与同学分享,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最可能的原因是(

)A.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B.视野亮度发生了改变C.转换了显微镜的物镜 D.光圈的大小改变了【答案】B【分析】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1.取镜和安放。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②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③最后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3.观察。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从而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4.清洁收镜。观察完毕后,正确收放显微镜,然后整理实验台。①镜头需用擦镜纸清洁。②整理:把物镜偏到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处。③装箱:将显微镜放回原处。【详解】小强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清晰的洋葱外表皮细胞后,挪动显微镜与同学分享,但别人却看不清物像。最可能的原因是挪动显微镜,导致光线发生改变,视野亮度发生了变化,所以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2021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古诗中,体现出生物之间存在复杂关系的是(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答案】D【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详解】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体现非生物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错误。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体现非生物因素中风和雨水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C.“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复杂关系,D正确。故选D。4.(2023下·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过程的视野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从①到②,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乙:从②到③,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变暗丙:从③到④,需调节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丁:按照正确的操作步骤,看到的视野依次是①②③④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乙丁【答案】D【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和回放。【详解】甲: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从①到②,应该将装片往右下方移动,错误。乙:从②到③是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的过程,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物像变暗,正确。丙:从③到④物像逐渐变得清晰,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错误。丁:图中①是最先观察到的物像,但是物像在视野右下方,应该向右下方移动装片,让其到视野的中央,如②所示;然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如图③所示;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调出清晰物像,如图④所示,正确。故选D。5.(2022上·江苏南京·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关于显微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B.当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C.观察的视野中有一污点,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物镜污点均不动,则污点可能位于反光镜上D.观察写有“b”的玻片标本,视野中呈现的是“q”【答案】C【分析】在显微镜下,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玻片标本。【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A正确。B.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B正确。C.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只能是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如果移动玻片和转换物镜时污点均不动,说明污点只能在目镜上了,C错误。D.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写有“b”的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它的到像“q”,D正确。故选C。6.(2022上·江苏南京·七年级校联考期末)草原上生活着一群羊,影响羊群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A.空气 B.草原上的狼 C.温度 D.水【答案】B【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详解】草、狼都是生物,因此,都属于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都是非生物,因此都属于非生物因素。所以,能影响草原上的羊群中某只羊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狼。故选B。7.(2023上·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水杉 B.新型冠状病毒 C.小狗 D.大肠杆菌【答案】B【分析】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水杉是植物,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等结构,绿色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A不符合题意。B.新型冠状病毒属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B符合题意。C.小狗是动物,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C不符合题意。D.大肠杆菌属于细菌,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D不符合题意。故选B。8.(2023上·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显微镜的镜头组合中,在视野内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是()A.目镜5×、物镜5× B.目镜5×、物镜10×C.目镜16×、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答案】A【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详解】要想看到细胞的数目最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显微镜A组合中,细胞被放大了5×5=25倍;显微镜B组合中,细胞被放大了5×10=50倍;显微镜C组合中,细胞被放大了16×10=160倍;显微镜D组合中,细胞被放大了10×40=400倍。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9.(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为对草坪、灌木丛和裸地三种不同植被所处环境空气湿度测量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③为裸地的空气湿度B.该实验应该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C.一般情况下,同一时间测量空气湿度为:灌木丛>裸地>草坪D.测量一次完成,不需要取平均值【答案】A【分析】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①灌木丛,而湿度最小的是③裸地,而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在不同的地点,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裸地最少、灌木丛最多,植物多蒸腾作用大,空气湿度就大。【详解】A.裸地上没有植物,相对湿度最小,所以图中③为裸地的空气湿度,A正确。B.则三处空气湿度的不同主要是由植物引起的,因此测量裸地、草坪和灌木丛的空气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该实验如果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就不能准确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B错误。C.一般情况下,同一时间测量空气湿度为:灌木丛>草坪>裸地,C错误。D.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测量多次,取平均值,D错误。故选A。10.(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寄生的是(

)A.蝴蝶与开花植物 B.菟丝子与被缠绕的植物 C.工蚁与蚁后 D.草原上的狮子与斑马【答案】B【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包括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详解】A.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原本昆虫被植物的花招引来吸取花蜜的,但是昆虫在花丛中飞舞吸取花蜜的过程中,也为植物完成了传粉过程,蝴蝶与开花植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A不符合题意。B.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由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靠吸收植物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植物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属于寄生关系,B符合题意。C.蚂蚁群中的工蚁与蚁后,属于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C不符合题意。D.斑马吃草、狮子吃斑马,都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因此草原上的狮子与斑马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B。11.(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能影响环境的是(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莲藕的茎和叶柄内有相通的气腔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 D.南极企鹅的羽毛密,皮下脂肪厚【答案】C【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详解】A.仙人掌的叶变成剌,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错误。B.莲藕的茎和叶柄中空,便于根的呼吸,是与其水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B错误。C.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同时,蚯蚓的粪便可使土壤肥沃,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壤的影响,C正确。D.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故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企鹅,羽毛密,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错误。故选C。12.(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使岩石逐渐风化B.北极熊毛皮下的厚厚脂肪层能够抵御寒冷C.森林对水土保持有一定的作用,苔藓植物没有这个作用【答案】C【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详解】A.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逐渐风化,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B.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脂肪保暖有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等避免冻伤,是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森林对水土保持有一定的作用。苔藓植物虽然长得矮小,但有密集成片生长的习性,像一层绒毯一样盖在地面上,也可以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C错误。故选C。13.(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诗句中能体现生物因素作用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答案】A【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B不符合题意。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故选A。14.(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时,能较大幅度地升降镜筒转动的结构是(

)A.转换器 B.细准焦螺旋 C.粗准焦螺旋【答案】C【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括:对光、安放玻片、观察、整理和存放四部。观察时要先目视物镜将镜筒降到最低,再注视目镜缓慢提升镜筒寻找物像。找到物像如果不太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详解】转动细准焦螺旋能够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比如,找到物像如果不太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转动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能够较大幅度升降镜筒。比如,在眼睛侧视物镜将镜筒降到最低和缓慢提升镜筒寻找物象时,就要转动粗准焦螺旋。C正确。故选C。15.(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是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调节⑤——调节物像的大小B.调节⑦——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C.转动③——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答案】B【分析】图中的①目镜、②镜筒、③物镜、④通光孔、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⑧转换器、⑨载物台。【详解】A.调节⑤反光镜——调节视野的明暗程度,A错误。B.找到物像如果不太清晰,需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调节⑦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B正确。C.转动⑧转换器——换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换用不同的目镜时,只要把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依次放到镜筒上就行,C错误。故选B。16.(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的我国科学家是(

)A.袁隆平 B.罗伯特•胡克 C.施莱登【答案】A【分析】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与普通栽培水稻杂交,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新品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详解】A.袁隆平,北京人,汉族,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在育种中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培育的杂交水稻是利用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基因组合培育出的新品种,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是著名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贡献,A符合题意。B.罗伯特•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B不符合题意。C.施莱登,德国植物学家,细胞学说的创始人之一,C不符合题意。故选A。17.(2022上·江苏淮安·七年级统考期末)经过一个学期生物学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很多生物,也学会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飞行的大雁 B.会跳舞的机器人 C.“红隼”无人机【答案】A【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会跳舞的机器人、“红隼”无人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飞行的大雁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因此BC错误,A正确。故选A。18.(2023上·江苏连云港·七年级统考期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生长发育 B.运动 C.排出体内废物 D.呼吸【答案】A【分析】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野草在冬天枯萎凋零后,遇到适宜的环境,又能长出新芽,这是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现象,A符合题意。故选A。19.(2023上·江苏连云港·七年级统考期末)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组别裸地组草坪组灌木丛组空气湿度的平均值55.9%63.7%69.7%A.该探究实验要研究的变量是不同植被 B.实验应选择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C.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于灌木丛 D.实验结论说明环境影响生物【答案】A【分析】设计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对照原则(对照实验——除探究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之分)、单一变量原则(科学探究要求一组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实验变量)、重复性原则(设计的实验要可重复实验)。【详解】A.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根据探究目的“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植被,A正确。B.水源丰富的地方的水分蒸发会影响空气湿度,对实验造成干扰,不利于得出正确结论,B错误。C.根据题干实验结果的表格,草坪组的空气湿度为63.7%,灌木丛组为69.7%,所以,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小于灌木丛,C错误。D.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结合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可知实验结论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故选A。20.(2023上·江苏连云港·七年级统考期末)图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图。有关其结构与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该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倍 B.室内光线较暗时,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对光C.对光时,应选择40×的物镜 D.玻片上写有字母“q”,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b”【答案】D【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和收镜整理。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详解】A.结合分析,根据题图,该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40=400倍,A错误。B.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因此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B错误。C.对光的操作步骤: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故应该选用10×的物镜,C错误。D.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倒立的像,且物像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完全颠倒。因此,字母“q”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b”,D正确。故选D。21.(2023上·江苏常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放大倍数是指()A.物镜的放大倍数B.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C.目镜的放大倍数D.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和【答案】B【分析】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具有放大和观察的作用。【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所以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放大倍数是指物镜与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故选B。22.(2023上·江苏常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三北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体现了()A.生物依赖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答案】C【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详解】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三北防护林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因此ABD错误,C正确。故选C。23.(2023上·江苏常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时,如果将短的物镜转换为较长的物镜,则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和视野亮度的变化分别是()A.增加、变亮 B.减少、变亮C.增加、变暗 D.减少、变暗【答案】D【分析】显微镜的目镜没有螺纹,它直接插在镜筒的顶端;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显微镜的物镜上有螺纹,它像上螺钉一样安装在转换器的孔上;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窄,透光量变少,视野就会变暗,反之,越亮。因此如果将短的物镜转换为较长的物镜,意味着物镜由低倍转换为高倍,则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视野变暗,因此ABC错误,D正确。故选D。24.(2023上·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其中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在换用高倍镜后,调节②来观察物像B.乙图清晰物像的视野中,细胞数目多的是①C.丙图物像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载玻片往左下方移动D.丁图中黑色的圆圈是大细胞【答案】B【分析】甲图中,①细准焦螺旋、②粗准焦螺旋、③物镜、④目镜;图乙中,①物镜短放大倍数小、②物镜长放大倍数大。图示丙放的玻片没有在视野中间;图示丁视野中看到有气泡。【详解】A.甲图在换用高倍镜后,调节①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更加清晰,A错误。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数目越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数目越多。①物镜倍数小看到的细胞多,B正确。C.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在视野的偏右下方,向右下方移动装片,物像会移动到视野的中央,C错误。D.丁图中黑色的圆圈是气泡,由于盖片不当引起的,D错误。故选B。25.(2023上·江苏盐城·七年级校考期末)盐城大丰被称为“中国麋鹿之乡”。对于鹿群来说,下列因素属于影响它们生活的生物因素的是()A.水 B.草 C.空气 D.阳光【答案】B【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选项中的草属于生物,是影响鹿群生活的生物因素;而其它选项水分、空气、阳光和温度均为非生物因素。故选B。二、综合题26.(2023上·江苏镇江·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甲为显微镜结构,图乙a、b为小明在同一台显微镜下,使用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和物镜组合看到的同一装片的两个不同视野。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若目镜是5×,物镜是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倍。(2)利用图甲的显微镜,若将视野b转变为视野a,需先转动[

],若视野不清晰可再转动[

]进行调节。(3)视野a的左上方存在一些污点,小明转动目镜时,污点不动;移动玻片后,污点仍在原处。请你帮小明判断,污点最可能出现在上。【答案】(1)50(2)④转换器②细准焦螺旋(3)物镜【分析】图中①粗准焦螺旋,②细准焦螺旋,③目镜,④转换器,⑤物镜,⑥载物台,⑦反光镜。【详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若目镜是5×,物镜是1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是5×10=50倍。(2)利用图甲的显微镜,若将视野b转变为视野a,a内的细胞体积变大,应调节④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再调节②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3)显微镜视野中污点存在的位置只能是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如果转动目镜和移动玻片标本,污点都没有随着动,说明污点只能在物镜上了。27.(2023上·江苏扬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中,甲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乙是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细胞的物像,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显微镜的结构中起放大作用的是[

]和[

]。(2)图乙是小明同学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比较模糊,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图甲中的[

]。(3)若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字母“F”,则所观察的透明纸上写的字母是。(4)若在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污物存在。移动装片,污物不动;换上40×物镜后,污物仍不动;但换上16×目镜后,污物消失。说明污物在(填“装片”“物镜”或“目镜”)上。【答案】(1)1目镜4物镜(2)3细准焦螺旋(3)(4)目镜【分析】分析图片信息可知1是目镜、2是粗准焦螺旋、3是细准焦螺旋、4是物镜、5是反光镜。【详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4物镜放大倍数和1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因此,显微镜起放大作用的是目镜和物镜。(2)物像有点模糊,一般转动3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3)显微镜成像原理是成倒像,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因此若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字母“F”,则所观察的透明纸上写的字母是。(4)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移动装片和物镜污点都没有移动,但换了目镜后,污物消失。说明污点在目镜上。28.(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示意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临时装片,请回答下列问题:(1)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和遮光器,使(填高或低)倍物镜、通光孔和最大的在一条直线上。(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正确的做法应如图二中的图所示。(3)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说明污点位于上,可用将镜头擦拭干净。(4)图三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能清晰观察到表皮时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图三中的组合是(填序号)。(5)若视野从图四中的甲转为乙,下列操作的正确顺序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A.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

B.移动装片,将欲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C.转动细准焦螺旋【答案】(1)低光圈(2)B(3)目镜专用的擦镜纸(4)②③⑤(5)B→A→C【分析】1.图一中:1目镜,2镜筒,3转换器,4物镜,5遮光器,6粗准焦螺旋、7细准焦螺旋,8反光镜。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详解】(1)显微镜的对光步骤是: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最后转动反光镜,在目镜中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到达人眼,需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在同一直线上。所以,使用显微镜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和遮光器,使低倍物镜、通光孔和最大的光圈在一条直线上。(2)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的过程中,双眼应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镜头。正确的做法应如图二中的B图所示。(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视野中出现了的污点,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当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说明污点位于目镜上,可用专用的擦镜纸将镜头擦拭干净。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4)目镜放大倍数低的长,放大倍数高的短。物镜放大倍数低的短,放大倍数高的长。因此,题图中①是低倍目镜,②是高倍目镜,③是高倍物镜,④是低倍物镜。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要得到最大的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的组合应为②高倍目镜和③高倍物镜,高倍物镜距离玻片更近⑤,即:图三中的组合是②③⑤。(5)低倍视野更换高倍视野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移动装片,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清晰。所以,若视野从图四中的甲(低倍)转为乙(高倍),操作的正确顺序是:B→A→C。29.(2021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请科学规范使用显微镜:(1)下图甲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为将甲图变成乙图,应进行如下操作:首先,然后,最后。(请在横线上填写字母)A.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B.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C.转动转换器

D.调节细准焦螺旋

E.调节粗准焦螺旋(2)某同学调节下降镜筒时,眼睛注视,进一步操作看到的物像是696,那么在玻片标本上的数字是。【答案】BCD粗准焦螺旋物镜96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结构包括光学放大结构目镜和物镜、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光圈和反光镜,和升降镜筒的结构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玻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详解】(1)想将甲图中细胞放大成乙图,进行了如下的操作,请选择正确的操作步骤并排序:BCD。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甲图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下方,所以应该向B左下方移动装片,再C转动转换使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不清晰时D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故正确的操作步骤并排序:BCD。(2)显微镜中,转动粗准焦螺旋能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物镜,以免物镜压碎玻片。进一步操作看到的物像是696,那么在玻片标本上的数字是969,因为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点睛】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30.(2022上·江苏南通·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表示某荒漠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图中共有条食物链,荒漠雕鹗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2)荒漠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包含、(3)如果将该荒漠生态系统中的蝗虫全部消灭,短时间内沙鼠的数量会。(4)图中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是。【答案】(1)五/5青草→沙鼠→荒漠雕鸮(2)非生物部分分解者(3)上升(4)植物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2.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如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必要的生存环境。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详解】(1)图中的食物链有:①青草→沙鼠→荒漠雕鸮,②青草→沙鼠→蛇→荒漠雕鸮,③青草→蝗虫→蛙→蛇→荒漠雕鸮,④青草→蝗虫→沙云雀→荒漠雕鸮、⑤青草→蝗虫→蜥蜴→荒漠雕鸮,共五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荒漠雕鹗获得能量最多食物链即食物链最短的,青草→沙鼠→荒漠雕鸮。(2)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因此荒漠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包含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3)沙鼠和蝗虫都以青草为食,当该荒漠生态系统中的蝗虫全部消灭,短时间内沙鼠因食物充足,数量上升。(4)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图中动物的最终食物来源是植物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31.(2018上·江苏南通·七年级校考期末)请回答与实验有关的问题(1)该同学选用的显微镜目镜放大倍数为“10X”,物镜放大倍数为“10X”,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倍。(2)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如图A所示,则载玻片上应是(填“p”或“d”),若要把“p”移到视野中央,载玻片应向(填“右上方”或“左下方”)移动。(3)要使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由图B变成图C.正确的操作步骤应该是:先把观察到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用(填“高”或“低”)倍物镜观察,物镜不清晰时可调节(填“粗”或“细”)准焦螺旋:视野较暗时,可调节(填“通光孔”或“反光镜”)【答案】100d右上方高细反光镜【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解答即可。【详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所以该同学选用的显微镜目镜放大倍数为“10X”,物镜放大倍数为“10X”,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p”载玻片上写的是字母“d”。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应该把标本向右上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视野中央。(3)要使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物像由图B变成图C,正确的操作步骤应该是:先把观察到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使用高倍物镜观察,物镜不清晰时可调节细准焦螺旋,调节细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的幅度较小,物像更加清晰,视野较暗时,可调节反光镜,反光镜的凹面镜能够增强光线。【点睛】正确使用显微镜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平时一定要多动手,多思考,做到熟能生巧,才能较好的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32.(2020上·江苏南通·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小敏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永久切片时依次看到的视野。请分析回答:(1)在寻找视野①的过程中,小敏同学应先调节使镜筒下降,再调节使镜筒缓缓上升。(2)由视野①→②应调节,使视野变亮;由视野②→③应调节,使物像更清晰。(3)小敏同学用10的目镜、16的物镜进行观察,则她观察到的物像被放大了倍。(4)小敏同学想把细胞B移到视野中央,她应该向方移动永久切片。【答案】粗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反光镜细准焦螺旋160左下【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显微镜的使用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详解】(1)寻找视野①时,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地下降,此时眼睛应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像为止,此时眼睛应注视目镜。如果观察的物像不够清晰时,应转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2)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若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较暗,可用反光镜中的凹面来对光,能使视野变亮,由视野②→③,图像变得清晰了,应调节细准焦螺旋。(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小敏同学用10的目镜、16的物镜进行观察,则她观察到的物像被放大了160倍。(4)显微镜观察到的物像是倒像,因此物像移动的方向与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细胞B偏向视野的左下方,若要将细胞移到视野正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点睛】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一、选择题1.(2023上·江苏扬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显微镜结构和使用。课后有几位同学饶有兴趣地在讨论,下列他们说法中错误的是()A.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B.显微镜的镜头上有灰尘,可以用面巾纸或手帕擦拭C.镜筒下降时,眼睛看着物镜,防止其压碎载物台上的玻片标本D.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答案】B【分析】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使可见光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光线不能透过生物材料,视野会一片漆黑,看不清物像。所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时候,被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是因为被光线透过的材料,才能被观察到。【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显微镜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A正确。B.清洁物镜和目镜的镜头时,应用擦镜纸,擦镜纸质软又不易掉毛,用擦镜纸擦拭镜头既可以清洁镜头,又可以避免损伤镜头和有少量的纤维留在镜头上,影响观察效果。可见,显微镜的镜头上有灰尘,不可以用面巾纸或手帕擦拭,B错误。C.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的过程中,双眼应从侧面看着物镜,以免压坏玻片标本或损坏物镜镜头,C正确。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即: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D正确。故选B。2.(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校园池塘内水中的生物时,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一不明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时选用10×目镜、40×物镜,则该生物被放大了50倍B.观察时发现该生物比较模糊,应用擦镜纸将反光镜反复擦拭干净C.观察时视野过暗,可换用凹面镜或选用大光圈D.视野中看到其物像偏向左下方,若要将物像移到正中央,可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答案】C【分析】光学部分由镜头(分为目镜和物镜两种。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两者的乘积)和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一面是凹面镜,外界光线较弱时时使用)。【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所以目镜10×,物镜40×,则观察到的物像被放大400倍,A错误。B.显微镜的反光镜是将外界的光线反射进入镜筒,故只会影响视野的明亮度,不会对物像的清晰度造成影响。与物像的清晰度有关的结构是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B错误。C.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所以,当视野过暗时,应该使用反光镜的平面和大光圈来进行观察,C正确。D.由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是实物的上下左右颠倒的倒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要使显微镜视野中左下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D错误。故选C。3.(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时,正确的做法是(

)A.更改实验结果 B.重新假设 C.否定实验过程 D.放弃实验【答案】B【分析】探究活动是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相应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让学生重视知识的发生、发现过程。【详解】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假设不一定正确,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时,要重新假设,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有时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不一样,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这时要对实验的设置和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在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多做几次实验,若实验结果仍然与预期的或者与课本知识不一致,此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如实记录,重新再做一次实验。故选B。4.(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下列各项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雨露滋润禾苗壮 B.春江水暖鸭先知C.春风又绿江南岸 D.大树底下好乘凉【答案】D【分析】生物影响环境指的是原有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生物适应环境指的是生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主动对自身进行的调节或改变;环境影响生物指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生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详解】A.雨露滋润禾苗壮,意思是禾苗可以吸收水分,满足树的生长需要,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春风又绿江南岸,意思为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这体现了非生物因素风对生物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C.“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温度升高,鸭子开始下水游泳,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D.大树底下好乘凉,意思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符合题意。故选D。5.(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2020年初至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依然席卷全球,让人们再次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下列能判断新冠病毒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能够使人出现胸闷、呼吸困难 B.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C.能够在快递物件上停留 D.能够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答案】B【分析】生物的特征是: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病毒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符合生物能繁殖的特征,是其属于生物的主要依据。故选B。6.(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下列不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的是(

)A.生态农业 B.试管婴儿 C.华为芯片的研制 D.太空育种技术【答案】C【分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对于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帮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现在利用的煤、石油也来源于远古的生物;征服疾病,治理环境污染需要生物学。都说明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物学。19世纪法国学者拉马克首次提出了“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详解】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太空育种即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或诱变材料搭乘返回式卫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因此太空育种能诱发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太空育种是使种子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异,而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因此太空育种产生的变异既有对人类都是有利的,也有对人类有害的。生态农业、试管婴儿和太空育种技术属于生物学研究内容,华为芯片这属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内容,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7.(2022上·江苏南通·七年级统考期末)科考队员自珠穆朗玛峰4300米处向上攀登,可以陆续看到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然而到了6000米以上,就只能看到终年积雪的裸岩陡壁。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信息反映的生物与环境关系不相同的是(

)A.雨露滋润禾苗壮 B.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C.向阳石榴红似火 D.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答案】B【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科考队员自珠穆朗玛峰4300米处向上攀登,可以陆续看到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然而到了6000米以上,就只能看到终年积雪的裸岩陡壁体现的是环境影响生物。【详解】ACD.雨露滋润禾苗壮、向阳石榴红似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体现了环境的各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CD不符合题意。B.“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意思是黄蝶与菜花颜色相近都是黄色的,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一种保护色,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B不符合题意。故选B。8.(2022上·江苏南通·七年级统考期末)水熊虫是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强的生物之一,体型微小,从卵里孵化出来后其体内细胞数量终生不变。它们能从身体表面的水膜中吸收氧气进行呼吸,能吸食动植物细胞里的汁液获得营养。下列不能作为判断水熊虫属于生物的特征是(

)A.体型微小 B.能吸收氧气进行呼吸C.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D.可从动植物细胞获得营养【答案】A【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结合分析可知:“能吸收氧气进行呼吸”、“身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可从动植物细胞获得营养”都是能作为判断水熊虫属于生物的特征;而“体型微小”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选A。9.(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每当冬季来临,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C.生物依赖环境 D.环境制约生物【答案】A【分析】由于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当外界环境温度较低时,变温动物为适应环境的变化,不吃不动进行冬眠。【详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则很难成活。有些动物如青蛙在冬天要进行冬眠,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而变化,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在冬天要进行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故A符合题意。故选A。10.(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找蜜鸟在前面寻觅蜂巢,挖蜜獾紧随其后挖出蜂巢,与找蜜鸟分享“佳肴”。找蜜鸟和挖蜜獾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 B.捕食 C.种间互助 D.种内争斗【答案】C【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详解】找蜜鸟一旦发现树上有蜂巢时,便马上去寻找挖蜜獾。当挖蜜獾得到信号后,便匆匆赶来,爬上树去。而找蜜鸟则在一旁等待挖蜜獾把蜂巢咬碎,赶走蜜蜂,把蜂蜜吃掉。当蜜蜂美餐一顿离去后,下面就轮到蜜鸟独自享受蜂房里的蜂蜡了。因此,挖蜜獾与找蜜鸟属于互助关系。故选C。11.(2022上·江苏徐州·七年级统考期末)银杏树是徐州的市树,要了解银杏树抗寒性的强弱常用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测量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答案】C【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要了解银杏树的抗寒性主要采用实验法。【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要了解银杏树抗寒性的强弱不可以用观察法,A不符合题意。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要了解银杏树抗寒性的强弱不可以用测量法,B不符合题意。C.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要了解银杏树抗寒性的强弱可以用实验法,C符合题意。D.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要了解银杏树抗寒性的强弱不可以用调查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2022上·江苏徐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调查云龙山野鸟的种类资源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明确调查的目的 B.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C.确定调查对象和内容 D.在50平方米范围内30分钟完成调查【答案】D【分析】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实记录,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常用的调查方法有普查法和抽样法等。【详解】调查云龙山野鸟的种类资源用的是调查法,50平米的范围太小,30分钟时间太短,无法统计到较准确的数据,应扩大调查范围,用更充足的时间进行调查,以得到更准确的数据,因此D错误。故选D。13.(2022上·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末)小刚在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物象偏在视野的左上方,若要使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慢慢移向(

)A.左上方 B.右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答案】A【分析】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详解】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小刚在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物象偏在视野的左上方,若要使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慢慢移向左上方。故选A。14.(2022上·江苏盐城·七年级统考期末)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 B.大树底下好乘凉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 D.春江水暖鸭先知【答案】B【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据此解答。【详解】ACD.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江水暖鸭先知,都是环境影响生物,ACD不符合题意。B.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15.(2022上·江苏徐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能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蚯蚓在大雨后爬到地面 B.绿色植物净化空气C.候鸟随季节改变迁徙 D.仙人掌的刺状叶减少水分散失【答案】B【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在沙漠上植树必须种植耐旱树种沙棘才能容易成活,若种植需水较多的水莲在很难成活。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详解】A.大雨过后,蚯蚓常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绿色植物净化空气,是植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C.鸟类候鸟随季节改变迁徙,是受温度影响形成的季节节律,是鸟类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D.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属于仙人掌对干旱的沙漠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故选B。16.(2022上·江苏徐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五彩缤纷的生物使地球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A.地衣 B.兰花螳螂C.新冠肺炎病毒 D.智能机器人【答案】D【分析】生物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智能机器人不具备生物的基本特征。故选D。17.(2022上·江苏徐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图一是显微镜的镜头,图二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选择①与③的镜头组合能观察到图二所示的物像B.将细胞a移到视野中央,标本应向左上方移动C.选择②与③的镜头组合在同一视野内能观察到更多细胞D.该观察标本一定是薄而透明的【答案】D【分析】根据图一镜头上螺纹的有无可判断①③为目镜,②④为物镜,一般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正好相反。若要将偏在某个方向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只要将装片继续往该方向移。【详解】A.①与③都是目镜,不可能组合在一台显微镜上观察,A错误。B.a偏在视野右下方,要将细胞a移到视野中央,标本应向右下方移动,B错误。C.在四个镜头的组合中,②与③的镜头组合放大倍数最大,因此细胞被放的更大,在同一视野内能观察到更少的细胞,C错误。D.要观察到清晰的物像,观察标本一定是薄而透明的,D正确。故选D。18.(2023上·江苏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表为小明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设计,他探究的影响因素是(

)位置鼠妇光照温度湿度纸盒左半边20只阴暗20℃潮湿纸盒右半边20只阴暗30℃潮湿A.光照 B.温度 C.湿度 D.空气【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详解】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所以,在本探究实验中,变量是温度,而其他因素都相同。故选B。19.(2022上·江苏南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在使用物镜为10×和目镜为5×镜头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细胞后,不移动装片的位置,又换用物镜为40×和目镜为5×的镜头观察同一部位,所见的细胞比前一次(

)A.多且大 B.少且小 C.少且大 D.多且小【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成像特点,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少、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多、越小。综上所述,把物镜为10×和目镜为5×镜头,换用物镜为40×和目镜为5×镜头的镜头,即把低倍物镜转化成高倍物镜后,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少、细胞变大。故选C。20.(2022上·江苏盐城·七年级盐城文港路初级中学校考期末)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变成黑色,下列现象与此不同的是(

)A.绿地的空气湿度明显高于裸地 B.北极熊的毛色与冰雪颜色相适应C.莲藕的孔洞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 D.枯叶蝶外形与枯叶相似【答案】A【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详解】雷鸟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变成黑色,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绿地的空气湿度明显高于裸地,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北极熊的毛色与冰雪颜色相似,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C.莲藕内部多孔,可以储存大量空气,适应水中缺氧的环境,属于生物适应环境。D.枯叶蝶的体色和体态是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保护性适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故选A。21.(2022上·江苏盐城·七年级盐城文港路初级中学校考期末)下列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是(

)A.香菇 B.大熊猫 C.新冠病毒 D.苹果【答案】C【分析】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详解】由分析可知,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香菇是真菌,B大熊猫是动物,C新冠病毒是动物病毒,D苹果是植物,由此可知,C新冠病毒不是由细胞构成的,C符合题意。故选C。22.(2023上·江苏南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错误的是()A.如果室内光线较强,我们可以调节③,选择小光圈B.若观察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⑥C.转动①切换不同倍数的物镜D.如果室内光线较暗,我们需调节⑦,选择平面镜【答案】D【分析】观图可知:①转换器,②物镜,③遮光器,④目镜,⑤粗准焦螺旋,⑥细准焦螺旋,⑦反光镜。【详解】AD.显微镜的结构中,③遮光器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上有大小光圈。当外界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当外界光线较亮时使用小光圈;⑦反光镜能反射光线,上有平面镜和凹面镜两个面。当外界光线较强时使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较弱时使用凹面镜,A正确;D错误。B.细准焦螺旋移动时可使镜筒缓慢地升降,从而得到更清晰的物像,若物像还不够清晰,可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B正确。C.镜筒下端的一个能转动的圆盘叫做转换器,其上可以安装多个物镜,观察时便于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镜头。因此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可转动转换器,C正确。故选D。23.(2023上·江苏南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对于小麦田里的小麦来说,下列环境因素中影响其生活的生物因素是()A.小麦田里的土壤 B.小麦田里的水C.照到小麦上的阳光 D.小麦田里的杂草【答案】D【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详解】ABC.小麦田里的土壤、小麦田里的水、照到小麦上的阳光是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ABC不符合题意。D.小麦田里的杂草属于生物因素,D符合题意。故选D。24.(2022上·江苏宿迁·七年级统考期末)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甲→乙进行的操作错误的是(

)A.玻片向左下方移动,把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B.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C.转动反光镜,把视野调亮D.略微转动细转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答案】A【分析】高倍显微镜的操作顺序: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像,并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再换上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解答即可。【详解】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甲是低倍物镜下的物像,乙是高倍物镜下的物镜,从甲→乙进行的规范操作是:甲位于视野的右上方,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观察的物像清晰。故选A。二、综合题25.(2017上·江苏南通·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根据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回答:(1)若显微镜的目镜是5X,要观察放大200倍的物像,应选用的物镜是(选填“20X”或“40X”)。(2)改变物镜时,应转动图中结构(填标号)。(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材料必须是()A.薄而透明

B.新鲜的

C.厚而不透明

D.干燥的(4)欲使视野中的细胞像移到中央,应把玻片向移动。(5)若观察字母“q”,实际视野中看到的是。【答案】40×

②A右下b【分析】观图可知:①目镜、②转换器、③物镜、④压片夹、⑤反光镜、⑥粗准焦螺旋、⑦细准焦螺旋。【详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所以,目镜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即200÷5=40X。(2)更换物镜是通过转动显微镜的②转换器完成的。(3)用显微镜观察时观察的生物材料只有是薄而透明的,才能观察清晰.(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在此题中物像位于视野右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5)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原物体的倒像。在一张小纸上写好一个“q”字后,旋转180度后看到的是“b”。因此“将写有字母q的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母b。【点睛】对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可结合着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掌握。26.(2018上·江苏连云港·七年级校考期末)显微镜的结构图,据图回答(1)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右手握住[

],左手托[

]。(填序号)(2)观察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移动玻片标本和目镜时,污点没有移动,则污点应在上,清洁污点时用擦拭。(3)将玻片标本放好后,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目的是。(4)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清晰,换上高倍镜后物像模糊,此时应该调节[

]。(5)这台显微镜备有两种目镜5×和10×,两种物镜10×和40×,使用这台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最小的放大倍数是倍。(6)对光结束后,从目镜中看到的视野应该是()A.黑暗的

B.彩色的

C.略灰的

D.白亮的(7)观察过程中,将10×的物镜换为40×的物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更。(8)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再视野的左下方,要想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向移动。(9)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顺序是

()①选遮光器上适宜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②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10)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若光线太暗,应选用

()A.大光圈、凹面镜

B.大光圈、平面镜C.小光圈、凹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11)在显微镜中,与放大作用有关的的部件是

()A.物镜和遮光器

B.目镜和转换器

C.反光镜和光圈

D.目镜和物镜(12)在低倍镜下字母“d”的像是

()A.p

B.q

C.d

D.b【答案】⑨镜臂⑩镜座物镜擦镜纸物镜防止镜筒下降过程中物镜把玻片标本压破⑧细准焦螺旋50D少左下方BADA【分析】观图可知:图中①目镜,②镜筒,③物镜,④载物台,⑤遮光器,⑥反光镜,⑦粗准焦螺旋,⑧细准焦螺旋,⑨镜臂,⑩镜座,据此解答。【详解】(1)在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