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技巧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技巧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技巧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技巧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答题技巧

整体把握

命题者命制的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所考查的内容无外乎三方面:作者借助“什么”,运用哪些“表现

手法”,抒发了何种“情感”。三字秘诀中所说的“象”即“意象”。也就是说作者寄托情感的“附着

物”是什么。“情”即“情感”。“法”即“表现手法”。因此,在鉴赏古典诗歌时,最重要的是要抓

住这三方面,做到一审意象,二找表现手法,三品思想感情。下面就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审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主观感情化了的外界客观事物,作者借助这些客观事物

来营造意境抒发情感。例如,张籍在《秋思》一诗中,“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就是理解这首诗的

关键,“秋风”为思乡营造了氛围,“家书”则是寄托乡思的直接“工具”。宋祁的《木兰花》这首词

中,“藪皱”“客棹”“绿杨”“红杏”“斜阳”“花间”把生机勃勃、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刻画得淋

漓尽致。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青山”“绿水”“江岸潮涌”“风抚船帆”“海日”“乡书”

“归雁”把那种春意盎然、时光易逝、游人未归的情思写得无以复加。李白的《菩萨蛮》中“平林”“寒

山”“高楼”“玉阶”“宿鸟”“长亭”“短亭”烘托了游子思归的氛围。朱淑真的《秋夜》中离愁别

怨意境的营造,“凉床”“月影”“梧桐”“愁情”功不可没。柳中庸的《征人怨》中,“金河”、“玉

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杜甫的《江汉》题目设计者以“片

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让考生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更是对诗歌的意象青睐有加。

二找表现手法。所谓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当谈到意象时,就不能不

说到意境,简单地说,意境就是作者营造的抒情艺术氛围,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意境就是装珍珠的玉

盘,表现手法则是串起珍珠的彩线,情感则是珍珠在读者心灯照耀下的熠熠生辉的光环。表现手法,简

单地说,就是作者把寄托自己的情感的意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是高考出题人考查考生分

析鉴赏能力的一个重点。例如: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可谓是寻常中见

奇崛。宋祁的《木兰花》这首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化静为动,巧妙拟人,境界全

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潮平两岸阔”与“潮平两岸失”里的“阔”跟“失”哪个更好,以

及李白的《菩萨蛮》中“玉阶空伫立”的“空”好在哪里,都是古典诗词讲究炼字的典型例子。苏轼的

《蝶恋花》中“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也是炼字

的典范之作。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中“疑有碧桃千树花”中以视觉写听觉,通感手法的运用,别具

一格。总之,诗人为了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总要精心构思,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段,达到抒情这一共同

目的。要么是即景生情,要么是间接抒情,要么是直抒胸臆,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隐喻,要么

是注重细节,要么是巧用修辞,要么是炼字显意,要么是对比衬托,等等。

第1页共28页

三品思想感情,诗言志,诗含情。说白了,诗歌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无非是,作者写作的

意象不同,表现手法不同罢了,当然抒发的情感也各有千秋。因此,我们要求考生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

“知人论世”。有的诗人抒发的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有的则是游子思归、念家思亲之意,有的

是友谊长存、知音相知之思,等等,不以而足。高考命题人若问张籍在《秋思》一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秋风”“家书”这两个意象让人不难想起思乡之情。晏几道的《鹤鸽天》一词,“杜鹃啼鸣”这一意

象无不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梅尧臣的《东溪》中“眠岸有闲

意的野凫”“著花无丑枝的老树”抒发了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恬淡闲适的情趣。

总之,我们只要在鉴赏感知诗歌时,抓住以上三个方面,认真总结,反复练习,在高考古典诗歌鉴

赏这方面,取得高分也不是高不可攀,因为高考选择的诗歌大多都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家没有多大

争议的诗歌。

[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什么(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

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

用O

一.新知探究:

(-*)读透诗题

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释的,包括注释在内。事实上,许

多读者,特别是中学生,尤其是面对考题上的诗,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殊不知,有些题目也

是诗词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词内容或情

感把握的切入口。因为,诗词的标题,往往能给我们读诗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它或者点明写作背景,如王维《使至塞上》、贾岛《寻隐者不遇》;或者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如

曹操《观沧海》、贺知章《咏柳》;或点明诗歌意象,如柳宗元《江雪》、王冕《墨梅》;或表明作诗

目的,如李白《赠汪伦》、李商隐《夜雨寄北》;或表达诗人情感,如李绅《悯农》、王昌龄《闺怨》

等。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李益的《喜

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

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

史厚重感的地点“金陵”,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怀古”。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

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读题目,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所抒的情感,还可以帮我们正确地把握诗词的主

旨。因为,有时诗作本身并没有直接传达出诗的主旨,而是靠诗题直接揭示。如唐朝朱庆馀的《近试上

第2页共28页

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

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见,反应了封建社会考生们彷徨的心理。因此把握诗题

“近试”二字,对领略诗的主旨至关重要。

(二)读懂开头

开头往往点题,交代写什么,或者创造氛围,或者奠定基调。读懂开头,一要联系诗题。二要突出

五“何”: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景。三要体会感情基调。如王闿运的《晓上空泠峡》:“猎猎

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其中一题为:“本诗前两句描写

了怎样的情景?”这两句开头无非是在点题,因此抓住题目便不难发现本题的答案:在猎猎南风的吹拂

中,诗人在五更时分离开驿亭乘船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三)把握诗眼

“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诗人们作起诗来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而这千锤百炼得

来的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便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被谓之“诗眼”。以字的形式出

现的“诗眼”,实际上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字”问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此句借一一“闹”字而境

界全出;以句的形式岀现的“诗眼”,属“炼句”问题。词眼的表现多以句的形式出现。如李煜的《虞

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喻愁之多,愁之连绵不绝,形象生动具体概括

性强。

诗眼问题是诗词鉴赏语言层面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准确找出“诗眼”,就找到了一条鉴赏的捷径。

而对“诗眼”的寻找与鉴赏也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一个重要考点。

1、找准诗眼,就一首诗而言,诗眼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干谒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岀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3页共28页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勃勃朝气。尤其是尾联的两句,更显示了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而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

着哲理,而这也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

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2、找准诗眼,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指某一字,-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泊船瓜州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

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

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

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

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一一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

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

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

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

成为忘年交。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

第4页共28页

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

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

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词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

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词的背景,吃透其中的用典,扣住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

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

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四)读出变化

近体诗的第三句或第三联往往是全诗的“转”之所在。在内容或写法上常与前面有所变化。

1、内容上,往往由前面的叙述或描写转为议论或抒情。

如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

野次小峥蟆,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極,御此老殽練。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问:“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很明显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描写画面内容;后两

联为一层,对画面内容发表议论。

2、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联仍在写景,那么在写法上往往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有:

高与低,动与静,远与近,形与声,虚与实,正面与侧面等等。

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磧,应驮白练到安西。

其中一题要求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该题并不是在考查抽象的概念。

所谓的“对比”“虚实”其实就是“变化”。第三句所写之景与前两句相比,一是所闻与所见的对比,

二是虚与实的对比;前两句所写之景,又形成了高与低、动与静的对比。而这恰恰就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所在。

(五)读懂意象

1、把握意象表现的情感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为主

观之“意”。在诗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意象”。如“菊花”常表

坚强清高,“梧桐”常表凄凉冷清,“日暮”多表惆怅伤感,“明月”多与思乡、思人有关,松、菊、梅、

竹与性格高洁相联,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配等等。这些相对固定的“意象”对于我们理解和鉴赏古诗词

第5页共28页

意义重大,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和把握。

如《正宫•叨叨令》: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其中有这样一题:“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

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通过分析可知,前四句中的主要意

象有“流水”“青山”“白云”,而根据题中提示的意象特征,不难明确答案,前者为“流水”,后者

为“白云”。

又如《送人归京师》: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其中一问要求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依据积累,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

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此外,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以表示多种感情。如“登高”意象,既可表“怀远”,也可表怀才

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赏析时一定要作具体分析。

2、强调由象入境

读诗赏诗,要去感受和思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诗词的潜在意义,即诗词的意蕴,要懂得由象入境。意

象即“表意之象”,也就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它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

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

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意境是诗人通过语言营构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并具有强烈感染

力的艺术氛围,是一种可诉诸视觉感受的生动画面。这个画面可观可闻、可触可觉、可动可静、可思可

感,不但有声色、形状、温度、质感,更有意蕴,更有“内在”的精神。

3、意象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

的氛围。

(2)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3)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一一意

第6页共28页

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4)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

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

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

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鹫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5)衬托人物气节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

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一一“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一

一“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一一“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一一“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以满景衬空境一一“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一一“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等等。

(7)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

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

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

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

喜景衬悲情。

以上这些作用在诗词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

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六)注意注释

赏读诗词,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

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

诗词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

如比较阅读两首诗:

近试上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张籍

第7页共28页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

式作了回答。两首诗都用了“比”这种写法。

一问为:从两诗的内容上看,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如果没有这

个注释,许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诗的内容,更谈不上回答准确了。有了这个注释,就大大降低了答题的难

度。

又如

武夷山中[宋]谢杨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杨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

十年•

问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

学习梅花凌寒独开的不屈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暗示。介绍写作背景,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是在暗

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仔细研读注释,可以为揣摩诗词的

隐含义、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鉴赏作准备。

(七)知人论世

所有的诗词其实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诗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理想、时代影响等往往体现

在其诗词创作中。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词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

的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

所处的时代风貌,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上,特别是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诗

词艺术的奥秘。

了解了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

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

鉴赏能力。三国鼎立战乱频繁,才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正因唐朝的繁荣富强,才有了非同凡响

的盛唐之音;李煜经历了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人生剧变,才有了亡国之痛楚;因为山河破碎,南

宋诗人集体伤感,等等。如《东坡》一诗,该诗的作者苏轼一生坎坷多磨难,但不论处于怎样的逆境,

他都能坦然面对,旷达开朗。而结合原诗及试题中的注释,不难发现,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情怀。

第8页共28页

具体地把握诗词意境、作者风格还只是对诗词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词还具

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

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词。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

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

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

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

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旧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

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由上面两例可知:只有“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得全面透彻,真正的理解诗人情感,才能

真正“解其中味”。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难以理解其“开荒南野

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不了解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难以理解“安得广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难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

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

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二要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

三要读好作品的“序”。

岁暮①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间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

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

吐蕃攻占。

其中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在鉴赏过程中,

学生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

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参考答案是:

边境发生战事、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

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热情与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的发差。

第9页共28页

(八)辨清类别

诗人千千万,诗词万万千,但不论有多少变化,诗词仍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而每一类别的诗词各

有其特点,把握了这些特点则有助于更好地鉴赏诗歌。如从表现的内容上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伤别

诗、羁旅诗、写景诗、托物言志诗、咏怀古迹诗等;从抒发的情感上看可以有离愁别绪、建功立业、怀

才不遇、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热爱自然等。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诗词更多是写景、

咏物、咏史的作品。

二.例题分析:

A形象

(-)常考题型

1、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诗歌(怎样融情于景)

3、诗歌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二)典型题目

1、鹦鹃天•代人赋①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H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

①这首诗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题目】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初春时乡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家蚕种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

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解题规律】

找出意象一展开联想,再现画面一概括景物的氛围、特点(答案最好呈总分或分总结构、得分点全面)

2、江行[宋]严羽

暝色兼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题目】试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第10页共28页

【答案】颔联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等凄迷景象,寄寓了诗

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题规律】抓住意象(写了什么)一概括意境(营造什么)f得出情感(表达什么)(点明技巧)

附:咏物诗常用意象:蝉、梅花、松柏、竹子、菊、鹰、马

伤春离别闺怨诗常用意象:落花、暮春、乱红、南浦、长亭、杨柳、辽西、玉阶、屏风、娥眉、危楼

山水田园诗常用意象:桃花、绿树、黄鹏、空山、明月、春山、云、白鹭、稻香、细鱼、蛙

羁旅怀乡诗常用意象:月亮、柳树、芭蕉、乌鸦、猿啼、丁香、日暮、茅店、驿站、青鸟、浮萍、飞蓬、

沙鸥、部羹妒脍

咏史诗常用意象:乌衣巷、淮水、后庭花、商女、芦荻

B语言

(-)常考题型

1炼字(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诗中的某字换作他字,两者有何区别,哪个好?请说出本诗的诗眼)

2、分析语言风格(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典型题目

1、小村①梅尧臣(宋)

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听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②

【注】①仁宗庆历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②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税的户籍。论:看待

【题目】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寒”,生动地描摹了鸡子瑟缩的样子,巧妙地点出季节的寒冷;“啮”,运用比拟的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因水的冲刷枯桑只剩树根的景象,表现了受灾时间之久,破坏程度之深。

【解题规律】炼字题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考虑:内容、手法、情感,有几点就答几点。

常见回答步骤:①某字的字面义②用了**手法③写出了**④表达了**。

2、八六子秦观

第11页共28页

依危亭,恨如芳草,凄凄划尽还生。念柳外青骋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

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鹏又啼数声。

【题目】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词眼是“恨”字。上片临亭远眺,回忆分手情景,通过写景抒发离恨;下片通过“怎奈”、“那

堪”等词句直接抒发诗人内心之“恨”。

【解题规律】诗眼(词眼)是一首诗(词)中最具有内容表现力或最能表达诗人情感或诗歌主旨的一个

字(词)或一句诗。

3、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题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质朴,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

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

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解题步骤】明特色一举例证一析感情

附常见语言风格术语: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

笔调婉约、简练生动、风趣诙谐

C表达技巧

(-)常考题型

1、诗歌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表现方法、修辞手法、表达特色、描写角度)?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或表达某种内容主旨的?

(-)典型题目

1、二月二日①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

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

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第12页共28页

【题目】首联和颔联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风和日暖、笙歌笑语、花柔柳绿、蜂紫蝶黄的早春景象。

2、春日(宋)秦观春日书事(宋)张耒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虫飞丝堕两悠扬,人意迟迟日共长。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草满庭门寂寂,数根窗日挂空堂。

【题目】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试作具体分析

【答案】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秦诗通过对雨后芍药、蔷薇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对美丽春景的

喜爱之情:张诗通过对春草、窗日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无奈、落寞、孤寂之情。

【解题规律】问全诗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务必着眼于诗歌整体,不可只关照局部。

3、舟中夜起苏轼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

【题目】结合开头四句,简析作者是如何写“夜静”的?

【答案】一、二两句,诗人疑微风细声为雨声,推门一看,只见月光洒满了湖面(1分),以声衬静(1

分):三四两句,写船工、水鸟夜深入梦,四周一片静寂,突然大鱼跳出水面(1分),以动衬静(1分)。

【解题规律】主要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考虑答案。

表达技巧术语一览表见前章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

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D思想内容情感

(-)常考题型

1,指岀诗句内容(如:“万事非”在诗中具体指那些内容?让作者“心乱的原因有那些”?诗中写了

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2、分析诗词中流露的感情

3、分析诗歌中主人公思想情感的变化

(~)典型题目

1、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

第13页共28页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

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题目】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

【答案】观钱塘潮、赏游西湖春景

【解题规律】信息筛选,简单概括,得分点全

2、阮郎归•初夏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题目】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

【解题规律】分析内容,概括情感。辨明题目间的是抒情主人公(诗人)还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情感。

附常见的情感、主旨

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

激愤、坚持节操、忧国忧民等等。

常见术语归类见前章

三.展示交流:

在鉴赏答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就诗论诗,不蔓不枝。

高中阶段的鉴赏要求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词本身的特点进行思考和回答。故无需引经据典,也不

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因而考生应该紧紧扣住诗词本身来

阐述,选取诗词中主要的、突出的诗句用概述性的语言来阐述。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这样思路比较清晰,利于别人阅读和评卷教师给分。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第14页共28页

诗词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词本身特点,

把握其艺术技巧。

4、专业术语,适量点缀。

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

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可恰当地运用上,这样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

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5、注意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卷面清爽等。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注】带郭:靠近外城

【题目】诗中的陆鸿渐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鹏鹃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题目】词的上片,词人从那些角度来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第15页共28页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题目】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题目】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简析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并州路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题目】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第16页共28页

鹘鸽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鹏鹃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圜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前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第二句“又”妙在那里?

(2)对“满林残照见归鸦”的表达技巧加以分析。

(3)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17页共28页

附录

附录一:常用意象

1、草木类:

1)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2)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3)桃花:象征美人

4)牡丹:富贵美好

5)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6)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娇《感恩多》)

7)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8)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9)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10)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1)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12)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

点是离人泪。”

13)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俳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多种于

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一上高楼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又“堤柳堆烟”:能触发往

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14)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最先开放,傲霜斗雪一一敢为人先,不畏权贵一一君子。梅花

第18页共28页

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

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

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

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15)兰:高洁清雅幽香,姿态优美一一追求淡泊一一君子隐士.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

美好的东西。如兰交一一喻志同道合之人,兰涂一一美好的前途,兰质一一如兰一般的品质。明代徐

谓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袖,不作人间脑麝风。”这首诗写出

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16)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一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一一隐士君子。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

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而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

多进入他们的诗作中。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出,禅放花木深。”

17)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一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晩节一一志士。屈原《离骚》:“朝

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

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

露华,依前金僭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

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颜色淡雅-一淡薄名利,不求闻达一一隐士。例诗:开

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一孟浩然《过故人庄》

1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草一一随事序而流转碧草连天一

—触动忧思思念绵绵一一表现离别羁旅之情。《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

生兮萋萋",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19)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20)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松柏一一岁寒后凋,高大挺拔一一正气凛然,坚

贞高洁一一高洁之士。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松树是傲霜斗雪的

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

第19页共28页

谄媚权贵,李臼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

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21)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

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

情。

2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

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

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

自己。

23)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

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

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

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直失意者。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

寂哀愁。

2、动物类

1)猿猴:哀伤凄厉叫声凄切一一悲凉凄清---忧愁忧思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

高》

2)鸿鸽:理想追求

3)鱼:自由惬意

4)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5)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6)(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7)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8)沙鸥:飘零伤感

9)鸟:象征自由

第20页共28页

10)菰[chUn]羹妒脍:指家乡风味。后来文人以“花羹妒脍”、“无妒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11)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

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12)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

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蝴)蝶,则

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

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13)雁:(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

传书一一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一一壮士、游子、怀人。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宋〉陆游。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

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

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北宋晏殊《清平乐》这里是鸿雁传书。

14)鹅鹄鸟:鹏鸽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鹏鸽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

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鹏掲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

子坡闻鹏捣》)、“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鹏捣”(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鹦鹃

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15)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一一悲凉凄清一一忧愁忧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

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